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实体二元论与信息时代心身关系的辨析

合集下载

身心二元论的探讨

身心二元论的探讨

身心二元论的探讨人类作为一种有思维能力的生命体,对于自身的身体和心灵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许多哲学家和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身心二元论是一种被广泛讨论的理论,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探讨身心二元论的基本概念、争议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身心二元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笛卡尔的思想。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文句,并从此奠定了身心二元论的基础。

笛卡尔认为,身体是可见的物质实体,而心灵是非物质的思维和意识的所在。

他主张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作用。

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备受争议。

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身体和心灵之间存在更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

例如,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相互关联。

通过研究脑部的神经活动,科学家们发现心灵的一些活动和思维过程与特定的脑区和神经信号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当身体不适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类似地,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身体方面的不适。

这种身心相互联系的观点挑战了身心二元论的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灵并非完全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

面对身心二元论的争议,有些哲学家和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试图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体和心灵的概念是由社会和文化构建的,并不是固有的或本质上的。

我们的体验和认识来源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因素在身体和心灵关系中的重要性。

尽管身心二元论的争议一直存在,但它对人类生活和思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身心二元论赋予了我们思考和意识的自由。

如果我们接受身心二元论,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和意识的独立性,我们也可以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和谐。

我们可以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心理调适来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身心关系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试图了解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但由于人的身体的微观系统的复杂性,尤其是精神活动的复杂性,这一问题的解决一直收效甚微。

尽管随着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这一问题有了比以前清晰得多的认识,但离问题的彻底解决还相差甚远。

下面以西方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典型理论为参照,分析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不同形态。

一、西方哲学关于身心关系的几种典型理论哲学中任何将身与心分开来进行研究并进而考察身心之间关系的做法都会遭遇极大的困难,这一点前人已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讨论了各种身心分离的学说,他将身心关系概括为八种主要理论:唯物论、唯心论、相互作用论、副现象论、双重形态论、身心平行论、偶因论、预定和谐论。

唯物论认为自我就是他的身体,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我们不需要在身体与心灵的关系上进行思考,不要追问二者的关系如何,不要问一个对另一个怎样发生作用,如果硬要追问,那它就超出了唯物论的前提。

唯心论与此相反,认为身体不过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唯一的存在是精神和心灵,一切时空当中的存在都是心灵的表现。

相互作用论认为人是一个实体,它既有身体又有心灵,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身体作用于心灵,心灵作用于身体,二者的因果关系把二者联结为一个人。

副现象论认为心灵本身没有物质那样的作用,非物质的心灵不能作用于身体,而身体是现实的、物质的,身体作用于心灵从而产生意识、情感、思想等心理现象。

双重形态论认为心灵可以作用于身体,身体也可以作用于心灵,心灵和身体是人这一实体的二种形态;这两种形态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实体的各种功能。

身心平行论认为心灵和身体不是同一实体的二种形态,而是二种完全不同的实体,这二种实体不相互作用,心灵中的前一事件是心灵中的后一事件的原因,身体中的前一事件是身体中的后一事件的原因,心灵不能是身体的原因,身体也不能是心灵的原因,二者永远平行而不相交,但二者又不能截然相分。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简答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简答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简答
摘要:
1.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2.笛卡尔对身心关系的论证
3.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判与影响
正文:
1.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他在哲学领域中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世界由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一种是具有广延性、可感知、可改变的物质实体,即“身体”;另一种是具有思维、意志、情感等非物质特性的实体,即“心灵”。

笛卡尔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通过“松果体”这一媒介进行交流和互动。

2.笛卡尔对身心关系的论证
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的“方法论怀疑”来论证身心二元论。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应以清晰、明确、无可置疑的观念为基础。

通过怀疑一切的方法,笛卡尔发现,唯有“我思故我在”这一观念是清晰、明确、无可置疑的。

因为怀疑的行为本身就证明了“我”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笛卡尔进一步提出,身体和心灵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实体,它们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联系。

心灵是思维的场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身体则是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判与影响
尽管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后来也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批判。

其中最著名的批判来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

他们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并非像笛卡尔所说的那样截然不同,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后来的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人也提出了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判。

尽管如此,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在哲学、心理学、医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介绍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首先,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思维、情感、知觉、记忆和意识等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灵和身体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例如,身体不适或疾病会影响心灵的状态,导致情绪低落或焦虑等心理问题。

同样地,心灵的状态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例如,压力和焦虑会导致身体紧张、失眠和消化问题等。

第二,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可以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

医学是通过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医学研究发现,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身体的疾病和不适会影响心灵的健康,而心灵的状态也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

心理压力、负面情绪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因此,在医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关注身体的症状和疾病,还需要重视心灵的健康和心理调节。

第三,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

哲学是研究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实践的学科。

哲学对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心灵是独立于身体存在的,还是它们是同一实体的两个方面?这是心理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心灵-身体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同的实体,相互独立存在。

但是,这一观点受到了批评和挑战。

现代哲学家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互为存在条件。

没有身体,心灵无法存在;同时,心灵的活动也需要身体提供支持和载体。

此外,神经科学也对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神经科学探索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生理机制和相互作用。

例如,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元活动等方法,揭示了心灵活动与脑部活动之间的关系。

心灵与身体的哲学关系

心灵与身体的哲学关系

心灵与身体的哲学关系人类一直以来都对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感到困惑。

心灵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非物质的内在体验,而身体则是指人的肉体和生理机能。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哲学问题,涉及到意识的起源、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自由意志的存在等方面。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心灵与身体的哲学关系。

一、心灵与身体的二元论观点二元论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彼此独立存在。

这一观点最早由笛卡尔提出,他认为心灵是一个非物质的、思维的实体,而身体则是一个物质的、可观察的实体。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即心灵通过松果体与身体相连,从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然而,二元论观点在现代哲学中受到了挑战。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密切联系。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心灵的活动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当我们感受到疼痛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被激活,这表明疼痛是一种生理反应。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也揭示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反应,例如,当人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时,心率和血压会升高。

二、心灵与身体的唯物主义观点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产物,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的意识和思维是由大脑的神经活动所产生的。

意识和思维可以被解释为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过程。

这一观点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尤其是在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

然而,唯物主义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唯物主义无法解释意识的主观性。

意识是我们的内在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主观性和直观性。

无论科学如何解释神经活动,它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主观的体验。

其次,唯物主义无法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

自由意志是指我们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和选择的能力。

如果一切都是物质的产物,那么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就成了一个问题。

三、心灵与身体的综合观点综合观点试图超越二元论和唯物主义,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笛卡尔哲学

笛卡尔哲学

演绎法、怀疑论,经验论,上帝存在论,唯物论,二元论,自我论是笛卡尔哲学的主要内容。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近代哲学家最关注的中心问题。

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来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同历史上的怀疑论不同,他的怀疑是方法的怀疑,其目的是通过纯粹理智的思考、直观的认识和逻辑的论证找到真理,来获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真正把握和对人的本质真正理解,彻底改造旧哲学,建立起能够解释世界的新知识体系。

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理性的沉思,他的理性沉思结论:一是提出存在着两个相互独立地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从而表现为二元论;一是指出人的理性在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从而确定了理性的地位,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方法论原则:笛卡尔排除不可靠的知识,寻找可靠知识所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第二条,把自己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自己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可能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们确信毫无遗漏。

上述规则的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指出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我思故我在1、首先,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

尽管感觉给予我们关于事物的许多信息,但是有时感官是会骗人的。

例如同一个物体由于远近不同,在感觉上就变成了不同的东西。

笛卡尔二元论剖析

笛卡尔二元论剖析

笛卡尔二元论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1650年2月11日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是二元论唯心主义者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对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影响,人们一般都首推他的心身二元论,认为唯此才使他成为近、现代心灵哲学的开创者。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实体的层面,即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身体)的对立;一是性质或属性的层面,即心灵的属性“思”与物质的属性“广延”的对立。

他认为,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对立的各方都不能还原为另一方。

这是二元论的基本含义。

也就是说,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思”与“广延”是绝对不相同的东西,各自都不能成为对方的根据和解释。

不过,这两个层面在笛卡尔心灵哲学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因为实体的存在是从属性“推”出来的,除了它们的属性外,我们对实体一无所知,所以实体―实体的二元论完全依赖于属性―属性的二元论,依赖于后者的性质和说明。

于是,在笛卡尔那里,实体―实体的二元论只有存在象征的意义,没有实质叙事的意义;或者说,它只是一个二元维度的符号,而它的实质内涵是以属性―属性的二元论体现的。

如果心灵与身体、思想与广延是互不相干的,那么如何理解活生生的、既有思想又有身体的人。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人的心和身是不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二,心和身何者代表了人的本质。

这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笛卡尔都给出了回答。

他认为,虽然心和身是绝对有别的两种东西,但它们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有生命的“人”。

当我们谈到一个人,既可以指他的身体,也可以指他的思想或灵魂,但作为其本质的,则是后者。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号:**********姓名:***笛卡尔生活在欧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新的科学成果和新的解释方法对笛卡尔的思想及其研究兴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生理实验来揭示心灵(Mind)产生原因并进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但当时科学的发展状况使得笛卡尔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宗教迫害也使他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只能以隐晦的语言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他的二元论哲学正是这一背景的必然产物。

心身关系,也就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关系。

一直就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它不仅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交汇点,而且对它的回答也区分了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所以哲学史上各个哲学派别对这个问题都必然要作出解答。

虽然在古代就存在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但是当时的理论论证却十分的简单甚至说是粗糙,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

所以直到近代哲学,特别是从笛卡尔开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有了鲜明完整的理论形态。

我们可以从黑格尔的一段话中体味到笛卡儿在个问题乃至哲史上的重要性:“从笛卡尔起,我们踏入了一种独立的哲学。

这种哲学明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其实相同的结论我们也不难从其他后来伟大的哲学家那里得到。

近代哲学中,笛卡尔第一次提出了身心二元论的系统理论,他将世界明确地分成不同性质、各自独立的实体。

而他的二元论门根结底是人的二元论,世界的二元性也是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才有精神,只有在人这个物种身上才能体现出灵魂与身体两个方面的区别。

笛卡尔把实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物质实体, 一类是心灵实体。

物质实体的本质是广延, 而心灵实体的本质是意识或思维。

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物质实体是无限可分的, 心灵实体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实体是可以毁灭的, 心灵实体是不可毁灭的; 物质实体要遵循物理学规律, 是被决定的, 而心灵实体具有自由意志, 是自由的; 物质实体只有通过人的感官形成感知经验才能被构建起来, 是被间接地知道的, 而个体具有直接通达心灵实体的优越通道, 因而心灵实体是被间接地知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11期2011年1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11Vol.8No.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心身关系是哲学基本的核心命题之一。

回顾历史进程,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罗蒂的“心身统一性的唯物主义”,以及丹尼特的心灵解释学,走过了一条漫长的、相互更迭反复的道路。

虽然心身关系问题长期游弋于“对立”与“同一”的哲学价值取向之间。

但每一种理论的产生总是离不开其所属的时代背景,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古代自然科学不成熟,哲学家几乎完全是根据经验和思辨进行猜测和推断;笛卡尔的理论则是建立在当时缺乏系统性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现当代,心灵哲学不再是学者独自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具有更为广泛和坚实的学科依托。

特别是二战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阿尔温·托夫勒所谓的“第三次浪潮”冲击着心灵哲学的方方面面。

一、笛卡尔实体二元论简述心身关系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核心命题之一。

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大师就曾做出过相关探索。

这些古典理论把心灵视作外在于肉体的东西,强调了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关系,具有重灵魂而轻肉体的特征。

直到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提出,才将心身关系尖锐地摆在了所有哲学家的面前,成为不容回避的核心命题。

笛卡尔通过否定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与肉体“一元论”的理论,重新肯定和阐述了柏拉图将两者看做是相互独立实体的思想,具体来说,世界是由两种截然不同、不依赖于其他东西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构成的,其中每一种实体都仅仅具有唯一的一种属性———物质实体由于占有空间,其唯一属性是广延,其运动遵循自然规律;心灵实体则由于为人所特有、不占有空间,其唯一属性是思维,其行动遵循自由意志;物质实体无思维,心灵实体无广延,因而这两种实体实质上相互平行、彼此独立、互不干预,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原。

笛卡尔认为,这两个层面中对立的各方都不能还原为另一方。

即是说,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思维与广延是绝对不相同的东西,各自都不能成为对方的根据和解释。

19世纪后半叶,随着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兴起,传统的笛卡尔形而上学受到了质疑。

学术界开始将传统的心身问题转变为对不同感觉要素(组合)之间关系的探究。

到20世纪20年代,一批新的心灵哲学流派不断涌现,如布伦塔诺的描述性心理学,冯特、詹姆斯的心理哲学、马赫的心身平行原理、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但20世纪4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对心灵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直到二战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衰落,人们对心理过程及其状态第一次具备了相对科学和客观观察手段,心身问题重新被纳入了主流哲学的研究范畴。

维持根斯坦《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评论》的诞生,使关于心理现象的语词和概念进入了分析哲学的理论视野,以语言分析为基础的研究范式成为了现代心灵哲学的发展主流。

二、计算理论:前信息时代心灵哲学的嬗变二战之后,随着商用计算机的使用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民用PC 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建构,人类进入了后信息时代(一般认为,1984年是前后信息时代的分水岭,而发展中国家的后信息时代比欧美要晚10年左右)。

计算理论取得了远比笛卡尔更严格和细致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心智与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从实质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就总体而言并没有彻底超越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其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仍然沿用着惟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摆脱不了形而上学的禁锢和机械论的还原主义倾向。

第一,计算理论是以“计算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

这种形而上学把高度复杂的存在事物简化为单纯的可计算事物,而人的精神本身就包含着众多不可计算性的方面。

把一切心智过程都定量化的背后,意味着计算理论企图利用计算机产品模型的特征提供一种单向隐喻,以此来试图揭示心智的本质,达到对人类心智科学合理的认识,这一推导模式打有很深的笛卡尔式烙印。

此外,从苏格拉底经由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兹和康德一直传至常规AI 的这一哲学传统的分支,认为理论是根据抽象的原理(包括定律、规则、程序等)对客观的、与语境无关的元素(属性、数据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的。

西方哲学这种从笛卡尔开始的对确定性的追求是如此的根深蒂笛卡尔实体二元论与信息时代心身关系的辨析谢峰(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自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以来,心身关系始终是西方哲学的核心命题,信息时代的来临则为探索该命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解析了计算理论对传统心灵哲学的冲击,论证了人类实践活动由笛卡尔现实空间向信息时代虚拟空间延伸过程中,虚拟实在所带来的全新的存在体验。

关键词:信息时代;心身关系;笛卡尔二元论19··固,直到分析哲学时代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基础,而分析哲学与常识的哲学和心理学是难以兼容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德格尔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对生长于分析哲学传统中的符号信息加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无论是早期的物理符号主义,还是将心灵的认知视为并行分布式计算处理过程的联结主义,都沉溺于将日常情境分析成为事实和规则。

这种理论构建方法事实上一旦脱离了特定的语境中和目的就变得缺乏实际意义,它们只能在一定层次上揭示了存在的部分本质和功能,而不是全部。

第二,计算理论作为一种精致的机械论,仍然继承着笛卡尔机械论的传统。

在计算理论中,计算是对符号的一种处理,计算机也被称为符号处理机。

这种新型的机器与笛卡尔时代旧式的杠杆、轮子机械相比虽然先进了许多,但它仍然带有强烈的还原论色彩。

但一旦超出了肉体或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或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与人同等看待。

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非理性的。

理性构成了人的本质,它是非物质的,是否具有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为了说明人与动物、机器的根本区别,笛卡尔进一步指出:机器与人有两点根本的不同。

首先,机器不能像人那样使用语言;其次,机器没有学习功能,它只能根据预先设计的程序运行,而人则可以通过理性的认识应对环境的变化。

虽然笛卡尔的这一观点对计算理论和人工智能科学提出了重大挑战。

事实上,计算理论对人类心灵完全机械论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它在实践上必然导致对人类精神的意向性、意义和价值的否定。

高度复杂而多样化的人类精神、价值和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是不可能通过计算机完全模拟的。

因此,计算理论作为前信息时代心灵哲学的嬗变,尽管对传统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但在实质上它即有对笛卡尔体系的继承,也蕴藏着一定的背离。

三、后信息时代虚拟世界心身关系的解析肇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第三次浪潮,以网络的普及和个人交互式信息平台广泛应用为标志。

后信息时代是“真正的个人化”的信息时代。

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协调与配合。

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

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可以把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

虚拟实在是指在功效方面真实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事件或实体。

它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人的感知为核心,使主体在虚拟实在的赛博空间内,获得与真实世界同样的感知与满足。

虚拟实在是人类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不同于笛卡尔的客观实在,而是既虚又实的存在。

其特征在于:第一,在空间的过程性与情境性上产生了与客观实在世界不同的心身体验。

虚拟实在是一个动态的数字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计算机等各种技术构成了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

主体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操纵数字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之。

心身关系不再是彼此独立的(笛卡尔二元论)或紧密不可分割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心灵既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依托身体感受客观实在,也可以通过信息存储器或网络对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做出反应。

也就是说,出现一心对应多身,或者一身对应多心的可能。

第二,在后信息时代,虚拟实在作为一种以符号为基础的人工实在,不但创造出可用于栖息和探索的虚拟空间,而且也产生了虚拟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完善,时间的分岔发生了,人们开始将网络的虚拟世界时间与实现世界的时间做出区分。

虚拟时间的出现,改变了时间的一维性,使时间呈现出相对化和内在化的特点。

时间的这种相对化和内在化使虚拟实在中的个体不再受到严格的统一时间标准的制约。

心与身隔离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不同的空间中,心灵在脱离身体这个物质载体以后,寄托在虚拟世界的多重身份上,人们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主体地位,而是能采用多个身份(如性别、用户名、种族)在不同的虚拟时地出现。

这样,后信息时代不仅重塑了虚拟的空间和时间,而且也打开了自我再造的可能性。

此外,虚拟实在仍然有其现实的实体基础。

虚拟实在是一种要在人工条件和技术系统下才能产生的实在,一旦离开了这些客观实在的条件和系统,虚拟实在就消失殆尽。

虚拟空间的构建是以物理实体为基础的,它以电子元器件和软件为载体,无论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脱离物理实体而存在。

尽管虚拟实在技术目前沿着视觉、触觉、味觉模拟的由易到难的方向不断发展,产生逼真的感觉。

但至少迄今为止,虚拟实在技术还不可能彻底等同于现实实在。

比如人不能用虚拟世界的餐饮代替现实中的一日三餐。

虚拟世界的这种实在性是模仿或模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实在性。

其“真实性”只是与“原型”的相似,实质上只是感觉或经验效果上的相仿。

由此可见,虚拟实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由笛卡尔的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

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用信息中介系统进行的双向转化,给人带来全新的存在体验。

现实实践是虚拟实践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现实实践的长期积累、遗传,虚拟实践就不可能具备其赖以产生的主体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就必然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2006.74-75.[2]J.特赫曼.哲学与心灵[M].三联出版社,2001,(英文本):102-107.[3]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431-432.[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2005.152-153.[5]高新民.西方心灵哲学的问题、前沿争论与历史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0,(4).[6]沈学君,高新民.试论认识心灵的三次范式转换[J].福建论坛,2004,(2).[7]PeterA.French euris brown:Puzzles Paradoxes and Problems[M].copyright2007By St.Martin’5Press,New York.[8] E.D.Klemke,A.David Kline,Robert Hollinger:Philosophy———The Basic issues[M].Copyright1986,by St.Martin,5Press,New York.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