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思考5页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生作文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生作文教学小学生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难点,在语文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可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乃当务之急。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写作素材的积累小学生写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有时候勉强写也都是一些胡编乱造的话。
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
因此,教师要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学会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
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2.通过提高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
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
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
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下面,就校本教研下的中学生作文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学作文教学做些探讨与反思。
一、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困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也出现了以真实生活的逻辑起点的新作文教学尝试和探索,但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还是一个“老问题”:作文训练无序可依,随意散漫,高能低效;作文指导仍“目中无人”,与学生实际脱节,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作文教学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为应试而指导,为应试而作文,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
学生也依然怕写作文,写作兴趣缺乏,觉得无话可写,面对文题,话题思路枯竭,随意编造,假话套话连篇;学生作文依然“贫血缺氧”,千人一面,似曾相识,抄袭现象严重……二、新课改下作文教学反思针对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困惑,笔者所在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在学校校本教研专班指引下,开展了作文教学反思,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我个人几点浅薄体会是:(一)培养兴趣,注意激发写作欲望。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主要的内驱力。
所以指导学生作文首要应培养其兴趣,激发写作欲望,活跃写作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对作文的命题、体裁、立意等方面放宽要求,可让学生题目自拟,立体自选,立意自定,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鼓励学生打破思想禁区,真正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这样,学生自然会乐于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手写我口,我笔录我心”。
在日本,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
其中第二个重要方面“有东西写”与第一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紧密相联,没有写作兴趣和动机,就不会积极搜集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
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一门课程。
它的总目标明确规定:学生要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以下几个方面上来。
一、激发写作兴趣新课标提到,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是写作的主人。
因此,教师不应只囿于课堂作文教学,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内外,如图书馆、阅览室、风景名胜甚至农贸市场等,去认识和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
学生亲身走进这些地方,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感受,就能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写作兴趣。
二、夯实写作基本知识与要求首先,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开始。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能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积累和丰富词汇,在此基础上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从而减少写作中的错别字、词汇贫乏或语句不通的现象。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作文基本知识,掌握作文基本要求。
包括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构思、如何让语言富有表现力等。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
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的特点,就能避难趋易。
其次,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因此,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此外,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
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律,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
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也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进行训练。
三、学会积累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必须拥有丰富的材料,并将材料与主题的关系处理好,使材料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
浅谈新课程理论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探讨

来 , 师 出题 :记 一件难 忘 的事 ” 由学生 自主拟 出“ 教 “ 。 子题 ” : 有 “ 当我被评 为 ‘ 三好学生 ’ 的暑假 ” “ ; 当我获得全 乡数学 竞赛 第一 名 的时候 ” “ ;爸爸给我买 了复读机” 等。 43 拓 展 思 维 的训 练 . 拓展学生思维 的训 练是 引导 学生 多角度进行合 理想 象 、 构建 情节 、 完善情 节 , 围绕 主题探 索另一 种创 意境界 。如写 《 苗助 揠 长》 后记 , 引导学生从不 同角度进行 想象 : 可 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 后会怎么办?他会和父 亲一样 , 还是去改正父亲的错误呢?故事 将如何发展下去 , 学生依据原文 , 进行拓展想象 , 出了 内容各异 写 的作 文 , 的写儿子叹 了 口气 , 有 离开 了田边 , 再也 没有 来过 , 以后 田里长满 了杂草 ; 的写 儿子把父 亲拉 到 田边 , 有 向父亲讲述科 学 种 田知识 , 父亲非常后悔 , 决定今后一定按科学规律办事 。从此 , 年年 获得丰收 ; 的写儿 子请来 了农业 技术人员 , 有 帮助父 亲管理 庄稼 ; 还有 的写儿子一边 重新栽上 禾苗 , 一边 在农业技术学 校函 授学习……拓展思维的训练可 以培养学生 的创造意识 , 创造能力 和探究 问题的能力 , 并能使其 意识 、 能力 、 跃然于纸上 , 出一篇 写 篇的好文章来 。 5 评 议 与修 改作 文 阶 段
堕
No . 3
塞
M ar ch
TI EDUCAT1 ME 0N
浅谈新课 程理论下小学作文教 学模式 的探讨
杨 全生
摘要 : 传统的作文教 学束缚大地妨碍 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 高, 新课 程标 准下的作 文教学设计必须解决这些 问题 , 应该按 照学生 自主写作 , 主动发展的现代教 育思想来设计 , 学生的思维和独立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 使 提 高学生解决综合 问题的能 力, 引导学生进行 富有个性 的探 索 , 并把探 索过程 以准确 的语 言表 达 出来。 关键词 : 小学作 文 教 学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2 .4 G632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6 2 8 8 (0 0 0 — 2 5 O 17 — 1 12 1 )3 0 3 一 1
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综合2014·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教学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广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在多重对话中,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阅读实践,走进文本,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这样,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课前,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充分与文本对话,真正实现了为人师表。
1.仔细揣摩文本的语言文字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我都会认真阅读文本,哪怕一个字、一个词,我都会翻来覆去地读,并且查阅字典、词典,充分理解作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真正用意,还上网学习其他同行对此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独到的理解,帮助自己正确把握文本。
如《白杨》一文,我抓住“浑黄一体”,体会到了大戈壁的荒凉,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生活环境的恶劣;通过“高大挺秀”一词,我体会到了白杨的坚强,体会到了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通过“笑”字,我体会到了边疆建设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读出了惊喜。
在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我真正走进了文本,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悟意明理,与文本实现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我在悟意明理上下工夫,实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我首先全面地了解了作者,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掌握了文本的时代意义,通过字里行间,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道理,以备阅读时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如《观潮》一文,作者生动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我反复诵读重点语句,细细地欣赏品味,通过课件,切身感受到了钱塘潮声音越来越响亮、气势越来越浩荡,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的宏伟场面。
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思考

课堂新探-,,,,,,,-∥一’”…一~…“~“。
…一~一,,_:…一一‘~/二≤≥‘一一弹鳓㈣”鬻々∞,”秽一≯…∽’畔/要返/文燧…………~……………一二二二_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思考新课程的实施,使一向被视为老大难的作文教学有了很大改观。
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按照“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力求有童真、有个性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做到有感而发。
然而,在平时的听课和交流中,常常发现由于教师认识上的模糊和教学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还是为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刻意规范作文的格式、体裁、写法,强调作文的中心,过多地写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作文也就成了缺乏真实、缺乏情感或者说缺乏灵性的文字组合。
童心,本应纯洁无瑕。
作文,更应写自己想说的话。
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世事,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感情了然于字里行间,在每一次的作文中经历思考,历练文笔,升华灵魂。
一、积淀素材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积淀素材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学生的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面筹箫群糍罴b口杨银妹运用有着直接联系。
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世界,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落笔时才能生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1.挖掘教材。
提炼真实教材是实施教育的范本。
教材中除了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以让学生积累,有许多独到的写法可以供学生学习外,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并因“文”制宜,设计一些小练笔。
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摘要:随着语文中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须加大作文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感觉最难教的是作文,学生最不愿写的也是作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
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享受到写作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作文教学教学改革随着语文中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须加大作文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开展活动,培养兴趣是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最犯难的是作文教学,学生最不愿写的作业也是作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到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给他们创造积累生活素材、开阔视野的机会。
在七年级时开展故事会、作文比赛、智力竞赛、元旦联欢等活动,八年级时开展春游、演讲、辩论会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观察、思考、感悟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组织文字,整理成文章,也就完成了一次较好的作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了素材可写,有了真情可抒。
例如:写作文:《我有一个爱好》。
写作之前,我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说:同学们,你们各有各的爱好,谁来说说自己的爱好呢?话音未落,许多同学要求发言,有的说:“我的爱好是爬树捉鸟,无论多高的树,我都能像猴子一样,爬得很快。
”有的说:“我的爱好是打篮球,那三步上篮简直是像跳舞一样。
”有的说:“我的爱好是看课外书,读课外活动书就像喝蜜似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教室沸腾起来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起来了。
我引导学生整理刚才说的话,结果学生写得很生动,也很有条理。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竺!兰!!璺兰二竺型叁整篁堑《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施红亚(启东市南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1.积累教材,有源倾吐;2.积极引导,激发倾吐;3.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就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作文教学模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当前学生的作文无话可写。
无从可写。
不是个别现象。
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
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很重要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
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
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这对中-q: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
二是教师指导难。
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派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
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傲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
必然产生厌学情绪。
可见,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教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
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
而是题材的匮乏。
对学生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纯粹靠书本、成天在题海中劳作的学生。
没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不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哪来的生活体验。
哪来的生活素材,如果没有写作内容。
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思考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部分老师对写作教学感到茫然,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
写作水平好的同学往往认为作文课的收获、启迪不多,因此改变这种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读课标就会发现它已经给了我们具体的引导。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因此,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最有效果的“药引子”。
有了写作兴趣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
从教师的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诱发起来并保持住写作的激情。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作:或在写作前用各种方式激发写作冲动,或在评讲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的佳作或精彩句段,或者选出佳作编写作文集或汇编精彩句段,或在班级园地开辟专栏发表;经常向报社、向有关杂志推荐学生作品。
如此种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写作文的乐趣,大大提高并保持写作的激情。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让学生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形成长久的兴趣,就会充满热情,激活思路,挥洒自如。
所以从兴趣的角度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写,就能够写出好文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写作个性就是这些特质表现于书面的言语方式。
世界没有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人,同一个题目作文也没有相同的写作。
学生写作个性就是在写作教学中,要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想自己所想,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个性感受、体验和思考。
这样,作文就放射出写作个性的光芒。
我们常说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不仅培养了学习做真人,而且这一要求促进了写作的个性表达。
从教师角度来说,选材、立意、结构、时间、取材范围等,不管哪一方面,教师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尤其立意应当允许多样性,立意的指向要多元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个性,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
改变旧的评价标准和批改模式,批改要宽容。
批改作文时应该善于发现亮点,以尊重学生劳动,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
要培养学生写作个性,还要让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身独有的见闻、感受、想法。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感受;启发学生
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和感受。
这样学生写作自然就有“墨水”去挥洒自己的壮景和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要重视写作过程之间的合作交流。
要重视写作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如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撰写报告、体会、笔记等文章;给予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的各种各样机会,如学生之间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如互相批改作品。
尤其是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是具有自改和互改能力的,条件是教师要放手。
学生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和互相批阅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具体的作文课教学中形式表现为注重“作文前合作”和“作文后合作”。
写作前合作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审题构思的讨论,然后相互口述作文,相互提意见、建议。
写作后的合作重点体现在学生间的互评互改作文上。
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句子段落,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这样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了评改作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这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一种好方法。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因此要加强写作与阅读、综合性学习及口语交际的联系。
语文阅读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写作。
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写作的顺利进行。
如多阅读杂志,多收听收看传媒报道,留意热点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定选题、要写报告、列调查提纲,等等,动笔写作的机会很多。
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能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这些均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好办法。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发展的前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中爱说话的、能言善辩的作文水平不错,常有惊人表现。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这里提出了作文指导中大家都注重的环节,对此大家都有很多经验和方法,这里就不再多谈。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探索,作文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同时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那么写作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作文定会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
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