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胃痛) PPT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展开全文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一、概念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机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不畅4.脾胃虚弱三、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1.与胃痞的鉴别2.与真心痛鉴别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
七、分证论治l.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可兼见纳呆少馨,嗳腐,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
舌脉:伤食:苔白厚腻,脉滑;伤于风热: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伤于风寒:苔薄白,脉浮数;伤于暑湿:苔白腻,脉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香附——行气和血;陈皮——理气和胃降逆;甘草——和中。
2.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可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川芎——调血中之气;香附——理气中之血;3.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
中医内科学--胃痛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2.饮食伤胃 • 3.情志不畅 • 4.脾胃素虚
[病因病机]
•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 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 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胃痛
[概 述]
•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 1、自觉症状:疼痛 •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2024年)中医内科PPT课件

3
胸痹与心悸的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化痰降浊、温阳散寒、益 气养阴、滋阴降火等。
2024/3/26
17
04 中医内科特色治 疗方法
2024/3/26
18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 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煮 后服用,具有吸收快、作 用迅速的特点。
2024/3/26
中药散剂
13
哮喘与肺胀
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
肺胀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 等。
2024/3/26
哮喘与肺胀的治疗原则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阳利水、补肺益肾 等。
14
胃痛与呕吐
2024/3/26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 耗等。
功能性疾病
如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等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
亚健康状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疲劳综合征、失眠等以自觉 症状为主,但西医检查无明显
异常的亚健康状态。
6
02 中医内科基础理 论
2024/3/26
7
脏腑学说
2024/3/26
五脏
01
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六腑
02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呕吐的中医辨证分型
外邪犯胃、食滞内停、肝气犯胃、痰饮内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等。
胃痛与呕吐的治疗原则
温中散寒、消食导滞、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活血化瘀、养阴益胃 等。
胃脘痛.ppt

第一节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一、沿革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2.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痈为心痈,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3,末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做了明确区分,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4.《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二、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暑、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肠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则蕴湿生热,或酿生食积,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素问·痹沦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3.情志小畅: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而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4.素体脾虚:脾胃虚寒,胃失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
三、病机(1)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
(2)胃痛日久,寒热转化,可致寒热错杂。
四、治疗原则1.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
2.实证用散寒、泄热、消食、除湿、理气、化瘀之法。
3.虚证采用温运脾阳,益胃养阴等法。
五、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
2 饮食伤胃证3 肝气犯胃证4.肝胃郁热证5 湿热中阻证6.瘀血停胃证7 胃阴亏耗证8脾胃虚寒证1.寒邪客胃证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良附丸(香苏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2 饮食伤胃证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3 肝气犯胃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和胃代表方: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胃痛精品PPT课件

腹痛 胃脘以下, 毛际以上
胁痛 两胁(肝胆)
病机 症状
治疗
胃失和降
胃脘疼痛,伴 嗳气、反酸、 上腹痞闷或饿 痛或饱痛
重在调和胃气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 少阳枢机不利 乱
胸前闷痛,压 脐周或少腹、两胁胀痛或窜
榨感伴心悸、 小腹疼痛伴 痛刺痛,或见
气促、手足青 肠鸣。大便 积块,或见发
至节、脉结代 失常
热、黄疸,
消食化积
理气和胃
(5)加减: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索 理气止痛。
2)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代赭石, 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3)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 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则概括了胃痛 之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的病机、主症、 治法。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范围
胃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证,西医学的急、慢 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粘膜 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肝胆 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节辨证论治。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1、以上腹部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为胀痛 、刺痛、隐痛、灼痛、剧痛、闷痛等不同性质 。
•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噪杂 ,食少纳呆等胃失和降症状。
• 3、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 作病史。
胃脘痛类证鉴别表
胃脘痛 病位 胃脘(胃)
真心痛 胸(心)
痛
加重
瘀
病机要点
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变脏腑:病变部位在 胃 ,但与 肝、脾 的关 系极为密切。
病理性质: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 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瘀血停滞 主症: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
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辨证要点
辨
证 治疗原则
论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寒热 遇冷饮或受凉后,胃脘痛加重,或得温
则舒者,属寒;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 饮则适者,属热。
(一)辨证要点
❖ 2、辨虚实
实证
虚证
起病情况
较急
较缓
诱发因素 疼痛性质
与饮食关系 脉象
常有
不明显
痛剧而急,固定不移,拒 按
痛徐而缓,痛处不定,喜按
❖ 脾胃虚寒 主症: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减,泛吐清水,体倦乏力,手 足欠温,大便溏薄,舌淡或边有齿印,苔 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
方解:本方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方 中黄芪益气补中;小建中汤温脾散寒,缓急止痛。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 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 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 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 。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 气健脾,行气和胃。
加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也可用沉香降气汤。
❖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
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方解:二方皆能治肝胃郁热,肝藏血,前方有凉血清热,疏肝 散结和胃之功。后方为清肝之正剂,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并有制 酸之效。前方丹皮、山栀凉血清肝泄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 芍和营敛肝,缓急止痛;贝母清热散结;泽泻导热下行。左金丸中 ,黄连为主,清泄胃热;吴茱萸反佐,开肝郁,降逆气。肝体阴用 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此时投药慎用香燥, 可选用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 心居胸中,其痛可波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 ,易与胃痛证混淆。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 多为绞痛、紧缩样痛或压榨样痛,且痛引肩臂,伴 有心悸、气短、甚则汗出等症,病势危急,对于无 胃病史而有眩晕头痛的中老年患者尤应警惕真心痛 的可能。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 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 等脾胃症候。
病
因
病
机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病 因
情志所伤
脾虚或它病
病
机
❖ 1、基本病机 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
”,以及胃失濡养、温煦,“不荣则痛”。
❖ 2、病位 病位在胃,且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涉及胆与肾。
❖ 3、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早期多为
实证,后期多为虚实夹杂;实为邪阻胃气而痛, 虚为胃失温煦、濡养而痛。
❖ 胃阴亏虚 主症:胃脘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凉润和中。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方解:方中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滋阴益胃;当归配白 芍养血柔肝;白芍配甘草既能缓急止痛,又能酸甘化阴;佐以川 楝子行气。另可选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药,使诸药补而不滞 ,润而不腻,以顺脾胃通降之性。
中医内科(胃痛)
定义 病因病机
主
诊断要点
要
鉴别要点
内
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义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 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与西医联系
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 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癌、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粘 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痛为主要表 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 论治。
加减:如胃脘痛胀而便闭者,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可合用 小承气汤以泄热通腑。如胃痛急剧而拒按,便秘苔黄燥者,为食积 化热成燥,则合同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攻窜连胁,嗳气频作,
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解:本方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香附、川芎疏肝行 气止痛;肝为刚脏,宜和而不宜伐,故用白芍以养血柔肝止痛;陈 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行气止痛之功。可选加郁金、青皮 、木香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 4、病机转化
胃痛病机转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寒热转化 如寒郁、湿郁日久化热,形成热 证,或寒热错杂之证; (2)气血转化 初病多在气分,日久深入血分, 出现瘀阻胃络之证; (3)虚实转化 初期多为实证,邪滞日久可损伤 脾胃,其证由实转虚。
病史 诊断要点
辅助检查
临床特征
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
❖ 胃痛与真心痛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解:前方蒲黄、五灵脂行血散瘀止痛。后方丹参活血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加减:如瘀滞较甚,疼痛明显,可加乳香、没药、刺猬 皮、九香虫以祛瘀血、通滞气以止痛。如瘀血阻络,血不循 经,而见呕血、黑便,可加三七、白芨、花蕊石、血余炭、 藕节等以祛瘀止血,并可参照血证辨治。
调摄与护理
❖ 平时要注意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和精神方面 的调摄。做到饮食有时,勿饥饱无常,忌贪食生冷 ,少食辛辣煎炸之品,戒除烟酒嗜好。尽量避免烦 恼忧虑及情绪紧张,以防其伤肝损脾。同时要注意 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在春秋季胃病好发之时,尤 当重视。 在发病时宜进易消化之食物,病情较重适当卧 床休息。对于合并呕血或便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并随时注意出血量的多少及其颜色,同时观察患 者面色、神识、肌肤的温度,以防急变。
(三)分证论治
❖ 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恶寒喜暖,拒按,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方解: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 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甚者可加吴茱萸、干姜、陈皮等 加强散寒理气之功。
加减: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以疏散 风寒。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 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或呕吐者 ,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 食导滞,温胃降逆。
加减:若见胃பைடு நூலகம்灼痛,嘈杂泛酸者,仍可斟酌配用左金丸。 若阴虚胃热偏盛者,可加石膏、知母、玉竹、芦根以清泄胃热。
预后与演变
❖ 胃痛一般预后良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 胃气安;虚实并见者治疗难度较大,易经常反复发 作预后难料。若久治不愈,辗转反复,正气亏虚, 加之气滞、血瘀、痰聚,有可能转成积证;或因热 灼脉络、瘀血阻络和脾不统血而导致呕血、便血之 证;若出血量大,气随血脱,脑失血养,可致血厥 ;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心脾两虚,心 神失养,又可合并郁证、不寐。
鉴别诊断
❖ 胃痛与胁痛 ❖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常表现为攻撑连胁,
应与胁痛鉴别。但胃痛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证,且多伴有泛酸、嘈杂等症。而胁痛是以 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两者在部位上有着明 显的差别。
鉴别诊断
❖ 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发生疼痛,而胃痛是指心窝以下胃脘部发生 疼痛。就疼痛部位来说,两者不难鉴别。但 胃与肠相连,又居于腹中,有时胃痛可波及 整个腹部,而腹痛亦可影响到胃,这时就要 根据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情况来加以区别。
加减: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迫血妄行,而导致呕血、黑便 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 则血亦自止。
❖ 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渴
不欲饮,纳呆,身体困重,苔黄腻,脉滑 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味。
方解:方中黄连、山栀清热化湿;半夏、陈皮、茯苓、甘 草、白豆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可加藿香、佩兰、米仁等芳 香清化之品。
❖ 饮食停滞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
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症减,大便不 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解:方中山楂消油腻肉食之积;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 子消谷面之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本方 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之 品。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
食后痛甚
空腹疼痛
脉盛气盛
脉虚气怯
(一)辨证要点
❖ 3、辨气血 初痛在气,久痛入血;以胀痛为主,
伴有嗳气,痛处游走不定,属气滞;痛如 针刺、似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
❖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
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使 之“通则不痛”,“荣则不痛”。
❖ 小结 ❖ 习题:
1、胃痛的概念是什么? 2、引发胃痛的原因有哪些? 3、胃痛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4、胃痛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什么?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