公文写作语言要求

合集下载

最新公文怎么写: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最新公文怎么写: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最新公文怎么写: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办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书材料。

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公文在写作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语言习惯,其主要特点是在用词上要准确贴切,句式要简练严谨,文风要朴实庄重,有一些固定的习惯用语。

一、用词准确贴切用词准确贴切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公文的写作如果选字用词疏忽大意,一旦把关键词语用错,将会给工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公文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让读的人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要说的是什么。

要想把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必须在词义辨析上下工夫。

因为汉语词汇相当丰富,词语运用也极为灵活,表述同一事情可用不同的词语,使用同一词语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些特点都会给选用词语带来很大的困难。

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能力。

言简意明,把事情表达得一清二楚,这也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但有时公文也要把话说得委婉灵活,表达意思留有余地,这就需要适当地使用模糊词语。

如:"原则上今年不安排发放地方企业债券","存在着一定差距","尽快将会议精神传达下去","采取适当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分不同情况,予以妥善处理",其中"原则上"、"一定"、"尽快"、"适当"、"妥善"均属于模糊词语。

在公文中,当需要做模糊的表达时,选用恰当的模糊性词语也属于用词准确贴切的范围。

二、语句简练严谨简练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明白;严谨是指词句紧凑,表达意思确切缜密。

简练严谨也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在造句时避免句子残缺不全、句式杂糅外,还须避免语句重复啰嗦,避免句子冗长,避免句子关系不清和避免句子前后无序。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规范公文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供清晰、准确、规范的信息传达。

在撰写公文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与规范,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规范,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体端正、语言简练公文是一种正式的文件,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使用文体端正、正式的语言。

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确保文章的庄重和专业性。

此外,公文的语言应该简练、精确,避免冗赘的词语和长句,以保持文章的流畅和易读性。

二、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公文内容繁杂,所以在写作时要注重结构的清晰和条理的分明。

可以采用层次分明的段落结构,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到所需的信息。

在每个段落中,可以使用段首句来概括该段的主题,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三、格式规范、统一整齐公文的格式要求通常由具体的机构或部门规定,我们在撰写公文时需要遵循相应的格式要求。

包括文档大小、页边距、标题字体大小、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公文整体的统一性,确保公文的格式整齐一致,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四、称谓准确、尊重礼貌在公文写作中,我们要注意称谓的准确和尊重礼貌。

针对收信人,要使用正确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尊敬的等。

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或称谓,以免引起误会或不适。

五、内容真实、准确公文的信息传达应该保持真实、准确。

在撰写公文时,我们要注意核实所提供的信息,确保所写的内容真实可信。

同时,应该尽量准确地描述事实,避免夸大和误导性的陈述。

六、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公文的逻辑要严密,避免跳跃和冗长的段落。

要注意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文章,确保文章的表达流畅。

此外,还要注意突出重点,可以使用粗体或引号等方式来强调重要信息,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与理解能力。

七、字迹清晰、规范书写在公文写作时,我们要确保字迹清晰,字体规范。

可以使用打印机或规范的手写字体书写,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此外,也要注意字体的大小和间距,以保证文章的易读性。

总结:公文写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要注意基本的要求与规范。

公文写作语言运用要求

公文写作语言运用要求

公文写作语言运用要求公文的实用性很强,其内容直接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下面是的公文写作语言运用要求,一起来看一下吧。

真实准确无假话真实准确是公文的生命。

真实准确无假话,这是优良文风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真实指的是确有其事。

写进公文中的材料必须来自公务活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不允许虚构和编造;准确指的是在表述时不夸大,不缩小,既不添油加醋,褒贬失当,更不文过饰非。

只有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具有说服力。

因此,无论撰写何种公文,我们都应该做到“三不写”,即内容不真实的不写,材料没有落实的不写,没有了解清楚的不写。

为此,在写作中必须做到:(1)避免产生歧义。

某个说法或某一段话,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这就叫做歧义。

例如某单位发放奖金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病假、事假三天以上者,扣发当月奖金。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病事假三天不扣发奖金,也可以理解为病事假三天就要扣发奖金。

因为公文内容没有对“三天以上”这一基数进行限定,“三天以上”究竟包含不包含“三天”,令人费解。

因此,理解与执行也就不同了。

(2)防止褒贬失当。

赞扬或贬损某一行为,所用词语超出或者没达到应有的程度,叫做褒贬失当。

例如,某人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一项具体任务,如果通报表扬时说成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就属于评价过高;反之,如果把我国第一次发射航天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仅仅写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不小的成绩,则属于对它的意义估计不足。

又如把“错误”说成“罪行”,就是混淆了问题性质;而“错误极其严重,应当进行批评”之类的行文,则属于错误程度与采取措施不相称,处置不当。

这样类似的语言表述都属于分寸不适,褒贬失当。

(3)排除疏忽错漏。

公文中的错漏现象多种多样,概括说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粗心所致。

例如起草公文过程中,前面说“下边分四点来说”,可实际上只说了三点,或者出现了第五点;前面说“一方面”,后文缺少“另一方面”。

公文写作语言要求

公文写作语言要求

公文写作语言要求
公文写作是一种正式、规范的文字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语言要求。

以下是公文写作语言要求的一些主要内容:
1.准确性:公文语言要求准确,确保文意明确、清晰、没有歧义。

使用专业术语要准确无误,避免模棱两可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2.简练性:公文语言要求简练,避免冗长和废话。

要用简练的语言精确地表达事实、观点和要求,避免篇幅过长,提高读者阅读的效率。

3.正式性:公文语言要求正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应使用正式的词汇和句式,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4.客观性:公文语言要求客观中立,避免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评价。

应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事实和情况,避免使用主观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5.连贯性:公文的语言要求连贯,内容之间应有逻辑关系,句子之间应衔接自然。

可以通过使用逻辑连接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等手段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

6.规范性:公文的语言要求符合相应的公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

要注意使用正确的书写格式、标点符号、字体和字号等,确保公文的整体规范和统一
7.正式称谓:公文语言要求使用正式称谓,如对公文收件人使用正式称呼,避免使用亲昵或不恰当的称谓。

8.明确要求:公文语言要求明确表达要求,对读者的行为或决策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总之,公文写作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正式、客观、连贯、规范,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清晰地传达信息、观点和要求,以提高公文的有效性和接受度。

公文写作格式要求及语言特色

公文写作格式要求及语言特色

公文写作格式要求及语言特色
公文写作格式要求及语言特色如下:
一、公文写作格式要求
●标题:应当准确简要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标明发文部门和公文种类。

●签发人:发文部门负责人应签署姓名,并明确标注公文份数。

●主送部门:指负责承办的受文机关,应当根据职权和实际需要确定。

●正文:应当准确简要地阐述公文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附件:如有附件,应在正文下方左起空两格注明附件名称。

●印章:公文应当加盖发文部门印章,印章应当清晰端正。

●署名和日期:署名应为公文制发部门的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日期为公文制发的实际日
期。

二、公文的语言特色
●准确规范:公文语言必须准确无误,符合语法和表达习惯,同时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
相关政策。

●庄重严谨:公文语言要庄重得体,尊重受文对象,语气平和礼貌,措辞严谨明确。

●简洁明了:公文语言要简练明快,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繁琐的表述,使受文对象能够迅
速理解公文内容。

●朴素实在:公文语言要朴素自然,不浮华夸张,强调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在保证语言准确、简练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公文
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避免口语化表达:公文语言要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达,以免影响公文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总之,公文写作格式要求及语言特色是撰写合格公文的基础,只有掌握这些要求和特色,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

公文的基础语言要求

公文的基础语言要求

公文的基础语言要求
1. 要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

2. 要用规范化的公文专用语。

如“函”等,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

其用语言要委婉,诚恳,平和,礼貌,要以询问商洽的方式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意图,以求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开端用语——根据、遵照、为了等;表态用语——请遵照执行、参照办理、拟、准予等;祈请用语——请求、盼、恳请、希望等;结尾用语——特此函告、特此通知、当否、请批示、特此报告等。

4. 忌:用词不当、滥用简称、词语搭配不当、词序颠倒、残缺不全、违反基本规律。

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有哪些

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有哪些

文员和秘书们经常需要写公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准确(一)认真辨析词义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

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

这话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文学语言不循常规,而作家的创造性语言又因其个性和素质的差异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词语是绝对准确的。

这话用于公文写作,倒是比较确切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

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

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

“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

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二)讲究语法和逻辑公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

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

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

例如:“厂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

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

”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

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

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

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村庄,开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

”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

改成“精神文明之花开遍了全乡”,才算通顺。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

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

公文写作中的行文风格与语言规范

公文写作中的行文风格与语言规范

公文写作中的行文风格与语言规范公文是指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发出的正式文件,具有行政、法律效力。

公文的撰写需要遵循特定的行文风格和语言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专业性的展现。

本文将就公文写作中的行文风格与语言规范进行探讨。

一、行文风格1.正式严谨:公文是一种正式的文件,行文风格应严肃、正派,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同时在使用词语时要力求准确、精炼。

2.客观中立:公文是为了客观、全面地传达信息,应避免主观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的插入,使用客观中立的措辞,突出事实和数据的展示。

3.简洁明了:公文的语言应简练、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修辞,尽量用简洁、精准的表达方式传达信息,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把握主旨。

4.逻辑严密:公文的行文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内容之间应有明确的层次和连接,以便读者能够有条理地阅读和理解文件的内容。

5.文风稳健:公文行文中应力求稳健、沉稳,避免过分夸张、浮夸的修辞,以增强公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语言规范1.用词精准:公文中使用的词语应准确无误,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达和用词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同时,使用专业术语时要确保用法准确。

2.语句通顺:公文的语句应通顺,语法正确,避免出现拗口、累赘的句子。

长句可适当拆分为简短的句子,以增加可读性。

3.条理清晰:公文的排版应符合条理性的要求,内容之间应有明确的分段,清晰地标示出每一部分的主题,使读者能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

4.格式规范:公文的格式要求一般包括文件的抬头、主题、正文及落款。

在写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格式要求进行排版,以确保文件的规范和统一。

5.语气得当:公文的语气一般以谦虚、恳切的口吻为主,既要有礼貌,又要表达自信和决心。

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矫情的语气,以免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或误解。

综上所述,公文写作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规范是确保公文准确传达信息和增强专业性的重要保障。

在撰写公文时,应严格遵循行文风格和语言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公文的质量和可读性,提高公文的形象和权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准确
(一)认真辨析词义
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

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

这话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文学语言不循常规,而作家的创造性语言又因其个性和素质的差异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词语是绝对准确的。

这话用于公文写作,倒是比较确切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

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

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

“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

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二)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

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

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

例如:“厂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

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

”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

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

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

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村庄,开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

”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

改成“精神文明之花开遍了全乡”,才算通顺。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

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

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

”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

“把所有农产品都基本上纳入了计划轨道。

”“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二、简练
(一)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两个词句,就能把要说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有时,说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意思却仍然不清楚。

从理论上说,人类创造的成熟的语言,足以表达人类的常规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心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借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是不常出现的。

公文写作中之所以有用语繁多意思仍不明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语不精确,只好增加语句去弥补,结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二)尽量使用短句
五四时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还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鉴欧化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写得长长的,句子内部的成份多多的,阅读起来虽别有风味,读者却常常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白句子复杂的含义。

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

还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做法值得肯定。

他说,他写文章,总喜欢写短句子,七八个字一句,十个字左右一句。

他认为,这样写,读者好读,意思也简练明白。

有人统计过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说其中超过11个字的句子只有6句,超过14个字的句子只有两句。

请看下面的文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用这样的短句,写出了多么精致而优美的文章!公文与文学虽然是不同质的语言,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

为了做到简练,不妨学学老舍。

(三)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前面谈到公文语言的模式化的时候,已经谈到公文对文言词语的继承问题。

继承文言词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言词语比现代汉语更精练。

例如“来函收悉”四个字,要换成“来信收到,内容尽知”,文字多了一倍,意思却一点也没增加。

而且这还不是真正的白话。

要换成“你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其中的内容经过阅读都已明白了”,才是真正的白话,可那岂不是大煞风景?
运用文言词语,要注意不得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要适当、活用、自然、流畅。

建国初期周恩来撰写的一个指令,是活用文言词语的典范:
查我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文物图书,过去反动统治时代,往往官商勾结,盗运出口,致使我国文化遗产蒙受莫大损失。

今反动政权业已推翻,海陆运输均已畅通,为防止此项文物图书继续失散起见,特制定“禁止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随令颁发,希即转令所属遵照办理为要。

在这段文字中,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简洁明了,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一味因袭的陈腐气。

三、质朴
(一)不做作,不生造
大方、庄重、朴实,是公文语言的基本风格。

公文语言忌讳华丽、造作、卖弄。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提出“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

”在当前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做作、生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虚荣心导致的错觉,以为语言越新异越能显示作者的才华,于是生硬地造出一些自以为高超的新词来,向别人炫耀。

另一个原因是对词语的运用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对其含义还不能准确辨析。

只要端正文风,刻苦学习,这些毛病并不难克服。

(二)不溢美,不虚饰
溢美、虚饰,也是公文语言的大忌。

例如,表扬一个医生医术高明,就说他是“当代华佗”;医德高尚,就说他是“当代白求恩”。

说某人工作刻苦,动不动就说他废寝忘食,甚至说他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这些溢美之辞既不真实,也不感人,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还有人热衷于一些空洞轻浮的言辞,例如:“一把手亲自抓,县委委员人人抓,分管委员认真抓,主管部门直接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村镇党委层层抓”,这些语言,也许它的作者还颇为得意,认为自己抓住了经验,写出了文采。

其实,这里面都是废话,什么经验也没有;虚饰之辞,也谈不上文采。

公文写作语言要求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