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3、排比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的……特征;
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议论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作用是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8、反复:
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增加文章的旋律(或:节奏感)。
9、对比: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强调了……。
10、借代:
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1、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2、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命题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命题范围:
⒈首段的作用;
⒉末段的作用;
⒊中间段的作用;
⒋第二人称的作用;
⒌写景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
⒍修辞的作用;
⒎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⒏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⒐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⒑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写人的散文,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一、首段的作用
⒈ 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杨老师说语文阅读理解答题

专题大题技巧: 1、“有何作用”题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 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 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题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题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 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 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 “答非所问”的弊病。
•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 答:不能。 •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 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 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 扣,不能互换。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 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都归 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 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 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 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 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
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 答题千万不要脱离了文本,切记切记!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 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 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 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 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 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 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 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准确地表达出来。(串文中语句或关键 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剖析 (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 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 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6+1”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为 我们答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脉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而 机械化。近年来,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如 2017年江苏卷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按照情 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是由于命题限定为“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这就 只能从“人物”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题模式化的很 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情节”和“人物”两个概念来答题: 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因 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化为思考、答题的血脉, 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示例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第16题)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剖析 (1)指向手法(结构上):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指向人物: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指向环境: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指向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5)指向情节、标题、读者、主题等方面均无。
现代文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模式

现代文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模式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
下面就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解析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模板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 +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 “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步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 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 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 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四、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抒情、议论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一一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 “安静古雅” “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一一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一一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一一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一一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 “傻瓜蛋” 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回答者:zgctamfzxcvbnm - 三级 2009-1-23 21:06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作用题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 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的作用 ③中间段的作用
②末段的作用
④第二人称的作用 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 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 (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高考试题展示
一、首段的作用:
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 开有什么作用?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 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 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 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
2007全国卷I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 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 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 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 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 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 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 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 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 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课件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 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 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即表达效果)。如《总想为你唱支歌》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材料)文 后有这样的题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 该题,
1、 首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 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 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1)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 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开启或引出下文。 (3)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4)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013-9-10
21
2、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 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 思考等作用。
2013-9-10 17
5、 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 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 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 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6、 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 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 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 章的什么主题。
现代文阅读中"作 用题"的解答方案
何博 制作
2013-9-10
1
综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 为三类: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 义,即写什么;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 效果(作用),作用题的命题表达方式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 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根据上述思路来解答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8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
既然《老家》表现了孙犁先生既思念家乡却又不想回乡的矛盾心情,并在开篇就引用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那么,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有关回家的梦境,其作用当然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因为“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
二、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04年北京卷《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
’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
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
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如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应当在意料之中。
三、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2004年全国卷Ⅳ《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
再联系选文中“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2000年卷第22题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又如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的参考答案即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
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
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如《野猫》有两段写景,其一是描绘希洛涅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二是描写欢快热闹的春游场面,其作用正是为了反衬老妇人命运之悲惨和晚景之孤寂。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如上文所述《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六、修辞的作用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
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
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
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参照以上简析,再对照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的作用,其答案“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并未超出修辞基本作用的范围。
至于“极富讽刺意味”,虽然并非比喻的固有作用,但是,结合选文《快乐的死亡》的主旨,这一句正好属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之范畴。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
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
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前文的提示,“照应题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
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如2004年江苏卷选文《草堂•诗魂》第20题第(2)小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对比)的好处。
”因为选文中的对比多达六个方面,因此它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那么,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正如参考答案所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集中。
”比较本文的归纳和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是结合选文主旨而发挥的以外,参考答案的所有要点都没有超出本文的归纳。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纳张子房”、“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如2004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如1998年卷《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