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身心健康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学的描述

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学的描述

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学的描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内容。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学被视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情志与健康在黄帝内经中,情志被视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包括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绪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不同的情绪会对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喜情会影响心脏,怒情会影响肝脏,忧情会影响肺脏,思情会影响脾脏,悲情会影响肾脏,恐情会影响膀胱,惊情会影响心脏和肾脏。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不良影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长期的忧虑会导致肺气郁滞,引发哮喘、咳嗽等疾病;长期的愁闷会导致脾气虚弱,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长期的恐惧会导致肾气不足,引发尿频、遗精等疾病。

因此,黄帝内经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心理因素与疾病除了情志之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其他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

例如,内伤情志、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都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认为,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三、心理调节与治疗在黄帝内经中,心理调节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例如音乐疗法、气功疗法、药物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情绪、平衡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例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按摩经络等方式,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在黄帝内经中,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生活方式的建议,例如饮食调节、运动锻炼、作息规律等。

这些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平衡气血、调整情绪等方式,达到保持心理健康的效果。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被视为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心理学和情志调理两个方面。

五脏心理学是指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来了解人体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进行心理治疗。

情志调理则是指通过调节情绪和情感来维护身心健康。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五脏心理学。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与情绪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灵枢》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治宗庙之守。

”意思是说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神明的所在,它掌管着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灵枢》还指出:“心者,生之本,神明之府,治节出焉。

”这说明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明的驻扎之地,它主宰着人的情绪和行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提到了其他四个脏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比如肝主筋,其对应的情绪是怒;心主血脉,其对应的情绪是喜;脾主肌肉,其对应的情绪是思;肺主皮毛,其对应的情绪是忧;肾主骨髓,其对应的情绪是恐。

这些对应关系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五脏应象”,它们表明了五脏与情绪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五脏心理学的了解,我们可以根据人的情绪和行为来判断五脏的功能状况,进而进行心理治疗。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愤怒、易怒,就可以判断他的肝气郁滞,可以通过调理肝气来改善他的情绪。

而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忧虑、焦虑,就可以判断他的肺气郁结,可以通过调理肺气来改善他的情绪。

通过对五脏心理学的运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理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帮助人们维护身心健康。

其次是情志调理。

《素问·逢原论》中提到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感对人体的影响。

喜则使气缓和,怒则使气紊乱,悲则使气消化,忧则使气闭滞,恐则使气下降。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具权威的医学经典之一,涵盖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是指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意志和思维,从而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其核心理论包括情志理论、气血理论、五行阴阳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理论等。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包括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

情志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心理治疗理论之一,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喜怒思忧悲恐,不得其所,即使人鬼神之所淫也”。

这句话表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不平衡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灵枢·本神》中也提到了情志与五脏的关联,指出五脏受邪,在于喜怒悲忧恐之所生。

《黄帝内经》强调了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气血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治疗理论,其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了“若悲则气上,气上则少阴之所系者血者则溢”。

这句话表明,情志不调对气血循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强调情志与气血的调理关系,以及运用情志调理来平衡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阴阳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心理治疗理论。

五行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它们贯穿了生命的方方面面。

脏腑经络理论则是指人体脏腑之间和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怒伤肝,乃鬲。

夫肝之不和,和气结,故胆热。

胆热则胃泄。

”这句话说明了情志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根据五行阴阳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调节情志、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方法,从而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治疗手段。

情志调理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了“愁则耗,喜则伤,怒则郁,悲则咳,恐则惊”这句话表明了不同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论。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健康四要素的概念,即精、气、神、体。

这四个要素被认为是构成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只有这四个要素充分协调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四要素。

一、精精是人体内的基本物质,它包含了人体的遗传信息和生命能量。

《黄帝内经》中认为,精的主要来源是父母所传,受孕时的精气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精的充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免疫力等方面,因此精被视为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

精的充足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来保持精的充盈。

比如在饮食方面,应当选择鲜嫩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等;在性生活方面,应当适度节制,避免过度耗散精气;在运动锻炼方面,应当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增加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精气的生成与运行。

二、气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活动动力,它包括了两种气,即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指人体天生所具备的生命能量,它主要储存于肾中,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后天之气是指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获取的生命能量,它包括了人体内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的生成运行等方面。

三、神神是人体内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它包括了情绪、意志、思维等方面。

《黄帝内经》中认为,神的活动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只有保持神的平衡和稳定,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方法来保持神的平衡和稳定。

比如在情绪调节方面,应当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在生活作息方面,应当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在调养身心方面,应当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四、体体是人体的肉体和躯体,它包括了人体的形态结构、骨骼肌肉、皮肤等方面。

《黄帝内经》中认为,体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能保证人体其他要素的正常运行。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和探讨。

《黄帝内经》认为心理与身体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状态的不良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身体的疾病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聚焦于调整人的情绪和心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气施三针、调心施六气和调情施八宫等。

调气施三针是通过针灸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

《内经》中提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变人体的体温和体液分泌等生理机能,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当人处于愤怒或焦虑状态时,可以选择穴位气海等进行针刺来平复情绪,使人恢复平静。

调心施六气是通过调节六气的运行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内经》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态受六气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调节六气的运行来改善心理状态是有效的方法。

当人感到郁闷或抑郁时,可以通过调节水火之气来改善情绪,如多喝温水、避免辛辣食物等。

调情施八宫是通过调节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来改善心理状态。

《内经》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态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对心理治疗至关重要。

当人感到孤独或无助时,可以通过增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改善心理状态。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黄帝内经》中还包括了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草药疗法等。

这些方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文化01《黄帝内经》对健康的认识人们常说:健康是“金”,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健康是“乐”,没有健康,就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健康是“财”,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福”,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权利,能充分享受这一权利就是最大的幸福;健康是“寿”,只有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才能尽享“天年”,“长有天命”。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曾说过:“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心身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

没有健康的心身,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无病,还表现在心理上的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时指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永恒的目标,到了21世纪,我们仍要不断提高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水平。

”21世纪人类健康的标准是:要有一颗有力的心脏;要有一个聪慧的头脑;要有一付强健的体魄;要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和有序的生活。

其实,对于健康的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生动的记述。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中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内经》在此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所谓“血和”、“卫气和”就是指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就是指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心理平和;“寒温和”就是指机体对外界气候环境适应性强,生活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所谓“人之常平”,就是指人体处于健康无病的状况。

从这里,我们可领悟到《内经》对于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人体功能活动正常,具体表现在血气运行和畅,筋骨强健,关节灵活,皮腠致密,外邪不易侵犯,即“气血和”;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具体表现在心理平和,情绪稳定,五脏六腑协调,不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即“心身和”;三是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具体表现在生活起居有常,食饮有节,脏腑功能活动正常,饮食能正常消化吸收,没有因气候变化而表现出关节疼痛、周身不适,或饮食不节、寒温不调而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等病证,此即“寒温和”,也可以说是“天人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成编年代上限当以《史记》为标志, 司马迁进入监狱开始写《史记》,时间是公元前 99年。但司马迁是看到过《内经》成编之前的文 章的。《史记·历书》:“黄帝考订星历,建立 五行”。
4、《内经》的内容
《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其中不少 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学科的成就, 除医学外,涉及天文、地理、物候、农业、人 文等多学科的内容,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 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遂使该书成为一部以 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百科全书。
①阴阳五行 ②藏象 ③经络
④病因病机 ⑤病证 ⑥诊法
⑦论治
⑧养生 ⑨运气
6、黄帝内经对后世的影响
(1)《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①中医理论的奠基 ②中医临床诊疗的指导思想 ③中医养生原则的奠定 ④中医学术发展的渊源
(2)黄帝内经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①对天文学的影响 ②对农学的影响 ③对物候学的影响 ④对音乐学的影响 ⑤对管理学的影响
2、心理平衡调节法
(1)基本原则
①要将目标锁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 范围之内。
②要有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 度。
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
(2)具体调节方法举例
①宣泄法
②转移法: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不要 把自己陷在这个坑里爬不起来。可以把 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③心理疏导法(心理咨询法)
5、日常生活工作四原则
放松原则、专注原则 愉悦原则、理智原则
动脑不动心;用智不用情。
6、经常做到四快乐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没乐找乐。
十一、促进、鞭策自调机能的方法
1、基本原则
运用各种刺激手段,通过改善肌 肤血液循环和促进经络经气运行,达 到激发、促进、推动人体自动调节机 能的效果,进而起到调节身心,保护 健康的作用。
《黄帝内经》不少文章是以黄帝和他懂医学的大臣 们问答的方式写成的,这可能就是汇编者把这些 文章编辑在一起后,命名为《黄帝内经》的原因 所在。后世把中医学称作岐黄之学。
3、《内经》的成编年代
一些文章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但《内经》 成编年代下限当在西汉(公元前一世纪)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首载书名,其 依据是刘向、刘歆编的《七略》,《七略》中的 医书校订,是由李柱国在公元前26年完成的。
《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 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学理论、诊疗 技术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 着一定差异。这些文章大约是在春秋战国到西汉, 也就是2500年前到2100年前,诸多医家所写的。 经过收集、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 是具有论文汇编性质的著作。
医疗8%
• 遗传因素占15%;
• 医疗服务条件占8%。
生活方式 (心理情 绪、行为 方式、饮 食起居习 惯)60%
遗传因 素15%
医疗条件 8%
社会和环 境17%
六、《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思 想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 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 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1、心理健康的标准
• ①能够准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在社会群体 中的定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 ②能够正确适当的评价自己。正确对待 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和社 会对自 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可以应对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 ④能够理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际关系良好。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 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 德全不危也。
①顺应自然规律,掌握养生技术。
②饮食有节,限制饮酒(不可以酒为浆)
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 半生也。 《宝命全形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 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群峰教育集团特约养生讲座
黄帝内经与身心健康
——健康的自我管理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30 苏州
一、《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书籍,是中国医学 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經典著作。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奠 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医学发展的 基础,因此被后世医学家尊为“医家之 宗”。
④以情胜情法:恐胜喜,喜胜悲,悲胜 怒,怒胜思,思胜恐
⑤改变观念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 可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3、修德、修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来?……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 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孔子: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 孙思邈: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
• 动物最初出现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 觉。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也有感知。
•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心理发展的最高 阶段。
四、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和危害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 下和心理适应能力底下的状态。表现多样,如 容易疲劳,腰酸背痛,睡眠欠佳,食欲不振, 排便不爽,精力不足,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焦虑紧张,心烦急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月经紊乱,低热,淋巴结肿大……
2、《内经》的作者
书名冠以“黄帝”,仅仅是崇古假托。
黄帝是5000年前中国古代一个氏族的首领,用武 力统一中原后,被各诸侯尊为天子,和其前的 炎帝都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中国人 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 族古代的圣贤。
古人有尊崇古代圣贤的思想,为了让周围的人能 接受自己的观点,常常假托是古代圣贤所说的 话。古人不需要论文、著作来参与职称晋升, 因此写文章也就大多不署自己的姓名,就连把 众多文章编成一册的人也不署自己的姓名。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欲望)竭其精,以耗 (嗜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
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人要善良、要积德,不仅在行为上要行善积德,还
要积口德,不挑拨是非,不出口伤人害人。 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
4、解放自调机能的操作技术
无为法: 物我两忘,意气俱静, 无无亦无,一灵独觉。
有为法: 意守法 守身内或身外之物 默念字句法
吞津法 皆要持之以恒,长久训练
三、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
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健康的人应具备
①无生理及遗传疾病 ②有自我控制能力 ③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 ④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 心理即精神,是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情绪、情感、性格、能力的总 称。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 原则:运动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 适度量力,轻运动,勤运动。
• 方法:每周要有五天进行中等强度的运 动,每次达到30分钟。有氧耐力运动, 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舞蹈、 太极拳、瑜伽。
产、假孕、癔病、黄褐斑 ⑦儿童厌食、遗尿、夜惊
十、解放自调机能的方法
浇花要浇根,养生要养心。解铃还须系铃人, 心病还需心来医。养生要从养心入手
医家养心:修养心性 易家洗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 儒家正心:使人心归向于正 道家静心:使心灵安定宁静、干净 佛家明心:使心思清明纯正 气功家修心调心:修养调摄心性
2、刺激方法
• ①拍打、搓揉 • ②刮痧、拔罐、循经推按调理、正
脊、推拿、点穴、312经络锻炼法、 敷药 • ③针刺、艾灸、埋线、割治、放血
3、选区思路
① 以痛为输法
• 《黄帝内经》:以痛为输 • 什么地方痛,或什么地方有阳性反应,也就
是敏感点,就刺激什么地方。“输”是运输 的意思,刺激此处,有输运气血的作用。 • 为什么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孙思邈《千金要方》又叫“阿是穴”。 • 这类穴位,没有固定名称,没有固定位置, 后来也叫“不定穴”或“天应穴”。
内容包括《素问》81篇、《灵枢》81篇。共 162篇论文。
5、《内经》的理论体系
《素问》侧重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 经络和刺法。两书之间,篇章之间,都有不少 互见的内容,也偶有不一致的观点和思想。因 此,将《内经》全书内容按理论体系结构进行 归类研究,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一般将 《内经》理论体系分为:
③起居有常。(昼作夜息)
④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适度运动)
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御外邪)
⑥精神娴静愉悦,抵御诱惑(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 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 其心)
⑦不可醉以入房。(房事适度)
七、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 《内经》认为:不良情绪直接导致气机紊乱 • 怒则气上,怒伤肝。 • 喜则气缓,喜伤心。 • 思则气结,思伤脾。 • 胃,围也。围受食物也。(刘熙《释名》) • 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 • 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 悲则气消,悲伤肺。 • 恐则气下,恐伤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