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品 《第三单元 泥土的歌》单元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案-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中学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案-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中学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民歌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认识。

二、教学重点:学唱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欣赏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酒歌《银杯》。

三、教学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曲调、旋律上的特点吗?2.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3.简介藏族酒歌的特点及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

4.简介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并且引导学生随乐起舞。

5.学生随乐跟唱歌曲,边歌边舞。

6.老师带唱歌曲。

7.学生分组练习,上台表演。

(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前面所学的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2.随乐跟唱歌曲。

3.学生分成藏族和蒙古族两组,老师扮演客人,两组同学进行酒歌比赛。

(四)走近哈萨克族民歌,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1.简介哈萨克族,简介哈萨克族的代表乐器“冬不拉”。

2.听赏歌曲,学生思考:这首歌有什么风格特点?3.学生随乐跟唱歌曲。

4.分男女跟唱歌曲。

(五)走近维吾尔族民歌,欣赏《阿瓦尔古丽》1.老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青春舞曲》。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通过对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不同地区小调的风格音韵,能随乐哼唱。

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

本课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听辨民歌体裁。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课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上课礼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同学们有注意到刚才视频里唱的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的吆喝声。

揭示课题《泥土的歌》。

聆听、感受,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

三、新课教学四,实践创造五,知识拓展聆听《王大娘钉缸》。

.师问:带着怎样的情绪钉缸的?2.简介作品。

3.教师范唱。

问:请同学们看歌谱聆听,你有什么发现?4.简介“衬词”。

5.再次聆听歌曲。

)简介:地花鼓。

2)听另一版本的《王大娘钉缸》。

6.简介:小调。

7.音乐欣赏《好汉歌》。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音乐欣赏《无锡景》.欣赏《无锡景》视频。

问: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小调?演唱的语言又有何特点?2.聆听音乐,体会方言演唱表达的“乡情”。

3.带学生读一读方言的歌词。

4.欣赏歌曲《秦淮景》,思考:与《无锡景》之间有着怎样联系?.听辨不同的民歌音乐片段。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泥土的歌》的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及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地演唱《泥土的歌》。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打印歌词和乐谱。

2.准备音响设备。

3.制作PPT,展示歌曲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音乐练习
1.调整音乐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泥土的歌》。

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

2. 歌曲背景介绍
1.展示PPT,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如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

2.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3. 个人表达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表达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让每组负责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4. 活动扩展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泥土的歌》的理解和情感,可以是舞蹈、朗诵、绘画等。

2.让学生自己编曲,再演唱一次《泥土的歌》。

四、教学要点
1.歌曲的歌词、节奏一定要清晰明了。

2.要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3.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歌曲。

五、教学反思
《泥土的歌》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感受土地和农民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通过跟唱、探讨、表达的形式,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通过对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不同地区小调的风格音韵,能随乐哼唱。

能对本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

本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听辨民歌体裁。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等。

[时安排]:一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上礼仪!上礼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欢迎来到音乐堂!同学们有注意到刚才视频里唱的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的吆喝声。

揭示题《泥土的歌》。

聆听、感受,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

三、新教学四,实践创造五,知识拓展聆听《王大娘钉缸》。

师问:带着怎样的情绪钉缸的?2简介作品。

3教师范唱。

问:请同学们看歌谱聆听,你有什么发现?4简介“衬词”。

再次聆听歌曲。

)简介:地花鼓。

2)听另一版本的《王大娘钉缸》。

6简介:小调。

7音乐欣赏《好汉歌》。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音乐欣赏《无锡景》欣赏《无锡景》视频。

问: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小调?演唱的语言又有何特点?2聆听音乐,体会方言演唱表达的“乡情”。

3带学生读一读方言的歌词。

4欣赏歌曲《秦淮景》,思考:与《无锡景》之间有着怎样联系?听辨不同的民歌音乐片段。

初中音乐_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重点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泥土的歌》,同学们对泥土这个词语有什么理解和看法?师:广义的泥土又指家乡、民间,所以泥土的歌就是民歌。

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和(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猜猜猜”环节——这里有三段视频,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你对藏族有哪些了解?生: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住在碉房里生:吃糌粑,喝酥油茶生:喝青稞酒嗯,说起青稞酒,让我想起了藏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想起了他们的酒歌,那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20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活动2【讲授】(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旋律和曲调上有什么特点吗?生:声音高亢嘹亮师:听起来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生:曲调悠扬生:有藏语专用的语气词2、我们来了解一下藏族酒歌的特点:(齐读)3、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藏族人民喝酒的时候非常讲究,有严格的一套礼仪(课件)老师示范一下,谁来做敬酒者敬酒者:唱着酒歌向老师敬酒。

师:配合的非常好,请回。

4、“敬酒表演”——请同学们同桌之间表演一下这种敬酒的仪式,一人扮演敬酒者,一人扮演客人。

活动3【讲授】(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生:节拍(4|4)速度(中速)生:调式(五声调式)生:旋律旋律悠扬师: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凸显了蒙古族的豪情。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泥土的歌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1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本单元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快组成;教学目标:一是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二是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

体验与同学合三是欣赏本单元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并能有感情的延长《月儿弯弯照九州》。

四是能对本单元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五是尝试民歌中“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重点一是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二是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难点一是创作实践——“同头换尾”二是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通过学唱与欣会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掌握其特点及风格,对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感到骄题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主要学习方式是唱歌、欣赏、体验劳动情境。

学生预期能够达到理解劳动号子产生元的重点是能够把小调题材歌曲的风格表现出来。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调的演唱风格及音乐节构特点2、了解小调在劳动中的作用3、通过对比聆听及参与体验,总结小调的产生与特点4、“同头换尾”创作后四小节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视频、聆听范唱,了解小调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方法2、通过网络搜索小调的有关知识,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调在集体劳动中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拓展欣赏,感悟小调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具有永恒社会文化价值。

3、通过编创环节体现了团队的智慧和合作的精神。

对应课标1、学会演唱小调的几个主题2、知道小调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3、总结小调音乐结构的特点4、具有传承民歌的意识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在劳动和生活中,小调是如何出现的及小调出现的背景?2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我们还需要传承民歌吗?专题划分专题一:唱歌课学唱《丢丢铜仔》(1专题二:欣赏课民歌小调(1 课时)专题三:音乐创作同头换尾(1 课时)专题一唱歌课学唱《丢丢铜仔》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能用明快、清脆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丢丢铜仔》,品味民歌合唱的风韵,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初中音乐 泥土的歌 教学教案

初中音乐 泥土的歌 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泥土的歌(三)一.教学目标:1.能用圆润.自然流畅的声音热情的演唱《年轻的朋友》,2.用心聆听并哼唱维吾尔族歌曲《阿瓦尔古丽》。

感受不同的名族音乐的特色和民族风格。

二.教学重点:学唱藏族歌曲《年轻的朋友》,欣赏《阿瓦尔古丽》。

三.教学难点:学唱藏族歌曲《年轻的朋友》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自信的演唱。

并正确演唱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特点。

并能分辨藏族歌曲和维吾尔族歌曲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试听相结合的方法讲授,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情绪和音乐风格,帮助理解歌曲。

2.采用分段学唱方法和重难点反复模唱方法相结合,在通过听录音范唱,使学生掌握歌曲。

3.采用问答的方法,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五.课程设置:本单元需要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介绍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学唱藏族歌曲《年轻的朋友》,欣赏并哼唱维吾尔族歌《阿瓦尔古丽》。

感受不同的名族音乐。

第二课时介绍蒙古族歌曲《银杯》和哈萨克族歌曲《都达尔和玛利亚》。

并扩展其他名族的音乐文化和风格,感受不同的名族音乐。

六.教学过程:(一)课间曲1.播放歌曲《走进西藏》2.学生随音乐走进音乐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

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做好情感铺垫。

)(二)导入1.在中华名族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六个名族。

民歌是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是流传最广,数量最多,表达着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三段民族歌舞。

让同学们猜一猜是哪三个民族的歌舞?2.老师的第一支歌舞是藏族的《天路》,第二支歌舞是维吾尔族的《一杯美酒》,第三支舞是蒙古族的《草原夜色美》。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少数民族的音乐天地。

(三)新歌学唱1.首先让我们走进藏族人家,聆听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

但在听完同学们要告诉我,你们听到的藏族音乐里藏族的性格和音乐特点是什么?(老师弹唱或播放《年轻的朋友》的录音)2、老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藏族民歌音乐特点。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泥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通过歌曲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歌曲:《泥土的歌》2. 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泥土保护的意义教学准备:1. 歌曲《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PPT或图片展示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材料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泥土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泥土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歌曲学唱:1. 播放《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 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唱。

3. 分组练习唱歌,并选择一组进行班级表演。

探究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1. 利用PPT或图片展示泥土在植物生长、水源保护、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泥土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

泥土保护的意义:1.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泥土?”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泥土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泥土的方法。

活动延伸:1.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当地泥土的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泥土的行动。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歌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结合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教学延伸: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和小研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泥土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备注:教案中的具体步骤和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期中的一两手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地概括劳动号子与山歌的根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设计亮点:
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民歌。

教学重点:
完整的学唱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教学难点: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根本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历史吧!
欣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

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呐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答复。

平水时节奏比拟平缓、速度适中、声音力度相对较弱,急流时节奏比拟密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较强。


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弱缓〞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

〔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2/4嗨--|嗨--|嗨--|嗨--|嗨0|嗨0|嗨0|嗨0|嗨--|嗨--|嗨--|嗨--||
【设计意图】
从船工纪实片导入该课,首先让学生对船工的劳动场面有直观地了解,感受劳动号子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简单的船工号子的参与活动活泼课堂气氛,并为学生接下来认真欣赏?澧水船工号子?并了解其结构做好铺垫,而老船工抚摸纤夫石的画面为课堂尾声“呼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设计埋下伏笔,遥相照应,加深学生的感触。

新课教学
1、?澧水船工号子?
简介:船工号子的由来。

欣赏:聆听?澧水船工号子?,在音乐中用强弱缓急的手势表现作品的变化。

〔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结构。

学唱:老师领大家和,学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引子局部。

表现:创设情境,参加“摇橹〞的动作与老师照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

探究: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2、劳动号子的种类及代表作品听赏
A、介绍:简介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B、欣赏:聆听湖南?打硪歌?、东北?哈腰挂?以及湖北?催咚催?等三首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片段,把握这些作品的相同特点。

〔在欣赏后结合视频和图片简单介绍不同的劳动形式。


C、总结:请学生从曲调、节奏、演唱形式及传唱环境上总结劳动号子的根本特征。

【设计意图】
在欣赏时用手势表现自己感受到的乐曲的变化,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通过感受、体验、表现、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深对劳动号子特征的理解,建立学生对作品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兴趣。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一起来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的感受。

〔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


2?放马山歌?
A:听赏?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B:体验: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

〔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里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在大自然的感觉〕
C:互动:老师演唱正词,学生唱吆喝的局部。

〔引导学生主要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


D: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E:学唱:有感情的跟着老师学唱?放马山歌?。

F:表现:在歌曲的演唱中参加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加彩。

〔比方骑马、甩马鞭、拍膝盖等动作。


【设计意图】
在“山林的呼唤〞的情镜中,学生趣味的体验原汁原味的声音节环环相扣,可以降低学生学唱的难度,拉近学生与民歌的演唱距离。

3、?槐花几时开?
A:听赏:聆听老师范唱?槐花几时开?,为老师的演唱划拍。

B:讨论:这首作品的曲调和节奏有何特点?你能用线条将其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粗细、形状去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


C: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和旋律在情感上的细腻表现。

D:探究劳动号子与山歌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唱能给学生亲切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

用线条表现音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通过对作品感性的把握,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山歌的根本特征。

课堂小结
总结:民歌的传承。

跟随老船工的歌声结束本课。

【播放视频】
片头出现的老船工在三峡教游客唱船工号子: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上有坛子,嗨嘿,下有缸,嗨嘿……
师生跟着视频一起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