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报告电子稿版本(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
实验诊断学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我们医学系组织了一次实验诊断学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熟悉实验诊断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实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认识。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共分为四个部分:血液学检验、尿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
1. 血液学检验实训内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
实训目的: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对血液学检验结果的判断能力。
2. 尿液学检验实训内容:尿常规、尿沉渣、尿微量白蛋白等。
实训目的:熟悉尿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对尿液学检验结果的判断能力。
3. 生物化学检验实训内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实训目的: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对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判断能力。
4. 微生物学检验实训内容: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病毒分离等。
实训目的:熟悉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对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判断能力。
四、实训过程1. 准备工作实训前,我们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试剂和标本。
同时,我们对实训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首先,对标本进行预处理,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及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 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对于异常结果,我们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训心得1. 实验操作技能的提升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诊断学基础实验报告(共28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报告篇一:诊断学体格检查实验目录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体格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1 体格检查报告二:一般状态、皮肤粘膜、浅表淋巴结????????????????2 体格检查报告三:头颈部检查??????????????????????????4 体格检查报告四:胸廓、肺和胸膜????????????????????????7 体格检查报告五:心脏和血管检查????????????????????????9 体格检查报告六:腹部检查???????????????????????????11 体格检查报告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12第二篇辅助检查报告实验报告一:X线检查?????????????????????????????13 实验报告二:心电图检查????????????????????????????15 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一、检查目标: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二、检查用物:口表、酒精棉球、秒表、汞柱式血压计、听诊器。
三、检查步骤:(一)体温(腋测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表紧紧夹住,测量10分钟后读数。
正常值为36~37℃。
(二)脉搏:将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置于动脉表面(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感知动脉管壁的起伏,以检查其速率、节律、大小、强弱及动脉壁的弹性等。
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强度相等,其速度和节律与心跳一致。
(三)呼吸:被检查者置于坐位或仰卧位,观察胸壁和腹壁的起伏,一呼一吸算一次。
正常人的呼吸节律均匀,深浅适宜,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为16~20次。
(四)血压:安静环境休息5~10分钟,取仰卧位或坐位,肘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触及动脉搏后将听诊器置于其上,需与皮肤密切接触,但不能压得太重,亦不可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于袖带下。
诊断学实习操作结果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们的临床诊断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诊断学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分别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等科室进行了临床诊断操作,现将实习操作结果报告如下。
二、实习目的1. 熟悉临床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技巧;3. 培养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4. 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三、实习内容1. 内科:主要学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2. 外科:学习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甲状腺疾病、阑尾炎、腹股沟疝等,了解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3. 妇产科:学习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如妇科炎症、月经失调、妊娠合并症等,了解孕期保健和分娩知识。
4. 儿科:学习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如小儿发热、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护理要点。
5. 眼科:学习眼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如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等,了解眼科检查和治疗方法。
四、实习操作结果1. 内科: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我们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疾病进行了诊断,准确率达到90%。
2. 外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甲状腺疾病、阑尾炎、腹股沟疝等疾病进行了诊断,准确率达到85%。
3. 妇产科: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妇科炎症、月经失调、妊娠合并症等疾病进行了诊断,准确率达到80%。
4. 儿科:通过对小儿发热、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达到75%。
5. 眼科: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对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进行了诊断,准确率达到70%。
五、实习心得1. 临床诊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诊断过程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关键环节,要细心、耐心、细致地完成。
3. 辅助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要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
诊断学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红细胞计数试验实验目的: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试验器材: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试管、血红蛋白吸管、生理盐水实验原理: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标本的细胞数报告。
操作步骤: 1、取红细胞稀释液2.0ml毫升,放入一小试管内。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血至l0ul处。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血液迅速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内,上清液嗽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待2—3分钟,让红细胞完全下沉后,将计数板平放在显微镜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如红细胞分布均匀即可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区域:中心大方格中的5个中方格(正中一个和四角各一个)。
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计数原则即凡压在中方格边线(双线)上的红细胞,只计上侧与左侧线上的细胞,而压在下侧与右侧线上者不计入。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1×106 或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12 式中×5 5个中方格换算成1个大方格×10 1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换算成1.0 ul。
×201 血液的稀释倍数×106 由u1换算成l数据处理: rbc: ×l0/l12参考值男:(4~5.5)×10/l 12 女:(3.5~5)×10/l12 新生儿:(6~7)×10/l 12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事项: 1、吸管、试管要注意清洁、干燥以防溶血,操作迅速避免血液凝固,如有血凝块应重新采血。
2充液前,红细胞复液要充分摇匀,红细胞悬液注入计数池内要求分布均匀,不可有气泡,亦不可有多余液体外溢。
诊断学腹部检查实验报告

诊断学腹部检查实验报告篇一:诊断学实验报告电子稿版本(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前言物理诊断实验课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技能的学习,全面掌握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临床见习是通过对临床典型疾病的了解及全面的体格检查,让学生掌握一套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疾病的方法,为将来做好临床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教学使用,中西医临床等专业可参考使用.实验一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计划学时 3)【目的要求】一、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二、熟练掌握一般状态、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血压、体温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一、教师示教后,每两位学生一组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结束前教师小结同学存在的共同问题。
必要时再示范一次。
三、书写实验报告。
三、实习器材: 手电筒、压舌板、体温表、皮尺。
四、实习内容:(一 )生命体征:1(体温: 口测法,测前注意消毒,将汞柱甩到 36 ?以下,测时舌下放置 5分钟,然后读数,记录。
2(呼吸 :通过视诊观察胸、腹部的运动的频率和节律,要求观察一分钟。
3(脉搏 :一般常用桡动脉处通过触诊,记录一分钟频率和节律的结果。
4(血压 (略 )(二)一般状态:发育:通过身高、体重、年龄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判断为正常或不正常。
营养: 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发育情况综合判断为良好、中等或不良。
神志: 清晰、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体位:自动、被动、强迫。
表情: 正常、淡漠、烦躁不安、痛苦、忧郁。
面容:急性面容、慢性面容、贫血面容、病危面容、二尖瓣面容、肝病面容、肾病面容、甲亢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等。
步态:正常,异常步态(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等)(三)皮肤:色泽:发绀,苍白,潮红,黄疸,色素沉着。
弹性:正常,减弱。
检查方法: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位,用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捏起,正常人于松手后皱折立即平复;弹性减弱时皱折平复缓慢,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的病人。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程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诊断学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掌握各种诊断方法和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次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病历、临床检查仪器、实验室设备等。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步骤。
实验步骤:1. 病史采集,首先,我们需要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疾病的起病时间、症状表现、病程变化、曾经的治疗经历等内容。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2. 体格检查,接下来,我们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头颈、胸部、腹部、四肢等方面的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我们可以获取很多诊断线索。
3.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我们会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内容。
实验室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4. 影像学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检查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诊断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诊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最终确定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实验结论,诊断学实验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技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同时,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严格遵守医疗纪律和伦理规范。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和仪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
目录
1. 概述
1.1 背景
1.2 目的
1.3 方法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条件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分析
4. 结论
4.1 实验结论
4.2 结果讨论
5. 参考文献
1. 概述
1.1 背景
在这部分中,介绍本次实验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该实验的重要性。
1.2 目的
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即实验的主要目标和预期结果。
1.3 方法
描述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步骤。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材料
列出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清单,包括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等。
2.2 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确保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实验过程。
2.3 实验条件
介绍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和实验场地要求,确保实验可以在恰当的条件下进行。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收集
总结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信息,包括实验数据的收集方式和结果的记录。
3.2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展示数据的意义和结论,并提供相关的图表和统计数据支持。
4. 结论
4.1 实验结论
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结论和发现,回顾实验目的和结果,强调实验的重要意义。
4.2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解释,探讨实验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
5. 参考文献
列出本次实验中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文章等,确保实验结果可信可靠。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常用诊断工具和设备的操作技巧。
3. 进一步了解并熟悉各类诊断学实验的步骤和流程。
实验装置和材料:
1. 舌镜、听诊器、血压计、测温计、心电图机等常用诊断工具和设备。
2. 实验者提供的不同疾病患者的病历和临床表现。
实验步骤:
1. 熟悉实验装置和诊断工具的基本用途和操作方法,如舌镜的使用、听诊器的放置等。
2. 根据实验者提供的病历和临床表现,结合所学的诊断学知识,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
3. 使用相应的诊断工具和设备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测量血压、体温、听诊心脏等。
4. 根据病历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更为准确的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个人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意见。
实验结果:
1. 根据病历和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病。
2. 血压测量结果为160/100 mmHg,超过正常范围。
3. 经过听诊心脏,发现有心肌杂音。
4. 根据以上结果,最终确定该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心脏病。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使用常用的诊断工具和设备进行体格检查。
在实践中,我通过对于患者病历和临床表现的分析,关联体格检查结果,最终得出了高血压合并心脏病的诊断。
这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于诊断学理论的理解,更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物理诊断实验课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技能的学习,全面掌握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临床见习是通过对临床典型疾病的了解及全面的体格检查,让学生掌握一套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疾病的方法,为将来做好临床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教学使用,中西医临床等专业可参考使用.实验一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计划学时3)【目的要求】一、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二、熟练掌握一般状态、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血压、体温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一、教师示教后,每两位学生一组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结束前教师小结同学存在的共同问题。
必要时再示范一次。
三、书写实验报告。
三、实习器材:手电筒、压舌板、体温表、皮尺。
四、实习内容:(一 )生命体征:1.体温:口测法,测前注意消毒,将汞柱甩到36 ℃以下,测时舌下放置 5分钟,然后读数,记录。
2.呼吸:通过视诊观察胸、腹部的运动的频率和节律,要求观察一分钟。
3.脉搏:一般常用桡动脉处通过触诊,记录一分钟频率和节律的结果。
4.血压 (略 )(二)一般状态:发育:通过身高、体重、年龄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判断为正常或不正常。
营养: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发育情况综合判断为良好、中等或不良。
神志:清晰、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体位:自动、被动、强迫。
表情:正常、淡漠、烦躁不安、痛苦、忧郁。
面容:急性面容、慢性面容、贫血面容、病危面容、二尖瓣面容、肝病面容、肾病面容、甲亢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等。
步态:正常,异常步态(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等)(三)皮肤:色泽:发绀,苍白,潮红,黄疸,色素沉着。
弹性:正常,减弱。
检查方法: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位,用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捏起,正常人于松手后皱折立即平复;弹性减弱时皱折平复缓慢,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的病人。
温度:正常,增高,冰冷。
湿度:正常、湿润、干燥。
冷汗即手脚皮肤发凉而大汗淋漓称为冷汗:夜间睡后出汗称盗汗。
皮疹:注意有无。
如有则注意其类型包括斑疹,玫瑰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
出血:出血点 (淤点 ),紫癜,淤斑,血肿。
蜘蛛痣:为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枝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而得名。
检查方法:用火柴干或指尖压迫蜘蛛痣的中心 (即中央小动脉干部)其辐射小血管网即褪色。
毛发分布:正常,增多,稀少。
水肿:轻度、中度、重度。
检查方法:以手指按压检查部位后,受压组织就会发生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
而粘液性水肿及象皮肿虽有组织明显肿胀,但指压后,无组织凹陷可资鉴别。
瘢痕、溃疡(四)淋巴结:检查顺序及部位: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区,颏下区,颈部 (颈前、后三角 ),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等。
检查内容: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红肿,压痛,移动度,有无瘢痕及瘘管等。
大。
要使患者检查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弛。
检查颌下淋巴结时,要被检查者低头。
在检查颈部淋巴结,让被检查者头稍低,使偏向检查侧。
检查锁骨上窝淋巴结时,让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头部稍向前屈,用双手进行触诊,左手触右侧,右手触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检查腋窝淋巴结时,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左手检查右侧、一般先检查左侧,检查者左手抓住病人左腕向外上屈肘外展抬高约45°,右手指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腋窝顶都,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再翻掌向外将病人外展之上臂下垂,触诊腋窝外侧壁。
检查腋窝前壁时,应在胸大肌深面仔细触摸。
检查腋窝后壁时,应在腋窝后壁肌群深面触摸 (见图 1)。
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右手扶托被检查右前臂,以左手小指抵在肱骨内上髁上,其他三指 (食、中、无名指 )并拢在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间沟中纵行,横行滑动触摸,换手以同法检查左侧 (见图 2)。
图 1腋窝淋巴结检查图 2滑车上淋巴结检查的部位【重点】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测血压、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
【难点】间接叩诊与深部滑行触诊法。
【主要设备仪器】血压计、体温表、体重称、软尺等。
实验二头部及颈部检查(计划学时 3)【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头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实习方法】一、教师示教后,每两位学生一组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结束前教师小结同学存在的共同问题。
必要时再示范一次。
三、书写实验报告。
【实习内容】一、头部及其器官的检查:头颅:头发: (量、色泽 )、形状 (正常、方颅 )、大小 (正常、小颅,巨颅 )、压痛、肿块、头皮。
眼:眼眉 (有无脱落 )、睫毛 (有否倒睫 )、眼睑 (下垂、水肿 )、眼球 (突出或凹陷、运动自如或受限 ),角膜 (透明、云翳,白斑 ),瞳孔 (形状、大小、对光反应包括直接和间接反应 ),调节反应。
结合膜 (充血、出血,砂眼滤泡 )巩膜 (黄染 )。
眼球运动检查:检查时医师置目标物 (棉签或手指 )于受检者眼前 30~40 cm处,嘱病人固定头位,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一般按左→ 左上→ 左下,右→ 右上→ 右下 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观察眼球运动是否受限。
翻转眼睑要领: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上睑中部的边缘,嘱病人向下看,此时轻轻向前下方牵拉,然后食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并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即可将眼睑翻开。
翻眼睑时,动作要轻巧、柔和,以免引起病人的痛苦和流泪。
鼻:外形 (正常、蛙鼻、鞍鼻 )、鼻翼煽动、鼻中隔偏曲,鼻衄、分泌物、及鼻旁窦压痛 (颌窦、额窦、筛窦 )。
鼻旁窦检查方法:检查上颌窦时,医师双手固定病人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置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病人两侧压痛有无区别。
检查额窦时,一手扶持病人枕部,用另一拇指或示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
或以两手固定头部,双手拇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向后、向上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别。
检查筛窦时,双手固定病人两侧耳后,双侧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
耳:耳廓外形,分泌物,乳突压痛,听力。
口腔:气味、流涎。
唇:色、溃疡、疱疹。
口腔粘膜:色:溃疡,出血点,色素沉着,斑疹。
牙齿:数目、色泽、形状。
缺齿、义齿、龋齿、齿龈 (出血、齿槽溢脓、色素沉着,铅线 )等。
舌:伸出位置 (正中,偏斜 )、震颤 (有或无 ),舌体 (正常、肿大 )、舌苔 (色、厚薄 )、舌乳头(萎缩或肿胀 )。
咽部及扁桃体:咽部有无充血,出血点,分泌物。
扁桃体 (大小、颜色、分泌物 )见图 3。
I度扁桃体肿大Ⅱ度扁桃体肿大Ⅲ度扁桃体肿大图 3扁桃体位置及其大小分度示意图1.腭垂 2.扁桃体 3.咽腭弓 4.舌腭弓腮腺:正常,肿大。
二、颈部检查:1.颈部的外形、颈部血管、颈部的姿势与运动、颈部皮肤与包块、肝颈静脉反流征、颈部淋巴结;2.甲状腺及气管的检查。
1.血管:(1)颈静脉过度充盈:正常人坐位时颈静脉不明显,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下 2/3内。
若取 30-3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颈静脉怒张。
表示静脉压增高。
见于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2)颈动脉搏动:正常人颈动脉搏动微弱或看不见。
颈动脉搏动增强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等。
2.甲状腺:(1)检查方法:视诊:有无肿大,肿大程度 (I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II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Ⅲ 度,超过胸锁乳突肌者 )及对称性。
检查时,请病人作吞咽动作,可见肿大的甲状腺随吞咽动作向上下移动,以此可与其他颈部肿块鉴别。
触诊:可用双手或单手,两种方法进行。
① 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可位于病人背面,触诊时嘱病人配合吞咽动作,随吞咽而上下移动者即为甲状腺,检查左叶时,右手食指及中指触摸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左轻推甲状腺右叶,右手食、中,无名指触摸甲状腺的轮廓大小及表面情况,有无压痛及震颤。
用同法检查右侧。
双手检查法也可在病人前面进行,检查者以左手拇指置于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左轻推右叶,右手三指触摸甲状腺左叶。
换手检查右叶。
② 单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拇指置于环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将甲状腺轻推向左侧,食,中、无名指触摸甲状腺左叶的轮廓、大小及表面。
也可用左手检查甲状腺右叶。
3.气管:正中、偏移。
检查方法:病人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直立状态,医生将食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食指与无名指中间,若距离不等则示有气管移位。
临床意义:正常人气管位于正中,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可使气管移向对侧:肺不张时气管移向患侧。
【重点】头部器官及颈部检查。
【难点】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主要设备仪器】手电筒、压舌板、视力表、软尺等。
实验三胸部、肺和胸膜检查(计划学时3)【目的要求】一、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及其临床意义。
二、掌握肺部视、触、叩、听诊等基本检查方法,并认识其正常状态。
三、掌握正常胸部检查顺序。
四、能正确分辨出清音、浊音、鼓音与实音。
五、能掌握肺部正常呼吸音的种类,分布及各自的特点。
【实习方法】一、教师纠正上次实验及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二、教师先进行示教,然后每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结束前教师根据同学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小结。
必要时再示范一次。
三、书写实验报告,交带教老师批改。
【实习内容】(一 )胸部体表标志见图 4 - (1), 4 -(2), 4 - (3)图4-(1)胸部体表标线与分区(正面观)图4-(2)胸部体表标线与分区(背面观)图4-(3)胸部体表标线与分区(侧面观)确定腋前、中、后线时被检查者上臂应外展,使上臂与躯干成90°角。
在胸部表面利用骨骼标志,分区及划线,便于胸部病变定位。
常用的体表标志如下:1.骨骼标志,锁骨,肋骨、胸骨,胸骨角 (路易氏角, Louis角 ),第七颈椎棘突,肩胛骨下角。
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联接处向前突起所形成的角。
此角与第二肋软骨相连,是计算肋骨的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背部颈椎与胸椎交界的骨性标志,低头时更为明显的突出,用以计数胸椎的起点。
肩胛角:被检查者端坐,双手下垂时,肩胛角的位置相当于第七或第八肋骨的水平。
2.窝及区,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腋窝。
肩胛间区、肩胛下区,肩胛上区。
胸骨上窝,胸骨上方的凹陷部,气管位于其后。
肩胛上区:在背部肩胛冈以上区域。
外上以斜方肌的上缘为界,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
肩胛下区:在背部两肩胛下角连线与平第 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肩胛间区:背部两肩胛骨之间的区域。
3.标志线: 7条垂直线: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下角线、后正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