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

合集下载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白色弯曲的墙面上戏剧性的光通过隐 蔽的色板打在白墙上,形成了神秘的色块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学 生 公 寓
利用不同曲率的三维曲面,不同质感和 反光程度的材质来组织光的反射及漫反 射,使得空间的光呈现出一种连续变化 的形态来充满
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定居场所的?通过营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建居思》中提到人们并不因为建造而定居,人们因为定居而营建 营建包括了三个意义:1)营建实际上就是定居;2)定居是人类在世的态度和方法;3)作为定居的营 建展示为培养生长乊物的营建和建造建筑的营建
美国越战纪念碑——林璎
Steven Holl的光影
霍尔认为建筑与其他艺 术相比更全面地将人们的 知觉引入时间、光影和透 明度的流逝变化中,色彩、 现象、质感、细部均加入 到全部的建筑体验中。 建筑自身提供了有质感的 石块和光滑的木柱所表现 的那种有触觉的实体感, 那种运动的光线变化,空 间的气味和声音,以及与 人体有关的尺度和比例。 霍尔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 析与总结,将其称为“现 象区”(phenomenal Zones)。
建筑现象学
形而上派画家基里柯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 以置信,而这显然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 ……我们有能力凭直觉 欣赏,靠自发的情感反应,于刹那间否决某件事情。…… …… “美存在于观者 的眼中”---柏拉图,言下之意美与否全在于我。” ——《建筑氛围》彼得 卒姆托
光与影 光与影是“现象区”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建筑的“知觉精神” (perceptual spirit)和 “形而上学的力度” (metaphysical strength) 来自实体与虚体塑造而出的 光与影、透明程度和光泽性。 自然光有着无穷的变化,它 主导着城市和建筑的强度。 视觉所见到的建筑是按照光 影的条件形成的。 “光线即可以在文字上读解为光 线的现象,也可以在科学上 读解为逛得压力……浸渍在 大量的光线中,明亮的空间 就如同梦境。短暂的强烈感 觉点燃了直觉。” ——Steven Holl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看到的是任何一个罗马的空间都是这种宇宙基本秩 序的表现,看到的是在建筑的形式上,将与古代和生死 问题有关的象征性宇宙中心,和基督教中救赎和永生
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图像画面。正是在他的书写与 我们的阅读中,西方建筑历史的图景被深化并被升华 了,建筑历史不再是诸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力量的合乎 逻辑的争斗的产物,并以其争斗的结果,而决定其发展 的进程。建筑历史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它与人们的
---舒尔茨
PPT课件
12
三、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建筑
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特别关注它们与人 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概括起来,这 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
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
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
PPT课件
10
2.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
“对对象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理解,对 本质的直观就是对自己存在深度的测定”。 因此对现象的把握或者说审美体验就无法 将事物与意识分离开来,而应将二者一同考 察,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①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强度越大,所获 得体验经历越丰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就有 可能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
PPT课件
4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 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创立的现象学和20 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 的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 的研究。
现象学回避了是什么的哲学基本问题,而 是将意识放在哲学思考的中心并关注存在,追 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应该如何存在,存在的 意义。”在每一清醒的“我思”中,从纯粹自 我出发,传统价值取向的“为他结构”被“为 我结构”取而代之。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就 是自己将自己显示出来让人看见。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05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的前 景与挑战
方法论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建筑设计现象学框架
深入研究建筑设计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论,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哲学的趋势, 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设计现象学理论体系。
创新建筑设计方法
基于现象学理论,探索新的建筑设计方法, 包括对建筑空间、功能、形式、材料、构造 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实践,推动建筑设计的
案例三:社会学背景下的城市广场设计
总结词
社会学背景强调了城市广场设计中的社会交 流和公共参与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城市广场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 化背景。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 历史传统和公共活动,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城市广场 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交流和公共参与的城 市空间。
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设计应将空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引入自然光、自然风和 绿化等元素,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体验。
强调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设计
文化传承与创新
建筑设计应关注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通过传承和创新,将文 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增强建筑的在地性和文化性。
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应关注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通过借鉴地域文化和建筑风 格的特点,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案例二:心理学角度的博物馆设计
总结词
心理学角度强调了博物馆设计中的用户 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VS
详细描述
博物馆设计需要考虑观众的心理感受和体 验。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观众的认知、情 感和行为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展览路 线、展示方式和交互体验。同时,设计师 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博物馆成为一个能够引 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文化空间。

斯蒂芬霍尔和它的现象学

斯蒂芬霍尔和它的现象学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
3、材料与气味
对建筑的处理,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同时也涉及到触觉、嗅觉、听觉等多方 面的感知,显现或揭示出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维度。霍尔通过感觉获得灵感, 对知觉体验中嗅觉也同样重视,通过对人的嗅觉的关怀,营造适宜的气氛。
架空空间
水环境空间
露台、平台空间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
2、交织的空间 霍尔的建筑作品表现出内部空间关系丰富,往往提供给我们运动的视觉——倾斜、曲 线——起初看见的房间是倾斜的,而且房间里的人与物看上去都是倾斜的,但随后在空 间中人的知觉发生了变化:房间里的人与物都由倾斜变直了。一旦身体变换了观看的角 度与方向,景象也随之改变,其所呈现出的所有的空间关系,透视的叠加,精彩的细节 和经过仔细推敲的比例尺度都有自己的想法,是需要使用者到建筑内部去体验的。
斯蒂芬▪霍尔和他的现象学
斯蒂芬▪霍尔的思想观点 及建筑设计特点
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观点
现象与思想的交织
建筑现象的体验来自特定的场所和 建筑,它能塑造有生命的、感觉的、时 空缠绕的空间,进而能够改变我们的生 活。建筑通过对形式、空间和光的组合, 通过各种现象,可以升华人们日常生活 的体验。 通过思想,各种复杂要素多方面的 关系被综合把握,思想的特殊性和清晰 性受到场合的限制,同时他又在场所和 计划中构筑意义。建筑组织的思想是一 根暗线,用确切的意图把不同的部分连 接起来。组织概念是一个启发式的方法, 可以来自于场所的历史、计划或者几何 学的灵感,或是来自作为神话诗歌的故 事。建筑联系了历史、场所、文化以及 激情。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
2、光引入自然 在光的运用上,像阿尔托、柯布两耶等建筑大师那样,霍尔成功的关键是对自 然光处理上每次都有新意,近乎随心所欲的应用,从容运用天窗、侧窗、二次折射 窗等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霍尔将空间与自然光以丰富且密切的方式结合,使人 因而能与自然环境有良好的关系,在其中捕捉到一种现代主义往往容易缺乏的诗意 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摘要: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他不再仅以人的意志理解事物,而通过对“在世存有”的研究来认识事物本身。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而“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

笔者通过对路易斯·康,斯蒂文·霍尔和王澍三位大师的作品,深入的剖析了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以及由之而来的“场所精神”的有关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现象学;场所精神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现象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世界,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最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与现代主义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相比,现象学是一种更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而诺伯格·舒尔茨将这种思想贯彻于建筑,奠定了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而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建筑师的任务正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近现代建筑分类

近现代建筑分类

场所精神(GENIUS LOCI)(N·舒尔茨):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

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

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

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精神又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

他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

建筑现象学:建筑现象学具有两层含义。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到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著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

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阿基格拉姆学派(Archigram)亦称建筑电讯团或阿基格拉姆集团,1960年以彼得·库克为核心,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

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

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建筑设备所替代,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 Architecture)。

提出未来乌托邦城市的思想——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y),掀起以钢或砼建造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用途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预告了高技派(High-tech)的来临。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英国旧城中心改建:建议建造架空的“新路地”。

新路地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性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来往于房屋之间,这以被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南岸艺术中心东侧国家剧院。

建筑现象学名词解释

建筑现象学名词解释

建筑现象学名词解释
建筑现象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探讨的是建筑的特定现象和状态,比如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还有建筑文化、社会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解释。

首先是建筑实体,即建筑物的物理特征,比如其形状、尺寸、结构、质地等,这是构成建筑物的最基本要素。

其次是建筑功能,即建筑具有的功能,也就是它们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办公、生产等需求,并能够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还有建筑价值,它指的是建筑物的价值观,根据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和评价,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

此外,还有建筑文化。

它不仅指建筑物和建筑表现形式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而且指建筑物使用和管理所传播的文化和社会规范。

另外还有建筑精神,它指的是建筑物所反映的更深层的、更高层的文化意识,反映其主体内心的内涵,以及其对空间、色彩和纹理等方面的表达和理解。

最后,还有建筑环境,它指的是建筑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景观形成的环境,它们均对建筑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现象学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实体和功能、价值和文化、精神和环境等多方面,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科。

本文就主要介绍了建筑现象学几个重要概念,并对
它们进行了解释,从而为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知识框架和应用来源:建筑现象学来源于哲学中的现象学, 创始人为胡塞尔, 对建筑影响深远的则是他的学生海德格尔。

受海氏启发, 诺伯格·舒尔茨写出《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 成为建筑现象学的重要论著。

建筑现象学主要研究的是: 人、建筑以及环境的关系,主张直接从现象到现象, 抛弃一切陈词滥调和先入为主的臆测。

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建筑现象学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 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和延续这种精神。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 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着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 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

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 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 1 ]由这一定义不难看出, 在建筑现象学其本质在于致力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建构, 这样一种建构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角度的动态性, 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三个方面。

代表人物: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 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 C.No rb e rg Sc hulz) 。

他的一系列著作, 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 ing Dwe lling Thinking )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 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 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 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 )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 la c 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知觉建筑现象学


知觉论
海洛庞蒂的知觉论引起了建筑师们对建筑知觉、建筑体验的重视

用手抚摸一块布料,就会立马有一种感觉呈现出来,那种感觉是不可 言说的,是绝对真实的,饱满的知觉。但当我把这种感觉与抚摸其他 布料的感觉进行比较后,当我在心里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是原来的那种真实饱满的知觉了,而是被抽象化为近乎单调的 概念
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为理 论基础进行建筑的纯学术的理 论研究。舒尔茨提出建筑的研 究和实践应回到“场所”,从 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真实、 最根本的经验
1、建筑现象学缘起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运用与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就是注意与建筑有关的现象和环境——地点、景 观、视觉感。研究的中心针对建筑与现象因素的互相关系,视觉感、 触觉管、听觉感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的三维存在和人的五官感觉 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人的感受接受的最后印象 海德尔格对于存在的理论,具体到建筑上,则是把建筑看成为“建造 居住 思想”现象系统。居住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居住是思想的需求 结果,而不是世俗认为的物理需求结果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现象学要求注意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建筑原来仅仅 关切空间、体积、墙面处理、顶棚、布局等等,而根据现象学的要求, 建筑还同时应该高度重视与人的感觉相关的内容——光线、材料的心 理感受、色彩,特别是这些因素对人的感觉造成的象征性感受,它们 综合起来造成的感觉意义



1、建筑现象学缘起

现象学的两个领域
现象学根据研究的侧重分为两个领域:
帕拉斯玛和霍尔的 知觉建筑现象学 舒尔茨和西蒙等人 的场所建筑现象学
以海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 论基础,从建筑和空间的知觉 入手。“现象区”是他建筑设 计的主要对象,就是通过那些 被人们知觉所感知到的建筑现 象(透视空间、光影、色彩、 触觉等)的复杂综合

案例: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卒姆托
卒姆托喜好使用 木材,因为木材具 有的天然清香,会 将使用者引入置身 自然环境的错觉中。 他在2000年的汉诺 威世博会的瑞士馆 的共鸣箱的设计所 采用的木材就具有 天然的气味,穿梭 于其中,产生置身 于森林的错觉
感知建筑

2.6各种体验的相互作用——联觉
每一种物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询问物体,每一种感官都是综合的因素, 感官的五种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海洛庞蒂



1、建筑现象学缘起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 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科学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现象——既非唯物主义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论的 知觉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在这里,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 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现象不能被抽象归纳,不能分析推理,不 必借助科学和哲学的任何理论构件,“现象就是本质” 海德尔格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认为现象学是本 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 常生活世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前的关系,克服科学研 究的抽象性 面向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观察)
建筑现象学初探
1、建筑现象学缘起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多种建筑理论流派百花齐放,竞相争鸣,虽各有千秋,但均 未臻完善 现代主义过于追求被简单分化了的功能,忽视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 漠视历史传统,造成建筑形式的雷同和内容的空洞 语言学和符号学试图将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片段和符号组合、拼贴, 用于建筑,达到文脉的延续,却易使建筑流于表面和浅显 类型学力求按照建筑内在结构的相似性,分类抽象出先验永恒的类型, 据此维护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实践中却不顾对象偶然的功能因 素而专注于“原型”形式,容易造成建筑冷漠僵硬的外表,难以把握 存在和生活的真实内涵
五种感觉之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综合体验,绝非单个一种感觉所能达到,
五种感官就好像是信息输入端一样,各种信息汇聚于大脑,先验、记忆、 知觉、联想等参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最终得到了我们当下的体验
谢谢您的倾听
感知建筑

2.5嗅觉与味觉体验
在我对另一个世纪具有的回忆中,只有我自己能够打开那仍然对我 保留着独特气味的深深的橱柜,那种在柳条筐中晒干了葡萄干的气味。 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气味,接触它,闻到它,需要的是你的想象力。这 种感觉正好会拉近你对相似味道的陌生空间的关系。 ——盖斯顿巴士拉《空间的诗》
感知建筑
感知建筑

案例:玛利亚别墅——阿尔托
皮肤能够充分的解读物体的质感、密度、温度, 而通过这种解读,通过这些触摸的印记,人们可以 接触到无数代人的手接触到的印记,得以体会到经 年累月的感受。
感知建筑
触觉的存在感关心身体与建筑之间遭遇, 专注于利用错位、不规则、节奏和倾斜来唤 醒肌肤的触感,喜用未完成的、粗糙的姿态, 使体验主体产生了想要触摸的冲动
感知建筑
黑色花岗岩(埋大地)+细长勾缝 排练成直角的两面墙 墙面光鉴照人 刻着56132名越战阵亡将士的姓名
感知建筑

案例:瓦尔斯温泉浴场——卒姆托
各功能房屋顶之间的缝隙在室内形成了独 用集中的光线来表达物体的形式、肌理, 特的效果,让使用者在室内沐浴过程中也 创造一种闭合空间的迷人特征 能与自然接触
感知建筑

2.4触觉体验
手是一个复杂的器官,是 一个三角地,来自四面八方的 生命信息源源不断在这里汇聚, 汇聚咸亨行为的河流。人的双 手有他们自己的历史,有他们 自己的文明。他们也因此显得 特别美丽。雕塑家的手是认识 世界和独立思考的器官,因此, 手是雕塑家的眼睛。手可以阅 读,阅读物体的肌理、重量、 密度和温度。当我们握住门的 把手就是和建筑握手。触觉感 知把我们和时间以及传统联系 在一起。 ——帕拉斯玛
感知建筑

2.2视觉体验 即:感知主体+看+主观意识
特点:最敏感 最情绪化 美学享受 使人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不同颜 色的 搭配可以唤醒不一样的情绪
2.2.1色彩
感知建筑

案例:美国越战纪念碑——林璎
走下林肯纪念堂,踏进东 北侧那篇树林,有一块坡 度缓缓下陷,然后突然转 弯向两边伸开,托起两面 黑色大理石磨成的、像镜 子般平滑的碑墙,配合灰 色的铺砖。 那上面镌刻着58132个参 加越南战争而一去不返的 军人的名字。 它就是被人称为“美国历 史上的一道伤痕”的越南 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北京天坛回音壁
利用回声效果 利用光滑的内弧形墙面 营造庄严肃穆和神圣
感知建筑

案例:柏林犹太人纪念馆——李伯斯金
人工之音
狭小的几十米高内院 地面被数不清的“面孔” 所占据 低沉的金属撞击声 在空荡混凝土墙面上来 回反射 悲怆的声觉效果体现出 命运的绝望气息
感知建筑
有些建筑空间利 用尺度和 规模的变化让人 体味到宁静与深 邃; 有些建筑空间利 用声音的自身贴 点营造出 颇有趣味的感官 享受; 有些建筑空间汇 聚自然界的各种 声响, 浑然天成,借以 增强自身的环境 感染力。
感知建筑
2.2.2 光与影
世界上诸多文 明原始的信仰中, 光都是超自然的力 量用以改变天空与 大地的工具。从圣 经中“要有光,于 是就有了光”到阿 兹台克人对太阳神 的崇拜,再到我国 古代的阴阳说,人 们用不同的方式崇 拜着并利用着光
感知建筑

案例: sanlgnatuis教堂——霍尔
光与影是“现象区”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 “知觉精神”和“形而上学的力度”来自实 体与虚体塑造而出的光晕、透明程度和光泽 性。自然光有着无穷的变化、它主导着城市 和建筑的强度。视觉所见到的建筑是按照光 影的条件形成的


1、建筑现象学缘起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 足于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世界,热情赞 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最本质的日 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与现代主义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相比,现象 学是一种更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诺伯格 舒尔茨将这种思想贯彻于建筑,奠定了建 筑现象学的基石
感知建筑
Sanlgnatius教堂的室内空间在功能特定的空间区 域里,每一个瓶子以各自的角度、形式与色彩提 供两种光源效果——一是直接穿过瓶子照射在地 面与墙上的光,另一是涂满色彩的墙面,光照后 反射出光晕般米粒的影,与一套人工光源昼夜交 替,为我们呈现出了空间中光的戏剧性力量
感知建筑

2.3听觉体验
2、知觉建筑现象学

知觉建筑现象学强调人们对建筑的感知体验与 真实的感受与经历
通过旅行直接体验建筑是学习的唯一途径,照片是不可信的。 ——赫曼彭德
对建筑知觉的感知与体验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透视空间 视觉 听觉 触觉(细部) 光与影 水
感知建筑

2.1透视空间
索尔克生物研究楼是康的代表作,他将 透视空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们对建筑的知觉总是与实体、空间、 天空、与街道相连的,这种透视空间会 使人产生对建筑的共鸣,与宇宙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