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1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美版新课标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精品课件.

人美版新课标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精品课件.

点击图片至相应知识点
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龙门石窟
敦 煌
云 冈
龙 门
麦 积 山
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保存了北魏至北宋总计窟龛2137个, 雕像10万尊,碑刻3600多品,其中以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 说一说,卢舍那佛形象和服饰特点。 从整体上看,卢舍那佛龛雕塑群规模宏大、气魄非凡,是中国化的 莲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为典型。此为龙门石窟奉先寺卢 佛教石雕像,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国力强大、文化的繁荣雄强、奋进 舍那大佛。唐 给你的感觉如何。为什么这样造像 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当时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甘肃天水 十六国后秦
洞窟194泥塑、 北魏西魏彩塑 塑绘结合、线 秀骨清像 石雕像7200 127菩萨像 面结合 余尊
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云冈石窟
敦 煌
云 冈
龙 门 麦 积 山
创建于北魏时期,洞窟53个,窟龛1100 51000余尊,其中昙曜五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 )个。现存石雕造像 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 窟最具代表性,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 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鼻梁与额头成 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秀骨清像"的优美风格, 一线,凹目高鼻,薄唇等
兵马俑中的明星脸 兵马俑是伟大的造型艺术,它成功地找到了中国人脸型的特征 ,
兵马俑脸部造型形总共有八种类型。分别 是: 1、“国” 2、 “用” 。 3、 “田” 。 4、“目” 5、“甲” 。 6、“申” 7、“由” 。 8、“蛋”
8000多件兵马俑,千人千面又高度统一。
讨论思考
古老的秦俑是以什么魅力 征服了现代人

人美版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说课稿

人美版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说课稿

人美版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说课稿《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

其中主要是对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

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像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古代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方法: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三人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美术必修一人美版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秦始皇兵马俑说课稿

美术必修一人美版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秦始皇兵马俑说课稿

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授课人:工作单位: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秦始皇兵马俑?。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6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局部。

按照课本内容撷取秦始皇兵马俑进行学习,分析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

作为世界最大型的陵墓雕塑的代表?秦始皇兵马俑?也是我省重要的历史遗迹,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分析与评价,使学生了解秦兵马俑雕塑群及艺术成就。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拟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兵马俑的鉴赏,获得美的感受,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学情分析】本次比赛学生是我不熟悉的,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以我校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我校学生求知欲很强,但知识稍有缺乏,应适当引导讲解,学生实践少,没有太多亲身感受,缺乏想象力,但好奇心很强,图片和视频的引导可以使孩子们更加有亲身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欣赏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了解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的含义及艺术特点。

难点: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美术鉴赏课所鉴赏的六大门类的美术作品都有哪些呢?飞: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屏幕出示三幅美术作品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并更具作品特点引出本课内容。

出示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下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一一秦始皇兵马俑。

【讲授】秦始皇兵马俑1什么是陵墓雕塑?秦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期望死后升天,仍能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生前不惜巨资修建陵墓。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 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课件)(1)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 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课件)(1)

34








将军俑 骑兵俑 立射俑 军吏俑
5 武士俑

御手俑 跪射俑 车士
6

7
8

如何判断?
lingmudiaosuxinshang
11
中 国
帽饰的不同

代 长板冠(双板长冠为中级军吏俑,下级为单板长冠) 武弁 圆形小帽(骑兵)






武帻 (车兵、部分步兵)
切云冠 双卷尾长冠(将军)
将秦俑与霍去病墓石雕进行比较,二者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秦俑: 写实 陶质 造型严谨 细腻传神 汉刻: 写意 石质 造型夸张 圆浑质朴
27
lingmudiaosuxinshang
汉俑
19
中 兵马俑的地位
国 古 代 陵 墓 雕 塑 欣 赏
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重要代表,其 地位代表中国雕塑的艺术水平,它的 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 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秦始皇 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 化的宝贵遗产,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 录。
精神饱满、战无不胜

欣 赏
形象明快、清晰
陶马异常神骏
lingmudiaosuxinshang
追求传神的视觉效果
整体写实 局部夸张
18
中 国
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古 依据秦军真实军容军阵编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静态的军阵




lingmudiaosuxinshang

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人美版)教学设计: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人美版)教学设计: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教学程序一、导入探究课题(一)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1、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2、提出问题: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二) 学生活动: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一)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1、教师活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2、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

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一同学谈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高中美术_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陵墓雕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陵墓雕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1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学情分析与绘画相比,学生对雕塑的了解很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在题材、内容、风格、材料、技法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它的发展高峰期在秦汉时期,秦汉时代雕塑艺术空前兴盛。

本课重点探究秦汉陵墓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调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探究雕塑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壮美与智慧的同时,更要掌握它们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已经达到。

本课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用“现代旅游”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会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以其内在的审美意蕴和外在的审美形式作用于欣赏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

它是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的最终目的。

学生都能主动的对雕塑作品进行欣赏、思考,并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对其艺术手法与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

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学生参与率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情感愉悦。

本节课采用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声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点,从而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二)内容结构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陵墓雕塑组群作品进行具体详尽的介绍,分析它们的艺术特点,使学生掌握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

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

总结中国古代雕塑中的陵墓雕塑的由来。

第二部分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

介绍史无前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特别对其“致广大,尽精微”的写实艺术手法加以鉴赏。

第三部分是“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

其中具体分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特别强调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和鉴赏。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案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案

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一一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诵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

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

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从而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伟大成就和艺术特点,掌握赏析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并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秦汉时期雕塑群的艺术特色,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

分组探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及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高中美术_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

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德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美术欣赏课上了很多,普偏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同学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

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五、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

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

要求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用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点,提高欣赏古代雕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热爱家乡雕塑建设,具有保护古建筑意识,开拓艺术视野,陶冶雕塑艺术情操。

提高艺术素养的感知能力,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对雕塑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音乐(西安的人)由西安引出兵马俑
提问----它属于美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雕塑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教学内容:
(一)陵墓雕塑
1、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
(1)学生看一段视频(认识秦俑)
(2)欣赏图片《跪射佣》和《秦俑一号坑》
(3)总结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大、多、精、美
(4)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表现手法:写实
2、霍去病墓石雕群
(1)欣赏图片《野猪》《立马》《卧牛》
(2)总结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特点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表现手法:写意
3、分组讨论
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异同
(二)宗教雕塑----四大石窟
1、敦煌石窟
2、云冈石窟
3、龙门石窟
4、麦积山石窟
(三)大显身手----重回童年
利用陶泥制作一件小雕塑
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并展示作品,学生点评作品,老师总结鼓励。

(四)课堂回顾
(五)总结提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代传承与创造的珍贵财富,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内涵。

我们既要自觉保护它,更应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选择地将其继承、发扬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