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对仗

合集下载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对仗和对偶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1、对偶是一种通过将对立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以突出其差异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偶通过强调对立的两个方面,使文本更加丰富和引人注目。

例如:"尽人皆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的"海内"和"天涯"就形成了对偶关系。

内涵差异:对仗侧重于表达平衡、重复和相似性,而对偶则强调对立、差异和对比。

表达方式:对仗通常通过相似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达到平衡效果,而对偶则通过对立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强调对比效果。

修辞效果:对仗能够营造出一种流畅的节奏感,使文本更易读,而对偶则通过对比的效果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2、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句子或词组中,通过重复使用相似的语法结构、词汇、形式等,以达到平衡、节奏感和强化表达的目的。

等位对仗:句子中的成分与成分之间保持平衡,词与词相对应。

例如:"既生瑜,何生亮",这里的“瑜”和“亮”在结构上呈现出对仗关系。

对句对仗:两个句子之间在结构、长度和语法上保持一定的平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个句子在结构和长度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对仗。

排比对仗:通过重复一系列相似的短语或句子,以强调重要观点或情感。

例如:"我要的不是大风大浪,我要的是宁静和港湾。

"对偶和对仗各种不同1、修辞手法不同对偶:是修辞手法。

对仗:不是修辞手法。

2、适用文体不同对偶:古今文体都可以运用。

对仗:多用以中古时诗歌。

3、特点不同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表现力。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法之⼋:对偶、对仗对偶就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种修辞⼿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较为⼴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更为⼴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定都会对仗句,所以⼆者具有⼀定的兼容性。

例如⾟弃疾《西江⽉》句“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神⽆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泛运⽤,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联“⼀⼈千古,千古⼀⼈”。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形成对仗,这⼉说的对仗其实就是⼴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令狐文艳创作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令狐文艳创作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令狐文艳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欧阳德创编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欧阳德创编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