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世界各国比较指标数据:1-3_中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1978-2018)
毛概第(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是广大人民
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 史阶段; 第九,从实现目标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 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新民主 主义总 路线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党在过 渡时期 的基本 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经验
苏联共产党的认识与经验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 1939年他在联共(布)十八大上说:“我们正向共产主义 前进。” 赫鲁晓夫制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间表”。 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入口处”。 安德罗波夫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 起点”的论断。 戈尔巴乔夫则指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对苏联 国情做出了较为实际的判断。
新中国的物质基础
1949 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 209 公斤,棉花 O.8 公斤,油料 4.8 公斤,生猪 O.11 头。 1949 年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体为 100 年 至 200 年间。当时我国人均原煤量为 59 公斤, 落后于法国 119 年、德国 109 年、英国 250 年 左右、美国 160 年以上。人均生铁 O.46 公斤, 落后于美国 190 年、法国和德国 160 年、英国 210 年。人均钢产量为 O.29 公斤,落后于美国 89 年、德国 94 年、 法国 106 年、英国 120 年以上。人均水泥产量为 1.22 公斤, 也都落后 于这些国家 70 年至 120 年左右。
公需课作业题目

1、轮廓加参数的汉字信息处理方式是由()提出来的。
AA. 王选B. 周培源C. 程堃銶D. 王圩2、绿色技术的主要内涵指:()BA. 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B. 依靠科技进步,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新型的清洁生产模式,从而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C. 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水和土壤中D. 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水和土壤中D、通过从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物质,实现废弃物减量化3、1980年9月15号,北京大学用自己研制出来的硬件和程序,排印出来的中国第一本激光照排图书叫()。
BA. 《太白积雪》B. 《伍豪之剑》C. 《老书虫》D. 《十三棍僧救唐王》4、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这种创新类型被称为()。
BA. 模仿技术创新B. 自主创新C. 合作技术创新D. 基金合作创新5、国内自行研制生产的DJS130计算机,内存有()KB。
BA. 32KBB. 64KBC. 512KBD. 500KB6、80年代日本采用()的工资分配制度。
CA. 按劳分配制B. 平均工资制C. 连攻序列制D. 要素分配制7、在波特对创新型国家按发展阶段的划分中,中国属于()BA. 要素驱动的国家B. 投资驱动的国家C. 创新驱动的国家D. 研究驱动的国家8、()是决定企业核心的一个制度,是决定创新的核心要素。
DA. 知识B. 技术C. 资本D. 产权9、本讲提到,有了人才还不够,更加重要的是()。
CA. 知识B. 技能C. 团队D. 创新10、纳米材料的制作是()最先发展起来的。
AA. 日本B. 美国C. 德国D. 英国11、()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CA. 迈尔斯和马奎斯B. 熊彼特C. 罗斯托D. 林恩12、()是创新的源泉, 但保障不了企业的持续创新。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及材料题

“课后习题”提示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财政学陈共第版讲优质课件

二、政府(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旳理由
1、“三农”是具有“外部效应”旳公共物品和公
共服务“。外部效应”旳案例:一项科研成果旳推出,将会
使全部利用这项成果旳农户受益,但从事这项科研活动 旳单位却不论怎样不可能将这项科研成果所产生旳全部 收益据为己有。农业科研单位旳研究成果所产生旳利益 是“外溢”旳,但是,进行这项科研活动所需旳一切费 用却只能由科研单位自己承担 。
一、基础设施投资旳性质
日本、韩国 : Q1→A→Q2→B→Q3 欧美发达国家: Q1→C→Q2→D→Q3
产出模型图
二、基础设施旳提供方式
(1)基础设施提供方式旳特点
从经济性质来看,基础设施属于混合产品,能够由政府提 供,也能够由市场提供,也能够采用混合提供旳方式。
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外部效应 旳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
财政用于 “三农”旳投入
三
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1、新时期新目的:增长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2、守住三条线:确保粮食生产力不降低,农民增 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3、“三大调整”:调优产品构造,调好生产方式, 调顺产业体系
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4、“三大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 体 5、哺育新产业、新业态 6、打造田园综合体 7、培养农村建设人才
•凯恩斯乘数理论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乘数作用:
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旳变动量与 引起该变动旳投资量之比
根据Y=a+c(Y-T)+I+G,得dY=1/1c(dG),即1/1-c是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 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
•凯恩斯乘数理论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乘数作用:
中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分 , 挪 威 2 50 分 , 瑞士
24
分5
。
52
个 中等收入 国家 平均
得 分 97 分 。 4 个 低 收 入 国 家平 均得 分 56 分 , 居 最 后 10 位 的 大多 是 亚 洲 和 非 洲 国家 , 它 们是 : 尼 泊 尔 、 马 拉 维 、 乍 得 、 尼 日尔 、 坦 桑 尼 亚 、 乌 干 达 、 布基 纳 法 素 、 卢 旺 达 、 布 隆 迪 、 埃 塞俄 比亚 得 ,
6 9 % 。 中 国 现 代 化 水 平较 高 的指 标 是 每一 医 生 服 务 人 口 为 6 45 人 , 比 现 代 化标 准 1 0 0 0 人 少
3 5 5 人 , 实现 1 5 % 居 , 12 0 个 国家 的第 3 位 。 平均 预 期 寿 命 70 岁 , 居 世界 47 位 。 人 口 净 增 率 在发 展 中国 家属 控 制较 好 的 国 家 , 居 世 界 第 36 位 。 处 于 较 低 水 平 的 是 第 三产 业 比 例 , 居 1 09 位 ; 大 学 入 学 率 只 有 2 % , 比低 收 入 国 家还 少 3 个百 分点 居 , 9 位 ; 城 市人 口 比重 只 占 28 % 居 , 9 4 位 。 人 均 国 民生 产总 值在 现 代 化指 标 中 占 有 举 足 轻 重的 地 位 , 据 世界发 展 报 告 的 数据 , 中 国
个 指 标 测 量 , 在 1 9 7 8 年 综 合得 分 为 59 . 6 分 , 到 1 9 9。 年达 到 69 . 8 分 , 1 9 9 3 年 上 升 到 73 . 8 分 ,
1 5 年 间提 高 了 24 % 。
二 、 24
个 发 达 国 家 现 代化 水 平 己超 过 10
地理的教案(优秀9篇)

地理的教案(优秀9篇)地理教学教案篇一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
〔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投影: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
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
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布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