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教学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急需进行现代转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历史演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以及现代转型的必要性等方面的探讨,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运用技术手段等措施。

通过对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值得期待的是,这种现代转型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素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现代转型,历史演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技术手段,转型效果,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文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现代转型和更新。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提升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理解深度。

对《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文论传统、加深对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从而丰富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

古代文论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

通过研究古代文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

古代文论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和更新。

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咱先来说说先秦时期吧。

这时候最有名的文体那得是诗歌,《诗经》就是个超级棒的例子。

《诗经》里的诗就像是古人的生活小日记,有写爱情的,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多俏皮啊,就像一个小伙子在那偷偷暗恋姑娘,心里痒痒的感觉。

还有写劳动的,写战争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都在里面。

那时候的诗,四言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在人群里传唱得可火了。

再说说先秦的散文,这可就厉害了。

有历史散文,像《左传》,它把历史故事讲得那叫一个精彩。

就跟我们现在听评书似的,什么战争啊,阴谋啊,讲得特别详细。

还有诸子散文,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大思想家,他们的文章也是很有特色。

孔子说话就很温和,像个老夫子在给学生讲道理,谆谆教诲的感觉。

庄子就不一样了,那家伙,想象力超级丰富,讲个故事都神神叨叨的,什么鲲鹏展翅啊,感觉就像在看科幻大片一样,特别酷。

到了汉朝,赋这种文体就兴盛起来了。

汉赋那可真是华丽得不要不要的。

就像一个爱打扮的小姑娘,把所有好看的东西都往自己身上堆。

辞藻特别华丽,描写的东西也特别宏大。

司马相如的赋就是典型,他写个上林苑,把里面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宫殿楼阁写得是淋漓尽致。

但是有时候汉赋也有点太啰嗦了,就像一个话痨一直在那说个不停。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开始流行了。

骈文呢,讲究对偶,就像对联一样,而且还很注重声律。

你看那些句子,一对一对的,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

像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开篇就很震撼。

不过骈文也有个小缺点,就是有时候为了对偶和声律,会有点堆砌辞藻,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

唐朝那可就是诗歌的天下啦。

唐诗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有像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想象力,简直绝了,就像一个永远充满幻想的孩子。

还有杜甫这样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文化社会学: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

文化社会学: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

信, 辞欲巧。 ( 礼记 ・ ”《 表记》 如 同文质彬彬 一样 , ) 这些主张
也是针对所有 的言辞 、 文章而言 的 , 纯文学 的实用 文体也 非 不例外 。这样 , 集[ ] 上海 : M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8 . 1 3 9 [O 姚鼐. 1] 惜抱轩诗文集 [ .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9 . 1 2 9
[] 5 钱穆 . 中国文学论丛[ , M] 北京 : 三联 书店 , 0 . 2 2 0 [ ]罗根 泽. 6 中国文 学批评 史 ( ) M] 一 [ .上海 : 上海古 籍 出版社 ,
18 9 4.
[ ]葛瑞汉. 7 论道者——中 国古代哲学 论辩 [ . M] 张海晏 , 北京 : 译.
务, 可谓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清代桐城 文论高度肯定文
学的审美价值 , 在古文 的审美特 性方 面有突 出的理论 建树。 同时 , 他们在思想上推 崇道学 , 其美学 也总 是紧密联 系着义 理、 经济等方面的 内容。例如方 苞创建 了义法理 论 , 深入探 讨了古 文的体例 、 材、 取 结构 等方面 的规律 , 但他 在《 申谦 答 居书》 中解释其“ 艺术莫 难于古 文” 的命 题时说 : 若古 文则 “
韦勒克曾这样描述 文学理论 : 文学 理论是关 于文 学原理
代 以来的许多理论流派 , 如社会批判理论 、 文化唯物主义 、 身
和标准 的研究 , 比诗学这样 比较含混或容易引起歧 义的传 它
统概念要更加精确。文学有 自己的边界 , 文学研究 的终极 目
的是 有 关 文 学 的 系统 知 识 , 即文 学 理 论 。J 韦 勒 克 看 来 , 【】 j在
体理论 、 消费文化理论等 , 也均超越 了韦勒克 的阐释边界 , 呈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 观点,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例如,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 度对张之洞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其思想和行为的本质。
总之,近百年来,张之洞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 了进一步推进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全方位的研究,注意历史背景和个体经历对 张之洞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评 价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
总的来说,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对于古文论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 面、从浅入深的过程。这一研究领域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实践价值,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和重视。未来,随着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我 们相信古文论范畴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各 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还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领域和视角的学者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研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谢谢观看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和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 题。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 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范畴等问题,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阶段。学者们 开始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伴随着 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但是,也 有一些学者坚持不懈地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一、古代文体论的源头
古代文体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并将其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其中,《诗经》是古代文体论的重要资料,它提出了“诗歌有五韵”的理论,把诗歌分为五类,即“大雅”、“小雅”、“颂”、“周南”和“赋”,从而为古代文体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体论的发展
古代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诗经》的影响,文学家们把诗歌分为五类,并
且把诗歌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汉书》、《史记》、《晋书》、《魏书》等史书的影响,文学家们把史书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古文观止》、《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
文学著作的影响,文学家们把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三、古代文体论的影响
古代文体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还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此外,古代文体论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意义,包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深化,以及对于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重建,而所具有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理论学术价值,已成为学界共识,时贤多有论说,笔者亦曾有专文论及,故而不再赘言。

本文主旨,试图论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范畴体系问题,并且兼及其现代转化问题。

毋庸讳言,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之体系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说尚处于萌动、起步阶段,这自然与此项研究工作之理论学术难度以及迄今为止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概念范畴、命题的整理、研究尚且还不能为进行其体系之研究提供一个非常坚实而充分的基础和出发点有关。

但是,在更进一步地加强对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之全面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之同时,开展对其体系范式的探讨和建构,则无论如何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紧迫的学术任务。

笔者以为,其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论学术价值:⑴、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是揭示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及其范畴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之根本途径;⑵、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有益于总结、提炼传统文论理论思维机制方式及其经验;⑶、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是认识传统文论在思想范畴方面的民族文化特征之重要方法;⑷、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及其体系之转型与重构,实现文论话语本土化之既定目标,亦是无法超越过去的主干工程之一。

其学理上之必然,深究下去,需以专文论析之,这里仅简言之,恕不展开。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必然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理论视域和思维特征、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确认、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结构网络和具体模式以及建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逻辑和历史原则诸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即准备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在思考、探讨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过程中的一得之见,谬误、失察之处,祈请方家教正。

一在许多议论中国古代美学或文论特点的文章或论著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看法,即认为传统美学或文学理论批评是经验、直观以及模糊式的,缺乏理论性、逻辑性、思辨性、分析性、系统性等等,至于理论范畴体系就更无从谈起了,这差不多已成为定见。

中国文学史架构的两种阐释方式——文体的内在发展与朝代更迭

中国文学史架构的两种阐释方式——文体的内在发展与朝代更迭
为次年 。民国三年 (9 4 1 1)八月 商务 印书馆初版 ,三年九月 十六 日禀部注册 ,十月二 日领到执照 ,标注 “ 育部审定” 教 字样 ,民国十四年 (9 5 12 )十月印刷到 I 9版,是 “ 中国文 学史”学科建立过程中出版较 早,并且在北京政府时期的中 学里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该书初版正文仅 9 7页,白文二
学史》和王梦 曾 “ 中国丈学史》为主要 切入 点,通过对这两种视 角的分析 、对照 , 理丈学史之脉络 ,寻绎文学发展之规律 。 梳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王梦 曾:袁行霈;阐释 方式
中 图 分类 号 : J0 27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2 9 ( 0 )0 - 0 4 0 6 32 1 2 1 1 10 5 -4
为 依 托 ,加 以叙 述 , 之 情 理 并 茂 。在 叙 述 某 一阶段 的文 学 使
治、社会 的 “ 外围视角” 自沈 约的 “ 。 文体三变说”开辟并
规范 古代文学史论述的基本视 角,即从 “ 文体”角度来关照 文学史 的演变。“ 沈约 ‘ 文体 三变 说’之 ‘ 文体 ’ ,不是指纯
就文体而 言, 读王梦曾先生 中国文学史 以及对其 通
所 处 时代 文 化 背 景 的 考 察 , 们 不 难 看 出 王 先 生眼 中的 中 国 我
文学在体制上属于杂文学。在传统中国人看来 , 只要是用文 字进行创作就是文学 , 并没有细分什么是纯 文学 , 什么是非 纯文学,文学与经学、史学、子学等交错 其问。诚如章太炎 所说 :“ 文学者 ,以有 文字 著于 竹帛 ,故谓文 ;论其法式, 渭之 文学 。 34s ”[v1 ] 相较之下 ,袁行霈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其 内容准诸 文学本身变迁之大势 , 将民 国以前的中国文学历 史划分为孕育时代 、词盛时代 、理盛 时代、词理两派 并盛 时 代 四编 ,又于每编之 内分期叙述 ,以醒眉 目。① “ 编纂方法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获得准确的结果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以期深化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文献批评法、文本学和意义论。

1.文献批评法:文献批评法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方法,旨在从文献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批评和校勘,分析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作者的动机等问题。

在这个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揭示其中的异同并进行推敲。

这种方法注重原始文献的准确性,对于恢复文献的原貌和真实意义十分重要。

2.文本学:文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范式,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与解码,揭示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在文本学中,研究者可以运用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工具,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深化对文献的理解。

3.意义论:意义论考察文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阐释、解释和理解,揭示文献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种方法注重对文献背后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观的把握。

意义论的研究范式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帮助揭示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搜集、考证、比较分析和解释。

1.文献搜集:文献搜集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工作。

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包括书籍、手稿、碑铭等各种载体上的文献。

搜集的文献应尽可能全面,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校勘,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2.考证:考证是对文献的真实性、作者和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和证实。

通过对文献内部的矛盾与对外相关史实的核对,研究者可以对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评估和鉴定。

考证需要运用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对文献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姚爱斌《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各种特征的多层次的文章整体。

文体范畴的产生,标志着古代文章整体观的自觉和成熟;各种辨体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古人对各种文章整体特征认识的深化和细化;有关文体发展和创作的体用论,揭示了特征各异的现实文体的生成机制。

一体多用的文章整体论克服了“体裁和风格二分论”研究范式的学理缺陷,实现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中,人们对“文体”(简称“体”)范畴一般有“体裁”和“风格”两种释义。

其具体做法是将文类文体论(有关诗体、赋体等的文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体裁”,而将作者文体论(如“太白体”)、流派文体论(如“竟陵体”)、时代文体论(如“盛唐体”)等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风格”。

在此基础上,学界建立了“体裁论”与“风格论”二分的古代文体论研究模式,并长期普遍遵循。

该研究模式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内部构成有关,又深受西方文类学(TheoryofGenres)和语体学(Stylistics)并存互异的理论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直接从中国学界通常将Genre(文类)和Style(语体)译为“体裁”和“风格”、将TheoryofGenres和Stylistics译为“体裁学”和“风格学”看出来①。

这一具有西方学理背景的二分式研究模式,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但其学理缺陷是,在这种分而治之的阐释视野中,中国古代文体论仅仅保持了形式上的完整,而缺少统一的本体论说明。

为了弥补“二分模式”的这一欠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文体”范畴的“体裁”和“风格”二义,重新界定中国古代文体论的范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论应指关于“文学体裁”的常与变的理论,而那些被理解为“风格论”的文体论则应被排除在外②。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确乎达到了学理自洽的目的;但从更深层看,这一思路又难免简单和保守。

其简单主要表现为只是把那些理解成“风格论”的古代文体论撇开了事,其保守则体现在对古代“文体”范畴的两种流行释义完全接受,未加反思。

因此,与其说这种做法解决了问题,毋宁说更充分暴露了“二分模式”的理论危机。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古代文体论的史料为依据,通过文献实证与逻辑分析、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结合的方式,重新解读古代“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辨析二分式释义的失误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切合中国古代文体论的新的研究范式。

一中国古代以“体”论文和“文体”一词大约产生于汉魏之际。

如汉末卢植《郦文胜诔》:“自龀末成童,著书十馀箱,文体思奥,烂有文章,箴缕百家。

”③蔡邕《独断》论“策”:“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体如上策。

”④在稍后的魏晋六朝文论中,以“体”论文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第一个高峰。

从有关文献可知,在“文体”观念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在“文”的观念框架内对有关文章的众多问题有了相当丰富的认识;但为什么在有了“文”的观念之后还会出现“文体”观念?“文体”范畴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文”的观念并丰富了人们对文章的认识?“文体”范畴依靠什么独特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地位?这此问题构成了本文思考的基本路径。

文体范畴给人们最直接的印象是,它提出了一个关于文章之“体”的问题。

《说文解字》称:“体,总十二属也。

”段玉裁注:“十二属,许未详言。

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

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有三:曰肩,曰脊,曰尻;手之属有三:曰肱,曰臂,曰手;足之属有三:曰股,曰胫,曰足。

”藉此可知“体”本指由“十二属”构成的人的完整身体。

那么,可否推测:“文体”一词也可指“文章整体”?《文心雕龙》中的诸多表述就一再明指或暗示文体具有“文章整体”这一属性。

如《附会》篇:“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刘勰借用“偏枯”这一中医术语,并从同为中医术语的“血脉”和“气脉”中化出的“义脉”一词,形象地说明文体应该是与人体一样的气血流通的有机生命整体。

再如《总术》篇:“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

”此句可以理解为,文体应该是由多种创作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文章整体,如果这些创作方法相互背离,这一文章整体就会解散。

又如《序志》篇:“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肇悦,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此句可以理解为圣人所创造的文体是“正言”与“体要”(即雅正之言与充实的内容)的统一,但是后世“辞人”却过分追求辞藻之美,破坏了文体的形式与内容的完整性。

⑤在这些表述中,刘勰显然都是将文体作为文章整体来看待的。

如果再将这些有关文体的表述置入《文心雕龙》整体语境中作进一步参照,还会发现文章整体观乃是刘勰论文的基本观念,对文体的文章整体属性的描述不过是其文章整体观具体表现之一端。

在文体论产生之前,人们并未对文章的整体性形成自觉关注,故极少直接论及文章的整体性特征。

文体范畴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文章整体与人的生命整体之间的相通性和相似性,标志着古人关于文章整体观念的自觉和强化。

“文体”范畴在“文”范畴之后出现,其重要意义之一即在于将文章的整体性特征突出出来,此前潜在的文章整体观因此得以彰显。

自此,中国古代的文章整体观有了一套自觉的、贴切的理论话语。

在中国古代文体论视野中,文章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在文体论及其周围,汇聚了中国古代有关文章生命整体性的最丰富的描述。

如《文心雕龙·附会》篇云:“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颜氏家训·文章》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

”二者都以人的生命整体喻文章整体。

其他如“体气”、“体格”、“体调”、“体韵”、“体趣”、“风貌”、“风格”、“气格”、“气脉”、“骨鲠”、“风骨”、“骨髓”、“骨劲”等诸多描述文章生命整体结构或特征的术语,也与古代文体观念关系密切。

钱钟书先生曾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论具有“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的特点⑥,堪为的论。

中国古代文体论中的文章生命整体观并非一个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思想的生命整体观在文体论中的体现,蕴涵着深厚广大的生命整体意识。

这种生命整体意识滥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流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分支和层面,渗透在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观念中。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是这一生命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基础,其基本特点是将思维着的主体——人——的生命形式和结构扩展到所有或有生或无生、或天然或人为的事物,其结果便是万物与人同体,天地与人同体,宇宙与人同体。

方东美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上一切思想观点,无不以此类通贯的整体为其基本核心,故可藉机体主义之观点而阐释之。

”他又将这一思想称为“机体主义”:“机体主义旨在:统摄万有,包举万象,而一以贯之;当其观照万物也,无不自其丰富性与充实性之全貌着眼,故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而不落于抽象与空疏。

宇宙万象,赜然纷呈,然克就吾人体验所得,发现处处皆有机体统—之迹象可寻,诸如本体之统一、存在之统一,乃至价值之统一等等。

进而言之,此类纷披杂陈之统一体系,抑又感应交织,重重无尽,如光之相网,如水之浸润,相与洽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质上彼是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之广大和谐系统。

”⑦这里所说的“机体主义”也即“生命主义”,以此理念观照中国古代文体论,当会有更深的领悟。

二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国古代文体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辨体”理论。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曾根据不同标准将“辨体”分为五类,以此为基础,并综合其他文论著作中的辨体论,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其一可称为文类文体的辨析。

这类辨体所得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文章类别,古人常常称之为“诗体”、“赋体”、“词体”等。

其中一些文类文体还可作更细的划分,如诗体又可分为古体和近体,古体又可再分为四言古体、五言古体等,近体又可再分为五言律体、七言律体等。

这种辨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学界一般解释为“体裁”。

其二是严羽所谓的“以时而论”的辨体形式,如建安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等。

其三是严羽所谓的“以人而论”的辨体形式,如苏李体、徐庾体、少陵体、山谷体等。

其四可称为“以派而论”的辨体形式,如元白体、西崑体、太学体等。

其五可称为“以品而论”的辨体形式,如形似体、质气体、情理体、飞动体、婉转体等(见《文镜秘府论》“十体”)。

其六是以写作技巧为标准的辨体,如五韵体、五平体、五仄体、失粘体等(见明杨良弼《作诗体要》)。

在这几种较大的辨体论之外,还有效汉武帝与群臣所赋之诗的“柏梁体”,效《文选》所选之诗的“选体”,效南朝徐陵编《玉台集》之诗的“玉台体”,效韩艳情诗而有“香奁体”,效梁简文帝诗而有“宫体”,等等。

这些辨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学界一般解释为“风格”。

但问题是:第一,“体裁”与“风格”这一流行的二分释义是否准确反映了各种辨体论中的“体”范畴的基本内涵?倘若不是,这些“体”范畴的内涵是否具有某种统一性?是否具有“文章整体”这一基本规定性?第二,除了“文章整体”这一基本规定性之外,辨体论还反映了文体的哪些属性?这些属性与“文章整体”这一属性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形式辨体中“体”范畴的涵义并不适合作截然两分的解释。

从逻辑上看,这些不同形式的“辨体”,实为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文体所作的分类;而在作为所有文体总称的“体”概念与作为各类文体名称的“XX体”概念之间,乃是一种“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

显然,在众多表示各类文体的“XX体”等种概念中,作为属概念的“体”本身并无差异,不同的只是对“体”的限定和修饰。

那么,上述各种形式“辨体”中的“体”范畴是否都含有“文章整体”之义呢?首先,古代文体范畴最基本的内涵乃是指文章的整体存在,在上述各种形式的“辨体”中,“体”范畴所表示的对象并未因为辨体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因此其中的“体”理应仍然具有“文章整体”这一基本规定性。

其次,就文类文体的辨析来说,其分类所得即为一系列具体的文章类型,每一种文章类型,无论所含文章数量是多是少,都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

古人在辨析文类文体时,始终着眼于各类文章整体的特征和构成,这一点可以从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等著作中看出来。

尽管这些论著在描述每种文类文体时各有侧重,但从整体上看则论及了包括文章内容和形式在内的各种因素⑧。

第三,尤需指出的是,学界将上述第二种以下的各种“辨体”中的“体”范畴解释为“风格”并不准确,不仅与上文的逻辑分析不合,更重要的是与古代文体论的文献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