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洁SK-II“铬钕门”看危机公关

从宝洁SK-II“铬钕门”看危机公关
从宝洁SK-II“铬钕门”看危机公关

从SK-II“铬钕门”看宝洁的危机公关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内,SK-II毫无疑问是宝洁高端美容市场的领军品牌。虽然SK-II在中国市场一度曾风光无限,也一度走入低谷。自2006年9月14日被国家质检总局曝光以后,宝洁先是坚称产品绝未“添加”禁用物质,紧接着在15日表示,消费者可按宝洁制定原则到SK-Ⅱ专柜退货。此后一直到10月23日国家权威部门为SK-Ⅱ“平反”,面对媒体的采访,其相关负责人对SK-II重金属事件回应均为“不评价、不退市,没有具体时间表。”纵观整个危机过程,SK-Ⅱ品牌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展开有效的公关,除了公关经理的电话采访回答外,缺少公司领导人的出面澄清和说明。在这次危机面前,一向傲慢的宝洁全线溃败,一时间,宝洁的危机公关顿时被摆上台前,为各路媒体舆论所诟病。

关键:危机危机公关善后处理

SK-Ⅱ危机全景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来自宝洁公司旗下SK-Ⅱ9种化妆品含禁用重金属铬和钕

宝洁:坚称产品绝未添加禁用物质

9月15日宝洁公司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就SK-Ⅱ下架一事进行沟通

宝洁:消费者可按宝洁制定原则到SK-Ⅱ专柜退货

9月16-18日各地SK-Ⅱ问题产品纷纷下架,并出现退货潮

宝洁:再次重申产品是安全的

9月20日日本驻华大使馆称:SK-Ⅱ产品出口前未经过检验

宝洁:声明称每一批产品都经过检验

9月22日上海质检局宣布再次查出3种SK-Ⅱ产品含违禁物

宝洁:宣布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并停止专柜退货,改为电话退货

9月23日韩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查出SK-Ⅱ问题化妆品

宝洁:暂未撤出国外市场,国内电话退货方案仍未实施

一.宝洁的“傲慢”与“代价”

(1)冷处理,让SK-II危机走向失控深渊

低温冷处理,是材料科学中改善金属工件性能的一种工艺,有大幅度提高工件稳定性,降低淬火应力、提高强度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冷处理的办法来处理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在化解双方冲突时。应该承认,有时候这种办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9月

中旬以来掀起轩然大波的SK-Ⅱ重金属危机中,宝洁公司的“冷处理法”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将事态引向了失控的深渊。

自9月14日被国家质检总局曝光以后,宝洁先是坚称产品绝未“添加”禁用物质,一直到10月23日国家权威部门为SK-Ⅱ“平反”,宝洁对于SK-II的退货等善后问题都没有发布新消息。”纵观整个危机过程,SK-Ⅱ品牌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展开有效的公关,宝洁公司本希望通过回避事实、沉默不语等方式来让事件逐渐降温,可结果却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2)忽视与媒体沟通,致使不利舆论四起

不主动与媒体沟通,是宝洁多年来在解决危机事件中的一贯做法。2005年的“SK-Ⅱ烧碱事件”,宝洁就因此饱受业内人士诟病。

在这次的SK-Ⅱ重金属风波中,宝洁公司同样没及时与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危机发生的48小时内,宝洁公司没有做充分的考虑与应对,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公关时机。整个SK-Ⅱ事件基本上是由公关部在解决,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也没有及时出台有价值的新闻稿件。面对众多媒体的询问也只是回复几页传真声明了事,缺乏有效的媒体沟通。而当讨说法的消费者向媒体投诉时,宝洁先还做出回应,在回应不到位的情况下又停止了这个工作,在舆论的议题方向控制上完全处于被动。

这次由于宝洁公司一直对媒体保持沉默,外界只好“捕风捉影”,不利于SK-Ⅱ的消息因此层出不穷:“SK-Ⅱ八年没有年检”、“四项退货条件”、“Pitera从米当中提炼”、“SK-Ⅱ全球配方不同”……据新浪网调查,九成人不再信任SK-Ⅱ,因为所有的报道几乎“一边倒”。等权威部门宣布其问题产品属“生产技术中不可避免的因素”时,SK-Ⅱ已经陷入被迫临时退市的窘境了。

(3)践踏公众知情权,引发接二连三的冲突

公众知情权是消费者的一项重要权利,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在西方国家,像宝洁这样的跨国企业一般都会批露产品的物理资料和化学成分,使得对健康十分关注、素质较高的公众或是消费者能理性面对,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但在中国他们往往学会沉默乃至撒谎,不是三缄其口,就是矢口否认,更有些甚至电话一挂,就无人接听了。

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诚意的社会,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态度是最重要的。宝洁没有好好地理解本土化的心态,以为采用拖延战术就可以平息消费者的激愤情绪,结果因反应速度太慢,引发了接二连三的冲突:在上海等地,SK-Ⅱ专柜发生了严重的治安事件,退货现场非常混乱,甚至个别人用暴力威胁,要求退货,随着这一连串的事件发生,宝洁感到形势越来越不好控制,无奈中只好宣布暂时从中国市场撤出。

(4)推卸社会责任,结果失去大多数人心

在针对SK-Ⅱ事件的第一份声明中,宝洁用“未添加”偷换“未含有”的概念,试图转移公众视线;而后又声称产品中的禁用成分系“原料带入”,再次强化前面的“未添加”说。

宝洁公司屡屡为自己开脱,名义上是澄清事实,但其实质是“避重就轻,推卸责任”,而没有表现出一家跨国巨头对于中国消费者的真正关怀。消费者不是化妆品技术专家,即使你说是“原料带入”,也并不能完全打消消费者的安全疑虑。作为消费者,他只知道你生产了问题产品,至于说你的产品质量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他并不关心。在本位主义思想引导下,宝洁丢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最终让整个事件从产品质量危机演变为诚信危机。

二.理论模型:危机公关“三重门”

危机公关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它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从公共关

系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通常有个反应规律。在危机发生的1-3天内,媒体通常会集中报道企业出现的问题,而企业在这一阶段通常表现为沉默。危机发生的第4-6天,企业通常会正式发布声明,对事件进行解释,并提出一些措施。

企业的表态至关重要,如果其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较圆满,危机一般很快能得到控制甚至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此时如果没有新的危机产生,危机则会趋向于消退。

但企业的表态如果不被媒体所接受,危机则会在接下来的数天内进入第三阶段,媒体上形成批评报道的高潮,企业将陷入被动而不得不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三.SK-II涅槃重生必须为它之前的傲慢买单

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发布声明,称SK-Ⅱ被检出的违禁重金属成分,属生产技术无法避免的因素。随后宝洁公司表示SK-Ⅱ将在几周内恢复在中国上架。

看上去SK-Ⅱ似乎要起死回生了,但宝洁欲重塑这个品牌并非易事。由于前期宝洁的种种冷漠表现,SK-Ⅱ的品牌形象已经被严重损害,即使政府表明可以销售,消费者对SK-Ⅱ的质疑却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媒体的“扒粪运动”也不会轻易罢休。如何积极重建公信力?这将是SK-Ⅱ品牌必须面对的难题。否则就算恢复了销售,恐怕成绩也不容乐观,如若当初的危机这样处理,或许SK-Ⅱ今天的重生相对容易多了。

(1)勇敢为自己的产品负责、为消费者负责

首先是对质量的固执。在产品被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含有违禁成分的情况下,宝洁的公开声明首先强调SK-II的“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紧接着表示“未添加”违禁成分,这样的明显与事实相悖的说法势必引来公众的反感。此后宝洁的态度也一直是舆论的焦点,但即便如此,宝洁直到不得不宣布暂时撤柜时还是坚持认为其产品是安全的。

任何一家国际性的大企业,当自己的产品或企业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危机时,都必须勇敢为自己的产品负责、为消费者负责、为所在的国家负责。我们不是要让公众承认我们对,我们要的是公众对我们的支持,以获得人心。在这件事情上,宝洁或许应该向同为美资品牌的强生学习。对公众态度要坦诚,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清晰,争取公众的理解。危机的发生,常常源于媒体、受众对事实的误解和企业的不透明。企业无论犯错与否,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增加透明度,向公众做坦诚的解释。人们会为“敢于认错、知错就改,勇于负责”的企业叫好,却不能原谅不负责任的遮掩和逃避。

(2)在第一时间联系政府主管部门,并提出整改方案

宝洁固执的并不只是质量问题,在危机过程中坚持不撤柜、不召回也是导致危机失控的原因之一。

中国环球公关公司总经理迟小炎认为,针对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联系,或者请专家或更高层次主管部门再次检测质量,并提出整改方案。要敢于回收不合格的产品,以消费者利益为上。

然而因为傲慢而没有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因素恰恰是宝洁危机公关的另一败笔。在整个SK-II事件过程中,退货是消费者最为不满的环节,有消费者甚至指出,宝洁在办理退货环节表现得毫无诚意。从开始的拒不退货,到后来为退货消费者提出四大苛刻要求,到后来的让消费者签下“产品无质量问题”的证明方可办理退货,不管宝洁的出发点如何,为消费者退货设置障碍的印象已经造成。

(3)重视与媒体沟通,尊重消费者知情权

在这次的SK-Ⅱ重金属风波中,宝洁公司同样没及时与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危机发生的48小时内,宝洁公司没有做充分的考虑与应对,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公关时机。

表示出对媒体的尊重,第一时间主动与之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媒体是舆论的传播者,要想影响受众,必先争取传播者的理解。所谓在第一时间,是指危机发生后最好争分夺秒抢时间与媒体联络,等媒体报道后再做工作,经常为时已晚。真诚的姿态,更容易使媒体

感觉到“尊重”,沟通也会更加顺畅、有效。

危机公关及注意事项_图文(精)

机公关及注意事项 20攀塞善睾三篓誓三军兰喜篓霎 回顾:SK—II地区诉讼演变信任危机 宝洁中国遭遇被动。著名的宝洁怎么也没想到,一场发生在南昌的诉讼,只用一周时间,已经演变成了波及全国的信任危机。 “南昌市工商局将处罚宝洁,虚假宣传最高可罚20万” “湖南卫监部门将抽查sK—II,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 “沈阳购后随时可以退货” “上海消费者欲退SK—II产品” “宁波市工商局表示密切关注SK—II” “化妆品疑含腐蚀性成分,sK—II让西安女性犯嘀咕” 有消息称,南昌市工商局对宝洁公司做出20万元罚款的决定。而宝洁公司也派工作人员到南昌工商行政管理局签字认罚。2005年4月14日,成都两位消费者得到sK—II退款10710元,成都市工商局正 目口塑燮E熊豳型2Q鳗:§式介入调查事件,江西打假英雄唐伟、北 京打假英雄王海紧追SK—II不放…… “迟钝巨人”的致命错误 SK—II让人感到宝洁的危机管理体制 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成熟和有效。危机 公关的几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宝洁都没

有处理恰当。 首先是态度问题,不管事件是不是对 手恶意策划,企业都应该对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负责。当年强生公司在泰诺事件发生后,就全面收回所有的泰诺产品,尽管后来查明是有人恶意投毒,而且 收回产品也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在公众心目中,强生公司成了一个有社会责 任感的企业。而宝洁在事情发生后只 是发了两份声明,对事件的定性仅仅 停留在当事人“恶意抄作”的层面上。 宝洁所做的一切也仅仅是在维护公司 的利益。以一个强大的公司与个体 (宝洁所说的自由人士进行一个利 益与道德的抗争,强调自己的产品没 有问题,无论是对媒体还是消费者, 态度上都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个体的 尊重,这样的态度很难得到舆论的同 情,它违反了危机公关的第一要义。

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回顾 岁末年初,如果让我们回顾2007年中国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的话,就不难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危机公关之痛。从手机、汽车、IT到食品、服饰、超市等行业,众多企业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公关危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诸多危机公关案例事件中筛选十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全面还原2007年中国企业的危机公关现状。(以事件发生先后为序)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于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2007 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后,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 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 部分产品包装;3月,湖南省消费者张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质量检验 协会的鉴定结果,确认“其购买的五台LG空调都是翻新机器”,5月份张洪峰通过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调的质量问题。LG翻新事件随着全国媒体的不断报道,从LG冰箱翻新、LG 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不断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机。 点评:在系列产品的翻新事件被曝光之后,LG方面躲躲闪闪,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广大网友在网络上对LG翻新行为的声讨,其品牌形象与企业声誉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LG在危机公关方面的无知与短视。 2、摩托罗拉手机爆炸事件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 池爆炸致死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 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 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归节到了 手机电池身上,同时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宣称爆炸元凶非摩托罗拉原装电池。这样一来,使得原本主要因用户在高温条件下的长时间错误用机导致的爆炸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除了众多媒体与广大公众认清了摩托罗拉推卸事件责任的真面目外,还引发了在广东等多地的手机电池安全检查中的更大被动。 点评: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企业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发生后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摩托罗拉在手机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看到了知名国际厂商在品牌强大背后危机公关的软肋。

经典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成功的经典公关案例分析_经典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矛盾的80%来自与缺乏沟通,很多事只要能恰当的沟通都会顺利 解决。当企业发生公关危急时沟通就是最必要的工作之一。首先要 与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沟通,让大家了解事件细节,以便配合进行危 机公关活动,比如保持一直的口径,一直的行为等。而后要马上与 受害者进行沟通,主动联系受害者,以平息其不满的情绪,比如开 通专线电话接听相关投诉,负责人亲自慰问与会见受害人等,最好 抢在媒体与当事人接触前先与当事人沟通。接下来就是与媒体进行 沟通,必须第一时间向媒体提供真实的事件情况及随时提供事件发 展情况,因为如果你不主动公布消息媒体和公众就会去猜测,而猜 测推断出的结论往往是负面的。这个时候消费者很敏感,信心也很 脆弱,看到负面的消息后很容易相信,甚至是放大这个消息的危害 程度。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及时坦诚的通过媒体向大众公布信息与 事件处理进展,这样可以有效填补此时舆论的“真空期”,因为这 个“真空期”你不去填补它,小道消息、猜测,甚至是竞争对手恶 意散布的消息会填满它。而后就是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得 到政府的支持或谅解,甚至是帮助,对控制事态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要对企业的合作伙伴如供应商、经销商等进行沟通,以免引 起误解及不必要的恐慌,如前面提到的金正集团,因为缺乏与合作 伙伴的沟通,导致了各方的恐慌,使事态恶化。 案例: 点评: 及时的沟通,真诚的态度,使索尼轻松度过了这次危机,没有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相信很多读者都没听过这个事件吧?这就证明索 尼此次的危机公关处理的十分成功,也没有影响到索尼与佳能等合 作伙伴的关系。全面快速的真诚沟通是此次事件圆满处理的最大功臣。

宝洁公司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完整版)

宝洁公司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而在面对SK-II事件的危机处理中,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可以挽回局面的机会,而被媒体称为“迟钝的巨人”。这让人感到宝洁的危机管理体制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成熟和有效,甚至犯下了一系列的致命错误。本文具体来说宝洁在这次危机公关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宝洁,SK-II事件,公关危机,对策 一、宝洁公司的简介及公关现状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是一家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始创于1837年,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全球员工近110,000人。宝洁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容美发、居家护理、家庭健康用品、健康护理、食品及饮品等。2008年,宝洁公司是世界上市值第6大公司,世界上利润第14大公司。他同时是财富500强中第十大最受赞誉的公司。2008年06月04日The J. M. Smucker Company和宝洁,双方签署了一项最终协议,宝洁股东将以免税换股并购方式取得 Smucker 约53.5%的股权。 2009年的世界500强中,宝洁排在第68位,是世界上的家具个人用品类企业的绝对首领,年营业收入为83,503百万美元。 宝洁公司旗下的产品之一SK-Ⅱ是全球著名的高档化妆品牌。SK-II原是由日本MAXFACTOR公司创造的一个在日本销售的区域性小品牌。1991年被P&G收购,1997年崛起于中国台湾市场,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至2005年4月份,已经在全国建起了78个专柜,2004年开始在中国大陆销售额达到高端化妆品市场前三名。SK-II是日本皮肤专家将尖端科技运用到护肤品开发中的完美结晶,在中国女性中,SK-II被传为“神仙水”。然而,2005年3月7日,江西一消费者一纸诉状投出,一夜之间,宝洁SK-Ⅱ系列化妆品,“烧碱风波”事件传遍整个美容市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称,9种日本SK-II产品经广东省出入境检疫局检测发现含有钕和铬等违禁成分。9月16日,宝洁方面宣称,并没有添加任何违禁成分。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掀起退货潮,部分城市SK-II专柜开始停售产品。其间,因为宝洁方面对退货设定了种种门槛,引发退货纠纷,有城市出现SK-II专柜被砸等事件,而SK-II 官方网站也被黑客攻击而陷入瘫痪。 9月22日,SK-II发表声明,称其决定暂停在中国的产品销售,暂时全面撤出中国市场。同日,SK-II再次被曝光三种问

式危机公关策略

式危机公关策略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国式危机公关策略 危机管理是企业必须具备的硬功夫。危机对于企业来讲,绝不是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互联网时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行动,都会置于公众目光下,包围在社会舆论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企业危机到底是陷阱还是机遇,完全要看对危机的驾驭和引导水平。 沉默策略 发表声明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剂良方。 沉默策略的应用背景特点为: 首先,企业没有重大的产品质量等实质性问题,而只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品牌受到威胁时,企业的决策者预计阐述的解释将对抗大多数的公众情绪(包括消费者情绪、股民情绪等),则可以保持沉默。 其次,当企业解释的理由与媒体报道的方向不一致,而二者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谁是谁非时,企业处于弱势时也应该保持沉默。 第三,当行业专家的解释对企业不利,而企业也无法找到强有力的反驳证据时,企业也应该保持沉默。 案例:格林柯尔的倒台 2004年,郎咸平炮轰国企,所谓的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格林柯尔面对郎咸平的质疑,怒目相向,拍案而起,竭尽全力去辩白反驳,还将郎诉至法院,一心只想争回一口气,但却毋庸置疑地给格林柯尔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后连顾雏军本人都搭了进去。 围魏救赵策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固然是最基本的应对方式、最常使用的商场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危机发生之时面临的攻势强劲,有四面楚歌之虞,为求自保,当然就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引导舆论分流,也为反攻准备了相应的舆论基础。 围魏救赵策略适用于产品质量危机,以及有鲜明特殊时期背景的品牌危机,尤其适用于质量改进过程比较慢的产品企业。当然,“围魏救赵”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的言行没有过分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否则即使采用“围魏救赵”策略,也最多只能延缓危机发生的速度而已。围魏救赵策略在执行步骤上有四步:第一步,将某一个产品质量的问题引向行业某一特定的行业话题的讨论,向公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一话题能够引起的结论未必是绝对的,可以是有背景的,还存在着某些疑问,这是整个行业的困惑,是某一特定时期集中反映出来的某一类产品的困惑。 第二步,将对产品的关注转移到不仅仅关注企业,而且应该关注与企业产品有一定距离的话题。目的是减轻企业正面所受的攻击,减少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印象的全面渗透。 第三步,权威检测与整改并行。目的是给消费者一段思考的时间空档后,重新让消费者、让业界认识到企业并没有“忽悠”广大消费者,不失时机地告诉消费者,企业是负责任的企业,产品是合格的产品,生产并推出大众满意的产品仍然是企业的首要使命。 第四步,答谢消费者。重新获取消费者、业界的信任,以保持并提高现有的品牌优势、市场份额。 案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外遇阻 2005年9月,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首次走出国门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然而却出现了爆炸性消息:某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是所作测试中质量最差的车。两天内,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开中国车有生命危险”。

公关危机的处理案例

危机公关,苏泊尔的一次超越--“特富龙”危机管理案例 2004年7月8日,周四。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环保署(EPA)对杜邦提起行政指控,指控杜邦公司自1981年6月至2001年3月间,三次拒绝向该机构提供有关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伤害的用于“特富龙”制造过程中的添加剂全氟辛酸铵(PFOA,又名C-8)的资料,违反了有关潜在健康风险的联邦报告要求,并拟对其处以高达3亿美元的重罚。杜邦公司否认了环保署的指控,并表示将在30天内对这一指控提出正式否认。杜邦称其完全遵守联邦报告要求,并否认在上述化工品与人体健康或环境的任何有害影响之间存在任何联系。在美国这只是一场政府行政单位和企业间的行政诉讼,其主要诉讼标的在于杜邦违反了联邦报告的要求。(注:所谓特氟隆,是美国杜邦公司对其研发的碳氢树脂的总称,市面上常见为杜邦公司注册的“特富龙”,包括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及各种共聚物。由于其独特优异的耐热(180°C-260°C)耐低温(-200°C)、自润滑性及化学稳定性能等,被称为“拒腐蚀、永不粘的特氟隆”。它带给我们的便利,最常见的就是不粘锅,其他如衣物、家居、医疗甚至宇航产品中也有广泛应用。全氟辛酸铵是生产特富龙涂料中的一种加工助剂,该助剂用量极少;这种加工助剂随着产品生产的完成,已从制造过程中除去,涂有特富龙涂层的不粘锅不含该助剂。) 时隔一天,7月10日,周六。《参考消息》转发路透社消息《特氟隆材料可能有毒-杜邦遭美国环保署指控》。杜邦中国对此事没有任何反应。同一天,新浪网第一个报道《参考消息》关于特富龙内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杜邦遭行政指控的事实,并称使用杜邦公司特富龙涂料的不粘锅产品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由于时间短,消费者并没有对这一消息有什么反应,不粘锅市场销售走势良好,没有任何负面的表现。 7月11日,周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杜邦特富龙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消息。由于中央电视台特殊的媒体地位和其新闻影响力,经其报道的负面新闻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重要信号,也很容易引发媒体和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于是,一个在美国以程序问题为标的的行政诉讼和一则关于“起诉杜邦公司违反联邦报告要求”的新闻,由于中国新闻媒体对美国法律情况的不了解和对美国新闻的一些内容的过于关注,到中国变成了一个健康问题的新闻。同样的新闻背景,在美国和中国却有两种不同侧重的新闻版本。 7月12日,周一。杜邦中国向中国媒体发来正式公开声明。在这份声明中,杜邦公司法律顾问总监马伯乐表示:“过去50年所积累的经验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表明,全氟辛酸铵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杜邦中国公司公关部负责人称,全氟辛酸铵是生产特富龙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加工助剂,它本身就没有危害,所以特富龙更谈不上什么有害了。 杜邦的这份声明,并没有得到中国媒体的支持和消费者的理解。相反,媒体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后开始怀疑事情的真相所在。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消费心态伴随着媒体的报道,开始表现出来。 很快,新闻传播的一条消息在很短的时间里演变成一个涉及媒体、消费者、市场、生产厂家和政府部门的社会事件。 受“特富龙“事件的影响,作为不粘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苏泊尔,遭受了最大压力。苏泊尔全国不粘类炊具产品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77.33 %,七、八两个月至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其他不粘锅企业销售下滑比例也很大。 同时,由于“特富龙“事件影响的延伸,苏泊尔的品牌形象因这一事件也受到了损害,并对苏泊尔的股票发行带来强大的冲击,苏泊尔股票上市当天即跌破发行价,给苏泊尔公司以及广大股民和苏泊尔股东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作者:————————————————————————————————日期:

2007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岁末年初,如果让我们回顾2007年中国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的话,就不难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危机公关之痛。从手机、汽车、IT到食品、服饰、超市等行业,众多企业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公关危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诸多危机公关案例事件中筛选十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全面还原2007年中国企业的危机公关现状。(以事件发生先后为序)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于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2007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后,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部分产品包装;3月,湖南省消费者张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质量检验协会的鉴定结果,确认“其购买的五台LG空调都是翻新机器”,5月份张洪峰通过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调的质量问题。LG翻新事件随着全国媒体的不断报道,从LG冰箱翻新、LG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不断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机。 点评:在系列产品的翻新事件被曝光之后,LG方面躲躲闪闪,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广大网友在网络上对LG翻新行为的声讨,其品牌形象与企业声誉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LG在危机公关方面的无知与短视。 2、摩托罗拉手机爆炸事件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池爆炸致死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

2019危机公关成功案例及分析

古语有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尚且能够得出此结论,更别说是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地球村”互联网时代了。 【危机公关】危机公关可以起到亡羊补牢降低企业公关危害的作用,有时候一个很小的产品问题或者是服务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危机公关事件。 企业危机公关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既定概念,一般认为企业危机公关指的是企业通过有计划地实行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为,达到减少或者避免危机给公司带来的损害。 危机公关一直是不少企业的痛处,如果危机公关不能处理好,企业危机很有可能被夸大甚至往妖魔化方向发展。 危机公关可以起到亡羊补牢降低企业公关危害的作用,有时候一个很小的产品问题或者是服务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危机公关事件。公关人员有效地处理公关危机对于一个企业的正常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危机来临时刻越能考验一个公司的抗压能力,一个成熟的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在此展现。往往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这个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 危机公关如果处理得当,也有可能成为转机。公关人员在处理危机公关时,如果能迅速做出适当反应,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主

动地以危机事件为契机,可以采取品牌自黑的模式,变好事为坏事,灵活运用网络语言化“危”为“机”,借题发挥的基础上在进行真诚道歉。 这样而言,不但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显示出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 但是企业如果觉得兹事体小,而对投诉事件放任不管,危机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一件很小的事件就很有可能就演变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从危机公关角度分析一下2019年的危机公关事件,希望对大家的公关思维有所启发。 “村里才通网”的奔驰公关 奔驰事件的爆发,对于舆论说,让舆论沸腾的点,往往就是给大品牌贴负面标签的行为。 比如“奔驰漏油”、“店大欺客”、“乱收服务费”。 实际上出瓜群众并不是想要看到奔驰倒下,而是抱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心理来看待奔驰事件爆发。 奔驰事件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传播力,一是因为奔驰公关能力和其在汽车界的业界地位并不成正比。

从宝洁SK-II“铬钕门”看危机公关

从SK-II“铬钕门”看宝洁的危机公关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内,SK-II毫无疑问是宝洁高端美容市场的领军品牌。虽然SK-II在中国市场一度曾风光无限,也一度走入低谷。自2006年9月14日被国家质检总局曝光以后,宝洁先是坚称产品绝未“添加”禁用物质,紧接着在15日表示,消费者可按宝洁制定原则到SK-Ⅱ专柜退货。此后一直到10月23日国家权威部门为SK-Ⅱ“平反”,面对媒体的采访,其相关负责人对SK-II重金属事件回应均为“不评价、不退市,没有具体时间表。”纵观整个危机过程,SK-Ⅱ品牌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展开有效的公关,除了公关经理的电话采访回答外,缺少公司领导人的出面澄清和说明。在这次危机面前,一向傲慢的宝洁全线溃败,一时间,宝洁的危机公关顿时被摆上台前,为各路媒体舆论所诟病。 关键:危机危机公关善后处理 SK-Ⅱ危机全景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来自宝洁公司旗下SK-Ⅱ9种化妆品含禁用重金属铬和钕 宝洁:坚称产品绝未添加禁用物质 9月15日宝洁公司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就SK-Ⅱ下架一事进行沟通 宝洁:消费者可按宝洁制定原则到SK-Ⅱ专柜退货 9月16-18日各地SK-Ⅱ问题产品纷纷下架,并出现退货潮 宝洁:再次重申产品是安全的 9月20日日本驻华大使馆称:SK-Ⅱ产品出口前未经过检验 宝洁:声明称每一批产品都经过检验 9月22日上海质检局宣布再次查出3种SK-Ⅱ产品含违禁物 宝洁:宣布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并停止专柜退货,改为电话退货 9月23日韩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查出SK-Ⅱ问题化妆品 宝洁:暂未撤出国外市场,国内电话退货方案仍未实施 一.宝洁的“傲慢”与“代价” (1)冷处理,让SK-II危机走向失控深渊 低温冷处理,是材料科学中改善金属工件性能的一种工艺,有大幅度提高工件稳定性,降低淬火应力、提高强度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冷处理的办法来处理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在化解双方冲突时。应该承认,有时候这种办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9月

宝洁公司SK-II案件

宝洁公司SK-II案件 2006年9月14日, 国内媒体报道了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消息: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制造的SK-Ⅱ品牌化妆品中检出(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规定的)禁用物质铬和钕。其中, 重点净白素肌粉饼的钕含量高达4.5mg/kg, 清透防晒乳液等八种产品的铬含量为0.77mg/kg至2.0mg/kg。报道另称: 据专家介绍,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钕对眼睛和粘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对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吸入还可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 9月14日, 宝洁公司声明: 安全和质量对于SK-II至关重要。SK-II所有产品上市前都经过了公司内部严谨的安全评估,并且在进入中国市场前都经过卫生部严格检验和注册,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有充分的保障。SK-II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未添加文中所涉及的成分。……对于铬的限量,中国食品卫生标准指出粮食、乳粉中允许铬残留量分别为1ppm和2ppm。而对于化妆品,技术上的理解仍需进一步澄清。事实上,铬是一种在自然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如水和各种食品中。对于本进口批次产品中发现的问题,宝洁公司将全力配合政府部门,使之得以顺利解决。 9月16日起, 国内SK-II问题产品的消费者要求退货, 商场作出停售决定。宝洁公司表示同意办理退货,但要求办理退货者在写有“尽管产品本身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此处理方案为本案例一次性终结处理”的条款的协议书上签字。部分退货者不同意该要求。中国及广东消协表示,按照中国法律, 消费者有权要求无条件退还存在质量问题的化妆品,经营者应当无条件退货,不应把“签署相关协议”作为退货的条件, 如果设置, 应被视为“无效”或“违法”。上海工商部门表示: 该协议书是供应商单方制定,且含有不平等条款,违反《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的规定;其内容明显违反客观事实。产品是否合格,应由权威检验机构检测认定。 9月20日,台湾衛生署发布新聞称: 有關報導「SK-II淨白素肌粉餅」等化粧品於中國大陸驗出含鉻及釹等物質之事,經本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檢驗,「SK-II」9項產品均合現行化粧品衛生管理規定。按鉻及釹等物質一般會存在於自然界,如空氣、水與土壤等,有時用於人體所須微量元素﹝綜合維他命每顆得含10 μg之鉻﹞,由於高濃度鉻及釹等物質,因可能對人體產生副作用,例如皮膚敏感或刺激等現象,基於維護消費者健康與權益,化粧品衛生管理法規中規定不得擅自直接添加,惟由於化粧品在製造過程中因所使用原料或其他等因素,在生產過程當中技術上無法避免時,若經檢出微量上述物質,是被允許的,歐盟國家也有相同規範。以食品而言,美國國家標準允許海鮮中鉻的殘餘量為13ppm,(台)食品衛生管理法規針對醋酸鉻、硫酸鉻及三氧化鉻等規定,在每日食用量中,其鉻之總含量不得高於200 μg,若以報載「護膚潔顏油」化粧品經檢出鉻殘留濃度為2ppm,遠低於每日食用安全量上限,況化粧品使用途徑為外用,故化粧品中若含殘留量的鉻元素,應屬安全。 9月22日,香港卫生科学署发布新闻称:该署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港销售的同种产品所含的铬和钕,均属微量杂质,不构成任何安全问题。 9月22日, 宝洁公司宣布:为平息在中国发生的混乱,决定暂停SK-II全部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并声明: SK-II全部产品的研制,均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品质检验,严格遵守所有适当的安全性基准和规定。SK-II全部产品,均未使用铬和钕作为原材料。这类微量元素在一般的环境中及食物、水、化妆品等日常利用的制品中自然存在着。这次中国质检当局检出的铬和钕的含量,分别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日常饮食安全最大摄入量的百分之一以下和千分之一以下;日本、欧洲及其他国家, 广泛承认其属于安全范围之内。 10月2日, 韩国食品和药品局确认: SK-II产品不存在安全问题。 10月23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联合发表声明: 9月14日质检总局公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9种SK-II化妆品中检出铬和钕,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认为该检验依据明确、检验结果准确。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都将铬和钕列为化妆品中的禁用物质。但因化妆品生产技术上无法避免的因素,原料中可能会带入微量的铬和钕杂质。宝洁公司对SK-II产品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分析,确认在生产过程中未添加铬和钕,问题产品中被检出的铬和钕都是原料带入所致。经专家评估,正常使用含微量铬和钕的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风险较低。截至目前,未证实有化妆品因含微量铬和钕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情况发生。宝洁公司将在中国继续销售SK-II 产品,并将不断加强对SK-II产品的质量监控,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销售同时会对消

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2007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2008/1/3/07:16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未然 1、LG翻新事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摩托罗拉手机爆炸事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戴尔断货诚信风波.....................................................................................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西门子贿赂丑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森马广告风波.............................................................................................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 错误!未定义书签。 8、奔驰汽车安全风波..................................................................................... 错误!未定义书签。 9、华为等知名企业辞工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中石油社会责任风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岁末年初,如果让我们回顾2007年中国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的话,就不难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危机公关之痛。从手机、汽车、IT到食品、服饰、超市等行业,众多企业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公关危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诸多危机公关案例事件中筛选十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全面还原2007年中国企业的危机公关现状。(以事件发生先后为序)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于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2007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后,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部分产品包装;3月,湖南省消费者张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质量检验协会的鉴定结果,确认“其购买的五台LG空调都是翻新机器”,5月份张洪峰通过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调的质量问题。LG翻新

中国式危机公关策略

中国式危机公关策略 危机管理是企业必须具备的硬功夫。危机对于企业来讲,绝不是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互联网时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行动,都会置于公众目光下,包围在社会舆论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企业危机到底是陷阱还是机遇,完全要看对危机的驾驭和引导水平。 NO.1沉默策略 发表声明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剂良方。 沉默策略的应用背景特点为: 首先,企业没有重大的产品质量等实质性问题,而只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品牌受到威胁时,企业的决策者预计阐述的解释将对抗大多数的公众情绪(包括消费者情绪、股民情绪等),则可以保持沉默。 其次,当企业解释的理由与媒体报道的方向不一致,而二者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谁是谁非时,企业处于弱势时也应该保持沉默。 第三,当行业专家的解释对企业不利,而企业也无法找到强有力的反驳证据时,企业也应该保持沉默。 案例:格林柯尔的倒台 2004年,郎咸平炮轰国企,所谓的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格林柯尔面对郎咸平的质疑,怒目相向,拍案而起,竭尽全力去辩白反驳,还将郎诉至法院,一心只想争回一口气,但却毋庸置疑地给格林柯尔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后连顾雏军本人都搭了进去。 NO.2围魏救赵策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固然是最基本的应对方式、最常使用的商场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危机发生之时面临的攻势强劲,有四面楚歌之虞,为求自保,当然就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引导舆论分流,也为反攻准备了相应的舆论基础。 围魏救赵策略适用于产品质量危机,以及有鲜明特殊时期背景的品牌危机,尤其适用于质量改进过程比较慢的产品企业。当然,“围魏救赵”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的言行没有过分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否则即使采用“围魏救赵”策略,也最多只能延缓危机发生的速度而已。围魏救赵策略在执行步骤上有四步: 第一步,将某一个产品质量的问题引向行业某一特定的行业话题的讨论,向公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一话题能够引起的结论未必是绝对的,可以是有背景的,还存在着某些疑问,这是整个行业的困惑,是某一特定时期集中反映出来的某一类产品的困惑。 第二步,将对产品的关注转移到不仅仅关注企业,而且应该关注与企业产品有一定距离的话题。目的是减轻企业正面所受的攻击,减少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印象的全面渗透。 第三步,权威检测与整改并行。目的是给消费者一段思考的时间空档后,重新让消费者、让业界认识到企业并没有“忽悠”广大消费者,不失时机地告诉消费者,企业是负责任的企业,产品是合格的产品,生产并推出大众满意的产品仍然是企业的首要使命。 第四步,答谢消费者。重新获取消费者、业界的信任,以保持并提高现有的品牌优势、市场份额。 案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外遇阻 2005年9月,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首次走出国门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然而却出现了爆炸性消息:某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是所作测试中质量最差的车。两天内,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开中国车有生命危险”。 在当前的背景下,有一些东西是“隐秘”的,这为围魏救赵提供了可能性。为什么测试结果在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公布?为什么这样一款受中国市场认可的中国汽车第一次到欧洲就遭遇“特别”的待遇? 一夜间,人们在很多媒体上见到如下典型观点:洋人“惧怕”中国车、“这是在打压中国汽车”。评论出来之后(网络导向型的传播规划成为最大的功臣),舆论出现了激烈的分化、争吵,危机管理团队成员对帖子内容作了详细的策略性规划,并对网络言论进行大量的“引导”工作。 NO.3情感公关策略

最新十大经典危机公关案例分析整理

十大经典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12-7-19 1、UT斯达康行贿事件 2、乳业三聚氰胺“死灰复燃” 3、恒源祥商标侵权风波 4、蒋海松“吻别门”事件 5、百度被黑事件 6、谷歌“关闭门” 7、茅台乔洪受贿事件: 8、雪碧“汞毒门” 9、强生召回与商业贿赂案 10、丰田汽车召回案 1、UT斯达康行贿事件: 2009年12月31日,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电信设备制造商UT斯达康公司将支付300万美元罚金来和解其贿赂中国国有电信公司官员一案。据称,UT斯达康为了商业利益,花重金邀请中国电信有关公司官员出国旅游,所到之地包括纽约、拉斯韦加斯和夏威夷,UT斯达康将官员在这些城市的旅游花销作为培训费用入账。 至今,UT斯达康方面尚没有就“行贿事件”做出正面回应。 事件点评: 借助行贿的非正常手段来开展商业活动,UT斯达康的作法既违反了有关法律,也触犯了有关商业道德的底限,受到有关方面的惩罚是很自然的。从危机公关应对的角度来看,作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T斯达康方面至少有正视问题、做出正面事件回应的勇气,以此来承担事件责任,争取获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度过行贿事件给企业带来的难关。 2、乳业三聚氰胺“死灰复燃”: 2008年“三鹿事件”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引发了国内乳业大地震,直接重创了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初,消失一年多的“三聚氰胺”阴影再次笼罩国内乳品市场。近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曝光上海熊猫乳业有限公司、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等5家乳制品企业相关产品三聚氰胺超标。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问题产品发出紧急“通缉令”,并在第一时间内收回并销毁了问题奶粉,但却让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再度绷紧。 事件点评:

别了skii宝洁危机公关表现出其对本土无知跨国公关公司在本土无能

别了s k i i宝洁危机公关表现出其对本土无知跨国公关公司在本土无 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案例主角: SK-II是一个由日本MAXFACTOR公司创造的一个区域性小品牌。 1991年被P&G收购。 1997年崛起于中国台湾市场。 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至2005年4月份,已经在全国建起了78个专柜。 2004年开始在中国大陆销售额达到高端化妆品市场前三名。 案例回顾: 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病程长,久而不愈。钕对眼睛和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对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吸入还可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我国和欧盟等有关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均把这两种元素列为化妆品禁用物质。 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的有关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 9月14日,新华社消息称,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证实,近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检验检疫部门在对一批SK-Ⅱ重点净白素肌粉饼进行检验后发现,其钕成分含量高达kg。此外,SK-Ⅱ清透防晒乳液、SK-Ⅱ多元修护精华霜、SK-Ⅱ护肤洁面油、SK-Ⅱ护肤精华露、SK-Ⅱ重点净白素肌粉底液OB-2、SK-Ⅱ护肤面膜、SK-Ⅱ重点净白素肌粉底液OD-3、SK-Ⅱ润采活肤粉凝霜OB-2系列进口产品中均被检出禁用物质铬,其含量为kg至kg。

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就此事致函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及驻华使馆,要求日方有关部门加强对输华化妆品的管理,保证输华化妆品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对来自日本的化妆品加强检验检疫工作,确保进口化妆品安全。 当日下午20点30分,宝洁公司也给记者发来了官方声明,该声明表示,“安全和质量对于SK-Ⅱ至关重要。SK-Ⅱ所有产品上市前都经过了公司内部严谨的安全评估,并且在进入中国市场前都经过卫生部严格检验和注册,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有充分的保障。SK-Ⅱ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未添加文中所涉及的成分。我们也是在今天(9月14日)刚刚接到相关信息。对于本进口批次产品中发现的问题,宝洁公司将全力配合政府部门了解情况,使之得以顺利解决。” 9月15日, 全国各大商场就陆续对这些问题产品进行了下架处理。 随之,全国各地消费者蜂拥退货.但宝洁公司却设置了很高的退货门槛. 1. 消费者需持有由卫生部指定医院出具的过敏凭证 2. 消费者必须有销售凭据 3. 产品所剩含量必须在1/3以上,如果少于1/3,则无法办理退货手续。 4.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写名为《非健康相关非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快速退货处理简易协议书》,协议书中赫然写着:“尽管产品本身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但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决定为您做退货处理,经双方协议同意退款××元。此处理方案为本案例一次性终结处理。”

十大知名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精心整理十大知名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在2003年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着诸多考验和危机,比如SARS、洪水。而作为社会经济体——企业也不能例外,从年头至岁尾,公关危机持续不断。面对公关危机,有的企业积应对体现出大家风范,有的则遮遮掩掩欲盖弥彰。其实,危机既包含“危险”也蕴涵着“机遇”。企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更指出:“ 鉴于长期浸淫于“危机公关” 案例一:CECT手机:“中国种的狗”事件 2003年2 问候语”,消费者随即向新闻媒体反映。此事经 任,本着“用户至上的原则”,绝无伤害国内用户民族尊严的想法与行为;2、CECT 928是2002 8月推出的产品,以性能卓越和价格合理而赢得消费者喜爱。“Hello Chow”是手机问候语,意你好,可爱的宠物狗”,是该手机人性化的开机界面;3、本着对国内购买者负责的原则,购机户如不喜欢该界面,CECT可提供免费软件升级,并公布售后服务中心的地址和电话。 公关得分:40分

理由及点评: CECT手机“HELLO CHOW”事件爆发后,中电通信市场总监即飞赴南京调节,并在第一时间首先发现问题的用户取得联系,表现了中电通信对公关危机的重视程度和反应及时性。包括中通信所发表的公开声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则非常简单的声明是很难解决问题并令信服的,由此可见中电通信对这起公关危机的处理是不到位不成功的。笔者认为,中电通信危公关不成功之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中电通信似乎对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危机处理过 你好,中种的狗” 样性的,不可能都按照CECT思路理解成“ “本着对国内购买者负责的原则”言下之 动让他们参与到此次危机的处理之中。 案例二:罗氏:“达菲”风波 2月8日,一条令人惊惧的消息在广东以各种形式迅速蔓延——广州出现流行疾病,几家医有数位患者死亡,而且受感染者多是医生。“死亡”让不明真相的人们大为恐慌,谣言四起。9日,氏制药公司召开媒体见面会,声称广东发生的流行疾病可能是禽流感,并告之其产品“达菲”治

宝洁的危机公关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SK-II化妆品被查出违禁成分、遭遇退货的事情。我所关注的是宝洁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其处理危机的公关意识和手法。 首先是对质检部门的态度。国家质检总局14日通知指出,近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9种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的有关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消息一出,化妆品市场一片哗然。当晚20点30分,宝洁公司发出官方声明表示,“安全和质量对于SK-Ⅱ至关重要。SK-Ⅱ所有产品上市前都经过了公司内部严谨的安全评估,并且在进入中国市场前都经过卫生部严格检验和注册,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有充分的保障。SK-Ⅱ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未添加文中所涉及的成分。我们也是在今天(9月14日)刚刚接到相关信息。对于本进口批次产品中发现的问题,宝洁公司将全力配合政府部门了解情况,使之得以顺利解决。” 在表示配合官方调查问题的同时,SK-Ⅱ品牌公关发言人于次日晚表示,有需要的消费者可以在SK-Ⅱ的授权专柜办理相关产品的退货手续。退货原则包括:必须是与此次检验出的有问题的相关产品;消费者有过敏反应并有医院相关证明;有购物小票但不能跨专柜退货;产品剩余量不得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一。办理退货的条件有些苛刻,但国内一些销售商深知此次质检总局发话的份量,纷纷采取了先行赔付的方式,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在商场直接拿到退款,而这笔钱先由商场垫付。 作为一家跨国化妆品公司,宝洁不是第一次应对品牌质量危机,但其应对措施相当及时,总能把问题很快地解决。反观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遇到质量问题时,一是能抵赖的尽量抵赖,不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二是即使承认了,理赔措施也不及时、不到位,一次就让消费者伤了心。透过宝洁的SK-II化妆品系列事件,我们是否可以从人家那里学到点什么呢? 编者按:企业公关部的地位与职能,它是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中逐步完善的。企业公关部同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一样,是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随着企业形象竞争与公关专业化发展以及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特性的要求,企业公关部的职能定位和作用也愈显重要,不容忽视。企业公关部有无理想的模式可追循?企业公关部从业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哪些问题?公共关系的意识是否已深入到企业核心领导层?设置企业公关部是否就无需公关公司这些外脑的支持?

企业危机处理十大经典案例

企业危机处理十大经典案例 企业危机解决方案推荐: 在一个新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不应该将企业危机简单理解为利益上的冲突,价值观、情感方面的迥异及对抗都可能是引发企业重大危机的根源。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传播环境为集结、扩散、煽动公众对企业或品牌的敌对情绪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对企业而言,危机管理的重点或许就应该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同时,认真倾听、追踪公众舆论,并及时对舆论情绪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将危机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或许就是十大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企业危机处理案例一:新奥燃气政府公关泄密事件 1、企业危机经过: 2009年1月7日,一位网友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山东聊城一燃气公司行贿官员预算表》的帖子,聊城新奥燃气公司拟维护的官员名字、职务以及费用款项一目了然。 这篇题为《山东聊城一燃气公司行贿官员预算表》的帖子热透了网站,舆论一片哗然。 2、企业危机处理方法: 在泄密事件发生之后,新奥燃气进行紧急危机管理: 一是在1月8日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新奥从未做过此计划,指责事件由竞争对手所策划,称已报警,并警告其他媒体不要盲目报道,否则将被追究责任。 二是紧急开展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的删帖处理。新浪、搜狐、网易等主流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已大部分被删除。 三对事件更多内幕闭口不谈,所以对外信息披露均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称此事乃对手策划所致。 3、事件启示: 新奥燃气所采取否认策略虽然不符合道德规范,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却是正确的。因为无论这份公共关系维护方案是如何被曝光的,企业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跨越了企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所以否认策略是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苍白无力的否认尽管会到质疑与批判,但起码将事件框定在企业道德层面。如果承认则使事件升级至法律层面,既使媒体不再炮轰,聊城官员也会让新奥燃气吃不了兜着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