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摘要]作为理论焦点,国家与社会关系曾引发诸多争端;作为流行的研究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成为剖析中国社会的有效工具。
本文回顾了理论的纷争以及在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当代中国研究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理论、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国家与社会"是西方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真正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被广为应用始于九十年代初。
虽然赞赏与疑虑同在,接纳与拒斥并存,但并没有妨碍它迅速成为中国研究的理论热点和主流语式。
在理论层面,它引发了诸多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等概念、理论在语境上、应用场域上的讨论与争鸣,而在实践运用中,也被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解释模式用于解释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现代化进程,成为当代中国研究的流行框架。
本文意在通过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来反观这一理论语式和解释模式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得失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理论、概念及使用中的分歧与争议有关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纷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市民社会概念的标准、界定及其效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1、市民社会概念的标准、界定及效用市民社会最初是指与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相区别的文明社会,但作为学术讨论话语的市民社会则始于黑格尔。
此后虽然众多学者不断引申、扩充,但要找到一个严格、明确的标准来界定这一概念,仍然十分困难。
因此,罗威廉(William·T. Rowe)指出:"纵观这个问题的争论的历史,依我之见,市民社会所涉的内容及其所指的准确对象并未得到严格的界定"[1]从诸多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定义的争执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市民社会首先是在与国家的分离或对立中获得其规定性的。
市民社会是伴随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建设及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这一过程产生的。
这首先牵涉到了市民社会的自立、自治及其限度问题。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论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流变和不同学者之间的理论论争一直都存在。
本文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流变以及相关的理论论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该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我们将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流变。
在19世纪,现代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政治哲学家们开始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是公民利益的代表和保护者,在其权力行使中应受制于法律和公民意志。
这种观点在19世纪的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初,随着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而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
这一观点对20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开始逐渐兴起。
社会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国家不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协调和调整的机构。
在这样的视角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理解为一种多元主义的关系,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一个协调者和调解者的角色。
除了社会现代化理论之外,一些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也开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重新解释。
他们认为,国家与社会联系紧密,但两者应当保持相对独立。
国家的作用在于制定和执行普遍适用的规则和制度,而社会应当在这样的规则和制度基础上进行自主发展。
如果国家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则容易产生扭曲和僵化,导致社会失去活力与创造力。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会 关系 , 在 交 换 和 消 费 形 式 产生 并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 就 会 有 相 应 的社 会 制 度 、 相 应 的家 庭 、 等 级 和 阶 级 组织 , 一句话 , 就会有 相应 的市 民社 会 , 有 一 定 的 市 民社会 , 就 会 有 不 过 是 市 民 社 会 的 正 式 表 现 的 相 应 的政治国家 。 ” ① 可见 , 马克思 运用历史 唯物主 义 , 辩 证 地 揭 示 了 国家 的 产 生 、 国家 和社 会 的 关 系 , 堪 称 国 家 与社 会 关 系 理 论 的经 典 。
持其 阶级统 治。同时 , 被压 迫 阶级也会 利用 这一 管
理 社 会 的 机 构 表 达 自 己 的 利 益 诉 求 和 争 取 阶 级 利 益, 此 时 国家 无 形 中 充 当 了 缓 和 阶 级 冲 突 , 维 持 社 会
既 定 运 转 秩 序 的角 色 。
基 于 以上 认 识 , 马克 思 、 恩 格 斯 对 国 家 冠 以 了 “ 虚 幻 的共 同 体 ” 这 一 概 念 。不 得 不 承 认 在 这 里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即 暗含 了 国家 的 阶级 性 又 承 认 国 家 具 有
二、 国家脱离 、 驾 驭 社 会 的理 论
阐释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国家 脱 离 、 驾 驭 社 会 理 论 的
逻 辑 思 路 不 得 不 从 国家 的起 源 谈 起 。
在 生 产 力 发 展 的一 定 状 况 下 , 私有财产产生 , 导 致原始社会公有财产解体 , 阶级 随之 产 生 , 社 会 内部 由此 形 成 了不 同 的利 益 集 团 。在 不 同利 益集 团 相 互 之 间 的矛 盾 不 断 加 剧 的状 态 下 , 社 会 需 要 并 呼 吁 能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是他们在19世纪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深远思考。
本文将从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影响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浅析。
一、理论的产生背景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产生,首先需要了解19世纪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的欧洲,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使得社会阶级对立日益加剧,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他们试图找到一个彻底的社会变革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产生,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剖析,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工人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而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成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矛盾的调解者。
这就为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背景和社会的土壤。
二、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概括。
他们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而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们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成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来维护资本家的利益。
国家也是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和镇压的工具,通过警察和军队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秩序。
马克思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国家作用以及阶级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持统治秩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种代表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斗争协商;它是每一个受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联盟起来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而且从来没有不由暴力特征的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的职能是保障统治阶级的权益,并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对抗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国家在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表现。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国家将会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消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的消失和私有制的彻底消除,国家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也将失去存在和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只有在一个取得统治的阶级克服了另一个统治阶级的抵抗,而且,在取消在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的取消了阶级对立本身,同时也取消了国家;只有在这时,才能实现总体进入国家领土的暂时统一。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人民的参与和民主的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消亡,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持统治秩序。
在社会主义的胜利下,国家将会逐渐消亡,人民将通过民主方式来管理社会,实现国家的最终消亡。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建国后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焦点。
本文通过邓小平对建国初期全能主义模式影响下所造成局面的深刻认识和反思,调整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了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新发展。
关键词:国家;社会;关系一、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认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国家的表现形式是政府。
社会常常被看为是与国家相对立的,是以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人类共同体。
社会就是为人们的生活、交往、和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自由和机会。
从国家和社会的概念可以看出,国家与社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是自然形成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国家则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产生和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
因此,社会应该是第一性的,国家是第二性的。
社会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社会,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并不明显。
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之上的政治组织,在它产生之初,由于国家缺乏自觉性,社会功能不完善,社会组织不发育和社会力量分散,社会大部分功能被纳入国家的体系之中,以至于在长时间里,人们看不到国家和社会的区别。
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学说准确地阐述了国家和社会这种即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社会因为无法克服和修改自身的缺陷,这就需要产生政治权力对其进行管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国家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对社会和个人权利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威胁,也可以说是,国家在一定的程度上既是民族和公民利益的保护者,也是社会和个人权利的侵犯者。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社会更好的发展,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改革开放以前的国家和社会关系简述古代中国是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国家占主导地位,社会处于从属地位。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该理论的起源和内涵入手,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和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探讨了该理论在当下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起源、内涵、发展历程、评价、当代意义、影响、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结构和研究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存在和形式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对于分析国家的性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暂时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国家将逐渐消亡,实现阶级的消灭和社会的解放。
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还对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权力与利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对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研究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拓展了人们对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
该理论深刻分析了国家的本质和功能,揭示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有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属性。
通过对国家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揭示了阶级斗争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导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和动力。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政治理论的热门话题。
在政治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流变,并概述了一些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争议。
1.传统理论:国家控制社会在传统政治理论中,国家的地位被视为高于社会。
在这种观念下,国家被看作是社会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责是控制和指导社会。
这种传统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政府对社会的监管职责。
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应该受到社会的约束和控制。
他们认为,国家应该为社会服务,而不是控制和管理社会。
自由主义的理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独立于国家的力量。
他们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市场和政府管理的社会系统。
3.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与社会同等重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他们认为国家不应该高于社会,也不应该被社会所控制。
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的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4.新制度主义理论:政府与市场协调新制度主义者强调市场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他们主张建立一种权力平衡和合理分配的机制。
这种权力平衡和合理分配主要建立在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
他们认为,这种权力平衡和合理分配可以建立一个公平和稳定的社会体系。
5.社会福利主义理论:国家为社会提供福利社会福利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为贫穷、弱势和需要特别关注的人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
这种社会福利服务不仅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和食品,还包括社会权利和机会的保障。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理论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不同的政治理论流派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和强调。
这些政治理论的不同观点也引发了政治理论方面的争议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哲学家如孔子、荀子等都曾经提出了“天命所归,民之所欲行也”、“有道之德,执政者为公”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论争。
1.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是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一种政治理论,在该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权利的侵犯和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国家应该是最小化的。
2. 福利国家理论
福利国家理论是20世纪欧洲和北美洲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为国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贫穷。
在福利国家理论中,国家的作用是积极介入社会,并通过分配资源、调节市场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国家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被视为市场的调节者和监管者,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市场自由和企业自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则是劳动人民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应该承担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同时推进劳动人民的利益。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诉求和依赖的反复循环还是互动共构?
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应该尽可能少干预社会,而福利国家的支持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阶级统治的反应,是双方互动的反映。
现在,许多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重构,双方不同的诉求和依赖通过互动共对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
2. 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政治体制?
对于国家治理的主体,一些人认为,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因为它是国家权利集中的代表。
然而,在政治体制领域中的拆建进程中,发现政治体制的结构和角色设计也对国
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正是政治体制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框架和制度基础,同时,政治体制也决定了国家治理政府、市场、社会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结论
通过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的梳理,不难发现,由于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较为理性和平和双方依赖互补理根是献给寻找国家和社会之间更好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