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一教案

泥土的歌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泥土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欣赏与泥土相关的诗歌、歌曲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创作与泥土有关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泥土与人类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
(2)感受艺术作品中对泥土的赞美和表达。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泥土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内涵的与泥土相关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泥土的图片,如肥沃的农田、陶艺作品中的泥土原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泥土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泥土吗?泥土能用来做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泥土的歌。
2、知识讲解(10 分钟)(1)介绍泥土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如孕育农作物、保持水分和养分等。
(2)讲述泥土在建筑中的作用,如制作砖块、建造房屋的基础等。
(3)提及泥土在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如在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泥土被赋予了创造生命的力量。
3、作品欣赏(15 分钟)(1)播放一首与泥土相关的歌曲,如《黄土高坡》,让学生聆听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感受歌曲所传达的对土地的深情。
(2)展示一首关于泥土的诗歌,如鲁藜的《泥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你们的印象中,泥土代表着什么?(2)艺术作品中的泥土形象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实践体验(20 分钟)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花园或操场一角,让学生亲手触摸泥土,感受泥土的质地和温度。
然后,给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工具,如小铲子、小水桶等,让学生尝试在泥土中种植一颗种子或制作一个简单的泥土雕塑。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泥土的歌》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歌曲的歌唱技巧,提高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唱演唱展示。
二、教学内容歌曲《泥土的歌》的学唱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2.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泥土的歌》,学生仔细听歌曲,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意。
3.歌曲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即歌曲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力。
并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反复出现的“泥土”一词,探讨其象征意义。
4.歌曲教唱(1)教师将歌曲拆解成小节,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2)学唱完整的歌曲,并进行多次练习,以达到自然流畅。
(3)借助歌曲的歌词和情感来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在歌唱中表达情感,注重感情的真实传达。
5.舞台表演(1)学生分组合作,一组担任歌唱,一组担任舞台表演。
(2)演唱组的学生按照音乐的要求进行排练,确保歌唱的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表演组的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歌词进行舞蹈编排和表演,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6.合并排练(1)将歌唱组和表演组的学生合并,进行联合排练。
(2)整合歌唱和舞蹈,确保整体演出的协调统一7.舞台表演展示在学校的音乐会或文艺汇演等场合,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将他们的学唱和舞蹈展示给观众,展现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在创造性合唱和表演中的参与表现,观察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的发展情况。
2.评估学生的歌唱技巧和声乐表现能力,包括音准、节奏、咬字清晰和感情传达等方面。
3.观察学生对歌曲和歌词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编写自己对大自然的歌曲,发掘和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2.定期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感受并体验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引言:音乐是可以激发孩子们创造力和表达情感的强大工具。
通过音乐教育,孩子们能够培养审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且提高他们在学习其他学科上的表现。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通过歌曲和相关活动,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团队合作的兴趣。
一、目标设定1. 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2. 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提高听力技巧;3.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学唱:选择合适的版本的《泥土的歌》,向孩子们展示和教唱;2. 歌曲理解:通过歌曲和歌词,引导孩子们思考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意义;3. 创作活动:与学生一起创作歌词或编创动作,以表达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 引入《泥土的歌》的歌曲,播放音乐,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与学生们讨论关于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话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2. 学唱歌曲(20分钟):- 分段教唱《泥土的歌》,让学生跟随学唱;- 反复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曲调和歌词。
3. 歌曲理解(20分钟):- 学生们一起听歌,观察歌曲中出现的自然元素;- 与学生一起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意义,引导他们思考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创作活动(30分钟):- 学生们分组,每组提交自己的创作,可以是歌词创作或编创动作;- 学生们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5. 结束(10分钟):- 与学生们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鼓励学生们保持对自然的关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1. 观察学生对歌曲的学唱情况,以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2. 评估学生的小组创作作品,包括歌词和编创的动作;3. 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积极程度。
五、延伸活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关注,可以组织以下延伸活动:1. 室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们参观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和体验自然环境;2. 环保手工制作:组织学生们使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手工,强调材料的再利用和环保意识;3. 环保社区服务:鼓励学生们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 1教学目标1、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音乐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认识。
教学难重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互动活动)老师在讲台上准备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套民族服饰,用边歌边舞边弹奏的形式范唱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个民族的民歌片段,请学生辨别其民族,并且找到达相对应的民族服饰.(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曲调、旋律上的特点吗?2、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3、简介藏族酒歌的特点及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
4、简介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引导学生随乐起舞。
5、学生随乐跟唱歌曲,边歌边舞6、老师带唱歌曲。
7、学生分组练习,上台表演2、欣赏蒙古民歌《银杯》1对比藏族民歌,比较这首歌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那些不同?2随乐跟唱歌曲。
3、欣赏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1简介哈萨克族,简介代表乐器“冬不拉”。
2思考:这首歌有什么风格特点?3学生跟唱歌曲。
4、欣赏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1老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青春舞曲》2老师范唱,学生思考:与我们熟悉的《青春舞曲》相比,这首歌曲的旋律、情绪和节拍有什么特点?3练习维吾尔族典型节奏,边打节奏边唱歌。
(三)小结。
七年级《泥土的歌》教案1

七年级《泥土的歌》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文学常识主题的第一课,教材中通过一首诗歌《泥土的歌》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并透过歌唱泥土的各种形态,创造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力量。
通过这篇诗歌引导学生欣赏、体验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学形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并读懂诗歌《泥土的歌》。
(2)能正确朗读和演唱诗歌《泥土的歌》。
(3)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并通过歌唱泥土的各种形态,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倾听、体验,并学会运用朗读、演唱等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和交流。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读懂并正确朗读和演唱诗歌《泥土的歌》。
(2)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并通过歌唱泥土的形态,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力量。
2.教学难点:(1)利用课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欣赏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2.出示一张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倾听音乐,通过感官刺激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3.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如何表达大自然的美?二、感知(15分钟)1.导入:出示诗歌《泥土的歌》的书面材料。
2.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谁写的?(2)诗歌的题材是什么?(3)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4)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三、理解(10分钟)1.师生互动:请几位同学朗读诗歌,并请其他同学发表听后感。
八年级音乐上册-3-3《泥土的歌》 (1)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过程与方法: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火车律动积极创编相应的声势节奏;2、感受《丢丢铜仔》谐谑活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3、能以模仿火车律动的声势节奏为歌曲背景素材,演唱合唱《丢丢铜仔》。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难点:完整演唱多声部歌曲《丢丢铜仔》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播放《青春舞曲》,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强拍拍手,弱拍捻指或拍腿)。
刚才我们一起伴着《青春舞曲》,做了一个小小的热身,同学们的节奏感很强。
有一样东西在运动时,也能发出节奏感很强的声音,你们听听是什么……(教师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声:啨呤哐嘡 )。
导入这节课的课题《丢丢铜仔》。
三、新课教学:(一)欣赏歌曲——采用声势节奏伴奏和律动参与第一遍聆听:声势伴奏,初听旋律。
学生从以上声势节奏中,选择一种作为固定音型(如:XXX X XXX X ),3 3为教师范唱伴奏。
在学生演唱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教师演奏歌曲《丢丢铜仔》旋律。
第二遍聆听:声势伴奏、模仿火车,走步律动,熟悉旋律。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采用固定的声势节奏,模仿火车的动态走步律动。
第三遍聆听:声势伴奏,听赏歌词。
提示:伴奏的声音用气声轻念,很有弹性的,营造一种火车开动的气氛。
同时注意听老师在唱什么。
(二)介绍歌曲:《丢丢铜仔》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什么歌?你知道哪些民歌?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歌天地,感受民歌魅力!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歌的概念。
2、欣赏《沂蒙山小调》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课件展示小调定义,总结小调的特点。
三、学习云南民歌《放马山歌》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云南民歌。
同学们对云南有什么了解?师: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
在云南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课件展示山歌的定义。
3、聆听歌曲,展示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这首云南民歌《放马山歌》4、小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形式是指演唱形式是指齐唱、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的组合形式。
(独唱)(2)歌曲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一句比一句短。
(3)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
(欢快、高亢、奔放等)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山野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歌唱者能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这类民歌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
师:《放马山歌》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在西南高原,人们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或放牧牲畜,《放马山歌》是一首典型的牧马人之歌。
5、复听歌曲,生尝试跟唱。
(1)师:歌曲的衬词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
师:学会吆喝衬词“哟哦”。
“哟”字长一点,“哦”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
学生练习衬词。
(2)第一遍学习任务,师演唱歌词,学生配合吆喝衬词:“哟哦”第二遍学习任务,看谁吆喝好,又能跟老师一起演唱其中一句或几句歌词第三遍会唱的学生取代老师来唱歌词,不会的继续吆喝,赶上其他同学。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泥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通过歌曲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歌曲:《泥土的歌》2. 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泥土保护的意义教学准备:1. 歌曲《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PPT或图片展示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材料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泥土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泥土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歌曲学唱:1. 播放《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 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唱。
3. 分组练习唱歌,并选择一组进行班级表演。
探究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1. 利用PPT或图片展示泥土在植物生长、水源保护、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泥土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
泥土保护的意义:1.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泥土?”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泥土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泥土的方法。
活动延伸:1.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当地泥土的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泥土的行动。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歌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结合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教学延伸: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和小研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泥土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备注:教案中的具体步骤和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土的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泥土的歌》的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及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地演唱《泥土的歌》。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打印歌词和乐谱。
2.准备音响设备。
3.制作PPT,展示歌曲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音乐练习
1.调整音乐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泥土的歌》。
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
2. 歌曲背景介绍
1.展示PPT,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如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
2.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3. 个人表达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表达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让每组负责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4. 活动扩展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泥土的歌》的理解和情感,可以是舞蹈、朗诵、绘画等。
2.让学生自己编曲,再演唱一次《泥土的歌》。
四、教学要点
1.歌曲的歌词、节奏一定要清晰明了。
2.要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3.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歌曲。
五、教学反思
《泥土的歌》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感受土地和农民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通过跟唱、探讨、表达的形式,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