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乐

合集下载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马克思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的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兴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
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时,我们便选择平凡和伟大!
从物质生活讲,教师不富有,甚至还有点囊中羞涩。

但是,教师在精神上的富足却是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所无法企己的。

一句“桃李满天下”便是最好的说明。

教师是无私的。

他们默默地付出,无所保留。

这只要对比一下“师生”和“师徒”关系在性质上的区别就不难看出。

教师作为人梯,总是倾其所有,无条件地教育学生“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无论是教授武功的师傅,还是手工艺方面的师傅,总是要关键的地方留一手,或者“非嫡亲者不传”。

教师这支队伍是敬业的,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老师,他们在物质生活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忘我地工作,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普写了一曲曲教育人,培育人才的赞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入没有人能把自己所美好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的人”。

教育者首先必须受教育,必须不段地受教育!。

曾国藩 人生三乐

曾国藩 人生三乐

曾国藩人生三乐清末名仕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曾国藩写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

身居高位,依然念念不忘读书,甚至把读书放在人生至乐的高度上,着实令人折服!在大多数人看来,从平头百姓到朝廷大员,书早已经失去了其“敲门砖”的价值,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不需要读什么书了,只要研究一下怎么当官,怎么当大官就行了,还读什么书!说说曾国藩读书的事吧,在《百家讲坛》上郦波老师讲过曾国藩借钱买书的事儿。

归家之后“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

”坐拥图书消暇日,真是人生至乐也!这是考上进士之前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有一套学问。

总结如下:读书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每日读史十页”终身不断……这是为官之后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强到什么程度呢?在他五十六岁的那年,依然可以背诵出《离骚》《上林赋》,更为让人叹服的是他可以读出自己的发现“惟读书可变化气质”,乃至对生活的感悟,并以此来浸润和融入人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2、宏奖人材,诱人日进古代评价一个人不看身前看身后,自己成功那不算什么,让别人跟着成功,那就是了不得的成就。

和平时期“平天下”是什么方向,培养人才,各行各业都有你培养的人才,你公司出去的,你教出来的,说出去真是一件自豪的事。

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其大概意思是: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

父母都健在,兄弟安好,是第一种快乐;抬头不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是第二种快乐;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是第三种快乐。

孟子一乐。

父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在你的生命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了。

是父母给了你生命,给了你一切。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永远不变的传统美德。

父母对我们既有生育之恩,又有养育之恩。

他们所为我们付出的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而我们直到立业成家才真正离开父母的照顾。

如果让我们在下半辈子的时间里,用资本去偿还父母之恩恐怕是永远也偿还不完的。

用自己的下半生来孝敬父母,照顾好父母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了。

父母的健康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资本了。

还有兄弟姐妹俱在也是极其幸福的事。

一家几口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是多么美好快乐的。

当然,我是自小的独生,是没有兄弟姐妹的,不知道家人满堂的甜美滋味。

而人丁兴旺的你是否会珍惜这份美好?是否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呢?记得从前每年的春节,我总要和我的父母回乡下奶奶家过年,那可真是真正的“家和万事兴”。

有大伯父一家三口,有二伯父一家三口,还有爷爷奶奶,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孩子,自然喜欢人多热闹了。

待到春节过后,该回自己家的时候我还依依不舍的大哭了一场。

亲情已经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根深蒂固了。

有父母的相伴,再困难再烦恼的事都是虚无的。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孟子二乐。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所以称为人是要具有人的素质,人的品性,人的思想,人的智慧。

人的一生足有百年,我们无法预料自己的一生会发生什么,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做出许许多多错误的事。

小的错事也就无所谓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但是,大的错事可是天理不容,人神共愤的。

知法犯法,影响社会安定,影响他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君子有三乐文言文翻译

君子有三乐文言文翻译

君子有三乐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扩展资料:出自《孟子》中《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2. 解释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三乐

君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整理/凤梨花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

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

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

试卷上的文言文翻译

试卷上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括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纷争,这是第一种快乐;向上仰望时不感到惭愧于天,向下俯视时不感到羞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括在其中。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是孟子对君子三种快乐观的阐述。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和解析:1.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括在其中。

2.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纷争,这是第一种快乐。

3.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向上仰望时不感到惭愧于天,向下俯视时不感到羞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

4.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5.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括在其中。

6.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这段文言文强调了君子内心的快乐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来自于家庭和睦、道德修养和教育他人。

孟子通过这三种快乐,表达了君子高尚的品德和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优.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优.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译文: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

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形容君子气量大的可以吞几百条川流.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

---(清·金缨)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唐·孟郊)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明·洪自诚)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宋·朱熹)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唐·孟郊)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

--(明·方孝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宋·胡宏)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

---(清·宋缍)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唐·吴兢)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孟子主张的君子三乐的意思

孟子主张的君子三乐的意思

孟子主张的君子三乐的意思
《孟子》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智慧著称,其中有一句“君子三乐”的名言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那么,到底“君子三乐”是什么意思?探讨其背后的深意,本文将阐述其核心思想。

“君子三乐”是指君子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均可享受乐趣:首先,君子在履行“正义”后感到乐趣,正义是指“尊重他人,有责任心,乐于助人,爱民敬政,以及忠于法律和自身信仰”。

因此,当君子以行善为乐,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正义的精神,他将得到“内心的安慰”。

其次,君子以“爱学习”为乐,它是指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求知若渴,开拓自己,尊重传统,勤奋勤学,不辱使命,在学习中坚持追求卓越,让自己充满灵动乐趣。

最后,君子当以“努力工作”为乐,这是指有责任心的君子,会以努力工作为乐,无论是在家庭中、公司中、学校中,还是在任何行业,君子都不会放弃,他会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建立榜样,赢得尊重,以彰显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君子三乐”的意思就是:正义、爱学习、努力工作,君子在这三种情况下均可享受乐趣,以满足自己的兴趣,并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安慰。

君子在行善、学习、工作上,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一心一意,不断思考,心怀大志,勤勉努力,这样才能达到“君子三乐”的最高境界,最大乐趣。

通过“君子三乐”的思想,我们可以弘扬“孝道”、“礼义”、“仁爱”、“以礼相待”的传统美德,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有三乐
陈李杨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原文翻译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简而言之:一乐家庭平安。

父母之于子女,他们起码给了我们生命,没有他们,我们连抱怨的心和嘴巴都没有!孩提时,我们幸福健康地成长;中青年了,我们该反哺父母,切莫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恨;等我们退休了,含饴弄孙,扶丞晚辈,周而复始地传承中华美德。

二乐心地坦然。

平生不为亏心之事!拔一毛以利天下之事尽力为之,大恶不近,小恶不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乐教书育人。

赞誉老师之词句不用赘述,我们只求学生在离开我们之后,留下点好的记忆。

切不可误人子弟,留下千古骂名。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尽管一乐取决于天意,我们也要克己复礼,唯孝是从。

尽管三乐取决于他人,我们也要做好善教的春风,造成的时雨,莳花的园丁。

第二种快乐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要努力争取而永葆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一言以蔽之曰:教书匠集三乐于一身,何为不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