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上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设计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张颖【摘要】本课重点内容为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遭到破产的情况下,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自救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官办企业,随之我国民族工业出现并获得艰难发展。

【关键词】传统经济结构破产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艰难发展【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属岳麓版教材经济史中第二单元内容,在教材中承上启下,并对我国近代化及相应政治、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高中历史中是核心、是重要的转折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通过图片分析掌握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②理解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2.能力与方法①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认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探究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从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加深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解;②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学情分析】1.本课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上较完整;在内容上,知识点偏多且十分重要。

2.对于普通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相对低下,在教学中需大量设置简单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采用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进而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紧闭的大门,大量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古老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被冲击得支离破碎,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教案【知识与能力】1. 了解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

2. 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和发展。

3.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比较法,分析宋元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宋元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

2.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难点】1. 宋元时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宋元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宋元时期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1. 农业发展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农业工具和农作物图片,介绍农业发展的原因,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如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种类的增加等。

2. 手工业发展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瓷器、丝绸等手工艺品图片,介绍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如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市场的需求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如瓷器工艺的成熟、丝绸产量的提高等。

3. 商业发展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货币、市场图片,介绍商业发展的原因,如交通的便利、城市的繁荣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如货币制度的完善、市场的繁荣等。

4. 科技成就教师介绍宋元时期的四大发明在国内外的影响,如印刷术的传播、火药的应用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原因,如文化的繁荣、政府的重视等。

5. 文化特点教师展示宋元时期的诗词、绘画、书法等作品,介绍宋元时期文化特点,如文学艺术的繁荣、宗教信仰的多样等。

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9.(2010·山东菏泽高三一模)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6.(2010·茂名二模)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②太平天国运动③辛亥革命④实业救国思潮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2010·浙江嘉兴高三测试二)读图7,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B.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年份
1840
1843
1844
1845
货值
524198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
年份
1843
1845
1853
出口量
1787
13220
62894
材料二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一个劝工所。另设暨南馆l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侨之出品;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岳 麓 版 历 史
民主政治的变化。其核心是工业化。
第二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二单元 【例1】 (2010·海南)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二单元 A.节约生产成本 C.带动民用企业 B.便于官府监管 D.与洋商争利
【解析】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二单元
5.“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含义
从人类社会转型角度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 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 社会渐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 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巩固、发展的全过程,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必 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
第二单元 5.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 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
“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二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二单元 本课第一目“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讲了鸦片战争 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第二目“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讲了近代工业
的起步的标志以及洋务运动的起因与概况。第三目“民族 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讲民族工业的起步与发展的历 史背景、发展概况及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些共同体现了鸦 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图示如下:

高中历史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高中历史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4、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大的阻力是( C)
A、自然经济抵制
B、封建统治阻碍
C、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外商企业的竞争
5、史载,上海民族企业发昌机器厂,在制造的小艇上,船头悬 挂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由华商投资的厦门机器公
司,却在香港登记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C)
A、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投资政策优惠
业的刺激和影响。
拓展思维角度:民族资本是“欧风美雨”的产 物。
4、特点: 两重性/双面性——革命性、妥协性(依赖性)
外国资本主义 挤压、封建主 义束缚压制
反对外国资本 义侵略和本国 封建主义压迫
革命性
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依赖外国资本 主义和本国封 建主义
妥协性(软弱性)
练习与测评1
“公和永”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 它在机器设备、技术力量、销售市场等方面 对外国资本主义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经营艰难,为了生存 和发展,不得不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
特点:两面性(根源)
影响 阶级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来源:地主、官僚、商人 产生时间:19C40-
无产阶级发展壮大 来源、特点50S
思 想:早期维新派产生(主张)
二、西学传播 1、西学: 2、西学传入过程(小字):
明清之际(高潮)——康熙以后(中断)——鸦战以后(新高潮)
3、传播途径/渠道 (1)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2)派遣留学生和使臣 (3)传教士来华 4、影响
8、在中国近代各阶级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性最强的最主要原
因是( B)
A、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B、所受压迫、剥削最重 C、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必修1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必修1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本课考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考查重点: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结合一轮复习资料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表现、意义P85(2)总体小康的特点:(3)全面小康的总体任务及具体目标:P86第二段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2)(3)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2、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后果。

(课本P87页小字,理解即可)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2)(3)(4)点拨:注意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个“统筹”。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3)①重要性:②措施:A.B.C.(4)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措施:A.B.C.(5)①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②措施:A.B.【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探究一、自主检查:1、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判断下列观点对错,简要阐述理由。

(1)GDP增长就是经济的发展。

()(2)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探究二:步步高错题诊断【体验高考】1、(2013安徽)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3上海)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3届高考政治(必修1)一轮复习课件: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2013届高考政治(必修1)一轮复习课件: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还要求从注重数量增加转向注重数 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相结合,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 化;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资源;从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转向力争经济与环保双赢。
2.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 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调整等等。
材料二
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大背景不容乐观。首
先,国际环境并不让人乐观,欧债危机还在持续,暂时并 没有缓解的迹象。美国的经济恢复缓慢,日本经济乏力。 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也放缓,印度、巴西都出现了经济 走缓的兆头。国内环境不利因素也在增多,人口红利正在 消失,同时因为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际资本纷纷避险回 流,中国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减缓。之前欠下的教育、医 疗福利账又因为人口老龄化而亟须补齐。
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 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 ① 转变发展方式 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
提高效益 、 降低消耗 、 保护环境 的基础上,实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
②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完善。 ③ 自主创新能力 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④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机制基本形成。
答案
C
解析 ②不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排除。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 )
①扩大生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 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①② C.②④ 答案 解析
B.①②④ D.②③④
C
解析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 第3单元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课时作业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 第3单元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课时作业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是__________,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具体表现:(1)更新了人们的____________和生产技术。

(2)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

(3)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________。

(4)推动了社会__________的发展。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动力)、理论创新(指导)、制度创新(保障)、文化创新(智力支持)、实践创新(基础)等,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等其他创新,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地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____________和变革的________。

2.作用: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创新、________创新、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制度。

它的实质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人的________方式决定人类________方式的变化。

2.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创新,使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3.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________,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________。

***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创新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基础达标知识点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突破“自花授粉作物不能杂交”的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杂交获得优质水稻品种,为我国水稻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手工业大发展
(1)纺织业Biblioteka 地区 (南方)两浙路绢 67万匹
绸 10万多匹
(南方)江南东路 38万匹 6万多匹
(北方)京东东路 28万匹 3万多匹
(北方)京东西路 20万匹 2万多匹
丝棉 200万两
120万两
无记载
47万两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东南 沿海地区。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
时期
原因 数量
西晋
永嘉之乱 100万
唐朝 宋朝
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 100万 500万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 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
(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 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材料: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 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 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 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 应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堪过程中, 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 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 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 展
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第一课时)
两宋时期主要和议后,宋支付的“岁币”
银(万两)
绢(万匹)
宋辽议和
10
20
宋夏议和
7.2
15.3
宋金议和
25
25
注:“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 仓
2、人口迅速增加
材料: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 与公元2世纪相同。在其后的是三个世纪中, 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 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在1100年,人口达 到一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 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 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 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一)江南的开发
北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 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
南方:“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江南的开发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 1、国家局部统一 2、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3、北方人口南迁 4、政府的支持
——《宋史》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粮食产量增加 2、人口迅速增加 3、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 (2)制瓷业 4、商业繁荣发展
宋代耕获图
1、粮食产量增加
“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 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得米多,价廉, 自中产以下皆食。”
——摘编自《宋史》
丝织品种类不断创新
宋锦图案
缂丝植物“紫天鹿”
沈子蕃缂丝花鸟(局部)
(2)制瓷业
刻 花 石 榴 纹 碗
河北定窑白瓷——似雪、似银、 造型生动。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河南汝窑青瓷——似玉、类冰, 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2)制瓷业
河南官窑粉青瓷——胎薄釉厚、 端庄大方,专为宫廷烧制瓷器, 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河南钧窑窑变——有的青中带红, 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天 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 称为“钧紫”。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哥窑和弟窑的传说
“瓷都”景德镇
4、商业繁荣发展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城
(1)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线消除, 店铺集中的地方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2、成为宋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两大手工业 指的是( A )
A、丝织业和制瓷业 B、棉纺织业和制瓷业 C、制瓷业和冶炼业 D、丝织业和冶炼业
3、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 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的 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于(C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4、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 代经济重心的是( )D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议一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有哪些表现?
1、农业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突飞 猛进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形成苏湖熟南 移天下足”的格局。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基础上, 桑、麻、茶等经济作物也有很大发展,这促使 部分农业人口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而且行业 分工细致。
因此,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江南经济 的发展,使得南方农业的产量大大超过北方手 工业和商业中心居于江南,政府的财政税收主 要来自南方,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 已经南移。
(2)商业的繁荣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如纸币、 商标、广告。
(3)城镇的发展:商业城市最大的是东京和 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迅速发展。在城 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大量贸易 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课堂练习
1、两宋时期,制瓷业发达,这一时期形成的 瓷都是( A)
A、景德镇 B、龙泉镇 C、岭南镇 D、 磁州
2、手工业方面: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 制瓷业高度发达,成为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支柱。
3、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宋朝 商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宋东京城打破 了唐朝长安城商业区与居民区的界限,适应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 第商业气息和市井色彩。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 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南宋时, 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贩往来,人烟 聚集,百物繁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