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pptx

合集下载

中国法制史-课件

中国法制史-课件

赎刑
第一章 中国法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
2
刑罚制度
死刑 孥 戮 肉刑 炮 烙 劓 殄 剖 心


黥 刑
徒刑
劓 刑
刖 刑
宫 刑
第一章 中国法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
商朝刑罚种类图(刑名从商)
类别及刑名 斩、戮 释 义
斩:生杀;戮:死斩。 罪者上铜柱,下燃炭火,坠死。 剁成肉酱。
大辟
五 (死刑)
炮 烙 醢

劓 殄 墨(黥)
中国法制史 —— 简介
课程简介: 成绩比例:5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
+50%期末(项目考核)
平时成绩计算:考勤,扣分制,基础分15分;课堂表现和 平时作业为加分制,上限分别为15和20分。
中国法制史 —— 简介
要学些什么?
中国 法制 史
中国法制史 —— 简介
学了有什么好处?
刑罚残酷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
为什么选择学?
——学分
简介
电话: 邮箱:
为什么选择教?
——无聊
——平均分
——兴趣
——兴趣
欢迎打扰
中国法制史 —— 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课程性质:公选课 学时学分:32-2 上课周次:1-8周 行课教材:无
推荐教材:中国法制史(第五版),曾宪义 赵晓
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杀死后晒成肉干。
犯罪者及其后代都杀掉。 面部或额上剌刻、涂墨。 割鼻 断足 割掉男子生殖器,幽禁女子。 将犯罪者拘系,罚其劳作。

肉刑
劓 剕(刖) 宫


第一章 中国法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PPT课件

《中国法制史》PPT课件


第十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91

第十一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98

第十二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105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113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120

第十五章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127

第十六章 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 138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和地区中,唯一不曾间断 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的法文化也是如 此,学习十分必要。要掌握《中国法律制度史》 这门课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原始社会,曾长期处于一种“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 甲兵不起而王”的社会状态。原始社会虽不能产生体现为国家形 态的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从一定意义上 讲,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表现出以下特征:
1、 法律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血缘、婚姻因素的影响。 2、主 要通过刑起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始终贯穿着礼 刑并用的思想。
一、《中国法制史》的含义和学科性质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 律性的专门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法律制 度。它要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的内容、性质、特点、作用、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 律性。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史学的一 门专史。法学可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史学也可 作多种分类。
第二节 商朝的法律制度
一、 商朝的立法思想 1、“王权神授”的法律思想。 2、“天讨”与“天罚”的法律思想。 二、主要法律形式: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2、官刑, 严惩巫、淫、乱三风。 3、不成文习惯法和命(命令)、誓(盟誓)、诰(训诰) 也是重要法律渊源。 三、商朝的罪名与刑罚: 罪名多于夏朝,如“乱政罪”和“疑众罪”、“舍弃穑 事”、“不从誓言”、“颠越不恭”、“不有功于民” 等。刑罚沿用五刑,还出现了醢、炮烙、脯等酷刑,流 刑、徒刑的雏形在商朝也开始出现。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西南政法大学教案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第二学士(法学授课专业年级 2005级学士)学位班课程编号必修课校级公共课( );基础或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 课程类型选修课限选课( );任选课( )通过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增加其知识的厚度,进而强化其认识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知其所应然的境界;同时,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基础学科,为学生学习和把握应用法学课程提供学理方面的资源,使其对加深对法的认识。

此教学目标外,学习中国法制史,把握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其关于人情与法、法与政治、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等关系的认识与实践,以加深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制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 )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 课程教学51 学分数 3 总学时数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51 学时;实践课学时教材名称中国法制史作者曾代伟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曾宪义主编出材《中国法制史》育出版社2000 版指社定《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 作及参出者考《历代刑法志》整理点校组群众出版社1988 版书时《瞿同祖法学论著间瞿同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集》授课教师曾代伟职称教授单位行政法学院授课时间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注:表中( )选项请打“?”。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周次第1周编写时间 2007(7(6章节名称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绪论(一):法律史学科与中国法制史课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一、中国法制史研究范围及其拓展(一)注重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对立法建制的影响,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其中既包括官方意识形态和法律,也包括非官方的植根于“乡土意识”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民间法”。

中国法制史PPT课件

中国法制史PPT课件
• 古代的“法律”意思:中国古代的法律形 式很多,不象现代法律只有法、法规、条 例等少数几种。古代法律形式总结起来有 如下几种:刑、法、律、令、典、式、格、 诏、诰、科、比、例。所以说,法、律在 古代是法律体系中的两种形式。
法制史上的五大法系
•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 法系、中华法系。
韩非思想
• 法家之集大成者。以法为中心的法、术、 势相结合。
• 进化的历史观。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不同时代有不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老办法治理当世是“守株”之徒。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 ,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 四、法源于习惯说。源于原始社会习惯发 展演变而来,先秦礼中含有大量习惯法的 内容。
第三节:古代法律法制演变过程
关于獬豸
• 《异物志》: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 人论,则咋不正者”。
• 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 上,秦灭楚后,秦王将其赐予廷尉,就成 为司法官的冠制。
• 法制日报副刊叫独角兽
• 曾子杀彘
• 子罕辞玉
秦朝司法机构
•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王朝 • 中央——廷尉和御史大夫 • 地方——郡守、县令、秩(乡)、亭长(
亭)、里典(里)
秦朝的法律特点
• 密如凝脂 • 约法三章
汉初法治观念
•德主刑辅 •守法而无为 •法立而弗敢废
废除肉刑
• 缇萦救父 • 汉文帝时期。用五年徒刑代
• 目前我国属于大陆法系。 • 大陆法系也叫成文法系、民法法系。
第二节:法律的起源
• 一、法源于天说。《尚书·皋陶谟》“天讨有 罪,五刑五用哉”。《尚书·大禹谟》“故圣 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中国法制史》课件

《中国法制史》课件
添加标题
清代的法律实践: 清代法律制度的发
展和特点,包括 《大清律例》的编 纂和司法制度的改 革。同时,可以介 绍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案例,如“海瑞
罢官案”等。
添加标题
第七章
近代法制的转型与变 革
近代法制的转型背景与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 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经 济转型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启 蒙
《中国法制史》PPT课 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 录



期三 的国
法至
制隋



法 制




的宋 法元
制明



目录

法夏 制商





制秦 汉





型近 与代
变法
革制



总 结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法制史概述
法制史的定义和意义
● 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 ● 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法律制度 ● 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手段 法制史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将成为中国法制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 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尊重皇权: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均以维护皇权为核心,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四章汉代法制的部分内容。
1.汉律在继承秦律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如文景帝时期刑制变革。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形成。从此,礼法结合起步,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法制与儒家伦理纲常的结合,逐步摒弃了法制中落后的旧法残余,确立了一系列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
本讲包括教材第四章汉代法制部分内容;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
(一)关于礼法结合的“三段式”总结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
1、礼法合一发展的主要表现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
3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汉代礼法结合在婚姻家庭立法和司法制度方面的变化。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供“春秋决狱”案例史料,由学生评析
思考题

作业
1.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评析。
2.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汉朝法制有哪些发展变化?
周次
第2周
编写时间
2007.7.9
章节名称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绪论(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史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第一章:中国法制史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脉络1.2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法等1.3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脉络夏商西周法制春秋战国法制秦汉法制魏晋南北朝法制隋唐五代法制宋元明清法制近现代法制第二章:夏商西周法制2.1 夏商西周法制的特点神权法思想宗法制度族权与王权相结合2.2 主要法律制度礼制与刑制族法与国法封建契约制度2.3 案例分析夏桀、商纣王暴政周公制礼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制3.1 春秋战国法制的变革礼崩乐坏与诸侯争霸各国变法与法制改革3.2 主要法律制度儒家、法家、墨家法律思想封建土地私有制与法制军功爵制度3.3 案例分析齐国法律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第四章:秦汉法制4.1 秦汉法制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体系的完善儒家法律思想的融合4.2 主要法律制度封建官制与刑法汉律六十篇法律教育与司法制度4.3 案例分析秦朝焚书坑儒事件汉武帝时期的法制改革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法制5.1 魏晋南北朝法制的演变士族地主权力的扩张佛教、道教对法制的影响5.2 主要法律制度九品中正制与封建官僚制度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州县制与乡里制度5.3 案例分析曹操杀杨修事件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改革第六章:隋唐五代法制6.1 隋唐五代法制的特点封建法律体系的成熟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完善礼法并用原则6.2 主要法律制度唐律疏议与律令体系科举制度与官员选拔府兵制与军事法制6.3 案例分析隋文帝与隋炀帝的法律改革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法制第七章:宋元明清法制7.1 宋元明清法制的演变宋代法制的发展与变革元代法制的特色与影响明代法制的强化与改革清代法制的稳定与创新7.2 主要法律制度宋代的刑名法司与翻异别勘制度元代的蒙古法与通用法规明代的厂卫制度与廷杖制度清代的秋审制度与文字狱7.3 案例分析宋代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与法制元代法律对回族的特殊规定明代朱元璋时期的法律改革清代的文字狱案件第八章:近现代法制8.1 近现代法制的变革清末变法与法律改革民国时期的法律发展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的建立8.2 主要法律制度清末的修订法律馆与法律学堂民国时期的六法体系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与劳动法8.3 案例分析清末沈家本的法律改革民国时期的宪法争议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案例第九章:法制与社会生活9.1 法律与经济生活土地制度与商业法律金融法律与市场管理9.2 法律与家庭婚姻婚姻法与继承法家庭暴力与离婚诉讼9.3 法律与思想文化言论自由与出版法教育法律与文化传承第十章:法制与政治制度10.1 法律与政治体制君主专制与法律议会制度与立法机关10.2 法律与政治斗争反对派与法律诉讼政治改革与法律变革10.3 法律与政治稳定宪法与国家法制国家安全与法律制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法等难点一:如何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制史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一、引言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及其特点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过程;3.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律制度;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法制史的定义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2.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法律的阶级性和普遍性法律的强制性和灵活性法律的传承性和变革性4.中国古代主要法律制度官制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宗教法律制度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应用;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4.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古代法律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3.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论文,综合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共计8周。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第1周: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第2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夏商西周时期)3.第3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4.第4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秦汉时期)5.第5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6.第6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隋唐时期)7.第7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8.第8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律制度七、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法制史教程》2.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献选读》等3.多媒体课件:包括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自主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4.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和难 点
二、春秋成文法公布的原因及意义;
三、我国早期法制的特点。
点 教学内
容的深 近年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中国古代礼与刑
化和拓 问题。

时间分配 1.5 学时 0.5 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
手段(采用启
发式、讨论式、 1.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研究式等教学 方法情况及教
2. 运用研究性教学法。
10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 11 周
编写时间
2007.8.9
章节名称
第八讲 明朝法制:晚期封建法制的典型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本讲内容包括教材第八章明朝的法制。
(一)明法制的时代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极端强化,对明朝立法的重大影响
6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7周
编写时间
2007.07.24
章节名称
第五讲 礼法合一的发展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本讲包括教材第四章汉代法制部分内容;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
(一)关于礼法结合的“三段式”总结
授 课
教学内容的 重点和难点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 1、礼法合一发展的主要表现
3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4周
编写时间
2007.7.15
章节名称
第二讲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中国早期法制的萌芽和演变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本讲包括教材第一章夏商西周法制和第二章第一
教 学 内 节春秋时期法制:
容 的 重 一、早期法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授 课 要
化和拓 2.中华法系的命运及其在近现代的影响。

时间分配 1 学时 1 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 手段(采用启 发式、讨论式、 研究式等教学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比较研究法进行讲授 方法情况及教 学仪器设备)
师生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法系的命运及其在近现代的影响问题
思考题 或
作业
1. 从法律史学的视角,考察中华法系问题。 2. 预习:阅读《中国法制史》教材“导言”部分。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南北朝诸律,北
优于南”
时间分配 3 学时
教学内容的 深化和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
1 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
段(采用启发式、 讨论式、研器设备)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思考题 或
作业
1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2周
编写时间
2007.7.9
章节名称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绪论(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史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三、关于中华法系 教学内 容 的 重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法系

点 和 难 (二)中华法系的形成和演变 点


点 教学内 容的深 1.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
4

本讲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战国法制和第三章
秦代法制:
教学内
容的重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法家思想;
授 课
点和难
二、战国时期法制变革的硕果:《法经》与秦国

法律;


三、秦朝法制的统一评析。
教学内 容的深 化和拓

法家思想影响下法制建设的历史借鉴意义
时间分配 3 学时 1 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
手段(采用启
2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3周
编写时间
2007.7.12
章节名称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绪论(三):关于中华法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教学内
容的重
(三)中华法系的特点:其难点在于,从学术界
点 和 难 众说纷纭的论述中,提炼出中华法系的民族特色。 授点 课
要 点 教学内
容的深 化和拓 介绍学术界关中华法系特点的主要论著及其观点
课堂提问互动
思考题 或
作业
1、为什么说唐律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 2、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3、唐律与西方同时代法律比较
9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 10 周
编写时间
2007.8.6
章节名称
第七讲 宋元法制的演变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学时数 2
本讲内容包括教材第七章宋元的法制。
5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6周
编写时间
2007.7.21
章节名称
第四讲 汉代法制:礼法结合的开端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
本讲包括教材第四章汉代法制的部分内容。
1.汉律在继承秦律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如文景 帝
时期刑制变革。
授 课
教 学 内 容 的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重点和难点 的正统地位开始形成。从此,礼法结合起步,开
发式、讨论式、 1.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研究式等教学 方法情况及教
2. 课堂讲授与阅读指导相结合。
学仪器设备)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
思考题 或
作业
1. 关于《法经》的结构、内容及特点评析。 2. 商鞅法制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 秦代强化吏治的主要法律措施。 4. 秦律的时代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中国法制史
授课专业
第二学士(法 学 学士)学位 年级 班
2005 级
必修课 校级公共课( );基础或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
选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
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增加其知识的厚 度,进而强化其认识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从知其然,知其所以 然,达到知其所应然的境界;同时,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基础学科,为学生 学习和把握应用法学课程提供学理方面的资源,使其对加深对法的认识。此 外,学习中国法制史,把握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其关于人情与法 、法与政治、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等关系的认识与实践,以加深对中国社会 与中国法制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1.5 学时 0.5 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 手段(采用启 发式、讨论式、 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研究式等教学 2. 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 方法情况及教 学仪器设备)
师生活动设计 《唐律疏议》选读与讨论
思考题 或
作业
1、隋朝法制建设的成就及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唐律与中华法系
8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周
编写时间
2007.7.6
章节名称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绪论(一):法律史学科与中国法制史课程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学时数 4
教学内容的
一、中国法制史研究范围及其拓展 (一)注重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诸因素对立法建制的影响,主要立法活动及其 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其中既包括官方意 识形态和法律,也包括非官方的植根于“乡土意识 ” 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民间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9周
编写时间
2007.8.2
章节名称
第六讲 礼法合一的完成与古代法律制度的完备(二)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参考教材第六章隋唐法制(下)
(一)隋唐法制的完备
教学内
1、立法指导思想的完备;
容的重
2、内容的完备:古代法律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点 和 难 的完备为中心考察); 点
授 课 要
重点和难点
(二)中国历史各类政权狱讼官署的组织制度、司 法体制、审判制度和原则、狱政管理等。注重探索 法律运作的实际状况。

二、中国法制史基本线索:厘清中国历代法制发
展的脉络,是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和基础。
时间分配 2 学时
教学内容的 深化和拓展
中国法制史绪论的传统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深 化的结合:在介绍中国法制史课程基本情况的基 础 上,着重讲授中国法律史学科研究的深化,丰 富和 促进了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发展。

《瞿同祖法学论著
集》
曾宪义主编 张晋藩主编 整理点校组
瞿同祖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0



法律出版社 1998


群众出版社 1988

间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授课教师
曾代伟
职称
教授
单位
授课时间 注:表中( )选项请打“√”。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行政法学院
0
学海无 涯
学仪器设备)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思考题 或
作业
1. 关于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评析。
3.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评析。
4
学海无 涯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