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学生 读《蒋勋读唐诗》读后感

读后感最近刚刚读完《蒋勋说唐诗》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由于兴趣爱好使然,自己平常喜欢唐诗,但是每每读完优美的诗句后总有一些意犹未尽,诗句的美就丝滑无比缠绕在我的身边但却不能揭开它的面纱,这就是我对于唐诗的第一印象了。
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非常通俗易懂,或许缺少点高大尚的距离感,但难能可贵的是多了些平易近人的细腻。
唐诗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学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浪花,不断拍打我们后继者的灵魂,让我们体会文字的多姿。
蒋勋讲述唐诗内容很广泛,从唐代诗歌盛世开始铺开,蒋到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楚,蒋勋是美学的专家,每首每句的背后都凝聚着诗人想给我们读者带来的美。
“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还是气势磅礴的《蜀道难》,磅礴美,凄美,豪壮美。
蒋勋都可以信手捏来的讲述,娓娓道来的剖析。
读书就像是与伟人对话,我放佛跟着男神以唐诗这一维度的认知,畅游了一遍唐朝,旅途舒心,意犹未尽。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在前进道路上充满曲折坎坷的,即使是诗歌谪仙,史诗圣人也难以避免,对于苦难与挫折,人们有着不同的排解方式,诗歌便是文人墨客最锋利的锐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愿我像谪仙般乐观开朗,逆流而上,战而胜之。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诗有了一些新的感触,仿佛再一次认识到了王维,白居易,杜甫......他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不仅仅重新勾勒出来,并更加的饱满与鲜活。
有了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想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时期,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作者带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从新的角度感受新的魅力,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诗篇等我去欣赏,但蒋勋老师的角度让我受益匪浅,伴随着璀璨的唐诗,体味文字的多姿,感受到它新的独特魅力,沉迷在其中,回味无穷。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导读: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要说喜欢的书嘛,那真的是数不胜数了,要说最喜欢的书,那真的就只有《蒋勋说唐诗》了。
说到喜欢这本书的原因,那就说来话长了。
《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去年老师曾让我们背过每一节的主持人开场白。
今年的诗词大会也刚刚落下帷幕,陈更姐姐获得了总冠军。
说到陈更姐姐,我就感慨万千,毕竟是个“四朝元老”,我也是看着她从第一季的诗词大会一直到第四季。
她说:“我的诗词启蒙读本是蒋勋的《蒋勋说唐诗》”。
咦?这本书我不是也有吗?我便去书柜里将这本书找出来,第一次全情投入阅读起来。
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
去年暑假老师叫我们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可是分了几天才硬生生的把这首诗背出来的。
可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每一句都讲解得十分细致,每一句都仿佛是一个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看了恍然大悟。
比如说“月照花林皆似霰”这句。
在背这句的时候,我总是很难理解“霰”这个字,这个字是指什么呢?通过阅读我知道,霰是说在夜晚时,水汽结成一种薄而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
读到这,我不禁感慨,早看这本书就好了,想想之前背诗的时候折腾得死去活来,后悔啊。
在诗词大会第十场时,有一个成语飞花令的环节。
其中一位选手胡警官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是青梅竹马。
随后陈更姐姐说“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成语是两小无猜。
读后感·点评嘉宾夸陈更姐姐聪明,为什么聪明呢?读了《蒋勋说唐诗》后我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都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
我们常在生活中用到这两个词,却不知道这是李白留下的伟大遗产。
蒋勋老师对诗句内涵、诗歌的意境用细腻妥帖的语言,娓娓道来,似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在晨曦中缓缓讲述有关诗歌的故事,令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感谢《蒋勋说唐诗》这本书,让我不再为背古诗词而烦恼,也让我爱上古诗词。
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顾峥嵘初次打开书页,看到蒋勋的简介,我才知道他不仅是个作家,而且是名画家,是位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大家。
有时在饭前、饭后、睡前这种小时间里来翻阅。
粗读一遍后,发现他并不是在结构、内容上单纯地分析,而是在艺术的角度去品味一首唐诗,欣赏一位诗人,领略一种思想,聆听一个朝代。
李白与杜甫从牙牙学语时,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好像李白的诗与小学一二年级很有姻缘。
记得每次大考前,背的诗句多是李白的,大多数诗句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大概是有道理的。
当然诗与他的遭遇有脱不开的关系。
李白生性狂傲无羁,也因为他有超人的才能,方引来高力士脱靴的传说,招来了皇帝的日渐不满,最后不再重用,他便四海为家,到处浏览。
李白就像位舒适陶醉的游客,方有“轻舟已过万重山”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又是位嗜酒如命的饮者,方有“花间一壶酒”到“但愿长醉不复醒”。
他是位胸怀壮志的才子,“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兴风破浪会有时”。
他是位情深意重的朋友,正如“挥手自兹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的朋友杜甫,其诗更有一番滋味。
他的著作“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是众人皆知的了。
在这位首诗中,杜甫是位旁观者,是记述者,不需要太多的华丽修饰,精心雕琢,只要只要简单的记叙,画面就淋漓尽致地再现给千年后的我们。
《石壕吏》又像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那一句“独与老翁别”就把诗人的愤懑跃然纸墨间。
还有哪一首千古绝唱《春望》,字字流血,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和家破人亡国败的惨淡。
李白是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现实与幻想间追求自己的理想梦境,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生活。
这两种类型分不出优劣,只是在风格上嗅出大唐的文化气息。
王维与李商隐这两个人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评价,应该比较文艺范儿。
先说王维,他好像比较喜欢写四句诗,大多数时间他爱游玩在田园山水间,“独坐幽篁里”的宁静,“山中发红萼”的惬意,“大漠孤烟直”的寂寞,“行到水穷处”的自在,这种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心态是王维传达出来的自然美。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以下是“《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
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
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
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
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
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
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
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
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
我们期望“梦回唐朝”。
那么,怎么回去?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
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
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
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
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蒋勋,唐诗,读后感,10篇,蒋勋说唐诗,一本,蒋勋,著作,中,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读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蒋勋说唐诗》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一):《春江花月夜》蒋勋解读的好慢慢琢磨唐代的《春江花雨夜》,竟然有如此大的哲学底蕴,诗不再是描写几处景物,或是农耕地头的家庭琐事,它被放大到更大的宇宙视角,从空,从探问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哲学命题。
甚至将空隐藏于诗的中间,待后人反复琢磨后,顿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二):蒋勋说唐诗其实读诗不应该看注解,也不应该看任何说,因为诗是个人体验,不能受他人影响。
蒋勋说唐诗,有他太强的主观,照理是不该受他毒,但他的视角如此独特如此美丽,受毒也变成心甘情愿。
正是春夏季节转换时候,适合读书,读唐诗更好。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三):美推荐理由:市面上很多唐诗宋词解析,但纯粹都是骗钱的。
这种只有中国人才能意会出美感的作品,经过台湾的美学大师蒋勋的赏析、解读,更能体会到难以言喻的古文化之美。
好友王大力曾经说过“只有真正美的东西才会永久传下来,而让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美”。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连周围的空气都充满了美感。
书的封面设计的也美,我又想拿来当客厅墙纸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四):重温唐诗的冰山一角眼下这类书籍似乎铺天盖地,谁解析的有特色对于小小读者我不是太在乎,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纯粹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还记得多少唐诗,每翻一页,不同诗句出现,就问自己还记得多少?唐诗不是治愈疗伤,唐诗是种回忆,因为少时多少把其当做一种信仰,只不过现时忘了把其丢在都市的某个角落。
记忆力是差了,原先记得的都模糊,现在只能强记。
2022年《蒋勋说唐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word版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或实践体验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核心是要把自己的感悟体会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出来。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写一些学习心得,比如工作心得体会、军训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活动心得体会等,可以参考一些对应的优秀范文,再结合自己的核心体验心得,能够更好的进行写作。
《蒋勋说唐诗》读书心得体会/《蒋勋说唐诗》读书心得体会1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像是一粒镶嵌在文学史上的明珠,使人无法忽视它的润泽闪耀。
还记得从小接触到的第一首诗,便是翻开课本以后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句。
我想,上过这么多年学之后,谁心里又会不记得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呢近日因为兴趣又重读了手边的这本古典诗词书。
《蒋勋说唐诗》尽以唐朝诗歌为题,从初唐品评至晚唐,历数几位深具代表性的诗人和诗篇,并以作者的美学眼光和学识修养做了阐释。
就跟随着书中的脚步,感受这大唐盛世孕育出的诗中上品吧……打开书页就可看到单在诗人王维一人的身上便兼具两种气质。
取过进士,晋过高官的他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意气风发;以及后来晚年隐居山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从容。
诗人李白一生以游侠精神仗剑天涯,写下大量诗篇,以他的天马行空让人学会放下一些事。
心情郁闷不得志时不妨读读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苦短,不过匆匆数十载,更要放开怀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为什么要把时光浪费在不美好的事情上呢既然时间有了紧迫性,人生虽有不如意事八九,就好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苦中一点甜吧。
而诗人杜甫与白居易诗中饱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感召人们能够拾起一片心。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生活的周围仍有弱势群体的存在。
《石壕吏》、《兵车行》、《卖炭翁》等诗篇描绘出的战乱困苦、民不聊生至今读来揪心。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
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
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
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
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
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
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
暑假中,我也常常会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界接触。
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但是,我却依然我行我素。
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
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宝塔诗——浮萍。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
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
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蒋勋说唐诗》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一):《春江花月夜》蒋勋解读的好慢慢琢磨唐代的《春江花雨夜》,竟然有如此大的哲学底蕴,诗不再是描写几处景物,或是农耕地头的家庭琐事,它被放大到更大的宇宙视角,从空,从探问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哲学命题。
甚至将空隐藏于诗的中间,待后人反复琢磨后,顿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二):蒋勋说唐诗其实读诗不应该看注解,也不应该看任何说,因为诗是个人体验,不能受他人影响。
蒋勋说唐诗,有他太强的主观,照理是不该受他毒,但他的视角如此独特如此美丽,受毒也变成心甘情愿。
正是春夏季节转换时候,适合读书,读唐诗更好。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三):美推荐理由:市面上很多唐诗宋词解析,但纯粹都是骗钱的。
这种只有中国人才能意会出美感的作品,经过台湾的美学大师蒋勋的赏析、解读,更能体会到难以言喻的古文化之美。
好友王大力曾经说过“只有真正美的东西才会永久传下来,而让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美”。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连周围的空气都充满了美感。
书的封面设计的也美,我又想拿来当客厅墙纸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四):重温唐诗的冰山一角眼下这类书籍似乎铺天盖地,谁解析的有特色对于小小读者我不是太在乎,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纯粹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还记得多少唐诗,每翻一页,不同诗句出现,就问自己还记得多少?唐诗不是治愈疗伤,唐诗是种回忆,因为少时多少把其当做一种信仰,只不过现时忘了把其丢在都市的某个角落。
记忆力是差了,原先记得的都模糊,现在只能强记。
喜欢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五):唐诗李商隐,王尔德。
回来做自己是最大的野心。
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
寒假回家要好好读这些唐诗。
用笔抄写下来诵读。
因为高考讨厌的诗歌鉴赏让我一度反感读诗歌,不想看到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
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
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
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
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
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
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
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
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
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
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
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
我们期望
“梦回唐朝”。
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
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
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
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
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
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
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
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
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
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
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
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
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
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
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
怎么遵循这个伦理。
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
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
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
歌颂。
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
“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
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
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
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
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
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
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
我们
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
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
沉的担当意识。
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
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平静的繁华生
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
状态。
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
起来。
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
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
我们年轻的
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
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
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
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
判力量。
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
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
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
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蒋勋
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
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
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
“画面本身只
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
生生不息。
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
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
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
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面对内心。
出入唐诗,我们的身心才可能更趋平衡、更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