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晚期政治简论汇总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北宋政治知识点总结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特别喜欢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
本文主要总结高中北宋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给正在备战高考的学生以帮助。
一、时代背景北宋政治时期,即960年到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北宋政治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二是科举制度的建立。
北宋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推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央集权在北宋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高峰。
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威都非常高,几乎是无限制的。
宋太宗赵炅就是一位很好的皇帝代表。
他不仅注重自己的功绩,也注重鼓励下属的工作。
他在位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重要活动,统一了江南、平定了北边的族群,甚至还平定了南海。
他的这些举措都说明了他具有很高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
尽管皇帝拥有如此高的权威,但是皇帝的权力也是被限制的。
他的权力是以法律和惯例为基础的。
官员也拥有一定的权威,皇帝在尊重法律和惯例的同时,也高度尊重在他的周围工作的官员。
这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举制度北宋政治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变革。
它是一种特殊的制度,能够使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是唯一的招收官员的途径。
通过科举制度,能力和品德最优秀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员,成为政府的重要成员。
官方的科举考试是以举行乡试为开始。
乡试是在各地设立的考试,以选拔优秀人才。
通过乡试后,还需要参加县试和会试才能最终被授予官品。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制度,使得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地位。
四、政治改革北宋政治时期的规章制度非常完善,而且都是围绕中央的权力展开的。
在政治改革方面,北宋时期的最大成就就是鼓励科技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宋朝的人们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格外重视,这种态度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
在北宋时期,制度和水利建设也大大改进了。
这些方面都是北宋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同时,北宋时期的“变法”运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当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北宋的政治和改革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 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 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地方势 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 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
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 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弱地方势力, 弱地方势力,基本解决地方对中央的 威胁。 威胁。
“冗兵”的形成 冗兵”
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大地主、 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 原因。 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 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 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 法。
知识链接
宋代士人迷恋 科举,有谚语道: 科举,有谚语道: 做官做不到宰相, “做官做不到宰相, 考试考不中状元, 考试考不中状元, 白做了。 白做了。” 图左: 图左:正在假 寐的考生做了一个 考取状元的白日 梦; 图右: 图右:考场有 人看守, 人看守,每位考生 被隔开。 被隔开。
课堂设问
请思考:王安石变法产生哪些积 请思考: 极影响?它还有哪些弊端和不足呢? 极影响?它还有哪些弊端和不足呢?
强兵之法
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 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归 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 护地方治安。 护地方治安。 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 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 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

司马光生前围攻变法派,罢废新法时,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保守派中的苏轼、范纯仁相继劝他慎重行事,不可过急,有些新法对朝廷还是有利的,甚至与他展开激烈的争辩,但司马光从不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守旧派内部就如何废罢新法,怎样处置变法派发生了矛盾。
(1)反击保守派在章惇赴京城途中,有人问他为政何以为先。章惇胸有成竹地答道: 司马光奸邪,所当先办,势无急于此。 章惇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对守旧派打击报复。章惇执政后,也确实把对守旧派进行政治报复放在了首位。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御史中丞黄履、张商英、来之劭等上疏,论司马光变更先朝之法,叛道逆理。哲宗追夺司马光、吕公著死后所赠谥号,毁所立碑。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等被贬官。哲宗下诏: 大臣朋党,司马光以下,各以轻重议罪,布告天下。 章惇把文彦博以下三十人揭榜朝堂。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哲宗又下诏:吕大防等永远不得引用及恩赦。范纯仁上疏,请将吕大防等原放故里,因此落职,出知随州(今湖北随县)。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追贬司马光、吕公著、王岩叟等已死诸人的官职。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被流放岭南。文彦博由太师贬为太子少保。残酷的政治报复,使得守旧派同变法派在元祐年间结下的仇怨更深了。
元祐四年(1089年)因贬蔡确,纷争又起。蔡确被贬官居外后,在安州(今河北安陆)作《夏中登车盖亭》诗十首。有一首绝句咏道: 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府碧湾。 保守派把蔡确的十首诗折呈朝廷,说其中有五首诗讥讽朝政、讥讽高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大怒,置蔡确重罪,贬谪新州(今广东新兴。)左相范纯仁向高太皇太后进言: 不可以语言文字之间,暧昧不明之过,宰诛大臣。 蔡确被贬后,吕大防以蔡确党盛,不可不治,朔党的谏官刘安世、吴安持等因奏范纯仁也是蔡确一党,而遭贬蔡确终于客死于新州。元祐五年(1090年)文彦博年老告退,吕大防为左相;朔党首领刘挚为门下侍郎,六年为右相。吕、刘意见不和。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劾奏刘挚,刘挚被罢相,知郑州。朱光庭为刘挚辩解,也被罢给军中,出知亳州。保守派官员,身居高位,结党营私,你争我斗,使得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北宋政治

掌控军权的措施
■
剥夺禁军将领和节度使军权 调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 军 事 措 施 分散军权 统领权
侍 卫 亲 军 步 军 都 指 挥 使 司
■
侍 卫 亲 军 马 军 都 指 挥 使 司
■
殿 前 都 指 挥 使 司
禁军
军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皇权加强 门下省
封驳审议
海南单科 2009 浙江文综 设置 宋代科举制 宋代“中书门下” 宋代“中书门下”主要 职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边镇兵 : 中央军 48万 48万 : 9万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政治上: 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1.政治上: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 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 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 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 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汉族 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 北宋、西夏 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北宋、 并立;南宋与金对峙), ),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 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 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②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 二府” 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 “二府”、 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 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地方兵权财权,设立知州,加 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地方兵权财权,设立知州, 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解决了长期以来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 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北宋中后期统治

陈 十 事 疏 』
重建严格的考பைடு நூலகம்制度十,曰将重绩命令
效与官僚待遇挂钩
兴学校以精贡举
• 科举弊端
•解决之道
技术进步vs道德困境 州县立学,士须在学三百 日乃听预秋试”
诗赋取进士
先策论而后诗赋,通经以 明道
3 庆历新政的夭折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 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 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1.元祐更化
神宗之母高氏
元丰八年(1085)三月 神宗卒。哲宗即位,朝 政取决于其祖母高氏, 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 废罢,史称“元祐更 化”。
司马相公:1085年六月-1086年九月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 非大坏则不更造,非得良匠美材 则不成。”
• 尽罢新法
司马光(1019-1086)
纠缠在法度变更中的新旧党争
每年一、二月和五、六月,州县政府分两次贷 钱或粮食给农户,目的是使农民在耕种和收获 时节不会缺乏种子和粮食。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工程
募役法 职役扰民
废除依照户等轮流充当职役的办法,改由政 府出钱募人充役。原来服役的人家交免役钱, 获得免役特权的人家交纳助役钱。
方田均税法
清查土地,使赋税负担与土地占有情况相符。
就安石富国强兵之初衷而论,新法主要实现了 前一半目的,即富国。变法扭转了国家财政的 困难局面,不仅消除了财政赤字,而且积聚起 大量钱币谷帛,“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四、后王安石时代的高层政争
1 元祐更化,旧党暂时得势 2 哲宗绍述,新党卷土重来 3 元祐党籍碑
元祐
北宋晚期政治简论

北宋晚期政治简论2015-02-05 15:45:06 《中国史研究》王曾瑜北宋皇朝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稳定发展,至宋徽宗时,进入了“太平极盛之日”①,“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不识干戈”②。
宋徽宗对国家的富盛,也颇为自鸣得意,他在御制《艮岳记》中说,“昔我艺祖,拨乱造邦”,“且使後世子孙,世世修德,为万世不拔之基”,“祖功宗德”,“社稷流长”,“足以跨周轶汉”。
词臣奉命进谀诗说,“四海熙熙万物和,太平廊庙只赓歌”,“宵旰万机营四海,更将心醉六经中”③。
从表面上看,宋徽宗确有其自我矜夸的资本。
《宋史》卷85《地理志》说,“建隆初讫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无大增损”,此说尚不确切,因为西北若干州郡被西夏夺据,宋的疆土有减而无增。
宋哲宗时,开始大规模蚕食西夏疆土。
自宋徽宗“崇宁以来”,对西夏战争节节胜利,“斥大土宇,靡有宁岁”,“迨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可谓极盛矣”。
直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军在统安城之战大败,方被迫与西夏休兵。
④。
在人口方面,宋徽宗即位之初,户数已超过二千万⑤,一些学者估计人口已超过一亿。
在一个依赖手工劳动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增殖,就意味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
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六年间,并非没有“大水”、“大蝗”以及旱灾记录⑥,但总的说来,仍可算是“天地顺应,年谷屡丰”⑦。
宋徽宗并非单纯是继体守成之主。
他即位后,很快沿袭宋哲宗“绍述”宋神宗“良法美意”的方针,立元祐党人碑,进一步惩罚反变法派,除了方田均税和保甲军训外,又采取了财政、教育等方面的新政。
今仅枚举其荦荦大端者,分别介绍于下:一、改变财政体制: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中央财政主要是皇帝内库和户部两个系统,户部又分左、右曹。
然而在宋徽宗时,却出现了“御前钱物、朝廷钱物、诸局所钱物、户部钱物”四个系统。
所谓诸局所,如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营缮所、苏杭造作局、御前人船所、行幸局、采石所、延福宫西城所、後苑书艺局等,往往由宦官掌管,其钱物直属皇帝。
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

三、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
3、理学的成熟——朱熹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成为仅次于孔孟的壹代 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 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 作用.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
——宇宙观
朱 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学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2023/9/6
中学历史教学学苑.zxlsxy您忠实的 朋友
三、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
4、理学的发展——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 学的开创者 (2)“心即理也”,并提出“发 明本心陆王”心以学 求理.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 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2023/9/6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 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 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熟读而精思.”
哲学家,教育家.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 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存天理,灭人欲”,客观 唯心主义 理学的社会政治观)
(1)理气论 唯心、把理气论和伦理道德结合,理比
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 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壹,这 就是“太极”.
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
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目录分析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北宋晚期 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历史现象,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通 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 的演进和发展。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 参考和借鉴。
阅读感受
书中对于垂帘仪制与垂帘体制的探讨也十分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关于权力 分配的问题,更是关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维持政治稳定的重要议题。在这个问 题上,太皇太后高氏和司马光的立场是值得的。尽管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分 歧,但在维护政治稳定、确保皇权的核心地位方面,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
阅读感受
这本书所提供的信息和视角是丰富的,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北宋晚期的政 治体制与文化,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 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贴上标签,而应该深 入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立场。
阅读感受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仅是对北 宋历史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体制与文化的深度剖析。读完这本书后,我 对北宋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是一本深入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 文化的发展历程。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 化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化
探讨
政治体制
北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晚期政治简论2015-02-05 15:45:06 《中国史研究》王曾瑜北宋皇朝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稳定发展,至宋徽宗时,进入了“太平极盛之日”①,“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不识干戈”②。
宋徽宗对国家的富盛,也颇为自鸣得意,他在御制《艮岳记》中说,“昔我艺祖,拨乱造邦”,“且使後世子孙,世世修德,为万世不拔之基”,“祖功宗德”,“社稷流长”,“足以跨周轶汉”。
词臣奉命进谀诗说,“四海熙熙万物和,太平廊庙只赓歌”,“宵旰万机营四海,更将心醉六经中”③。
从表面上看,宋徽宗确有其自我矜夸的资本。
《宋史》卷85《地理志》说,“建隆初讫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无大增损”,此说尚不确切,因为西北若干州郡被西夏夺据,宋的疆土有减而无增。
宋哲宗时,开始大规模蚕食西夏疆土。
自宋徽宗“崇宁以来”,对西夏战争节节胜利,“斥大土宇,靡有宁岁”,“迨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可谓极盛矣”。
直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军在统安城之战大败,方被迫与西夏休兵。
④。
在人口方面,宋徽宗即位之初,户数已超过二千万⑤,一些学者估计人口已超过一亿。
在一个依赖手工劳动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增殖,就意味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
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六年间,并非没有“大水”、“大蝗”以及旱灾记录⑥,但总的说来,仍可算是“天地顺应,年谷屡丰”⑦。
宋徽宗并非单纯是继体守成之主。
他即位后,很快沿袭宋哲宗“绍述”宋神宗“良法美意”的方针,立元祐党人碑,进一步惩罚反变法派,除了方田均税和保甲军训外,又采取了财政、教育等方面的新政。
今仅枚举其荦荦大端者,分别介绍于下:一、改变财政体制: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中央财政主要是皇帝内库和户部两个系统,户部又分左、右曹。
然而在宋徽宗时,却出现了“御前钱物、朝廷钱物、诸局所钱物、户部钱物”四个系统。
所谓诸局所,如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营缮所、苏杭造作局、御前人船所、行幸局、采石所、延福宫西城所、後苑书艺局等,往往由宦官掌管,其钱物直属皇帝。
四个财政系统之间,“讲画裒敛,取索支用,各不相照,以致暗相侵夺,公私受弊”,“天下常赋多为禁中私财”⑧。
按宋朝制度,皇帝内库,即御前钱物,尚非天子私财,往往用于补贴中央财政的亏空,而诸局所钱物却全成“禁中私财”。
如蔡京设计,增收茶利,“岁以百万缗输京师供私奉,掊息益厚”,“民滋病矣”⑨。
二、方田均税法: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廷下令在各地重新方田,均定赋税。
但因吏治腐败,出现了不少弊端,到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徽宗又下诏罢方田⑩。
三、保甲军训:宋神宗时的保甲军训,迟至宋哲宗在位之末的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尚未恢复。
宋徽宗于翌年即位后,下令“陕西、河东路流冗未肯归业”,“免今年保甲冬教一次”。
此後,冬教和月教来回变更,军训范围一度扩大到京东和京西(11)。
但是,正如李纲所说,北宋末“十余年来”,“免教阅”,“保甲不知兵,徒有其名而已”(12)。
四、盐法改革:宋徽宗时,将钞盐制延伸至东南沿海,规定商人先向政府纳钱,申请盐钞,再往东南沿海凭钞取盐。
由于官府不断另印新钞,使旧钞贬值,持旧钞者必须搭配新钞,增付钱币,方能得到盐货。
致使“数十万券一夕废弃,朝为豪商,夕为流丐,有赴水投缳而死者”。
崇宁时,在四个多月内,官府得此项盐利达五百余万贯。
政和时,两年之间,官府“所收已及四千万贯”,被吹嘘为“富国裕民之政”(13)。
五、茶法改革:蔡京对茶法作了三次变更,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纳钱,换取茶引。
茶引分价格较高、期限较长的长引和价格较低、期限较短的短引。
商人凭茶引向种茶的园户买茶,官府“岁收息钱至四百余万缗”(14)。
六、采矿业和币制混乱:宋徽宗时加强和增设了提点坑冶铸钱司的机构,大力奖励和开发金属矿藏。
但因当时探矿和开采技术所限,矿业不振,“或苗脉微,或无人承买,而浮冗之人虚托其名”,“骚动邀赂”。
“坑冶之利”最丰的广南,收益不及宋神宗时十分之一(15)。
蔡京倡议铸当十钱,每贯约重十八宋斤十二宋两,而普通铜钱每贯约重五宋斤(16)。
于是民间盗铸盛行,“规利冒法”。
此後,当五钱、当三钱、夹锡钱等反覆变更,“滥钱益多,百物增价”,“刑禁益烦”。
此外,在四川地区滥发纸币交子,又引起交子的剧烈贬值,宋徽宗下令将交子改为钱引,钱引亦复贬值,“至引一缗当钱十数”(17)。
七、直达纲:东南各路漕运开封的粮食,“常有余蓄”,可以丰补歉。
各路粮船运到真州下卸,改由发运司船沿汴河运往开封,谓之转般。
蔡京“用所亲胡师文为发运使,以籴本数百万缗充贡,入为户部侍郎,来者效尤”,此后各路粮食“直抵京师,号直达纲,丰不加籴,歉不代发”。
宋廷在直达和转般问题上来回变卦,破坏了漕运,“公私横费百出”(18)。
八、农田水利:与宋哲宗时相比,宋徽宗时较重视农田水利。
在开封一带,“根括诸县天荒瘠卤地,开修水田,引水种稻”。
在低洼的浙西和江东修筑沟渠,疏浚河道,建造圩田。
但此类农田收入却归稻田务和应奉司,由这两个机构“督御前租课”。
北方公田另成一大祸害(19)。
九、加重赋税:史称“崇宁以来,言利之臣殆析秋毫”,各种苛捐杂税,“名品烦碎”,“不得而尽记也”,“掊剥横赋,以羡为功”。
“絮帛则有和买,有预买,有泛买,有常平司和买,有应副燕山和买,米谷则有和籴,有均籴,有补发上供和籴,有应副军粮和籴,有拨发辇运司和籴。
名曰预买,无钱可敷,名曰和籴,其价每下”(20)。
其他著名的民间税役负担有花石纲(21)、经制钱(22)、免夫钱(23)等。
宋朝事实上从未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百姓的负担是不断加重的,宋徽宗对百姓的搜刮更超迈其列祖列宗。
十、设置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居养院收养贫困的鳏寡孤独,安济坊免费为穷人看病,漏泽园负责殡葬穷人和死于异乡的旅客。
但这三项慈善事业开支过大,超过官府的财力,後来不得不大加裁削(24)。
十一、崇奉道教:宋徽宗耽溺道教,自称道君教主皇帝,不惜耗费巨资,在各地大造道观,扩充道士名额,设置道官、道职、道学等(25)。
十二、学校和科举改革:宋徽宗尊崇王安石,将王学作为官方经学。
当时沿用宋神宗时创设的太学三舍法,并扩大太学、洲学、县学等规模,在各路设提举学事司,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接着又下令废科举,直接从太学生中选拔进士,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德行作为取士标准,实际上便取消了科举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
于是请托公行,“利贵不利贱,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贫”。
最后,宋徽宗又下令取消州县学三舍法,撤销各路提举学事司,恢复科举考试(26)。
总的说来,宋徽宗时的一系列新政呈现了复杂的情况,其中不能说没有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有粉刷太平,好大喜功,特别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成分。
宋哲宗辞世后,他最倚重的左相章惇(宋哲宗亲政时未另命右相)反对端王入继大统,其理由是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27)。
章惇因此遭受毫不留情的贬黜和打击,但往後的历史演变,却证实了其先见之明。
宋徽宗是历代帝王中首屈一指的天才艺术家,他在音乐、绘画、书法、棋艺、诗词等方面的才华,与处置军国大事的昏愦,有机地融合于一身。
天水一朝十五帝(南宋亡国时三个幼儿不计在内)中,真正算得上大纵侈心者,第一个是宋真宗,第二个是宋徽宗,并且後来居上,其奢侈和享受超过了宋朝任何一个皇帝。
宋徽宗最初尚有所克制,“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蔡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
宋徽宗“尝大宴,出玉、玉卮示辅臣”,说:“先帝作一小台,财数尺,上封者甚众,朕甚畏其言。
此器已就久矣,倘人言复兴,久当莫辨。
”蔡京说:“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区区玉器,何足计哉!”(28)启迪皇帝侈心者,自然决非蔡京一人。
宋徽宗进行规模空前的宫殿、後苑、艮岳等建设,穷侈极丽,挥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不惜(29)。
宋徽宗酷嗜女色,“五、七日必御一处女,得御一次,即畀位号,续幸一次,进一阶。
退位后,出宫女六千人”,其总数“盖以万计”(30)。
浩大的宫廷开支,非御前钱物所能维持,故另外创设诸局所钱物,乃势在必行。
尽管宋徽宗纵情声色狗马,竭天下以自奉,在口头上,却自诩“永惟继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艰”。
“勤于政,庶以图天下之佚;俭于家,庶以资天下之丰”。
“经营欲致黎元福”。
他自称“不可以燕乐废政”,“言者”指责皇帝“金柱玉户”,皇帝反指他“厚诬宫禁”(31)。
宋徽宗周围的一帮宠臣,被太学生陈东指为“六贼”者,有蔡京、王黼、朱和宦官童贯、梁师成、李彦(32)。
其实,当时的奸佞决不止上述六人,如宦官杨戬、兰从熙、谭稹等人,掌军的高俅,掌河防的孟昌龄和孟扬、孟揆父子,蔡京之子蔡攸之类,都是祸国的蟊贼,害民的大憝。
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梁师成为隐相。
这帮奸佞既互相勾结,又互相倾轧。
蔡京最初侍奉童贯,“不舍昼夜”,得以窜升,但童贯后来又“寖咈京意”。
蔡京与蔡攸居然“父子遂为仇敌”(33)。
这帮奸佞窃据要津后,必然援引亲故,广结党羽。
“蔡京拜相不数年,子六人、孙四人同时为执政、从官”。
“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穑”,蔡京曾问他们:“米从何处出?”一人说:“从臼子里出。
”另一人说:“不是,我见在席子里出。
”(34)朱“子侄官承宣、观察使,下逮厮役,〔亦〕为横行,媵妾亦有封号”。
童贯也是“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至数百辈”(35)。
一时“乳臭童稚,目未知书,绮襦竹马,方务嬉戏,而官已列禁从”者比比皆是(36)。
专制和腐败是一对双生子,专制必然滋生腐败,而腐败也必然依赖专制,专制政体不可能具备真正制约腐败的机制。
宋朝的腐败并非始于宋徽宗,但在宋徽宗时,腐败政治达到了极度膨胀和恶性泛滥的新阶段。
招权纳贿,货赂公行,是北宋晚期政治的一大特色,其奥秘正在于上行而下效。
宠臣们懂得,其恃宠固位的主要手段,就是为皇帝搜刮钱财。
蔡京巴结内宫,“宫妾、宦官合为一词誉京”,遂得以进用。
他“拔故吏魏伯刍领榷货,造料次钱券百万缗进入”,宋徽宗大喜,说:“此太师与我奉料也。
”童贯“颇疏财,後庭妃嫔而下及内侍,无大小,致饷无虚月,交口称誉一词”,故能“权倾四方”(37)。
上有皇帝以身作则,宠臣辈贪污受贿自然成了家常便饭。
王“黼公然受贿赂,卖官鬻爵”,时谚称“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直通判”。
童贯“庭户杂遝市,岳牧、辅弼多出其门”。
朱“与其子汝贤、汝功各立门户,招权鬻爵,上至侍从,下至省寺,外则监司,以至州县长吏官属,由其父子以进者甚众,货赂公行,其门如市”(38)。
蔡京“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
他本人“目昏眊,不能事事”,仍贪恋权势,一应政务由幼子蔡絛处置,“代京入奏”,“由是恣为奸利”,“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宋徽宗“亦浸厌之”,命蔡攸和童贯往取蔡京辞职表,蔡京惊慌失措,说:“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者,以上恩未报,此二公所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