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关系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合征、 确诊的心血管或 肾脏疾病 患 达 1 , 6克 云贵 川 1 左右 , 三 效 2克 珠

服用更 为方便 。 方联合未必能达 者 , 处 适合通过 单片复方制 剂来获得 角地 区饮食 清淡 , 每人 每天摄入 盐 到最佳配 比 , 而单片复方 制剂在研 更强力 的降压效果 。 制 中可 以使 两种有 效 成分 的剂 量 配 比达到最优化 , 因此达 到更好 的 控 压 效 果 。 他 表 示 ,血 压 高 于 1010毫米汞柱 的中至重度 高血 6/0 压 患者 , 以及合 并糖 尿病 、 谢 综 代
症状所掩 蔽, 有些病例 甚至 完全 没有 临床 症状 , 家
蹲回圃国
文/ 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J 夕科 L 陆良生 郑珊
长不 易发现 ,只有在进行 泌尿 系全 面检 查 时才被
发现 , 有些在 出现并发症如 肾积 水并发 感染 、 结石
小儿 出生后应 复 等后 才得到诊 断。 因此症 状 的及 时发现取 决 于 家 以宫 内诊 断。如母体 羊水量正常 , 查 B超 , 中度 肾积水如 无症状 , 于 3' 轻 应 " - 4周龄 时 长对 患儿的细心观察 。 小儿泌尿外科 的发展 及产 前检 查 的不断普及 , 做静脉 尿路 造影检 查 ,如积 水量 不 多又 无临床症 可定期做 B超 复查而 不必急于手 术, 反之 如有 极 大地提 高 了小儿泌尿 系统 先天畸 形的诊 断和 治 状 ,
积水加 重则应手术治疗 。随着腹腔 镜技 术和 疗水平 。近 3 年 来在 尿道下裂 的治疗上有 了飞跃 症状 , 0 的进 步 , 手术 方法 多达 30多种 , 0 宜于入幼 儿 园前 推 广发展 ,大部分 泌尿 系统畸 形 可以采 用腹腔 镜

新生儿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敏感趋势分析

新生儿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敏感趋势分析

泌尿系统感染是儿科医生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感染性疾病,占泌尿系统疾病的8.5%,排在第4位,目前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谱的不断增加使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变得越发困难[1]。

本文主要通过对收治入院的90例患泌尿系统感染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泗阳县人民医院自2012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共收治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90例,均依据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指南的标准诊断。

1.2 方法 尿液标本处理:尿常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泌尿系统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泌尿系B 超,逆行膀胱尿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选用χ2检验,P<0.05 表示此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病原菌培养情况 尿培养出211株病原菌。

G-菌130株,占62.1%;G+菌62株,占29.4%;真菌19株,占8.9%。

2.2 G-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G-菌中不同菌种呈现不同程度的药物敏感性。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敏感率为81.5%;对阿莫西林感率为38%;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为25%;对庆大霉素敏感率为8.7%;对替卡西林敏感率为8.7%。

肺炎克雷菌对头孢西丁敏感率为12.5%;对阿莫西林感率为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为25%;对庆大霉素敏感率为0%;对替卡西林敏感率为12.5%。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西丁敏感率为50%;对阿莫西林感率为2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为0%;对庆大霉素敏感率为50%;对替卡西林敏感率为30%。

变形菌属对头孢西丁敏感率为77.8%;对阿莫西林感率为66.7%;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为66.7%;对庆大霉素敏感率为77.8%;对替卡西林敏感率为66.7%。

3 讨论新生儿尿路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主要由致病菌侵袭感染导致的肾盂肾炎、肾盂炎、膀胱炎和尿道炎一类疾病。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治疗论文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治疗论文

探讨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69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86-01【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尿培养情况。

方法对8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急性初次感染经以下药物治疗,症状多于2~3天内好转、菌尿消失。

如治疗2~3天症状仍不见好转或菌尿持续存在,多表明细菌对该药可能耐药,应及早调整,必要时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结论重视发热小儿泌尿系统检查,尤其对于夏季发热的小儿,应及早留取尿液标本。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泌尿道感染;尿/分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其绝大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引起。

泌尿系统感染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小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除了生理解剖特点,小儿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性感染外,还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感染局限能力差,菌血症时易致下行感染有关。

因使用尿布,尿道口已被污染,感染机会增加。

此外先天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也是有别于成人的重要原因[1]。

但是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非特异性,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小儿,在临床上往往容易误诊或漏诊。

笔者对本院儿科住院的泌尿系统感染小儿,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力图发现特点,以期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1~2012年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泌尿系统感染86例患儿,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1~12个月。

86例患儿中有52例在入院前已经用过抗生素。

1.2 诊断标准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2)年龄<1岁。

2. 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一般根据:2.1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如呋喃类或磺胺;2.2尿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2.3肾损害少的药物。

外科学47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外科学47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第一节概述泌尿、男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由于胚胎学上的密切关系,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常伴有生殖系统畸形。

泌尿生殖系统器官自体节外侧的中胚层发生,约形成于胚胎第5~12周。

前肾在人类完全退化,中肾大部分退化,后肾由生肾组织和输尿管芽两部分组成。

由中肾管长出的输尿管芽逐渐演变成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

生肾组织演变成肾被膜、肾小囊和各段肾小管。

肾小囊内的毛细血管形成肾小体,组成肾单位。

胚胎第6周,后肾由原位上升至第2腰节处(图47-1)。

膀胱、尿道自泄殖腔发生。

尿直肠隔将泄殖腔分隔成为背侧的直肠和腹侧的尿生殖窦。

男生殖器官来源不同,睾丸自中肾内侧与之平行纵列的生殖嵴发生。

与之相邻的中肾管发育为附睾的输出小管、附睾管、输精管和精囊(图47-2)。

图47-1 泌尿系的发生(侧面观)图47-2 生殖器的发育先天性畸形是由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发育缺陷性疾病,胎儿出生时畸形已存在。

种类繁多,表现在数目、大小、形态、结构、位置、旋转和血管畸形等各个方面。

本章对泌尿男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作扼要介绍。

第二节肾和输尿管的先天性畸形一、多囊肾多囊肾( polycystic kidney)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不明,认为可能与肾小管梗阻,或肾单位不同部位的局部扩张有关。

多为双侧,初期肾内仅有少数几个囊肿,以后发展为全肾布满大小不等囊肿,压迫肾实质,使肾单位减少。

分婴儿型和成人型。

婴儿型多囊肾( ARPKD)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6号常染色体上的PKHD1基因突变,常伴有肝、脾或胰腺囊肿。

发病率为1/10000,儿童期可有肾或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多早期夭折。

成人型多囊肾( ADPKD)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常见的多囊肾病,发病率约1/1250,占晚期肾病的10%。

成年病人的子女中有50%亦患此病。

多囊肾疾病基因PKD1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占85%~90%;PKD2基因位于4号常染色体,占5%~10%;还有一部分病人没有发现PKD1和PKD2基因突变,推测有PKD3基因存在。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

治疗48小时后重新评估
临床症状 尿检指标
未达到治疗预期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进行尿培养
细菌学检查
未完成影像学相关检查,应在足量抗生素治疗结
束后仍需继续给予小剂量抗生素口服治疗,直至影
像学检查显示无VUR等尿路畸形
下尿路治疗 1、口服抗生素治疗7-14天(标准疗程) 2、口服抗生素2-4天(短疗程) 两组在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菌尿持续时间、UTI复
发、药物依从性和耐药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推荐 短疗程。 48小时后评估及处理同上尿道感染
复发性泌尿道感染
包括
1、UTI发作2次及以上且均为APN; 2、1次APN且伴有1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 3、3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
复发相关因素
小年龄(<2.5岁)、排尿障碍如夜尿症、摄入减 少、大便失禁、特发性高钙血症、DSMA显示肾实 质缺损、VUR特别是双侧或三级及以上返流。
儿童泌尿系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
儿四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 生长繁殖,并侵犯尿道粘膜或组织而 引起损伤。
病因及发病机理
小儿易发生尿感的原因: 1.解剖生理特点 (1)尿道平滑肌发育差 (2)尿道口解剖位置 (3)局部防御能力低下 2.尿路畸形及结构异常 先天畸形、肾发育异常 3.膀胱输尿管返流等
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
尿常规检查 大于等于5个/HP 怀疑
检测
试纸条亚硝酸盐实验和尿白细胞酯酶
实验室检查
尿培养
诊断主要依据
清洁中段尿菌落计数
>10^5/ml
确诊

婴儿泌尿系统发育观察关注孩子的泌尿系统发育情况

婴儿泌尿系统发育观察关注孩子的泌尿系统发育情况

泌尿系统对婴儿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 泌尿系统对婴儿的生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首先,泌尿系统帮助婴儿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和血液容量。其次,泌尿系统对婴儿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也有影响。此外,泌尿系统还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产生影 响。
课程目的和内容概述
• 本课程旨在帮助家长了解婴儿泌尿系统的发育过程,学会观 察和关注孩子的泌尿系统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 题。课程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基本知识、发育过程、观察方 法、常见问题及处理等。通过本课程,家长将了解到如何评 估婴儿泌尿系统的正常发育,以及如何处理常见的泌尿系统 问题,如尿布疹、尿频、尿急等。
注意卫生
保持孩子身体和私处的清洁卫生,勤换尿布或尿不湿,预防细菌滋生 和感染。
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1 2 3
深入研究
针对婴儿泌尿系统的发育和异常情况,未来需要 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 方法。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新的检 查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泌尿 系统问题。
注意情绪变化
泌尿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婴儿不适,影响情绪,如烦躁、不安等,家长应关注孩子 的情绪变化。
05
婴儿泌尿系统异常的处理与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婴儿外阴部清洁,勤换尿布 ,避免使用塑料布等不透气的尿
布。
症状识别
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有 时可伴有腹痛、呕吐。
护理方法
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定期复查尿常规。
婴儿泌尿系统发育观察关注孩子 的泌尿系统发育情况
汇报人:XXX 2023-11-23
• 引言 • 婴儿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婴儿泌尿系统观察的要点 • 婴儿泌尿系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 婴儿泌尿系统异常的处理与护理 • 总结与展望

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超声诊断ppt课件

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超声诊断ppt课件

06
结论与展望
泌尿系统畸形超声诊断的结论
超声诊断在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 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 准确检测出多种畸形类型,为临
床治疗提供依据。
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分辨率 和准确性不断提高,为泌尿系统 畸形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
力支持。
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和胎儿的泌尿 系统畸形表现存在差异,超声诊 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
04
超声诊断技术与方法
常规超声检查
常规超声检查是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畸 形诊断的常用方法,通过高频探头对肾 脏、膀胱、尿道等部位进行实时动态观 察,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大小、位置
及血流情况。
常规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 等优点,对小儿及胎儿的泌尿系统畸形
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规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泌尿系统的解 剖结构,发现异常病变,为后续的诊断
2 病例2讨论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可能导致 肾积水。轻度反流可定期观察,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3 病例3讨论
胎儿肾发育不全可能导致出生后肾功能不全,需密切关 注胎儿发育情况,必要时终止妊娠。
4 总结
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超声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典型病例的分享和讨论有 助于提高医生对该领域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详细描述
超声检查是诊断肾发育异常的重 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肾脏的结 构和形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 断依据。
01
总结词
肾发育异常是泌尿系统畸形的一 种,表现为肾脏结构异常或发育 不全。
02
03
04
总结词
肾发育异常的超声表现为肾脏体 积减小、形态异常、回声不均等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疾病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疾病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system infection of newborn)是指因某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菌尿或尿中白细胞或脓细胞增多,细菌可由血行播散或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由于感染病变难以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临床上无法定位,统称为泌尿系感染。

尿路感染的存在常提示我们是否有潜在的尿路畸形(输尿管疝、输尿管肾盂交界处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功能性膀胱特别。

病因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1.病原菌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以大肠埃希杆菌感染(Escherichia coli)最多,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domonas)、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等,偶可由支原体、病毒或真菌引起。

2.感染途径有以下几种:(1)血行感染:为新生儿期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见途径,常见于败血症(septicemia)、化脓性脑膜炎、肺炎(pneumonia)、脓疱病等过程中,与新生儿免疫功能较低有关。

(2)上行感染:新生儿尿路的特点是肾盂和输尿管较宽,输尿管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弯曲度大,易被压和扭转,易有尿潴留引流不畅而致感染;新生儿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瓣膜功能较弱,当膀胱充盈压力增高时,尿液易向上逆流而感染。

新生儿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为3~5cm),外口暴露且距肛门甚近,故上行感染机会多。

新生儿男婴虽尿道较长,但每次排尿时膀胱内尿液不易排空,尤其有包茎的小儿,污垢积聚也易发生上行感染,以上特点均为上行性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3)淋巴感染:肠道与肾脏、泌尿道之间有淋巴通路,新生儿肠道感染,尤其患大肠埃希杆菌性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时,易致泌尿系感染。

(4)直接感染:较少见,但邻近器官或组织有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腹膜炎、肾四周脓肿等,可直接波及泌尿道而感染。

(二)发病机制1.新生儿易患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1)生理特点:因使用尿布,尿道口易受粪便污染引起上行感染;新生儿抗菌力量差,易患败血症导致细菌血行播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关系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3T11:05:27.26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过春花
[导读] 目的:分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关系。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醴陵 4122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关系。

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我院中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儿科治疗的30例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验要求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有先天性泌尿系统感染)和实验组(无先天性泌尿系统感染),每组中均包含15例患者。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的相关情况。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临床特征中对照组肝功能异常5例,实验组1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治疗上,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小儿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先天畸形;关联
泌尿系感染又称为泌感,发生原因是由于细菌侵入尿路从而导致的炎症。

感染范围包括上、下泌尿道,由于无法准确定位而导致的困难统称为泌感。

临床上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1]。

急性情况下:症状比较明显,较易发现并且治疗;性或者反复感染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肾损害加大。

幼儿在患病情况下,大部分会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情况,首先全面检查患者,查明原因,消除先天性的概率,较轻肾损害[2]。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我院中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儿科治疗的30例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组中均包含15例患者。

分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我院中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儿科治疗的30例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有先天性泌尿系统感染)和实验组(无先天性泌尿系统感染),每组中均包含15例患儿。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11例,女性患儿14例,最小年龄为10个月,最大年龄5岁,平均年龄(2.2±4.3)岁。

实验组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13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岁,平均年龄(4.2±3.7)岁。

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并签字,感染程度一般资料显示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发生感染后需要多饮水帮助排尿,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细菌长时间在体内流窜,注意清洁。

及时进行用药治疗。

对患者进行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且根据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1. 中段尿培养菌落数或者粪≥10ml;
2. 离心尿沉渣白细胞>5个/HP,或者出现严重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等尿路刺激状况,常见病症有下腹触痛,伴随发热的情况
3. 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4. 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临床对比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本次研究结果中患者的临床特征等实验数据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3讨论
现如今,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并发症主要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的肾脏畸形从而形成合并尿路感染,尿路系统感染会使患者排尿速度减慢,不能及时排除细菌,从而诱发炎症以致感染。

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在所以畸形发生率较高于其他畸形发生率,它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其他情况并发。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尿路感染,也可以缓解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3]。

泌尿系统感染是诱发先天性泌尿系统的主要因素,患病后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对儿童未来的生活也造成巨大的影响,尿路感染通常是由于病菌感染所致,极大部分是因为肠道杆菌感染。

感染的细菌包括: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等。

一部分也是由粪链球菌或者其他真菌引起的[4]。

小儿易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原因:1.婴儿日常生活中使用尿布,由于长时间包裹,使其尿道口受到排泄物污染,从而导致发生感染,且女孩尿道短,长时间更加容易感染。

2.婴幼儿身体抗体能力不强,严重也可导致下行感染。

先天畸形或者尿路梗阻的患者更易感染,引起梗阻的原因包括:神经性膀胱、结石、肿瘤等。

婴幼儿容易出现尿反流的情况。

3.在婴幼儿期间,由于膀胱壁内走行的输尿管短,导致幼儿在排尿时关闭不完全而引起反流。

在此过程中细菌会随着反流,从而发生感染,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4岁以下的儿童。

4.感染人数女孩
多于男孩。

5.感染人群主要以婴幼儿为主,幼儿身体抗体不强,在发生脓疱病、肺炎、败血症的治疗过程中更加容易感染。

6.器械检查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感染,少部分是因为邻接器官所致[5]。

临床上小儿尿路感染大部分有各种诱因,其中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尿感多,并且尿路结构有问题,必须第一时间检查、治疗,预防肾损害。

幼儿在患病后应该注意饮食,多清洁患处,避免卫生污染导致的二次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是诱发先天性系统畸形的重要因素,为避免先天性系统畸形的情况发生,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泌尿系统感染,及时用药减轻感染程度,避免加重。

综上所述: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郑方芳,刘晓红,莫樱,蒋小云,宋洁,周传新.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01):67-70.
[2]李喜东,朱红玲,娄忠喜,范力军,杨润玲.小儿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2例报告[J].吉林医学,1997(05):298-299.
[3]李秀兰.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815-5816.
[4]雷婷缨. 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胎儿的遗传学诊断[D].广州医科大学,2017.
[5]李顶夫,雷益,侯严振,王蕾.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的MRU与ce-MRU评价[J].海南医学,2010,21(02):2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