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三阶段

合集下载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 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 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 系。
•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 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大病医疗、工伤问题, 然后再逐步推进到养老、生育等其他项目,才能实现“城 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4.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 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 战略举措。
•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 力解决好我国的 “三农 ”问题 。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 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伟大任务,也才能建立全体人 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 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 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 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 备、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 的突破口。
•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 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 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 统筹城乡制度改革。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 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 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 制度获得稳定收益。

20192广东公需课-乡村振兴战略

20192广东公需课-乡村振兴战略

公需课--乡村振兴战略1. 【多选题】 根据2019年城乡发展意见,统筹城乡发展的时间表分为哪三个阶段A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B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规划中心村 D: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2. 【单选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的 首位筋A:对 B:不对3. 【判断题】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城镇化才能解放农民和富裕农民对吗 A :二元户籍制度 B:二元就业制度 C:统购统销政策 D:强制工业积累5. 【单选题】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在哪一年?A: 2011 年 B:2015 年 C:2017 年 D:2019 年6. 【单选题】2007年,()和()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A:成都和重庆 B:成都和大湾区7. 【单选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普通推行,乡镇工业率先崛起,“以工补弄” “以工建弄”,农 8. 【多选题】 改革开放后到2007年城镇化到城乡统筹阶段,主要包含()A:乡镇企业 B:农民工进城 C:统筹城乡发展9. 【多选题】 关于城乡融合的内容具体包括哪几点()A:城乡空间融合 B:城乡经济融合 C: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合 D:城乡公共服务融合E:城 乡生态环境融合10. 【多选题】 城乡融合发展具体的改革举措包含() C :乡镇改街道、建制村合并、 4.【多选题】改革开放前,城乡分离阶段包括()业的劳动生产力得到解放,迅速向()产业转移A: 一、二产业 B:二、三产业 C: 一三产业对错B: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A: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略C: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D: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肯恰崔暑求魁S过畢:80.0%)劃嵐结鸟:逼恭迂祢!己埋蚤过迩甯超塵试密次刚试1. [^»]惑加1雅血号土雇言工珀走'戏移握购K耐個豪分为需三俪段®z A:曲幷程昔蠻8临・机趣歩建立R:城=書矗彳雇第乱机制丙加骨U爭羽改街诗、薩制杞合并,規划中心村」门卫世紀昭比墟齐静二复董注带阚制换丑1-2.[单迭適】2豹弭”党的十六§三中主却提出了芸书舞域爭疑展”.妾抄蜡■发展放在wcy 的肖垃0* 血对B不对-律一町範)派見如召竝丰宵帧厲农才§1_谜哎农民IT富肾収衽诃吗[垃)-订毎4.『劣旌迦]尖革幵故耐戏爭分离即段也丢[)Q/ A:二元户H制审/ B:二元就业制度+ C镰轴第政芾D:皤甸:L11的曇5[兰苣通】亍尢站岀M咏主進拦土 "連主健全城若融合竝気it制杞制和氐筆ft茎是芒哪一年?(说ArMflfe &20估年- C2D17年& 201?^6[兰诵孤〕200了屯J切[)*HH串丸疋宝册琢窑除合首沛?7蚤裁靖国匸)A 皤琉呈底B:£13和焙康7[些迭迦]歌号幵他匡」丸国衣时联严痒也制雪週挂疔.工'gSTJli率耗眶起’-工Dh弄’L7工建壬」氏业豹雰艺注亠力库主脏責.洒习I)F榨抄A- _F\y * 岀二’二产业u—二产业8.【券运趣】販革开如到起"左域煩优到曙统苇“甌壬妄锂兰[)輕)A;呂植论血B:衣馬二进换C:遊磚诫纠最9.【莘蛙通】法于城M融曲的共容昌比包括耶凤嵩()。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XYYJSKC202211)作者简介:王昕(1995-),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引言202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所谓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中展现出的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作用的格局和趋势[1]。

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就从城乡社会平等观、城乡一体化理论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城乡发展理论等角度进行了阐释[2]。

一、文献综述关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二元结构理论的视角,张海鹏分析了我国二元体制形成以来的经验,强调了推动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过程性与复杂性[3];白永秀认为,研究我国城乡关系二元结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和内容,需要一条特殊路径加以破解[4]。

二是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设计的视角,高静从制度变迁的过程入手,辨析了城乡关系最为直接关联的制度安排演变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强调应顺应历史逻辑,建立城乡互动和乡村退出制度[5],温思美等梳理了我国三农问题关注的重点政策变化和内在逻辑,总结了城乡关系在不同时期的矛盾重点和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关注点[6]。

三是从经济、社会、人口等多种维度的视角,张克俊提出要从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合力形成新型城乡关系[7];周佳宁等强调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城乡关系应是人、空间、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融合的产物[8]。

总的来说,学者们通过不同视角评述了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历史,然而,关于城乡关系演进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分析和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从而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汇报

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汇报

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城乡发展格局逐渐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下面就我所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城乡统筹发展在我所在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城市方面,我们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我们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促进了城市的宜居环境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在农村方面,我们实施了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城乡统筹发展在我所在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

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城市的工业品也得以销售到农村市场,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同时,城乡居民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加强,城市的文化活动走进了农村,农村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再次,城乡统筹发展在我所在地区取得了积极的经济效益。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城市的产业转移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也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此外,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为我所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城乡统筹发展在我所在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仍然较高,而农村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我所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积极的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城乡统筹三阶段

城乡统筹三阶段

cy n d“ evl g o k ia e,2 “ bn i ”a t h t ia en t ievl g ” () u a ・ l l l r
总 结 了三 阶段 从 “ 不 像 城 、村 不 像 村 ” 到 “ 城 城
KEYW ORDS: ra — r l ne rtdd v lp n ; u b r a tgae e eo me t n u i
u a — r l y rd u b —u a i i in u a —u a b r n r a b i ; u h r a r r l v so , r n r r l n d b
乡融 合 ; “ 想城 乡” 理
A BS 『 RAC :The i t g a i n o r a — u a T n e r to f u b n r r 1 e o o c a d s c a e e o me twi e r a ie c n mi n o i ld v l p n l b e l d l z o y i h u lf n to c a s o ‘ r a nl f t e d a u c i n me h nim f‘ b n u l a s r r l nd ‘ u a u p r s u b n’ c n b e d u a’ ’a ‘ r ls p o t r a ’ a e r
城 乡统 筹三阶段
THREE S1 GES F R URB - A O AN- RUR ARMONI AL H OUS DEVE EP EN L M T
宋劲松
S ONG i g o g Jn s n
【 摘要】城 乡统筹是 发展 的重要途 径 ,只有通过 城 乡统筹 ,充分发挥城市 带动农村和 农村支持城 市的双重作 用机制 ,使城 乡成 为一 个有机互补 的 整体 ,才能真 正实现城 乡经 济社会 一体 化发展 。 本文 以广 东实践为样本 ,提 出 了城 乡混杂— —城 乡分野——城 乡融合的城 乡统 筹三 阶段 理论 ,并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

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世界一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围绕农村改革八个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初步分析。

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一)农村改革的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1984年,探索突破阶段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第二阶段:1984—1992年,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3.第三阶段:1992—2002年,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4.第四阶段:2002—2012年,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

5.第五阶段:2012年以来,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试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层面和政策取向(一)

试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层面和政策取向(一)

试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层面和政策取向(一)论文摘要:本文从空间、产业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分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致策取向,即实现城乡平等和增加农民收入、制度创新和调整分配格局,建立城乡联盟的统一战线。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城乡空间;城乡产业;社会进步政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

这不仅是政府职能的要求,而且也是市场经济赋予的历史使命。

城市与农村虽然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的空间,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融合竞争的统一体。

城市的繁荣要有农村的需求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扩散和带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乡的物质资源、社会结构、生产手段、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的差异,城乡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城市相对于农村在发展上总是处于优势,而农村则处于弱势。

但是,无论从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还是从社会稳定来说,这种优势和弱势的关系都不允许成为城乡自由竞争的依据和手段,否则,将由于农村的相对落后而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使城市优势能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助互利的积极因素,不得不利用“看得见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这就是政府之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原因及其理论依据。

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什么?用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是指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象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丰富。

从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现实看,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做好三个层面上的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和统筹城乡社会进步。

1统筹城乡空间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全部空间,其空间布局和规模比例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由不得人们主观臆断,是自发决定的结果。

我国现存的城乡空间布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带有浓厚的行政圈定色彩。

从许多国家经验看,调整与优化我国的城乡空间结构,矛盾多且任务繁重,当前特别应注意如下三个问题:1.1正确处理城乡布局与城乡差异的关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不是要消灭城乡差异,而是在保持城乡差异特色的同时,统一规划城乡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的各自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三阶段城乡统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几千年来,城乡发展表现为二元状态,城是城,乡是乡。

城市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农村更多的是提供粮食,城市和农村的产业构成、人口构成和空间形态都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以广东实践为样本,提出了城乡混杂——城乡分野——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三阶段理论,并总结了三阶段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到"城乡互补、相得益彰"到"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不同发展特征,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促进城乡发展最终形成以"三社区、三网络"覆盖全部城乡社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理想城乡"模式。

就广东而言,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在城市和村镇的无差别落地,吸引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城市关系开始打破城乡二元状态进入城乡统筹时期,并经历了“城乡混杂—城乡分野—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产业、用地、交通和形态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1)。

表1 城乡统筹三阶段主要特征(1)城乡混杂阶段:“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地域界线日渐模糊,城乡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形成一种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空间形态表现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其实是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真实写照。

(2)城乡分野阶段:“城乡互补、相得益彰”。

由于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带来城乡混杂、风貌模糊等问题,人们开始注重城市和农村特色的彰显,希望“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在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正如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蒋所概括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

(3)城乡融合阶段:“城乡一体、服务均等”。

2010年以后,广东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左右。

开始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广大城多居民提出了生产、生活兼顾发展的强烈需求,逐步进入了“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城乡融台是以“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和差异”为目标。

“结合城市和多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通过“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接近创造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实现城乡产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和一体化发展。

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特征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规划对策和改进措施,促进城乡发展不断走向理想状态。

初级阶段:城乡混杂发展总体特征及其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特别是香港地区的产业开始大规模向外转移,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广东大力接纳外来资本和“三来一补”企业.政府通过施行简政放权、“造水养鱼”,充分授权、分权给地方,激发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有、集体、外资、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推动了广东城镇化的超常规发展。

形成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雏形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东涌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包括“以下{乡镇以下企业)促上{市级企业)遍地开花”的东莞模式,“中间(多镇企业)突破,带动两头(市属村办企业)”的顺德模式,“以上市级企业)带下(乡镇以下企业)一镇一品”的中山模式,“六轮(市镇村经济社联台体民营经济)齐转,各显神通”的南海模式等。

在城市拓展和乡村城镇化的双向作用下城市规模和数星不断增加,有力推动了城乡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呈“道路指向性”、城乡建设无序蔓延在城市向乡村外延式扩张的过程中,由于村镇工业用地开发呈自发性与盲目性,发展超常而规划滞后,造成了“马路经济”现象。

大量零散的工业区和独立的工业厂房集中在交通便利地区,沿过境公路两侧伸展扩张形成沿马路展开的城镇带状发展形态。

城镇建设布局分散和无序蔓延严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普遍(图1),村镇面貌趋向雷同,自然文化特征逐渐湮没道路修到哪里,工厂就建到哪里,大量村庄用地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蚕食,逐步丧失了固有的传统乡野环境与文化特征,但建设质量还是停留在农村水平,道路趋路曲折狭窄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设施,环境相当恶劣。

城镇化发展之后与工业化,公共物品供给滞后此阶段广东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表现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投资分散和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突出,以及“非城镇化的非表农化”,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对城镇缺乏认同,极大地影响了城镇规模效益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设施供给短缺特别是民生设施短缺普遍存在。

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大力完善投资环境和政策体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配合招商引资工作,广东在政第体制上率先积极响应。

1984年广东提出扩大珠三角经济区范围为吸引外资提供更适宜的空间环境。

1989年全国第条以有偿融资方式修建的收费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建成。

1990年代中期针对工业化快速扩张带来的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耗费严重等问题,广东各级政府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企业普遍关注市场需求,重视科技进步,一系列大中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组建,并催生了大批民营企业,区域的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

场,严格限制“马路经济”的蔓延。

为控制城乡建设无序蔓延,解决用地布局杂乱等问题,广东开始大力倡导“工业进园”让零星的村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住宅进区”促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让分散建设的农村住宅变成社区;商业进场,培育一些商业节点向农村转移。

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城镇倡导工业进园、住宅进区、商业进建设用地,通过建立科学的土地供应制度、重点加强服务设施用地供应、严控工业用地总量等措施,着力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状况。

合理引导村镇布局,推动农村地区建设水平提升1999年广东省出台了《村镇规划指导》。

率先提出划定“三区”(即不准建设区、非农业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并提出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地域控制”和“用地分类控制”等思路,使建设用地相对集中。

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各类村镇建筑和开放空间,严格保护农用地、生态敏感区、传统历史建筑等,完善各级村镇公共活动中心,不断提高村镇居民生活品质。

扶持和培训中心镇发展,打造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改变城镇化发展中“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状况,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等促进中心镇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政策扶持健全城市经营强化技术指导等,不断提高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2003年广东省又出台了《中心镶规划指引》从“三区”控制扩展到“六线”控制,包括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和历史文物保护规划控制紫线等。

中级阶段:城乡分野发展总体特征及其问题进入21世纪,广东开始注重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差异化双重发展,重点对城市、小城镇、村庄提出差异化发展要求,大中城市要逐步强化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小城镇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巩固设施建设,增强对周边村庄的服务能力;村庄建设以试点村为示范推进标准化达标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逐步涌现出一批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但是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仍然较低2000年以来广东已经形成了大批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体化的“专业镇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形态。

但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等轻工行业产业的结构层次、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城乡建设无序得到一定遏制,但是仍然面临着“用地瓶颈”限制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和控制,广东城市和乡村的集聚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遏制了建设用地的过度开发,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也得以向城市转移。

但由于前期开发建设用地消耗过快,扣除不可建设用地,许多地方实际剩余的可建设用地十分有限或者已经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

城镇景观风貌有所改善,但是生态空间仍然不断遭受侵蚀此阶段,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景观都有较大的改观。

珠三角的一些发达城镇,已经展现出现代城市风貌,部分镇甚至建有鲜明的地标型建筑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但整体上,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仍不断升级,生态空间仍然在减少。

城乡服务配置不均衡,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错位由于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受设施服务半径的限制,服务设施的类型、数量规模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许多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往往只采用户籍常住人口标准进行设施配置,大量的外来人口不被纳入供给范围,导致各类设施滞后于实际需要。

特别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成为基础设施供给最为短缺的地区。

(图1)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打造以产业集群为发展平台的新型工业化模式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吸引中小企业集聚、成长,广东形成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发展集群,如珠江东岸地区以培育本地创新网络为主,不断增强外资企业的根植性;珠江西岸地区则依托大型企业发展,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重视发展园区经济,通过“园镇互动”增强发展动力,加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商贸、技术、培训等建设,为新兴产业创造有利的空间载体。

走以城市为发展单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撤镇设区组建更多的城市政府,并消除现行不同级别政府间的权限差异,使大小城市均作为责、权、利相对一致的发展单元,如东莞、中山等城市在部分镇开展“撤镇设区”或“联并升级”改革,推行集中服务的新体制,实现了强镇扩权的目标;通过对一些经济发达、规模较大、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赋予城市型管理权限,建设“新市镇”,并扩大建设用地指标和人员配备编制标准,完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强化城镇管理;通过打造区域城镇联盟,促进城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性重大设施的共建共享,组合多个伙伴城镇,推行市(镇)之间项目的共同开发,通过产业转移、税收分成等形式,平衡各地利益。

确定“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框架2003年广东省出台《区域绿地规划指引》,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把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并发挥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统划定为区域绿地,并施以严格的“绿线管制”。

广东省还同时出台了《环城绿带规划指引》,要求城区^口连片发展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城镇和城镇密集区必须要设立环城绿带,严格控制与其功能要求相冲突的开发项目进入,形成永久性绿色开敞地带。

推进城乡分野的人居环境美景建设广东严格推行用地分区管制,分类指导城市和乡村发展。

明确划分城镇建设发展区和乡村农业发展区,分别提出开发建设和空间管制要求,优化城多空间布局结构。

城镇建设发展区应本着集中、集约原则,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和更新改造,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