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储藏

合集下载

粮油储藏基本方法

粮油储藏基本方法

粮油储藏基本方法一、原粮1.稻谷(1)稻谷的保管特点: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

但是稻谷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别注意。

大多数稻谷无后熟期,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

同时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

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

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

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连草堆垛,极度易沤黄。

生过芽和沤黄的稻谷,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

稻谷不耐高温,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

新稻谷入仓后不久,如遇气温下降,往往在粮堆表面结露,使表层粮食水分增高,出现气面粮现象,不利储藏。

(2)稻谷的保管方法①保证入库粮质:水分大、杂质多、不完善粒含量高的稻谷,容易发热霉变,而不而久藏。

因此,提高入库稻谷质量,是稻谷安全储藏的关键。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应根据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

一般籼稻谷在13%以下,粳稻谷在14%以下。

杂质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

如入库稻谷水分大,杂质多,应分等储存,及时晾晒或烘干,并进行筛选或风选清除杂质。

②适时通风:新稻谷往往呼吸旺盛、粮温较高或水分较高,应适时通风,降温降水。

特别一到秋凉,粮堆内外温差大,这时更应加强通风,结合深翻粮面,散发粮堆湿热,以防结露。

有条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

③低温密闭: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标准以内,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便安全度夏。

2.小麦(1)小麦的储藏特点①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汽。

其中白皮小麦的吸湿性比红皮小麦强,软质小麦的吸湿性比硬质小麦强。

吸湿后的小麦籽粒体积增大,容易发热霉变。

②后熟期长:小麦有明显后熟期,一般春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可达6-7个月,冬小麦后熟期相对较短,也为1-2.5个月。

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探讨中国是一个大米产出大省,稻谷是中国传统经济品的象征,它们经常被储存,积累一定的储存年份后,品质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了解稻谷储存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对于调节稻谷价格,合理配置稻谷储存量,有重要意义。

一、稻谷品质随储存年限增长变化1、新鲜稻谷:新鲜稻谷主要指当年收获的稻谷,属于未做任何储存处理,具有透明光泽,外观相貌清新,几乎可以直接得到熟米,是储存期最短也是最优质品质的稻谷。

2、一年储存的稻谷:一年的储存时间可以使稻谷的营养品质有所提高,营养价值有增加,但由于时间短,变质情况不易被发现,稻谷的香气及粥粒的表面颜色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认为是饮食中低变质的谷类产品,品质较新鲜稻谷略有下降。

3、三年储存的稻谷:由于稻谷长时间地存放,营养品质可以较新粜稻谷更上一层楼,稻谷表面看起来有略有暗淡,当煮沸后有较为持久的香气,稻米较硬,但更加有弹性,是更容易消化的产品,也是最受欢迎的谷物储存品种。

4、五年以上储存的稻谷:稻谷的营养价值继续提高,口感更加丰厚醇香,细腻,因此它也被很多饮食者渴望,但是五年以上的稻谷,有可能变质,味道发苦,甚至失去其细腻品质,对于健康有害,要谨慎消费。

二、保证稻谷品质的方法1、选购时要仔细挑选,看看稻谷是否干燥整洁,无变质的样子,建议新鲜的稻谷,一年以下的储存是较佳的选择,而三年以上的稻谷要慎重选择;2、储存时要保持稻谷的干燥,以免发生变质;3、在消费时,应该优先选择有健康认证的稻谷,以免出现质量问题;4、在烹饪时,稻谷要煮得熟透,一般能咀嚼馅料,并且口感柔软即可。

总之,储存年份越长,稻谷营养价值会有所提升,但由于发生变质的风险也会越高,消费者要谨慎挑选,尽量保证谷物的新鲜,尽量保持较低的变质状态,以保证谷物的健康,真正实现谷物“安全、新鲜、健康、高品质”的消费状态。

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探讨储藏是农业产品加工保质保存中一个重要环节,稻谷储藏过程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的研究,是研究稻谷品质变化及其机理的核心。

国内外研究表明,稻谷储藏年份增加,稻谷品质有一定变化趋势。

本文对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及其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稻谷的品质变化规律,从而指导稻谷的生产和加工。

一、稻谷不同储藏年份的品质变化1、质量变化①稻谷的水份变化:稻谷的水份增加会导致稻谷变软,其营养价值降低,影响口感,稻谷储藏时间过久可能会产生霉变,稻谷储藏时间越久,水份就越多;②稻谷的营养价值变化:稻谷营养价值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但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稻谷中的营养价值会逐渐降低,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含量都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③稻谷的新鲜度变化:稻谷的新鲜度在储藏中也有变化,稻谷的新鲜度随着储藏时间增加而减少,稻谷的新鲜度不佳会导致稻谷的口感变差,稻谷的粘度及香味也会受影响;2、视觉变化①稻谷的外观变化:稻谷的外观也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储藏时间过久的稻谷会显得变黄,表面油污增加,面班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②稻谷的重量变化:稻谷的重量也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储藏时间越久,稻谷的重量会变得越来越轻,影响稻谷的价格和收获;二、稻谷不同储藏年份品质变化的机理1、物理机理:①稻谷储藏过程中,水分蒸发。

由于稻谷是多孔介质,在储藏过程中,水分会随着空气的湿度而持续蒸发,湿度越低,蒸发越快;②稻谷储藏过稻中也会发生温度变化。

由于温度影响稻谷中物质在温度较高时,物质发生变化较快,如水分蒸发,保质期过短,影响稻谷的储存期限;2、化学机理:①稻谷储藏过稻中,也会发生氧化作用。

由于储藏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会与稻谷中的油脂发生氧化反应,影响稻谷的营养价值;②稻谷储藏过稻中也会发生酸化作用。

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与稻谷中的油脂发生酸化反应,使稻谷中的油脂发生失氢反应,影响稻谷的口feel和新鲜度。

稻谷储存的正确方法PDF.pdf

稻谷储存的正确方法PDF.pdf

稻谷储藏的正确方法稻谷在储藏期间,往往会发热、霉变、生芽,导致稻谷品质劣变。

随着稻谷储藏时间的延长,容易产生陈化变质现象,逐渐失去新米特有的香味而产生陈米的臭味,酸度增高,烧熟的米饭松散、黏性降低。

储藏时间较长的陈米,将基本丧失新大米饭香、黏、软的食用品质。

因此,很多大米在没脱壳之前,因为没有良好的储存环境,就已经陈化变质了,而了解大米的储存环境和相关知识,对我们选购何种大米也很有帮助。

稻谷的储存特性1.稻谷有坚硬的外壳一定程度上可抵抗虫霉的危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

2.稻谷易生芽稻谷后熟期短,在收获时生理已成熟,具有发芽能力。

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25%)。

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

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

3.稻谷易沤黄在收获时,遇连阴雨,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或连草堆垛,容易沤黄。

沤黄的稻谷加工的大米就是黄粒米,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

稻谷黄变无论仓内仓外均可发生,稻谷含水量越高,发热次数越多,黄粒米的含量越高,黄变也越严重。

而黄粒米易产生黄曲霉毒素,人食用后会中毒,甚至致命。

4.稻谷不耐高温稻谷不耐高温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陈化,如黏性降低,发芽率下降、脂肪酸值升高。

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大米表面出现裂纹,影响大米的外观和口感。

5.稻谷易结露新谷入仓不久,遇气温下降,在粮堆的表面出现一层露水,使表层粮食水分增高,形成粮堆表面结露。

不及时消除结露的后果是:造成局部水分升高,稻谷籽粒发软,有轻微霉味,接着谷壳潮润挂灰,泛白,仔细观察未熟粒有时可以发现白色或绿色霉点,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6.稻谷易受虫害感染危害储藏中稻谷的害虫主要有:玉米象、米象、谷蠢、麦蛾、赤拟谷盗和锯谷盗等。

二、稻谷的储存法则保管稻谷的原则是“干燥、低温、密闭”。

1.控制稻谷水分严格控制入库稻谷的水分,使其符合安全水分标准,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随粮食种类、季节和气候条件变化。

稻谷、小麦储藏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

稻谷、小麦储藏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

稻谷、小麦储藏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1、稻谷的储藏特性是什么?稻谷具有完整的谷壳,它对防止虫霉危害与温湿度影响有一定作用,在储藏过程中稳定性较高,但稻谷后熟期短,不耐高温,易黄变和陈化,易发热、结露、水分超过25%即可发芽。

在正常储藏条件下,新谷的生理活性较强,呼吸旺盛,变化较大,一年后逐渐减弱,继而趋于平缓,储藏稳定性增高。

早、中稻收获时气温高,便于干燥,入库水分低,但易感染害虫;晚稻秋后收获气温低,虫害较少,但不易干燥,入库水分较高,容易引起发热霉变。

稻谷储藏期不宜超过三年,即使不生虫发热,也要注意定期轮换,特别是长期储备的粮食要防止因陈化而降低品质。

2、稻谷储藏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控制水分。

使稻谷处于安全状态是安全储粮的根本宗旨。

稻谷发热霉变都与其所含水分有关,因此稻谷入仓时必须严格控制水分。

对超标准水分的粮食一定要抓紧降水工作。

(2)清理杂质。

稻谷中常混有稗子、杂草、穗梗及瘪粒等有机杂质,特别在机械进粮时,由于自动分级现象会造成杂质在粮堆内积聚。

这些有机杂质带菌量多,呼吸强度大,加上细小杂质使粮堆孔隙度减少,形成湿热积聚、不易散发,容易造成粮堆内发热霉变。

因此,稻谷入仓时,要清理过筛,严把质量关,把粮食含杂量控制在0.5%左右,提高粮食储备的稳定性。

3、晚稻应采取哪些主要储藏措施?根据晚稻水分大、易发热霉变等特点,对超安全水分标准入仓的晚稻,应抓紧时间烘干或通风降水,逐步降低其水分含量。

待水分达到标准后,再利用低温季节进行通风,将粮温降至5-10℃以下。

在气温回升之前,利用稻谷的不良导热性,及时进行密闭储藏,减少外界条件的影响,可较长时间维持粮堆的低温状态,减少虫霉危害,保持较好的储藏品质。

4、稻谷发热的规律是什么?散装稻谷发热的一般规律是:秋冬季节多从粮堆的中下层开始,以后逐渐向上发展;夏季多从朝阳靠墙面的上层开始,以后再逐渐向内发展;因漏雨或吸湿而引起的发热,则多从粮面、仓墙四周、地坪等返潮部位开始,然后再向粮堆内部及中下层发展。

秋收后储藏稻米的方法和要点

秋收后储藏稻米的方法和要点

秋收后储藏稻米的方法和要点稻谷贮藏1、贮藏注意要点①忌高温:稻谷在强烈日光下曝晒或较高温度下烘干,均能增加爆腰率和变色,降低食用价值。

稻谷温度高时入库贮藏,还可能产生水分分层和结顶现象,从而导致发热霉变。

②要防止发芽霉变:新收稻谷生理活性强,入仓后易发生自热,使粮温上升,导致粮温上层结露生霉。

来年春天气温上升,粮堆顶部也易发生结露生霉。

粮堆结露或漏雨的部位,因水分增大,易发生生芽霉烂,俗称芽烂。

2、贮藏方法稻谷是一种适宜长期储藏的粮种。

稻谷的呼吸作用一般在储藏的第1~2年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

稻谷一般以仓库贮藏。

入库时要控制好水分和温度,水分在14%左右,温度在25℃以下。

大米贮藏1、贮藏注意要点大米失去皮壳保护层后,营养物质直接暴露于外,对外界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影响比较敏感,吸湿性强,带菌量多,害虫和霉菌易于直接危害,并易导致营养物质加速代谢。

加上由于糠粉中所含的脂肪易氧化分解,形成脂肪酸,从而使大米酸度增大。

由于上述不良因素的存在,使得大米陈化和霉变速度较为突出。

所以大米宜低温贮藏,不宜直接吹风或骤然降温,只可缓慢降温,并在低温环境中缓慢降水、干燥,不宜高温烘干或阳光直接曝晒。

2、贮藏方法大米最好是低温贮藏。

贮藏过程中要做好以下措施:①严格控制水分:大米贮藏的安全水分为13%以下。

其安全水分还可根据气温作适当调整,夏秋季节气温不超过35℃时为13%以下,春季气温不超过20℃时为14%以下,冬季气温在10℃以下时可放宽到15%~16%。

②清除糠粉、防虫防霉:大米贮藏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如发现有发热霉变的先兆,应及时摊晾。

辍米时应清除糠粉,对糠粉多的入库大米应重新清除,以提高大米贮藏的稳定性。

③自然低温保管:为使大米安全越夏,可利用冬季和初春自然低温,对大米进行降温降湿,入夏之前密闭仓库,减轻高温高湿对大米的影响。

保存稻谷的方法

保存稻谷的方法

保存稻谷的方法
保存稻谷的方法:
1. 挑选上好的稻谷
从收割稻谷后,要把不同质量的稻谷分离开,把优质的稻谷保留,淘汰掉质量低的稻谷,以免产生污染。

2. 把上好的稻谷晾干
将挑选出来的稻谷晒晒干,使其含水量降低,减少稻米容易发霉,变质的可能性。

3. 包装好
放干后的稻谷需要用干净无污染的麻袋或者塑料袋进行装箱,密织可以有效保护稻谷湿度,使贮存期限延长。

4. 提高空气流通
将稻谷存储室进行清洁,通风,保障足够的空气流通,防止气体,热量,湿气等堆积在空间中影响稻谷的保鲜。

5. 避免积温
稻谷贮存中,应避免积温($200℃以上)的情况,以免稻谷发霉,腌坏变质。

6. 管理温湿度
稻谷存储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储藏箱的温湿度情况,保持温度在20-30摄氏度,湿度为15%,以延长贮藏时间。

7. 隔离潮湿场所
稻谷储存时应防止潮湿场所,应该尽可能地把储藏室放在比较干燥
的环境中,以防止稻谷受潮。

8. 避免有害因素
恶性化学物质、有害气味、甲醛污染等容易影响稻谷质量,所以在
贮存的时候,添加有害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9. 监督管理
稻谷储藏情况要定期检测或实地观察,及早发现及处理灰尘、害虫
和有毒物质等问题,把它们彻底消除,以防止稻谷变质及质量下降。

10. 定期季节更换
存放稻谷要定期更换,保存期限不宜过长,控制在3-6个月之内为宜。

总结: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的保存稻谷,延长其贮存期限,并减少稻谷质
量的下降,尽量保证稻谷的新鲜、鲜美,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

水稻储藏_??????

水稻储藏_??????

水稻储藏
一、进仓前的准备:包括收割、脱粒、干燥、清选、检验,分级以及仓库器材用具有检修和消毒等。

稻谷干燥后,须经筛选风选以清除秕粒杂质(含杂率应降到0.5%以下),减少病虫残留机会,提高种子品质和储藏期间的稳定性。

稻谷进仓前,检验分级,按品种、品质、水分等情况分批分级储藏保管。

仓库、麻袋及其他器材都应经过严格检查与消毒,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保证仓库无异种粮、无仓虫并无农药化肥污染等情况。

二、稻谷的安全水分:达到安全水分标准,才可进仓。

稻谷安全水分的标准应随品种、保管季节与当地气候特点而定。

粳稻可高些,籼稻可低些,晚稻可高些,早中稻可低些,气温低可高些,气温高可低些,冬季较夏季可高些,北方较南方可高些(南方的安全水分标准不高于13.5%)。

籽粒饱满,杂质少无虫害及芽粒,安全程度高;反之,安全程度低。

种用稻谷的渡夏水分,低于所定标准1%左右,对生活力保持才有把握。

三、稻谷储藏技术要点
稻谷储藏按堆存方式可采用散装或包装,散装适于大量保藏和长期储藏的情况;包装适于品种多、储藏量少和短期储藏的情况。

稻谷数量较少或为推广的良种准备调拨运往他地的以采用包装为宜。

如水分达到安全标准以下,则采用非字形或
半非字型的实垛堆桩法,堆高袋数一般可达到10-12袋。

如稻种水分较高,又值秋冬降温季节,应采用通风垛或风凉桩,保持麻袋间留有较大空隙,便于通风散温散湿。

常用堆存方式有“金钱孔”形及“井字”形等,堆放高度宜低,一般适于临时性的短期保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谷储藏稻谷在储藏期间,由于其本身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与害虫生命活动的综合影响,往往会发热、霉变、生芽,导致稻谷品质劣变,丧失生命力,造成重大损失。

储藏特性:稻谷具有完整的外壳,能缓和稻米吸湿,对虫霉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在保管过程中,稻谷有较高的储藏稳定性。

在正常储藏条件下,稻谷的生活力,第一年很强,呼吸旺盛,一年以后,则逐渐减弱,变化较小,储藏稳定性相应增高。

故存放一年以后,稻谷储藏性即比较稳定。

稻谷的储藏具有三种明显的特性。

1)容易陈化,不耐高温,稻谷的胶体结构疏松,较大水分的稻谷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弱,在强烈阳光下曝晒或在高温下烘干,都会增加爆腰率和变色率,降低食用品质和工艺品质。

水分为20%以上的高水分稻谷,如果进行高温快速干燥或干燥后又吸湿,都会导致米粒曝腰。

因此,潮湿稻谷最好进行自然干燥,如果采用人工加热烘干,就要注意控制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烘干速度和水分变化,以免爆腰率升高,降低加工大米质量。

高温会促进稻谷脂肪酸增加,引起品质下降。

在35℃下储藏的各种水分的稻谷,脂肪酸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加工大米的等级也明显降低。

水分和温度越高,脂肪酸上升、品质下降就越明显。

但是,水分低的稻谷对高温却有较强的抵抗力。

2)容易发热、霉变、生芽新收获的稻谷,生理活性强,早中稻入库后粮堆内的积热难以散发,在一、二周内上层粮温往往会突然上升,超过仓温10—15℃,出现发热现象,即使水分正常的稻谷,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稻谷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稻谷水分大于安全水分,或者粮堆内温差较大引起水分转移,使稻谷水分增加到超过安全水分时,使灰绿曲霉首先生长,粮堆积累湿热,局限曲霉和青霉也随之大量繁殖,积累的湿热如不能及时散发,发热现象便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当粮温升高至35—40℃,水分超过15—15.5%时,白曲霉迅速生长,稻谷水分和温度继续增加,黄曲霉菌也大量生长,促使稻谷变色并发生霉味。

第三阶段:在白曲霉与黄曲霉的共同作用下,能使稻谷温度升高到55℃。

这些霉菌活动所产生的水汽在稻谷中积聚,会使少量嗜热性霉菌或嗜热性细菌与放线菌大量繁殖,可使粮温继续升高,并使稻谷严重霉烂变质,不能食用。

新房式仓稻谷发热的类型,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局部发热、上层发热、下层发热和垂直发热。

局部发热也称窝状发热,是粮堆某一小范围内的发热。

这一发热现象主要是由于稻谷入库时水分不均匀,或杂质聚集在某一区段,或入库后仓房漏雨,使部分稻谷受潮,水分增加,呼吸强度增大和霉菌繁殖造成的。

储粮害虫在某一部位大量繁育、活动以及结露等原因也都可造成局部发热。

上层发热通常发生在粮堆上层15—30厘米处。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入库早稻温度较高,在秋冬季节仍未下降,或水分较高未充分散湿,由于粮堆内湿热空气上升在上层遇冷结露;经过冬季降温的稻谷,在春末夏初气温上升季节,热空气向下扩散遇冷结露;仓内湿度大,上层稻谷受潮,水分增加,春暖后呼吸转趋旺盛,放出热量,同时外界热空气向仓内侵入,致使上层粮堆热量大量积累而形成发热;储粮害虫在粮堆上层大量活动也会造成上层稻谷发热。

下层发热即粮堆底部水平层发热。

造成下层发热的原因主要有:仓底潮湿,稻谷吸湿;热粮倒在仓库冷地坪上,温差过大,产生结露;新入库高温粮,进入冬季,上层已冷却,而下层热量未散,出现温差,产生结露,从而形成发热。

垂直发热即粮堆某一垂直线上的发热。

产生这种发热的原因主要有:仓墙单薄或有裂缝,易受雨、雪、渗水和日照影响,使沿仓库墙壁垂直方向的稻谷水分、温度升高;冬季降温的稻谷堆在春暖后,南面墙壁受日晒,温度增高,出现温差,形成结露,引起发热;冬季北面仓墙降温快,而稻谷仍保持夏季高温,就可能出现温差引起结露导致发热。

此外,筒仓内的稻谷堆严重的自动分级,影响稻谷的湿热散发,也会出现沿仓墙的垂直发热。

稻谷霉变的过程,通常分为初期变质、生霉和霉烂三个阶段。

在稻谷保管工作中,通常以达到生霉阶段作为发生霉变事故的标志。

初期变质是稻谷霉变的初期阶段。

稻谷中和微生物,当环境适宜时,便开始繁育,利用自身分泌的酶类分解稻谷,破坏谷粒表面组织,继而侵入谷粒内部为害。

这时,稻谷就可能出现以下一些劣变的初期症状:首先谷粒表面湿润,有“出汗”、“返潮”现象,散落性降低,用手搓稻谷或插入稻谷堆有涩滞感觉;然后谷粒软化,硬度下降,体积膨胀;以后谷粒粒色加深,起初鲜艳,接着很快变灰发暗,胚部变色现象更突出;最后出现轻微的异味。

在生霉阶段,微生物开始分解稻谷和吸收营养,之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便迅速大量繁殖,使稻谷品质明显劣变。

由于胚部含水量较高,而保护组织又比较薄弱,极易被粮食微生物侵入;破碎粒因皮壳破损,营养物质外露,更便于微生物的为害。

所以,微生物首先在稻谷胚部的破碎部位形成可以看得见的菌落,而后扩大到谷粒的一部或全部,这就是稻谷上出现的“生毛”、“点翠”等发霉现象,生霉阶段的稻谷已经明显变质,色泽、气味已有显著变化,并有被霉菌毒素污染的可能,以致不能食用。

霉烂阶段是稻谷霉变的后期阶段。

这时,粮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还会不断增加,稻谷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大量分解,致使稻谷霉烂、腐败、产生霉、酸、腐臭等难闻的气味,甚至成团结块,完全失去食用价值,造成极为严重的质与量的损失。

3)容易黄变稻谷在收获期间,遇长时间连续阴雨,不能及时干燥,就往往会在堆内发热,产生黄变。

黄变的稻谷称为黄粒米,也称为黄变谷、沤黄谷或稻箩黄。

黄粒米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晚稻比早稻严重,这是因为晚稻收获时,气温低、阴雨天多,稻谷难以干燥的缘故。

但是,南方一些地区(如湖北、江西等省部分城市)在早中稻收割期间,有时会有连续阴雨天气,农民因忙于栽种,不能及时脱粒和干燥,而是将未脱粒的稻谷带穗秆堆放在晒场上(打谷场上),因而往往引起禾堆内部发热,导致产生黄变,以致这些地区早中稻黄粒米的发生有时也很严重。

稻谷在储藏期间也会发生黄变,这与它的温度和水分有着密切关系。

储藏品质变化:稻谷和所有生物体一样,有一定的寿命。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储藏后,尽管在储藏期间并未发生发热、霉变、生芽或其它危害,但由于原生质胶体结构松弛,酶的活性与呼吸能力衰退,表现为发芽能力下降或丧失,失去种用价值;米质变脆,加工易碎,出米率低;粘性降低,酸度增加,色泽不良,食味不好,失去新鲜感和固有的香气,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陈米味,这种现象称为“陈化”。

稻谷陈化的速度,对于不同种类、不同水分和不同温度的稻谷是不相同的。

通常籼稻比较稳定,粳稻次之,糯稻最易陈化。

水分、温度都较低时,稻谷陈化速度慢,相反,则陈化速度就快。

稻谷陈化是生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在储藏中除应积极努力创造良好的储藏条件(如低温干燥、合理通风密闭、严防虫害等)延缓它的陈化外,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寿命期与耐储性,有计划地进行推陈储新,以避免陈化。

储藏技术:保管稻谷的原则是“干燥、低温、密闭”。

按照这个原则保管稻谷,能够实现安全储藏,较长期地保持稻谷品质和新鲜度。

有以下几中方法和措施:1)稻谷常规储藏常规储藏是指基层粮库普遍广泛采用的一般的保管稻谷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稻谷入库到出库的整个储藏期间内采取六项主要措施来实施的。

这六项主要措施是:控制稻谷水分、清除稻谷杂质、稻谷分级储藏、稻谷通风降温、防治稻谷害虫和密闭稻谷粮堆。

(1)控制稻谷水分严格控制入库稻谷的水分,使其符合安全水分标准,是确保稻谷安全储藏的首要条件。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要随种类、季节和气候条件来确定。

稻谷的安全水分界限标准是:30℃左右:早籼13%以下,中、晚籼13.5%以下;早、中粳14%以下,晚粳15%以下。

20℃左右:早籼14%左右,中、晚籼14.5%左右;早、中粳15%左右,晚粳16%左右。

10℃左右:早籼15%左右,中、晚籼15.5%左右;早、中粳16%左右,晚粳17%左右。

5℃左右:早籼16%以下,中、晚籼16.5%左右;早、中粳17%以下,晚粳18%以下。

注:做种子用的稻谷,为了保持它的发芽率,度过夏季的水分还应低于表中的安全标准百分之一(2)清除稻谷杂质稻谷中的有机杂质(如稗粒、杂草、瘪粒、穗梗、叶片、糠灰等),入库时由于自动分级作用,很容易聚集在粮堆的某一部位,形成杂质区。

杂质中的稗粒、杂草和瘪粒含水量高,带菌量多,吸湿性强,呼吸强度大,很不稳定。

而糠灰等细小杂质则会堵塞或减少粮堆的孔隙度,容易促使堆内湿热积聚,导致霉菌和仓虫大量繁殖。

因此,入库前要进行风扬、过筛或机械除杂,使杂质含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提高稻谷的储藏稳定性。

通常把稻谷中的杂质含量降低到0.5%以下,就可提高稻谷的储藏稳定性。

(3)稻谷分级储藏入库的稻谷要做到分级储藏,即要按品种、好次、新陈、干湿、有虫无虫分开堆放,分仓储藏。

稻谷的种类和品种不同,对储存时间和保管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入库时要按品种分开堆放。

种子粮还要按品种专仓储存,避免混杂,以确保种子的纯度和种用价值。

同一品种的稻谷,它的质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入库时要坚持做到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稻谷分开堆放,也就是说,出糙率高、杂质少、籽粒饱满的稻谷要与出糙率低、杂质多、籽粒不饱满的稻谷分开堆放。

上年收获的稻谷,由于储存了一年,已开始陈化,它的种用价值与食用价值往往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而当年收获的稻谷,由于未经储藏或只经过短期储藏,通常尚未陈化,故它的种用价值与食用价值良好。

因此,入库时要把新粮与陈粮严格分开堆放,防止混杂,以利商品对路供应并确保稻谷安全储藏。

入库时要严格按照稻谷水分高低(干湿程度)分开堆放,保持同一堆内各部位稻谷的水分差异不大,以避免堆内发生因水分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结露、霉变现象。

入库时,有的稻谷有虫,有的无虫。

这两种稻谷如果混杂在一仓,就会相互感染扩大虫粮数量,增加药剂消耗和费用开支。

因此,入库时要将有虫的稻谷与无虫的稻谷分开储藏。

(4)稻谷通风降温稻谷入库后,特别是早、中稻入库后,粮温高,生理活动旺盛,堆内积热难以散发,容易引起发热,导致谷堆上表表层结露、霉变、生芽,造成损失。

因此,稻谷入库后要及时通风降温,缩小粮温与外温或粮温与仓温的温差,防止结露。

根据经验,采用离心式通风机、通风地槽、通风竹笼与存气箱等通风设施在9—10月、11—12月和1—2月分三个阶段,利用夜间冷凉的空气,间歇性地进行机械通风,可以使粮温从33—35℃,分阶段依次降低到25℃左右、15℃左右和10℃以下,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稻谷发热、结露、霉变、生芽,确保安全储藏。

据有些省的经验,采用排风扇或低压轴流式风机(排风扇风量140—170立方米/分钟,电机功率0.3-0.6Kw)进行负压式通风,可以获得与离心式风机通风相同的降温效果,但却可显著节省通风设备投资费,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节约通风操作费用,是一种较理想的通风降温储粮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