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乐

合集下载

君子有三乐是哪三乐

君子有三乐是哪三乐

君子有三乐是哪三乐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作品原文《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作品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作品读解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曾国藩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说过君子有三乐:...

曾国藩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说过君子有三乐:...

曾国藩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说过君子有三乐:...曾国藩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说过君子有三乐:“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第一乐,“勤劳而后憩息”。

人在做完事情以后的片刻闲暇中感受到的那种舒心朗气,是很舒服的。

在家打扫一下屋子,泡杯茶,看着窗明几净的空间,这时我们的内心会很从容。

在床上抱着手机刷剧打游戏,这种快乐反而不如一段勤劳之后的小憩,这是第一乐。

第二乐,“至淡以消忮心”。

“忮”读zhì,有嫉妒、违背的意思。

这一乐指的是人从小需要知道一点淡的滋味。

中国人爱喝茶,而不是很浓沉的咖啡。

清茶入口的时候,不会像果汁、像碳酸饮料一样在嘴里有那么强烈的滋味。

喝下淡茶以后,唇齿鼻息间都是淡淡的清香,这就是一种至淡的味道。

至淡还体现在心境中。

曾国藩多次在家书里说过“为人不可过于聪明”,告诫孩子勤能补拙,只跟自己比,往前走就行。

把心思放淡了,不求事事拔尖,放自己一条生路,便能心平气和了。

现在有很多人相互嫉妒争斗。

看似是不放过别人,实则是不肯放过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值太高。

所以要在至淡之中消除嫉妒之心,脚踏实地。

第三乐,“读书声出金石”。

书要读出声来,到了自我陶醉的至境,便会妙不可言。

读诗文,无论是骈四俪六,还是五绝七律,它的音律都叫“金石之声”。

读出来,才能体会其中的音韵之美。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摇头晃脑、沉醉其中。

一个人在外面郁闷的时候,孤单的时候,可以大声地读点儿自己爱读的书,这不也是人生的快乐吗?看看曾国藩这位大家长,他说幸福感其实都在自我追求里。

自己干完活歇歇,你会快乐;自己品尝人间的至淡之味,你能平息嫉妒之心;自己朗朗念书,你能感到书中的真趣,所有这些事都是追求自我的开心。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马克思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的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兴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
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时,我们便选择平凡和伟大!
从物质生活讲,教师不富有,甚至还有点囊中羞涩。

但是,教师在精神上的富足却是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所无法企己的。

一句“桃李满天下”便是最好的说明。

教师是无私的。

他们默默地付出,无所保留。

这只要对比一下“师生”和“师徒”关系在性质上的区别就不难看出。

教师作为人梯,总是倾其所有,无条件地教育学生“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无论是教授武功的师傅,还是手工艺方面的师傅,总是要关键的地方留一手,或者“非嫡亲者不传”。

教师这支队伍是敬业的,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老师,他们在物质生活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忘我地工作,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普写了一曲曲教育人,培育人才的赞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入没有人能把自己所美好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的人”。

教育者首先必须受教育,必须不段地受教育!。

曾国藩 人生三乐

曾国藩 人生三乐

曾国藩人生三乐清末名仕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曾国藩写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

身居高位,依然念念不忘读书,甚至把读书放在人生至乐的高度上,着实令人折服!在大多数人看来,从平头百姓到朝廷大员,书早已经失去了其“敲门砖”的价值,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不需要读什么书了,只要研究一下怎么当官,怎么当大官就行了,还读什么书!说说曾国藩读书的事吧,在《百家讲坛》上郦波老师讲过曾国藩借钱买书的事儿。

归家之后“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

”坐拥图书消暇日,真是人生至乐也!这是考上进士之前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有一套学问。

总结如下:读书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每日读史十页”终身不断……这是为官之后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强到什么程度呢?在他五十六岁的那年,依然可以背诵出《离骚》《上林赋》,更为让人叹服的是他可以读出自己的发现“惟读书可变化气质”,乃至对生活的感悟,并以此来浸润和融入人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2、宏奖人材,诱人日进古代评价一个人不看身前看身后,自己成功那不算什么,让别人跟着成功,那就是了不得的成就。

和平时期“平天下”是什么方向,培养人才,各行各业都有你培养的人才,你公司出去的,你教出来的,说出去真是一件自豪的事。

问说文言文节选翻译

问说文言文节选翻译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纷争,这是第一种快乐。

抬头仰望天空,不感到惭愧;低头面对他人,不感到羞愧,这是第二种快乐。

得到天下的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含在其中。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在这段文言文中,孟子阐述了君子之乐,并将其与成为天下之王相比较。

他认为,成为天下之王并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而是一种外在的荣耀,与内心的平和和道德修养无关。

首先,孟子提到的第一种快乐是家庭和睦。

在古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父母和兄弟之间的关系和谐,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这种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家庭的珍惜,而非外在的成就。

第二种快乐是个人品德的自我完善。

孟子强调,君子应当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身边的人。

这种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坚定,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第三种快乐是教育英才。

孟子认为,能够培养出天下的英才并引导他们成长,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快乐。

这种快乐来自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对未来的期待。

孟子通过对比君子之乐与成为天下之王的差异,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至上性。

他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荣耀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和、道德的完善和对社会的贡献。

这段文言文的翻译,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试图将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翻译的进一步阐述:1. 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家庭仍然是人们情感依托和道德教育的场所。

孟子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提醒我们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2. 个人品德的自我完善: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道德修养。

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其大概意思是: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

父母都健在,兄弟安好,是第一种快乐;抬头不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是第二种快乐;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是第三种快乐。

孟子一乐。

父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在你的生命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了。

是父母给了你生命,给了你一切。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永远不变的传统美德。

父母对我们既有生育之恩,又有养育之恩。

他们所为我们付出的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而我们直到立业成家才真正离开父母的照顾。

如果让我们在下半辈子的时间里,用资本去偿还父母之恩恐怕是永远也偿还不完的。

用自己的下半生来孝敬父母,照顾好父母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了。

父母的健康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资本了。

还有兄弟姐妹俱在也是极其幸福的事。

一家几口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是多么美好快乐的。

当然,我是自小的独生,是没有兄弟姐妹的,不知道家人满堂的甜美滋味。

而人丁兴旺的你是否会珍惜这份美好?是否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呢?记得从前每年的春节,我总要和我的父母回乡下奶奶家过年,那可真是真正的“家和万事兴”。

有大伯父一家三口,有二伯父一家三口,还有爷爷奶奶,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孩子,自然喜欢人多热闹了。

待到春节过后,该回自己家的时候我还依依不舍的大哭了一场。

亲情已经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根深蒂固了。

有父母的相伴,再困难再烦恼的事都是虚无的。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孟子二乐。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所以称为人是要具有人的素质,人的品性,人的思想,人的智慧。

人的一生足有百年,我们无法预料自己的一生会发生什么,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做出许许多多错误的事。

小的错事也就无所谓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但是,大的错事可是天理不容,人神共愤的。

知法犯法,影响社会安定,影响他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戒虚荣小古文注音版原文及翻译

戒虚荣小古文注音版原文及翻译

戒虚荣小古文注音版原文及翻译
戒虚荣小古文注音版原文及翻译
孔子曰:“君子有三乐,心欢而言谈,友欢而游,色欢而思修。

虚则敝,生则益”。

注音版原文:
kǒng zǐ yuē:“jūn zǐ yǒu sān lè,xīn huān ér yán tán,yǒu
huān ér yóu,sè huān ér sī xiū。

xū zé bì,shēng zé yì。


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快乐,即是心情欢畅可以言谈,有知己欢聚可
以游戏,有美好心情可以思考修身。

当人有虚荣之心,则会丧失卓越
品质;当人有生命的追求,则会变得更加优秀。


解读:
这段话可以说是孔子的经典名言之一,它是对君子品德的概括和描述。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君子的三种快乐即“心欢而言谈,友欢而游,色欢而思修”,指的是情感、社交和自我修养三个层面上的乐趣。


三种快乐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而且深入人心。

同时,孔子也告诫我们“虚则敝,生则益”,也就是说,如果人心中
总有虚荣之心,则无法达到卓越品质;而若生命追求目标明确,则会
变得更加优秀。

这一点在如今的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应该戒除虚荣心,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尊严的一种内在反思和辩证思考。

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以这段话为宗旨,不断努力追求自我的完善,戒除虚荣之心,提高自己的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做一个高尚、优秀的人。

执者失之范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三乐是

执者失之范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三乐是

执者失之范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三乐是君子有三乐,包括包括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样本)申请人:×××(填写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其中,公民申请复议的,须填写姓名、性别、年龄、具体工作单位及职务或具体所在地及身份;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复议的,直接填写单位全称即可)___号码:××××××××××××(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复议的,不列此项)住(地)址及 ___:×××××××××××××(公民申请复议的,填写 ___记载的住址、现住所(通信)地址及 ___;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复议的,填写单位住所地通信地址及 ___)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公民申请复议的,不列此项)委托代理人:×××(没有委托代理人的,不列此项)被申请人:××××××××××××××××××地址:××××××××××××××××××××法定代表人:×××××××××××××××××案由: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名称),向×××(行政复议机关名称)申请行政复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 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 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 下不与存焉。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四声) :惭愧。 zuo惭愧:渐~。愧。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 ③王:wang 四声
君子有三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與(待考,-说字子 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孟子像裔。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 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 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愿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 性本善。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 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 没有怨恨, 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 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 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