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方案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方案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方案一、前言。

咱要搞定地震资料处理这事儿,就像大厨要把一堆食材做成美味佳肴一样,得有个靠谱的方案。

地震资料可是个宝贝,处理好了能让我们像超级侦探一样,发现地下的秘密呢。

二、资料收集。

1. 来源大搜索。

咱们得像寻宝一样,把各种可能的地震资料来源都找出来。

可能是来自地震监测站的记录啦,那些小仪器可一直在默默地记录着大地的一举一动。

还有可能是一些特殊项目的补充数据,不管是来自本地还是其他地区的类似地质环境的数据,都要统统搜罗过来。

就像我们收集游戏里的各种道具,越多越好,说不定哪个就会在后面发挥大作用。

2. 数据质量检查。

拿到资料后,可不能直接就用。

要像检查刚买的水果有没有坏的一样,检查数据质量。

看看有没有数据缺失的部分,就像水果上有没有烂洞。

还要检查数据是不是合理,要是某个数据看起来特别离谱,就像发现一个巨大无比的草莓,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如果发现有问题的数据,要标记出来,看看能不能修复或者直接扔掉那些“坏果子”。

三、预处理。

1. 去除噪音。

地震资料里就像混进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怪兽,那就是噪音。

这些噪音可能来自仪器本身的小毛病,或者是周围环境的干扰,像风吹草动、汽车开过啥的。

我们得用魔法(各种滤波算法)把这些小怪兽赶出去,让真正的地震信号显现出来。

这就好比在一群乱哄哄的人群里,把那些捣乱的人拉出去,留下我们想听的人的声音。

2. 振幅恢复。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候,就像一个小皮球越弹越没劲儿一样,振幅会发生变化。

我们得把这个振幅恢复到它本来该有的样子,这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地震波的真实情况。

这就像是给小皮球打气,让它恢复弹性。

3. 初至拾取。

初至波就像是地震资料里的小先锋,它第一个到达我们的监测仪器。

我们要准确地把这个小先锋找出来,就像在一群跑步的人里找到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人。

这个初至波的信息对于后面计算地震波的速度等参数可是非常重要的。

四、处理核心步骤。

1. 速度分析。

速度可是地震资料处理里的一个关键密码。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常常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不安。

地震监测技术则是化解这种威胁的重要手段。

在地震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起着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入手,讨论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一、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数据在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外界干扰,为了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滤除噪声、去除趋势等干扰因素。

常用预处理方法包括:1. 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一种有效的滤波方法,它可以在不丢失信号信息的前提下去除噪声。

中值滤波的基本原理是将信号中的每个元素都替换为它们邻域元素的中值。

2. 带通滤波。

带通滤波是一种针对特定频率段的滤波方法。

在地震监测中,带通滤波常用于去除自然地震和人工干扰信号之间的频率干涉。

3. 偏差消除。

在地震监测中,通常会采用两个或多个地震监测仪器对同一个目标进行监测。

由于仪器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偏差消除来消除这些差异引入的误差。

二、地震数据的分析地震数据的分析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步骤。

地震数据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地震学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数据分析方法。

1. 能量谱分析。

地震信号是一种复杂的信号,但可以通过将它们转换为频域内的信号来进行分析。

能量谱分析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其频率分量,进而计算出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能量。

2. 时序分析。

时序分析是一种将地震信号转化为时间序列的方法。

通过时序分析,可以计算出地震信号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数据。

3. 滑动平均法。

滑动平均法是一种平滑地震信号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组数据点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值,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三、地震数据的模型拟合地震监测中,模型拟合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模型拟合的目的是对地震信号进行建模,将其表示为某种数学模型的形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误差,而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还对地质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现将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二、资料获取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观测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仪器记录的参考波形资料、观测站记录的旁路波形资料以及其他补充资料。

我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对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资料预处理在进行地震资料的分析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录入、数据质量评估、数据清洗、数据修正和数据校准。

我在预处理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数据录入,将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剔除掉质量较差的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杂乱的噪声信号。

接下来,对数据进行修正,对可能存在的异常值进行修正,并根据参考波形进行数据校准,使得地震波形数据具有更精确的信息。

四、资料分析在进行地震波形分析之前,我对地震资料进行了特征提取和数据预处理。

然后,我采用了谱分析、小波变换、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谱分析中,我通过计算谱线的频率分布和能量密度,得到了地震波形的频谱特征,揭示了地震波形的频率成分。

在小波变换中,我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更加精细的时间-频率图像。

在模式识别中,我通过计算各种特征参数,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了地震波形的模式库。

在统计分析中,我通过统计不同地震波形的特征参数,得到了地震波形的统计特征,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资料处理结果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我得到了丰富的处理结果。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电脑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电脑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1、提高信噪比;2、提高分辨率;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1、原理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

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2)由于频域截断会造成吉卜斯现象。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子波B :(2,3,-2)子波C :(-2,3,2)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并利用实际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1.数据收集:从地震监测站点收集地震数据,包括地震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波形等。

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无效数据、噪声滤波和数据校正等。

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

3.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计算,包括震级评定、地震波传播路径的推测、震源机制的研究等。

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特征和规律。

4.数据可视化: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和传播。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包括地震波形图、震中分布图、震级时间图等。

5.数据存储和共享: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研究和参考。

同时,可以将结果分享给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公众,提高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二、地震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际的地震数据,我们选取了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经度:120.05度,纬度:30.00度)和震级(7.0级)。

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图,我们发现地震波传播方向主要为东西向,表明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南北断裂带。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地震震级时间图,发现该地震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震级变化范围较广。

这可能意味着地震活动较为活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震级和震中位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

通过震源机制分析,可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对地震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通过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对该地震的特征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

2.加强地震救援和灾害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对于地震资料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的详细步骤:1.资料搜集和整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地震观测站、地震台网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震监测数据以及地震活动情况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可能包括地震记录、震源参数、构造信息、损失报告等。

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和归档,以备后续分析和研究使用。

2.数据预处理:地震监测数据有时会受到非地震信号的干扰,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和非地震事件。

首先,对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背景信号。

然后,进行数据插值和异常点剔除,以避免数据缺失和异常值影响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校正和标定:地震监测仪器有时存在一定的系统性误差,需要进行校正和标定。

通过与标准地震记录对比,确定仪器响应特性,并进行相应的校正。

这样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地震波形分析:对地震记录进行波形分析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时和振幅,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等。

常用的方法包括P波到时拾取、S波到时拾取、震相刻度和震相拟合等。

5.地震活动性分析:通过对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和震级频率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率和震级频率模型的建立、地震序列的相关性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碎裂模型拟合等。

6.地震速度模型建立:地震速度模型对于地震波传播模拟和震源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的反演和模型拟合,可以确定地壳和上地幔中的速度分布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地震速度模型。

7.地震灾害评估和预测:根据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可以对地震潜在的危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历史数据,可以进行地震发生概率和震级预测,以及地震灾害程度的评估。

这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
一、题型
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16、速度叠加: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进行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成不同的叠加图像,从中取出最佳叠加的速度为叠加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叠加法。

17、切除:???
18、偏移:重排地震信息单元,使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到真实的位置,从而直观地展现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

19、预测反褶积:用预测滤波原理实现反褶积问题的方法就是预测反褶积。

三、简答题
1、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1)野外地震资料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用于解释。

(2)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3)高质量处理成果可直接用于油气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

(4)解释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处理知识。

2、数字滤波伪门现象和吉布斯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常用剩余静校正的方法
(1)基于反射波的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

①自动求取剩余静校正两的假设条件和一些特点。

②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

(2)基于反射波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3)折射静校正。

4、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1)排列长度:缺乏大炮检距信息意味着缺乏辨别速度所需要的重要时差;但大炮检距区域的资料有拉伸问题。

(2)叠加次数:叠加32次甚至16次对速度谱没有影响,但再低使峰值发生严重位移。

(3)S/N比:存在高幅随机噪音时也可识别有效信号,但S/N不高时精度要受限制。

(4)切除:会减少浅层叠加次数,导致切除带位置的同相轴振幅减弱,它对速度谱有副作用;校正方法是用切除带中有效叠加次数比例乘叠加振幅来实现。

(5)时窗宽度:太小,工作量大;太大,缺乏时间分辨率。

一般为信号主周期的一半到一倍之间,约为20到40ms。

注意浅层周期短,深层周期长。

(6)速度采样密度:扫描范围应包含一次反射波速度;速度间隔太大会降低分辨率。

(7)相干属性量的选择;
(8)对双曲性正常时差的偏离度;
(9)数据的频谱宽度。

5、三种地震偏移方法的优缺点
(1)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大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
缺点:干扰噪音背景较强,不适应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

(2)有限差分法的特点:
优点:能适应横向速度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

缺点:但偏移的地层最大倾角有限制。

(3)FK波数域偏移:
优点:通常是最经济的偏移方法。

缺点:偏移的地层倾角不能大于空间假频极限;很难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

6、爆炸反射界面成像思想???
7、自动统计静校正的分析???
四、计算题
1、设输入子波已知,
)
21
,1()(-=t b ,试求反子波。

解:(1)用Z 变换法
子波的Z 变换
Z Z B 21
1)(-
=
反子波的Z 变换
+++=-=2
)41()21(12111)(Z Z Z Z A
由此,得到反子波为:)
,41
,21,1()( =t a
所以子波
)
21
,1()(-=t b 的反子波为最小相位子波,且是无穷序列。

若取前两项,即
)
21
,1()(=t a ,则两项反褶积输出为)41,0,1(-,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161。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
)
21
,1()(-=t b ,试求反子波。

解:(2)最小平方反褶积
子波的自相关为)
21
,4
5(-,b(0)=1,所以滤波方程为
⎥⎦⎤⎢⎣⎡=⎥⎦⎤⎢⎣⎡⎥⎥⎥⎦⎤
⎢⎢⎢⎣⎡--01)1()0(45212145
a a
解得
)
218
,2120(
)(=t a ,褶积输出为)214,212,2120(--,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211。

从中可看出最小平方反褶积比两项反褶积的精度要高
2、判断子波B :(2,3,-2)是否为最小相位子波,如果不是,对其进行改造
其Z 变换为:)21)(2(232)(2Z Z Z Z Z H --+-=-+= 令H(Z)=0,得到两个根
21,221-
==Z Z ,Z 2在单位圆内,Z 1在单位圆外,因此是混合相位,在不改变振幅谱的情况下,对包含单位圆内根的因式进行改造,令
2
4)2)(2()2()2()(Z Z Z Z Z Z H -=--+-=--+-='
)(Z H '的根都在单位圆外,满足最小相位条件,对应的子波为(4,0,-1)。

3、求证
解:
∑∞-∞
=-=n n
n x z X z )()
(
五、其他(零碎性知识点,判断题用)
1、在振幅谱相同的子波中,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最小相位子波次之。

2、海上勘探和陆上爆炸震源产生的地震子波最接近最小相位,可控震源的子波为零相位。

3、在数字滤波、反褶积和反演中经常用零相位子波。

4、野外静校正的三个目的体: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5、地震资料处理的的主要处理技术:反褶积、叠加、偏移成像。

6、地震处理流程:预处理、常规处理、特殊处理。

7、地震处理的目的: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8、反褶积问题的特点:
(1)结果存在多解性。

(2)分辨率和信噪比相互制约,是反褶积不能实现其初衷。

(3)被反演理论超越。

9、数字滤波的特殊性:
(1)地震信号和滤波因子必须离散采样。

(2)理想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10、利用Z变换判断最小相位:
(1)零点全部在单位圆内:最小相位
(2)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混合相位
(3)都在单位圆外:最大相位
11、
12、
其中:A是最小相位,B、C是混合相位,D是最大相位
13、在预测反褶积中,可以预测是多次波,不能预测一次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