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四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1.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人类社会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变迁,探讨农业社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农业经济的出现、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产生。
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包括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兴衰。
3.夏朝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夏朝创立者禹的传说和农业改良的功绩,分析夏朝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夏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4.商朝的兴起与衰亡:介绍商朝的起源和建立,探讨商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以及商朝后期的衰弱和灭亡。
5.周朝的建立与:介绍周朝的建立和周文王、周武王的贡献,分析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内容与特点,重点阐述周朝的措施。
6.周朝的衰亡与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介绍周朝东迁和分封制度的瓦解,重点介绍春秋时代的大事和主要国家,如晋、齐、楚、秦等。
7.春秋时代的文化与变革:介绍春秋时代的文化特点,如礼、乐、尚文、信义等,分析封建制度瓦解和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8.战国时代的历史事件:介绍战国时代的七雄兼并,以及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学说,重点介绍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
9.秦朝的统一与变革:介绍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法制建设,以及秦朝带来的社会变革。
10.第一次历史文化交流:介绍秦朝与南越国的战争,重点讲述张骞的西域出使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探讨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为后续学习和理解中国历史打下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史前史与原始社会史前史是指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史前史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从史前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居住在山洞或者树枝搭建的简单房屋里。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采集食物、狩猎和渔猎为生,还没开始耕种作物。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会种植粮食。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人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开始了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是农业社会向农业城市社会转变的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的夏代文明、商代文明和西周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指古代人类所经历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了解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国家不断变动,社会发展不断滋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汉朝取得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高中历史必修1 1-4单元知识点 新人教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一历史组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2)商周时期的农业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最早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西周)。
(3)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P5下面两幅图);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5)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五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五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既有着丰富的内容,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沉淀。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五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部分,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封建制度、近现代的变革与抗争等内容。
下面将分别概述这些知识点。
必修一:人类社会与区域文明必修一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与区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这部分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诞生以及古代河流流域的文明兴起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进化历程以及各个区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必修二: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必修二主要讨论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古希腊城邦的兴起、雅典民主的发展、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帝国制等。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对现代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必修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演进必修三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演进。
这部分内容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度的特点以及封建统治的变革等。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状况丰富多样,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必修四: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抗争必修四主要讨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抗争。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抗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起因和影响。
必修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必修五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进程、战胜利方的组织形式和影响、战败方的衰落与美苏冷战的开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战争的破坏力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通过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五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各国文明的兴衰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抗争。
高中历史第四册复习提纲

拿破仑帝国
•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 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 对内:强化国家机构,鼓励使用机器生产,保护关税, 改革财政,制定《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 的成果。 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有反对外国武装干 涉、保卫大革命成果的革命性,又有强烈的称霸欧洲 侵略扩张性质。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课
经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美国先后从法国、墨西哥、 经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美国先后从法国、墨西哥、 俄国手中夺取了大片领土,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 东临大西洋、 俄国手中夺取了大片领土,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 的大国。 洋的大国。 领土的扩张引起西部领土的开发,从而引出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 领土的扩张引起西部领土的开发,从而引出西进运动。 美国领土扩张史, 美国领土扩张史,也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和抢占他们土地的 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历史,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历史,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 生产力: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 经济机构: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经济机构: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 阶级形成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进程加快 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
经过
意义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 年宪法(三权分立、 年宪法 内容: 内容: 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由选举产生的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总统为 由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 司令; 司令; 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为最高司法机关, 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影响: 影响: 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为美 ①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 为美 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 ②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 世界民主化起程。 世界民主化起程。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一、中国古代史
1. 原始社会的特征与转变: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农业的起源等。
2. 古代文明的主要类型和代表:如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
3. 夏、商、周的社会组织与政权运作,以及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化与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中国近代史
1. 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2.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清政府的失败,割地赔款及对中国的影响。
3.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三、中国现代史
1. 五四运动:背景、经过与影响。
2. 土地革命:原因、经过和结果。
3. 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的爆发、战略防御与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与胜利。
4.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新中国的成立。
四、世界史
1. 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的兴起与特点。
2.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与影响。
4. 两次世界大战:一战、二战的爆发原因、经过与影响。
5. 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美苏冷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超详)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知道: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
《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知道: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
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古代印度知道: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3.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献.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1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1手文献.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中叶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1.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7. 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复杂难懂。
6.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课:古代印度: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6世纪吠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外传1.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世俗统治者——刹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罗1. 约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
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
5. 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内容主要是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因此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2.玛雅文化: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第六课:1.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
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4.雅典民主政治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第七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2.列举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4.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第八课: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罗马共和国概括: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
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的建立及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史终结的标志,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9。
罗马法体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
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
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
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什么是“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10。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前夜,伊斯兰教产.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
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额封建军事大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基督教:产生与亚洲,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1 、时间:公元前1 万年前—3000 年前2 、地域:中原地区3 、工具:新石器到青铜器4 、经济类型:农耕社会5 、文明诞生的三个标志:文字、金属工具、国家6 、夏商王朝夏:第一个王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青铜器、甲骨文青铜器• 1 、用途:礼器• 2 、功能:沟通天地与支持政治权力甲骨文• 1 、文字:比较成熟的古文字• 2 、地位:记载了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状况,是探求商史的一手资料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周的建立周{---- 西周:周公元前1046 ,定都镐{---- 东周:公元前770 ,定都洛邑------{ 春秋}- ---- { 战国}2 、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对应的文化形式:礼乐文化3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4 、秦大一统制度建设5 、秦末农民起义社会变革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出现经济变革体制:井田制的破环,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出现社会变革社会分工: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政治变革:政治权力从周天子手中下移,列国纷争迫使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改革目标:富国强兵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手段:先后变法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 礼” 、“ 仁” ,“ 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荀子重新解释“ 礼” ,熔礼、法于一炉法家韩非、李斯“ 法治” 、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道家老子“ 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秦大一统制度的建设1 、政治制度专制君主制:一切大权归于皇帝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垂直管理的政治体系地方:郡县制2. 巩固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发展交通、修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秦末农民起义• 1 、原因:秦的暴政• 2 、影响:促使秦的灭亡• 3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4 、特点:不是有组织有准备的• 5 、楚汉之争:性质是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不属于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