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身心二元论
具身认知

四、镜像神经元——具身认知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镜像神经元的最初发现是意大利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的功劳。他 领导的团队使用单细胞电极植入法记录恒河猴皮层区域的电生理活动。 他们发现恒河猴腹外侧运动前皮层F5区的神经细胞与恒河猴指向某一 目标行为的动作相关联,如抓握食物、剥花生、撕纸等等动作都可以 激活该区域的神经元。后来又发现这些神经元在猴子观察其他猴子甚 至实验者在实施同样的行为时,也会被激活。 “似乎这些神经元可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直接映射其它个体的动作” 所以科学家命名这些神经细胞为“镜像神经元”。
举个例子:中文的“忍”字。忍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感受。怎么 理解这种情绪感受?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文字和文字指涉 的对象之间具有一种形象上的类似关系。但是“忍”象什么?“忍 字心头一把刀”。刀插在肉里是什么滋味我们是知道的, 那么刀插 在心头上是什么滋味就可想而知了。用刀插在肉里的身体体验来隐 喻忍的情绪感受, 这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就易于为人们所理解了。
人类的语言中常常用洁净概念表示道德问题,如汉语中“这种做 法很肮脏”、“他是一个纯洁的人”等。当人们面对生理性不洁和 不道德行为时,都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反应和面部表情,以及退缩的 身体姿势,这说明道德概念可能是通过与洁净相关的知觉经验发展 的。 另有研究发现,身体洁净后人们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相比具有更 高的道德品质;嗅觉洁净与视觉洁净情况下,人们也更愿意做出互 惠行为和慈善行为,洁净提高了人的道德标准,促进了美德行为。
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以这种身心二元论为认识论的基础 , 把认知作为独立于身体的表征。
也就是关于在信息加工中,认知“ 软件”和大脑“ 硬件”的划 分,出现了“ 离身的心智(认知) ”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的在内 的身体上 ,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认知虽然表现 在包括大脑的在内的身体上 ,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 的。
唯心二元论----笛卡尔

马基课的“二元论”的延伸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建系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思想家。
他创立了唯心主义中的“二元论”。
何为“二元论”,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
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
思想”与“扩延”虽然都来自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
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反之,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
在他看来,【我】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世界的存在。
【我】是一个不完满的个体,会有做不到的事情,
而上帝是完满的,是万能的,这可以说是“思想”的实体,它不受外延的限制。
然而,他又认为,思想和外延常相互作用,对笛卡尔而言,理性事实上就是灵魂。
诸如欲望、憎恨等原始的冲动与感情与我们的身体功能关系较为密切,所以与扩延的真实世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世界也是存在的。
但这种二元论归根还是依附于唯心理论的。
想一想,我思的前提是什么?是【我】的存在,而我思的结论又是什么呢?还是【我】的存在。
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

笛卡尔的怀疑论:探索真理的起点与意义
面对笛卡尔的怀疑论,我们不妨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思考。在追求知 识和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抱有怀疑的态度?如何运用怀疑论来提高自己 的认知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怀疑并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要在不断质 疑和反思中寻求真理。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知识和意见。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感 官获得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笛卡尔的怀疑论:探索真理的起点与意义
笛卡尔出生于1596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思想变 革。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从而将 怀疑论推向了极致。他主张通过普遍的怀疑来达到无可置疑的真理,这一思想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的怀疑论:探索真理的起点与意义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宗教、艺术与哲学作为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文化形式,对于人类 社会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这些文化形式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各自 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信仰、灵感与智慧。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形式的丰 富与多样,才使得人的心灵世界更加充实与多彩。
四、结论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宗教、艺术与哲学始终相互交织、相互影 响。它们的共同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与慰藉,还为人们在生活中寻 找到了更多的意义与价值。正是这种紧密的关联与互动,使得人的心灵世界得以 不断拓展与深化。
结论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心灵哲学思想的三个核心要素:自我意 识、心身关系和人与机器。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类思维和存在 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独到见解。
结论
首先,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提醒我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自我意 识是人类智慧的源头,通过它可以认识自己和世界。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自我意识 的培育和发展,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哲学十一课笛卡尔的二元论

哲学⼗⼀课笛卡尔的⼆元论惊得我⼆元论啦今天说笛卡尔的第⼆个论题:⼆元论01 ⼆元论的起源⼆元论核⼼:物质和精神是分离的。
思想和⾁体是分离的,这个概念古已有之。
我们甚⾄从我们的语⾔中找到,我的⼿,我的⼤脑,仿佛我和⼤脑是分开的,是两个东西。
常见的转世、轮回、穿越,借⼫还魂都体现了⼆元论。
那我们的思在笛卡尔时代,如果说⼀切都是依照⾃然规律来运动,会⾯临⼀些宗教上的问题。
那我们的思想和⾏为是不是也像⾏星运⾏轨道⼀样在⾃然规律下运动呢?如果有科学定律可以规范我们想和⾏为是不是也像⾏星运⾏轨道⼀样在⾃然规律下运动呢?的思想和⾏为,那么宇宙就不都是依照规律运动的,因为⼈的思想可不受宇宙规律的⽀配。
如我们就只是⾁乎乎的机器⼈,⾃由意果整个宇宙都有规律存在,那我们的意识是被制约的。
我们就只是⾁乎乎的机器⼈,⾃由意志是假象。
笛卡尔为了保证⼈的⾃由意志⼜保持⾃然规律,提出了⼆元论,把⼈的⾁体和灵魂进⾏切割。
⼀元论:⾁体是灵魂的载体,灵魂是⾁体的现象。
⼆元论认为⾁是会坏的机器,完全受物理定律⽀配。
但灵魂不是。
灵魂可以⾃由思考,不受物理定律⽀配。
⽽且可以做出反定律事件。
例如⼀个活⼈和⼀个刚刚死了⼀秒的⼫体,零部件上没有差别。
但是⼫体可⽤⽜顿三⼤定律来解释,你踢他⼀脚,移动多远,完全可以⽤物理知识算出来。
但你踢活⼈⼀脚试试,⾮但不会移动,有可能反过来踢你⼀脚。
物理定律⽆法解释这意识对物质有反作⽤。
个现象,这说明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
他认为物质是占领空间笛卡尔对灵魂和⾁体做了⼀个详尽的解释,但不是简单地照搬前⼈。
他认为物质是占领空间的,可以分割成⼀个个更⼩的部分,但意识不⾏。
灵魂、意识不占有空间,所以⽆法分割成更⼩的单位。
⾁体可以五马分⼫,⼤卸⼋块,但灵魂不可能分成0.5个我。
⼈是⼀个⼆元存在。
既会思考,也会占领空间,⾝体就是⼀个物质的笛卡尔的思考结果:⼈是⼀个⼆元存在。
既会思考,也会占领空间,⾝体就是⼀个物质的机器,受物理法则的统治。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笛卡尔二元论剖析

笛卡尔二元论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1650年2月11日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是二元论唯心主义者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对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影响,人们一般都首推他的心身二元论,认为唯此才使他成为近、现代心灵哲学的开创者。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实体的层面,即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身体)的对立;一是性质或属性的层面,即心灵的属性“思”与物质的属性“广延”的对立。
他认为,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对立的各方都不能还原为另一方。
这是二元论的基本含义。
也就是说,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思”与“广延”是绝对不相同的东西,各自都不能成为对方的根据和解释。
不过,这两个层面在笛卡尔心灵哲学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因为实体的存在是从属性“推”出来的,除了它们的属性外,我们对实体一无所知,所以实体―实体的二元论完全依赖于属性―属性的二元论,依赖于后者的性质和说明。
于是,在笛卡尔那里,实体―实体的二元论只有存在象征的意义,没有实质叙事的意义;或者说,它只是一个二元维度的符号,而它的实质内涵是以属性―属性的二元论体现的。
如果心灵与身体、思想与广延是互不相干的,那么如何理解活生生的、既有思想又有身体的人。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人的心和身是不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二,心和身何者代表了人的本质。
这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笛卡尔都给出了回答。
他认为,虽然心和身是绝对有别的两种东西,但它们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有生命的“人”。
当我们谈到一个人,既可以指他的身体,也可以指他的思想或灵魂,但作为其本质的,则是后者。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简答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简答1. 什么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彼此独立存在。
笛卡尔将身体视为物质的,可见的,可测量的实体,而将心灵视为非物质的,不可见的,不可测量的实体。
他认为身体是属于物质世界的,而心灵则属于精神世界的。
2.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起源和背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一书中。
这本书于1641年出版,是笛卡尔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总结。
在这本书中,笛卡尔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怀疑主义观点,并运用怀疑主义的方法对知识的基础进行了重新思考。
在怀疑主义的基础上,笛卡尔开始怀疑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
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和感知可能是虚假的,不能作为确定真实存在的依据。
然而,他发现即使怀疑一切,他自己的思维却是不可否认的存在。
于是,他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结论,即思维是唯一不容置疑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笛卡尔开始思考身体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身体是物质的,可见的,可测量的实体,而思维是非物质的,不可见的,不可测量的实体。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彼此独立存在。
3.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核心观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3.1 身体是物质的,思维是非物质的笛卡尔认为,身体是物质的实体,它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和测量。
而思维则是非物质的实体,它不能通过感官来感知和测量。
思维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考和感知都发生在思维中。
3.2 身体和思维是彼此独立的存在笛卡尔认为,身体和思维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彼此独立存在。
身体是物质的,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而思维是非物质的,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身体和思维完全分离的情况,即身体存在而思维不存在,或者思维存在而身体不存在。
3.3 思维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笛卡尔认为,思维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
即使身体死亡,思维仍然可以存在。
他提出了“幻想之地”(Cogito)的概念,认为思维是一种独立于身体的存在,它可以在幻想之地中自由地思考和感知。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身心关系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主要探讨身体与心灵、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身心关系通常涉及到两个主要的观点:一是身心二元论,二是身心同一论。
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不是身体的一部分,而是与身体分离的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心灵具有不依赖于身体的本质,而身体只是心灵的载体或容器。
身心二元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笛卡尔等。
身心同一论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这种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身心同一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也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对身心关系的不同看法。
例如,现象学家胡塞尔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身体是心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而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即“知觉体”。
总的来说,身心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笛卡尔身心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4-194-02
摘要近代哲学中,笛卡尔第一次提出了身心二元论的系统理论,他将世界明确地分成不同性质、各自独立的实体。
但他又陷入了身心交感说与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中,最终也没能很好的解决,不过给
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心灵身体二元论
近代哲学中,笛卡尔第一次提出了身心二元论的系统理论,他将
世界明确地分成不同性质、各自独立的实体。
而他的二元论归根结底是人的二元论,世界的二元性也是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因为只
有人才有灵魂,才有精神,只有在人这个物种身上才能体现出灵魂
与身体两个方面的区别。
一、身心作为对立实体而存在
笛卡尔关于实体的定义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①。
”他说,严格地说,只有上帝才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存在,上帝是唯一的实体。
虽然他的形而上学仍然把最高实体归于上帝,但上帝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虚位”。
当他说心灵和物质都要依靠上帝而存在时,他只是顺从传统的观念而已,并没有给予
进一步的说明和论证。
1.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
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凡可怀疑的,我们也都应当认为是虚妄的②。
”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
“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的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
笛卡尔这里所说的“我”是一个思想的主体。
他解释道:“严格的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③。
”这个“我”是超越形体的,因为“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没有形体,不能摄取营养和走路,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想象”我”没有思想。
通过普遍的怀疑之后,就得出了我思故我在。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呢?笛卡儿认为我首先就是一个思维。
他说:“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而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④。
”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就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而且思维自身具有最基本的直观的明证性,
简单来说,这个我思就是一个意识的活动,而笛卡儿肯定的也就是
这种意识活动自身,他认为不管我们想什么,不管我们想的内容是
对还是错,这个活动本身是直观和明证的。
他说,正因为我明确知道我存在,而同时除了我是一个思想的东西,我又看不到任何其他的
东西必然属于我的本性或本质,所以我恰当的断言,我的本质只在
于如下事实:我是一个思想的东西,或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想。
他认为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
“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
“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的也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逻辑上来说,“故”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
他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
就是它的本质。
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2.身体作为实体在本体论上存在
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所以只有在人这个物种身上能体现出二者的结合。
那么笛卡尔是如何确定物质事物的存在的呢?笛卡尔在抬出上帝后就接着说:“我们不能怀疑,我们所有的每一种知觉都是有异乎我们心灵的一种物象来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使自己经验一
种知觉而不经验另一种知觉,而每一种知觉都是完全依靠那个触动我们感官的对象的⑤。
”那这个触动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呢?是上帝吗?但在他那里,上帝只不过是为了顺从传统而虚设的东西。
所以这个对象应该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具有长、宽、高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既然这个东西不是上帝,那么这个对象存在或者说
这个广袤的实体,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实体。
笛卡尔在论证心灵实体是借助的是思维功能,在论述物质实体时,就只能借助于想象功能,“我心里的想象功能(我从经验中看到,当我考虑物质的东西是我就是用这个功能能够让我相信物质的东西存在的,因为当我仔细考虑什么是想象时,我看出它不认识功能对向它直接呈现的物体的
某种运用,因而这个物体是存在的⑥。
”
笛卡尔当初论证心灵实体存在时通过普遍的怀疑,得出“我”这个实体的存在,对周围的世界、我的身体,甚至是清楚明白的数学观念都进行了怀疑,那么我们想象的东西是真的吗?笛卡尔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并没有解决这一个矛盾,他所做的就是将上帝搬出来,“因为毫无疑问,凡是我能领会的清楚明白的东西,上帝都有能力产生出来,而且我从没有断定过他对什么东西由于我不能很好地领会就做不出来。
”由此可见,他借助上帝的力量来保证物质实体的存在,好像在这里上帝也不是形同虚设,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替他圆场的。
二、身心二元论的困境
自然非常明白、非常显著地告诉我,我有一个肉体,“当我感觉痛苦的时候,它就不舒服;当我感觉饿或渴的时候,它就需要吃和喝⑦。
”这应该是真实的。
这些痛、饿、渴的感觉告诉我,“我不仅住在我的肉体里,就像一个舵手住在他的船上一样,而除此之外,我和它非常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融合、掺混得像一个整体一样地同它结合在一起。
因为,假如不是这样,那么当我的肉体受了伤的时候,我,这个仅仅是一个在思维的我,就不会因此感觉到疼,而只会用理智去知觉这个伤,就如同一个舵手用视觉去查看是不是在他的船上有什么东西坏了一样;当我的肉体需要饮食的时候,我就会直截了当的认识了这件事,用不着饥渴的模糊感觉告诉我。
因为事实上,所有这些饥、渴、疼等等感觉不过是思维的某些模糊方式,他们是来自
并且取决于精神与肉体的联合,就像混合起来一样⑧。
”由此可见,灵魂和身体是浑然一体的,只要身体受了伤,我立即就会感觉到疼痛,不要任何中介,并且饿、渴、痛等感觉本身就是肉体和灵魂联合的结果。
既然精神和物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二者怎么会有一致性,如何结合在一起呢?他有解释到:“精神并不直接受到肉体各个部分的感染,它仅仅从大脑或者甚至大脑的一个最小的部分之一,即行使他们称之为共同感官这种功能的那一部分受到感染,每当那一部分以同样方式感受时 ,就使精神感觉到同一的东西⑨。
”这样看来,他的学说又成了一种身心交感说,与他的身心二元论理论是不相容的。
既然灵魂和身体是两个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实体,灵魂没有任何质量,没有任何形状,在空间中不占据任何位置,那么它怎么能够对我的身体产生因果的影响的呢?通常空间中的物质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运行的,我们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物体的运动。
精神如果既无质量也无能量,怎么能够对物质的躯体产生影响呢?
三、松果腺理论
笛卡尔为了说明异质的精神怎样推动肉体,它从哪里获得的动力等问题,就进一步发挥了“元精”的思想。
他说:“即使在我们人里边,直接是外部肢体运动的并不是精神,而仅仅是精神规定的那个我们称作“元精”得非常稀薄的液体的流动,这种液体不断从心脏通过大脑流向肌肉,它是我们肢体一切运动的原因,并常常引起许多不同的运动,并同样引起一些而不是另一些运动⑩。
”这表明“元精”是精神推动肉体的工具。
为了说明精神与肉体相结合并相互作用,笛卡尔提出了“松果腺”理论。
他说:“虽然灵魂与整个身体相结合,然而在身体之中的某一部分,灵魂在那里比任何部分更显著的发挥它的功能……这就是大脑最里面的那一部分,即以某种方式悬于脑管之上的腺体(通过这
个脑管,在前腔的元精和后腔的元精之上,己经产生了联络,一直在这个小腺体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反过来,在元精的路径中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就可以给这个腺体的运动带来很大的变化11。
”他说的这个小腺体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松果腺。
精神和肉体就是通过松果腺来相互作用的。
四、小结
不论是时代的局限还是个人的局限,一个哲人的魅力也许真的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而是他留下的问题是什么,让后人有前进的方向。
虽然他的理论中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他也没有很好的解决,但是他的“二元论”理论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他留下的身心关系问题让后人不断探索,出现了身心同一论,行为主义,功能主义,新的副现象主义等等理论派别,在哲学史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