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对仗”区别

“对偶”“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和对仗一样吗

对偶和对仗一样吗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1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2.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3.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向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2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偶与对仗的异同

对偶与对仗的异同姚芳藩等编的《古文自学辞典》(陕西教育出版社)却又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对偶”就是“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林三松等主编的《写作艺术技巧词典》(北京出版社)中这样解释对偶的:“用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对偶,也叫对仗。
”这里,把“对偶”和“对仗”当成了同一概念。
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对偶与对仗那么,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1、对偶谭永祥的《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说:“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富于整齐、对称的均衡美,这中修辞手法叫对偶。
”(其实,他也把“对偶”当成“对仗”的)也就是说,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其基本要点就在于“字数上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两个句子”。
它主要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几种类型。
2、对仗黄志浩的《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指出:“所谓对仗,顾名思义,是指出句与对句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律诗中间的颔联、颈联需要对仗,是律诗标志之一。
……它要求‘字数相等,语义相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合,结构相同。
’”也就是说,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特别要避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二、对偶与对仗的异同1、表现形式上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比较看,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有一个“对”字,说明了都应该是两句相对的,整体结构要相同,意义是要相关(也就是有一定的联系)。
其审美作用都是使语言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提高表达效果。
(2)不同点对偶限于“字数上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而已,而对仗却是具备了对偶的要求外,还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意义相反(否则就“合掌”,这在诗歌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上下句中的相同结构位置上出现相同词语。
也就是说,对仗在形式要求上比对偶高。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足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子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无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用较为广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用更为广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行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都会对仗句,所以二者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又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一)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一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方面,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广泛运用,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几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而”,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心”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山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二)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儿说的对仗其实就是广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一)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三)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一)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一)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曲。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排比(一)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