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道理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道理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道理》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遣马谡守卫街亭,却因马谡自负、轻敌而失利,最终被诸葛亮斩首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负和轻敌,往往会导致失败和惨痛的后果。
马谡自以为拥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却没有认真研究地形和敌情,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战败。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过于自负和轻敌,可能会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遭受失败和挫折。
此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只看重下属的才能和功绩,更要考虑他们的品德、忠诚和责任心。
诸葛亮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得不斩杀马谡,这也是一种无奈和苦涩的选择。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那些品德优良、责任心强、忠诚可靠的人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前途。
综上所述,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教育我们要谨慎自负、不轻敌,同时也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品德优良的人才。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战争时期,也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 1 -。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失街亭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也家喻户晓,有很多人为马谡不平,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仅仅打败了一场战争,便要被斩,诸葛亮的军法是否太过严肃,马谡被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仅仅因为失街亭吗?
朱大渭在马谡被斩真相中一文中指出,失街亭正是马谡被斩的直接原因。
不过是街亭只是马谡被斬的导火线,就算就算街亭一战胜利了,按军法马谡也该杀。
因为它不仅违反军纪而且还畏罪潜逃。
因此朱大谓认为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正确领导才失街亭的。
像诸葛亮这要的人物治军是非常严谨的,所以诸葛亮斩了马谡。
马谡领命时便立了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气站全家,当马谡到达街亭后却不按照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将大军部署占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他不仅在战前颐指气使,吹嘘自己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而且在战时不听副帅王平的劝说。
因此他是个赵括班的危险人物,马谡这个危险人物其实并不是什么杰出将才,而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他令军队全军覆没,使诸葛亮险些被司马懿所擒。
诸葛亮总结失败的教训,痛心的说,用马谡错已。
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革职查办,斩首示众。
正是因为马谡在站前战中战后的综合表现,才造成了马谡的被斩,而绝不仅仅因为失掉了一个小小的街亭。
所以尽管马苏没有畏罪投敌,而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临死前还留一份遗书给诸葛亮,使全军官感动得痛哭流涕,但诸葛亮最后还是杀了马谡以谢后人。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启示“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
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
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另一种则认为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1.诸葛亮失策持第一种观点的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
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
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
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识、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这种观点指出,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
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马谡违令王平求救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不仅导致了街亭失守,而且还让阳平关也差点失守。
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之后,气的火冒三丈,他本想杀了马谡,但是又因为马谡是他的爱将,诸葛亮在杀了马谡之后流着泪说:“马谡违令当斩,这是不义,我怎能在现在杀了他呢?”因此,诸葛亮在这里是非常矛盾的。
于是诸葛亮想了个办法,他下令让马谡去当先锋,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让马谡去守街亭。
结果呢,马谡因为违抗军令被魏军围困在山上,而且粮草也被断绝了。
后来幸亏王平及时赶到,杀退了魏军,才让马谡逃过一死。
后来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是非常的生气,他气的火冒三丈,不过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有责任,他因为没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于是诸葛亮下令将马谡绑到帐中,准备斩首示众。
但是诸葛亮也因为杀了马谡而感到非常悲伤,他流着泪说:“我与马谡情同兄弟,现在我不得不忍痛将其斩首。
”
在杀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流泪了,于是他便解释道:“我并非因为杀了马谡而流泪,而是因为我也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
诸葛亮缘何错用马谡

诸葛亮缘何错用马谡然而,犹如大树总有阴影,伟人也不免有失误。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便是走眼看错人,错用马谡而失街亭,使蜀汉的首次北伐转胜为败。
虽说“挥泪斩马谡”给诸葛亮的这一失误画上了句号,但分析其用人不当、授任无方还是会给后人一些警示和启迪。
诸葛亮提拔和重用马谡,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受刘备托孤后,诸葛亮深感军内精英奇缺,人才危机颇为严重:“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于是,他孜孜于物色和提携新秀,马谡便进入其视域。
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过从甚密,私谊深厚,他曾辅佐关羽镇守荆州,后死于刘备征吴之役。
裴松之认定马良“与诸葛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马谡被擢拔,毋庸讳言存在着这一层关系。
马谡临刑前夕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可见他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首领与僚属的关系。
说实在,马谡并非赵括式人物,只会纸上谈兵。
史称马谡“才器过人”,与其兄马良“并有才名”。
他曾担任过成都令、越雋太守,曾为蜀汉立过两次功劳:一是施反间计,使得敌将司马懿一度失去曹魏的信任;二是诸葛亮南征少数民族,他建议平定孟获要以“攻心为上”,即被诸葛亮采纳且获得成功,“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反”(《襄阳记》)。
诸葛亮委马谡以重任去守街亭,犯的是一个“小材大用”的失误。
刘备对马谡的能量有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评判,临终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则是失察了,他“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甚为器重其才识。
虽然马谡能说会道,“好论军计”,但他缺乏“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和实战经验。
诸葛亮派如此一个尚无统兵打仗经验的参军去守战略要塞,委实太轻率了。
街亭之战至关重要,双方均力图胜券。
曹魏名将张郃领兵五万前来攻袭,志在必得。
诸葛亮当然反复酝酿,不失时机地选任战将抗衡。
据《三国志·马谡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皆言”者,众口一词也。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出悲剧,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宜察之。
”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谨慎的诸葛亮身上应验了。
由于马谡确实是智谋之士,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不少良策,二人非常交好,马谡甚至以诸葛亮为“父”而事之。
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嘱托不以为然,一直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对他仍然非常器重,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军国大事,使得睿智的诸葛亮被马谡夸夸而谈的谋略和理论蒙蔽了明亮的“慧眼”,没有“透视”出马谡“言过其实”的另一面。
兵出祁山时,在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面对马谡的主动请战,听信了马谡轻敌的豪言壮语和所谓的“军令状”,就没有安排其他久经战阵的宿将为先锋,而是任命马谡为先锋官。
尽管选派了“平生谨慎”的上将王平担任助手,但是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马谡却坚持以违背实际情况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作出了错误的战斗部署,还拒绝王平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的败局。
智者千虑,仍有一失。
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用人谨慎的大智之人,也会受到感情亲疏的左右,也会犯下用人失当的错误。
当马谡兵败的消息传到大本营后,诸葛亮顿足长叹:“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后来,又对有功之将赵云说:“是我不知愚贤,以致如此……”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在马谡受刑时,诸葛亮的心情错综复杂,先帝的话也在耳边反复回响,要不然他不会热泪盈眶,大哭不已,这其中固然有对马谡的依依不舍和不胜惋惜,恐怕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用人失当的深深自责和无限痛心,愧对了先帝的遗言,可惜悔之晚矣。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评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大小小类似错用马谡的历史悲剧也在不断地上演,但是真能像诸葛亮那样严肃而公正处理的却不多见。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敢拍胸脯,勇于自责,退而补过,不仅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时代堪称典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今日也是光芒四射。
历史趣谈历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导语: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
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
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
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
结果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
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但其实这中间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首先就是马谡是不是真的被诸葛亮杀了?
大家也许会说,这不明摆的事麽,还用探讨麽。
事实上关于马谡的死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1、《三国志》中《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戮谡已谢众。
”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说法。
2、而同样出自《三国志》中《马良传》的说法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是说马谡下狱了,并没有提到说处死。
3、还是《三国志》中《向朗传》的原文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
”按照这个说法马谡是跑了。
为什么同一本书会出现这么多种说法,难道陈寿自己不疑惑麽?
所以马谡的结局是这样,还是看个人理解了。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_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_传说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_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马谡才华横溢得到的赏识,可最后却被诸葛亮斩首,究竟是怎么回事?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
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后主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
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才名在外,备受诸葛亮赏识,但他缺少实战经验。
刘备生前认为马谡常常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临终前再三叮嘱诸葛亮,可诸葛亮没有听取。
在这场中,街亭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却没有天然的险阻,也没有高大的城墙,很难镇守。
马谡请求领兵守街亭,诸葛亮便答应了他,并委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到达街亭后,马谡观察了地形,大笑道:“丞相真是多心了。
这里地理位置偏僻,魏国的军队怎么敢来呢?”王平答道:“魏国军队短内可能不敢来,但以后就不确定了。
咱们应该在路口扎下营寨,命令兵士们砍树做成栅栏,以为长远之计。
”马谡不屑一顾地说:“路口怎么能扎寨呢?旁边那座街亭山没有和其他山脉相连,还长了很多树,这是天险啊!应该去山上扎寨。
”王平劝道:“这可不行。
如果在路口扎寨,修筑工事,即便有十万敌军也不能偷偷越过去。
如果在山上扎寨,如果魏国军队突然前来,把咱们围在山上,可就插翅难飞了。
”马谡大笑道:“你这是女人的见识!兵法里教的是要驻扎在山上,这样打仗时士兵冲下来,势如破竹。
要是魏国军队敢来,我让他片甲不留!”王平耐心地说:“我跟着丞相打仗时,丞相给我很多指点。
现在这座山就是绝境啊,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的水源,军队就不战自乱了。
”马谡斥责道:“你别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水源,我军怎不会拼死作战,以一当百呢?我平时饱读兵书,丞相还经常向我请教,你为什么三番五次地阻拦我!”王平见说服不了马谡,无奈之中,只好请求带一支军队在街亭山西部驻扎,形成掎角之势,可以相互策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导语:诸葛亮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谓是千古传诵,源于《三国演义》,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
诸葛亮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谓是千古传诵,源于《三国演义》,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就非死不可吗?
马谡简介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可是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
话说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
而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
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
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
”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
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