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简要规范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居住区规划规范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制定的一套规范,旨在优化人类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下面是关于居住区规划规范的一些要点。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包括住宅的数量、类型和大小。

不同居住需求的人群,如家庭、单身人士、老年人等,应有不同类型的住宅供给,且住宅密度要适度,避免过度拥挤。

其次,居住区规划应注重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布局和建设。

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娱乐设施等。

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充分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并且要方便居民的进出和使用。

此外,交通设施和道路网络的规划也很重要,要保障居民的出行便利和安全。

第三,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合理安排绿地和公园的布局,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和景观效果。

此外,规划中还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规划中应考虑到居民的就业机会,并尽量安排住宅和就业地点的合理距离,方便居民的就业和生活。

规划还要注重保留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加居住区的文化内涵。

第五,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中,要考虑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循环利用的技术。

同时,还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安全设施的建设,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结来说,居住区规划规范是为了优化人类居住环境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住宅规划、公共设施和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创造一个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是为了保障居住区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居住区规划规范。

1. 基础设施规划:居住区应当合理规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2. 建筑物规划: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当按照一定的布局和尺度进行规划,以确保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视觉效果的协调。

3. 绿化规划:居住区应当合理规划绿化带、公园和小区花园等绿化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氛围。

4. 交通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交通路线,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同时减少交通堵塞和污染。

5. 配套设施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基本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6. 安全和环保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火灾安全、防盗、防污染等安全和环保措施,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7. 社区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社区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的发展。

8. 建设质量规范:居住区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建设质
量规范,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9. 土地利用规划:居住区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10. 文化和艺术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文化活动中心、美术馆等文化和艺术设施,提供文化娱乐和艺术教育的场所。

居住区规划规范的制定和落实需要政府部门、规划设计机构、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执行,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设计规范范文

居住区设计规范范文

居住区设计规范范文1.建筑密度:居住区应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密度,保证每个住宅拥有足够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空间,并留出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

2.绿化设计:居住区应有充足的绿化空间,包括公园、花坛和草坪等。

绿化植物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更好的休闲环境。

3.道路规划: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合理,方便居民的出行和交通流动。

道路宽度和交通设施应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4.停车设计:居住区应设立足够数量的停车位,以满足居民和访客的停车需求。

停车位的位置和布局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行车安全等因素。

5.安全设施:居住区的设计应考虑到居民的安全和防火需求。

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备、紧急疏散通道和监控系统等。

6.水电气供应:居住区应有稳定可靠的供水、供电和供气系统,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7.公共设施:居住区应设立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8.建筑风格:居住区的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符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9.环境保护:居住区的设计和建设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使用环保材料、合理利用资源和垃圾处理等措施来保护环境。

10.可访问性:居住区应设立无障碍通道和设施,以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出行和日常生活。

11.整体规划: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扩建需求,保留足够的土地和空间。

总而言之,居住区设计规范旨在打造一个安全、舒适、实用和美丽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和价值。

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达到最佳效果。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首先,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合理
布局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确保居住区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合理。

其次,居住区内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当满足交通运输需求,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交通出行环境。

道路宽度、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设
施应当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设置。

再次,居住区内的绿地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休
闲和健身的需求,满足居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

公园、花坛、散步道等设
施应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设置。

另外,居住区内的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应当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和防灾
防护要求。

建筑物的高度、户型设计、绿化面积等要素应当按照规范进行
设计,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安全。

此外,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应当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如供水、供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应当满足居民的需求,确保正
常运行和便利使用。

最后,居住区的管理和服务要求应当明确和规范化,确保居民的权益
和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维护、安全防护等服
务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总体而言,居住区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创造
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2024年的居住区设计规范主要从总
体规划、交通设施、绿地和公共空间规划、建筑物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配
套和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布局规范1.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等,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互补发展。

2.合理分配用地面积,确保每个居住区的功能和容量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设置便利的交通网络,包括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道路系统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等,以方便居民出行和交通流动。

二、住宅建筑规范1.合理规划和设计楼盘内的住宅户型,注重通风、光线、采光等自然环境因素,提高居住舒适度。

2.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区等,增加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交互动。

3.建立住宅小区卫生管理规定,确保小区的卫生环境整洁,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的建立。

三、环境保护规范1.植物绿化和景观设计,提高居住区的美观度和生态环保功能。

2.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控制噪音污染,合理设置隔音设施和噪音防护措施,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公共服务规范1.设置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2.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和居委会机构,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的平台。

3.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包括设置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备等,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五、可持续发展规范1.鼓励住宅小区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约能源的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提倡低碳出行,鼓励居民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保护城市环境和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措施。

这些规范使城市的居住区更加宜居、宜人,促进社区团结和居民自治的发展。

同时,规范也为设计师和开发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居住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交通便利性、绿化环境、社区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规划设计要合理布局,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并留足足够的停车位。

要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增加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保功能。

二、建筑设计要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者的健康。

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要合理,不能给居住者带来压迫感。

同时,要考虑到防火、防潮、防震等安全因素,并设置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

三、生活设施要求居住区的生活设施要便利、完善。

包括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学校等,能够满足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要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社区管理和服务要求居住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要规范、高效。

建立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居住区的管理,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安全防范等。

提供居民活动和社交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五、环境保护要求居住区的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减少噪音和污染源。

要合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确保居住区的排水畅通。

同时,要注重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六、居住区配套设施要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要完善,包括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

同时,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合理的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居住者的出行。

为了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要设置良好的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

总之,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创造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各项规范要求的实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居住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居住区真正成为人们的家园,为居住者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舒适、宜居、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

以下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些主要规范:1. 基础设施规范:规划应充分考虑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配套,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道路要畅通,排水系统要良好。

2. 绿化规范:规划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包括公共绿地、园林景观和居民楼旁的绿化植被等,以提供良好的环境品质和生态功能。

绿化要便于养护,种植的树木应具有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特性。

3. 用地规范:规划应合理分配不同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确保居民可以方便地获得各类服务,如购物、医疗、教育等。

4. 社区设施规范:规划应充分考虑居住区内的各类社区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要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且离居民的居住区近。

5. 居住建筑规范:规划应制定居住建筑规范,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风格等,以确保居民的住房品质。

建筑要符合当地的建筑风格,设计上要兼顾私密性和公共性,考虑居民的私人空间和交流空间。

6. 交通规划规范:规划应制定完善的交通规划,包括道路宽度、道路布局、停车设施等。

交通规划要方便居民的出行,确保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堵。

7. 安全规范:规划应注重居住区的安全设计,包括消防设施、疏散通道、防护措施等。

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8. 环境保护规范:规划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包括噪音控制、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确保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良好,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创建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绿色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规范旨在保证居住区功能的完善和相互关联性的合理,以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整体的居住环境质量。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主要涉及到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

下面是关于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

1.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居住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人口密度、用地结构、居住配套设施等因素,合理安排居住区的功能分布和用地比例,以满足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

2. 建筑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安全、景观美观和节能环保等要求。

建筑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保持一定的人性化设计,如设置绿化带、休闲空间等。

3. 交通规划:城市居住区的交通规划应考虑车辆和行人的交通流量,合理设置道路布局、交通信号灯、公交站点等设施,以确保交通的流畅和安全。

4. 环境保护规范:城市居住区的环境保护规范包括噪音控制、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等方面。

要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5. 配套设施规范:城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规范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和布局。

这些设施应便利居民的生活和就业需求,并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等需求。

6. 社区管理规范:城市居住区的社区管理规范包括规定居民自治、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等方面内容。

要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7. 建筑智能化规范: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居住区的建筑智能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规范要求。

建筑物应具备智能化的设施和管理系统,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的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健康、宜居、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简要规范1.总则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居住区(人)小区(人)组团(人)人口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注:街道办事处的管辖人口和居住区人口对应。

小学的服务人口和小区的人口对应。

居委会的管辖人口和组团人口对应。

还可对应:乡镇、中心村、和基层村。

2.术语、代号需要注意的几个术语: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

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开发的经济效益,是旧区改建中的一个必要指标。

代号: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R01)、公建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

3.用地与建筑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住宅用地50—60 55—65 70—80公建用地15—20 12—22 6—12道路用地10—18 9—17 7—15公共绿地7.5—18 5—15 3—6居住区用地100 100 100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人):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ⅠⅡⅥⅦ(北部)ⅢⅤ(中西部)Ⅳ(南部)小区低层30—43 28—40 26—37多层20—28 19—26 18—25中高层17—24 15—22 14—20高层10—15 10—15 10—15注:规律是高层用地少、南方用地少(间距小)。

决定指标的主要因素:规模(居住区用地最多)、层数和建筑气候区。

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略)5.住宅住宅间距是为了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因素。

住宅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ⅢⅦⅣ(广东、福建、海南)ⅤⅥ(高原)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2h >3h >1h有效日照时间带8—16 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室内地坪0.9m)注:主要考虑:建筑气候区、和城市规模两大因素。

老年人居住建筑(病房楼、学校)不低于冬至日>2h标准。

(老年人的出行距离小于300m,我国残疾人占4.7%,老年人占10%)旧区改建不应大于大寒日>1h标准。

高原日照充足要求低,大城市用地紧张要求低,相反中小城市要求高。

正面间距的折减系数:方位0°—15° 15°—30° 30°—45° 45°—60° >60°折减值 1.00L 0.90L 0.80L 0.90L 0.95L6.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市政公用、金融邮电。

配建停车场停车位的控制指标: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100㎡≥7.5 ≥0.45商业中心车位/100㎡≥7.5 ≥0.45集贸市场车位/100㎡≥7.5 ≥0.30饮食店车位/100㎡≥3.6 ≥0.30医院、门诊所车位/100㎡≥1.5 ≥0.307.绿地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城改造不低于25%。

中心绿地的设置要求:居住区公园:≥1.0 、小游园≥0.4、组团绿地≥0.4(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阴影范围线外。

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 m,面积不小于0.4ha的要求。

居住区公共绿地总指标:居住区不少于1.5㎡/人,小区不少于1.0㎡/人,组团不少于0.5㎡/人。

(总体规划中<75的6㎡/人,75—105的7㎡/人,>105的8㎡/人。

)指标中关于绿地面积的计算:距房屋墙角1.5m,围墙到墙脚,距小区路、组团路、宅间路1.0m,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到红线。

8.道路居住区道路应不小于20m,小区路不应小于6—9m(建筑间距10m,有供热管线时为14m),组团路不应小于3—5m(建筑间距8m,有供热管线时为10m)。

宅间小路不应小于2.5m。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道路边缘至建筑物(多层)最小距离:与建筑物关系层数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建筑物面向道路高层 5.0 3.0 2.0多层 3.0 3.0 2.0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 4.0 2.0 1.5多层 2.0 2.0 1.5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居民的停车率不应小于10%,且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 m。

小区对外出入口不少于两个,居住区对外出入口要求不少于两个方向。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交角不小于75°(X型道路交叉口的交角为75°,不多于5条道路时最小交角为60°。

9.竖向适于排水坡度应≥0.2%。

水泥及沥青混泥土路面不小于0.3%,整齐块石路面不小于0.4%,其他低级路面不小于0.5%。

(地面排水的角度)广场兼停车场:坡度在0.2%—0.5%间(防止汽车不拉受刹溜车)自行车正常行驶的最小坡度:2.5%机动车正常行驶的最小坡度:8.0%(L≤200m)场地设计中≥8.0%,3.0%(坡长超过500m)的设台阶。

居住区地面排水一般要求暗沟管的方式一、省地;二、卫生。

10.管线综合各种管线埋设的水平排序离建筑物由近至远是:电力或电信、燃气、供热、给水、雨水、污水。

各种管线埋设的垂直排序由上至下是:电信、热力、小于10kv电力、大于10kv电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

注意:电力、电信宜原离。

地下管线一般应避免公共绿地(限制绿地种植、小品布置,及烤死树木)。

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计算道路面积时,只有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各型车辆停车位换算系数:车型换算系数微型客、货汽机动三轮车0.7卧车、2T以下货车 1中型客车、面包车、2—4 t货车 2铰接车 3.5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一般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边缘区较小。

商业区的道路网密度较大,工业区较小。

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系统、环型放射式道路系统、自由式道路系统、混合式道路系统。

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公路交通与城镇交通的分离:1、公路立体穿越城镇2、公路绕过城镇(并对移出的公路两侧实施绿化保护,防止形成新的建设区)对于特大城市,高速公路可以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高速公路环路与城市主要快速路相连。

(济南)高速公路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潍坊)城市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置: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设施性交通枢纽。

客运交通枢纽: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或靠近铁路客站、水运客站附近,并与城市对外公路干线有方便的联系。

在城市中形成对外客运和对内公共交通客运的换乘枢纽。

设施性交通枢纽:立体交叉、停车场城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三种类型:(可按每人0.8—1.0㎡安排)1、市内公共停车场(按社会拥有客车数的15%—20%规划用地)2、城市主要出入口大型停车场3、超级市场等停车场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城市各级道路红线宽度及交叉口间距:道路类型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红线宽度60—100 40—70 30—50 20—30设计车速≥80 40—60 40 ≤30交叉口间距1500—2500 700—1200 350—500 150—250道路网密度:城市干道网密度:建议大城市选用3—5km/k㎡,中小城市选用:2.5—4 km/k㎡。

城市道路网密度:建议一般选用:6—8 km/k㎡。

道路横断面类型:一块板(车少自少):能适应钟摆式的交通流。

两块板(车多自少)三块板(车少自多)四快板(车多自多)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OD调查就是起终点调查。

城市交通政策特点:城市交通政策是用以指导、约束和协调城市交通的观念和行为的准绳。

根据城市交通政策制定城市交通法规,以保证城市交通政策的实行。

城市交通政策是由交通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政策组成的多方面相关的政策体系城市交通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应逐步发展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限制发展私人摩托车,不鼓励发展其他私人交通工具;特大城市要建立快速路系统和市郊客运铁路;在市区外围应建立货物联运中心;把铁路、航空、水运、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及地面公共交通做为有机的整体,搞好乘客的换乘联运;城市铁路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设计和建设,要采用立体化的综合建筑体系;要因地制宜的采用点、线、面的城市交通控制信号系统;特大城市要建立交通监控、通讯中心等。

城市对外交通铁路:中间站(中小城市的小车站)、会让站、区段站(更换机车、乘务员)、编组站(货运列车解体、改编)公路分三级:国道(连接省)、省道(连接县)、县道(连接乡镇)港口航空:机场跑道中心与市区的边缘的饿最小距离以5—7km为宜;如果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在15km以上。

国际民航机场与城市距离一般都应超过10km。

且机场与城市的距离一般都保持在30分钟以内。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交通政策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为每800—1000人一辆,中、小城市为每1200—1500人一辆。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一般要求市中心区的规划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3—4 km/k㎡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公共交通站站表市区线:500—800,郊区线800—1000。

公共交通站点服务面积以300m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半径500m计算,不得小于90%路段上公交停靠站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在道路平交口和立交口设置公交站的换乘距离不得大于200m。

规划原理总结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