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合集下载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31
3、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B超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 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扩张, 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CT可见肝内胆管 扩张等特征性征象,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成虫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毛蚴
沼螺 胞蚴 豆螺 涵螺
雷蚴 尾蚴
100天
入水
后尾蚴
十二指肠
经口食入
15~25℃ 1~ 2 月
囊蚴
淡水鱼虾
19
生活史要点
●宿主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多种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涵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约68种)、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后睾科 片形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3
一、概述
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和人肝 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华 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 虫病(Chinese liver fluke disease),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 南亚,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 律宾等国。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东、四川、江 西、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狭窄
淤积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26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
内,寄生时间长,感染
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 性扩张,管壁增厚,大 量虫体可阻塞胆管,使 胆汁滞留,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 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 虫病。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 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 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27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免疫学诊断
25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6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15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华支睾吸虫肝片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片吸虫

6
华支睾吸虫毛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4
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 细胞和正在发育的雷蚴。
7
华支睾吸虫胞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5
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 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尾
蚴。
8
华支睾吸虫雷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1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一、形态
2
虫卵
• 大小为(27~35)µ m×(12~20)µ m;
• 形状:低倍镜下似芝麻; • 淡黄褐色;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端有小疣状突起,
内含毛蚴。
5
扫描电镜
生理盐水涂片
灵芝孢子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3
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状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2)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 腹泻、消瘦等。
17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3)继发性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4)胆结石 5)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虫卵检查:直接涂片、集卵法等。十二指 肠引流液查虫卵
➢血像:嗜酸粒细胞增多 ➢免疫学检查:ELISA
鉴别诊断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其他肝胆及肠道寄生虫病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预 后较差
病原学
➢ 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 形态学:
➢ 成虫: ➢ 虫卵: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卵内有一个成熟的毛蚴
➢ 生活史:
➢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 感染型:囊蚴 ➢ 寿命:10-30年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sinensis_312_274
概述
➢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胆汁淤 积、肝损害的寄生虫病
➢ 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 虾而感染
➢ 临床特征:上腹隐痛、疲乏、精神不振肝肿大, 可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少数患者可 发生肝硬化
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吡喹酮。总剂量 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日。 丙硫咪唑
➢对症与支持疗法: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 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 虾,加 强粪便管理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 成虫的机械刺激及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 胆管上皮增生、管腔狭窄、虫体堵塞 胆汁淤积

肝吸虫

肝吸虫

六.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病畜)。
吡喹酮、 阿苯哒唑。
(2)改变不良食鱼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3)加强粪管,防水污染。
四. 实验诊断 1.病原学 诊断
1)直接涂片法(50%)。 2)浓集法(90%以上) a.自然沉淀法、碘醛汞沉淀法: b.加腾法 3)十二指肠引流(100%)
2.免疫诊断
ID、IHA、 IFA、 ELISA
五. 流行与防治
1. 流行地区:流行于亚洲,我国有24个 省市, 广东、辽宁等地较严重。 2.流行因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多种哺乳 动物 2)中间宿主存在 3)不良的饮食习惯
2.虫卵 芝麻状。 平均29 X 17um。 黄褐色。壳较厚。 前端有卵盖、肩峰;后端有小疣。 内含毛蚴1个。
二. 生活史
Life Cycle
1. 成虫寄生虫于人和肉食 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2. 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 消化道而排出 3. 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 间宿主吞食后,在螺体内孵 出毛蚴
华支睾吸虫 (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成虫
1)外形似葵瓜子仁,长1-2.5cm,背腹扁平, 半透明。 2)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 前1/5处,口吸盘略小于腹吸盘。 3)两肠支沿虫体两侧至虫体后端。 4)睾丸两个,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 后1/3。 卵巢分叶,受精囊、劳氏管明显, 卵黄腺位于虫体的中段两侧。
二. 生活史
1.阶段:
水 100d 1月 1月
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2.特点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2)终末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 犬 3)中间宿主:Ⅰ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 Ⅱ淡水鱼虾 4)生食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 肝吸虫成虫 幻灯片 5 一、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1 肝吸虫成虫(未染色) 幻灯片 6 一、形态 口吸盘(oral sucker)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肠分两支,延伸到虫体后
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幻灯片 15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 20~30 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1 幻灯片 16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据 2001—2004 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1 幻灯片 28 五、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1 肝吸虫感染肝脏标本 幻灯片 19 三、致病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 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大,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可作为结石中心,形成结石。
1 扩张的胆管内有二条睾吸虫,刺激胆管黏膜上皮增生(+示) 幻灯片 20 三、致病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1 幻灯片 22 三、致病
1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幻灯片 23 三、致病
1 腹水 幻灯片 24 三、致病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慢性期:肝肿大,肝区隐痛、疲乏、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头晕、 消瘦、贫血等。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 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 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障碍 (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流行
分布:亚洲。25个省(山东)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流行因素: ➢ 粪便污染水源 ➢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 e)
具两个分支状 的睾丸(在体后 1/3处,前后排 列)
卵巢边缘分叶
肠支
卵黄腺
睾丸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
幼虫
虫卵
腹吸盘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四、生活史
成虫
♀♂同体受精,♀ 产卵,(16004000/日)平均 2400 ±随胆汁→ 消化道随宿主粪便 排出体外后Leabharlann 蚴1M±肌肉,鳞,鳃
经 口
囊蚴在消化道经 胃蛋白和胰蛋白 酶作用囊内逸出 后尾蚴
(在人体内发育) 宿主吞食含华支
睾吸虫活囊蚴淡 水鱼、虾
下水 虫卵
(在人体外发育)
毛蚴,胞蚴,雷蚴
100D
第一中间宿主
尾蚴
23D
囊蚴
(豆螺,沼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五、致病与危害
致病
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次级胆管)
虫体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作用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胆管局限性扩张,胆汁淤积,若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诱发肝癌 胆管炎和胆管性肝炎
虫卵+碎石
结石
慢性感染,大量纤维组织 增生,肝实质萎缩
胆结石
肝硬化
五、致病与危害
临床表现 :
1)轻者 可无明显症状或有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和 肝肿大等; 2)严重者 重度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贫血甚至 肝硬化而死亡; 3)儿童感染症状较重者 发育不良或侏儒症。 4 )一次大量感染 急性发作 --- 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寒战、高热和肝区疼痛,并可出现黄疸、中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肝功能障碍等。
1.传染源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除寄生 于人体外,还可广泛寄生于多种家畜 及野生的哺乳动物体内,常见的有猫、 狗、猪、狐狸、野猫、鼠类等 2.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的宿主特异 性不强,因此种群分布的生物限制因 素较小。 3.易感人群 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 方性,主要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 有生食和半生食鱼虾习惯的地区该病 感染率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成虫 虫卵
一、形态
成虫
虫体狭长,背腹扁平 前端尖细,后端略钝 外形似葵花籽仁 大小为10~25×3~5 mm 活体时呈淡红色
死后为灰白色
口吸盘大,腹吸盘小 位于虫体前1/5处
雌雄同体 两个前后排列的睾丸位于
虫体后1/3处,呈分支状, 故称华支睾吸虫
虫卵
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者 29×17m 似芝麻状 卵盖 肩峰 小疣样突起 卵内含成熟毛蚴
肝吸虫卵
二、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猫、犬等多种食鱼类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成虫
(肝胆管)
虫卵
(粪)毛蚴胞蚴 Nhomakorabea雷蚴
囊蚴
尾蚴
(水)
肝 吸 虫 生 活 史 过 程
生活史要点:
感染方式:经口 感染阶段:囊蚴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肝胆管内 虫卵离体方式:随胆汁----粪便排出体外 外界发育条件:淡水中
三、致病
主要致病虫期:成虫 1.致病作用
虫体的机械性损伤 分泌物、代谢产物的毒性或化学性刺激
• 消灭保虫宿主 •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吡喹酮、阿苯达唑
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感染 (吃生鱼片)
华支睾吸虫成虫从肝胆管内取出
肝胆管内肝吸虫(切片)
南方的水边厕所(华支睾吸虫卵下水)
2.临床表现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寒战、高热和肝区 疼痛,并可出现黄疸、肝功能障碍等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无症状型(占30%—40%) 肝炎型(占40%) 消化不良型 类侏儒症
四、实验诊断
询问病史 病原学检查
粪检虫卵:涂片法、集卵法 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 免疫学检查:ELISA、IFA 影像学检查:B超、CT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概况
全国除西北和内蒙7省区外,23个省区流行 河南71个县市有感染或流行
流行因素
传染源:人及保虫宿主(虫卵下水机会) 中间宿主:淡水螺类、淡水鱼虾 感染方式:饮食习惯(生食鱼虾)
防治原则
防止虫卵下水(粪便管理) 忌生食或半生食鱼、虾 减少传染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