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

合集下载

3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3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6
文艺复兴
• 文艺复兴,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 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 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 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 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中世纪末期,随着奥 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 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 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 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 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 动)之一。
2020/10/10
29
•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 式。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摆脱了博爱学校 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 11-12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 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 、评价等几个部分。
2020/10/10
9
教学的基本要求:
• 教学具体培养目标为:
• 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 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会设计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 • 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 • 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 • 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
2020/10/10
18
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 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 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 ,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 、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 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 ,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 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 一时期。

学校体育学试题及答案+相关电子教程

学校体育学试题及答案+相关电子教程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填空题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5.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的。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础、结束三部分。

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9.杜威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

”10.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3.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一些国家传入的。

(×)4.国家体委于1954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

(√)5.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

(×)6.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

(√)7.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8.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

(√)9.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10.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回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按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前事之鉴,后事之师!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基础: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回顾: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骑士七艺”: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

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锋):“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快乐之家学校":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终身体育: 是指一个人终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 身心愉快,终生受益3、自然主义体育:4、实用主义体育二、填空题1.( 1953 )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 1979 )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1917 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 ,而且在于“卫国” 。

4.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社会开始出现的。

5.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

6.( 1990 )年3 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V” ,错误的打“X” o)1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V)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V)3.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8 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一些国家传入的)(X )4.国家体委于1954 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V )5.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X)6.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V )7. 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V )8.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V )9. 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X )10. 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回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按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1949年~1979年间的学校体育思想
重要事件 主要思想
重要事件
新中国成立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
基本观点 主要特征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基本观点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主要是竞技体育思想,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技术,注重教师、教材以及课堂为中心。
(1) 特征: ①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② 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③ 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④ 课程结构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⑤ 教学原则和方法基本采用了凯洛夫的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五大教学原则。
代表人物
伍德和赫塞林顿 高尔霍夫尔
特点
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
二、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思想发 展的新趋势 1.动因 2.重大事件 3.特点
动 因
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改革
重大事件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
(2) 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 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夫尔设计了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他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规律,符合学生需要的主张;建立了以保健和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要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
一 、原始社会的学校体育
一方面:在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也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学校体育。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劳动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即体育。
二 、 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

第一章学校体育历史沿革及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历史沿革及思想演变
6
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指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 与文化活动。
——杨文轩
7
正确理解体育的概念,对于掌握学校体育的实 质 ,研究学校体育的各种理论问题,并用这些理 论来指导学校体育实践,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8
学习的基本内容
1 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2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3 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教学 4 体育课 5 体育课程学习策略与指导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没计
大家好
1
学校体育 高职体育教育专业核心 课程
崔 江
2
绪论
《学校体育学》是国家教委于1997年 正式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 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的必修课 中9门主干课程之一。
2020/12/9
3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 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 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 育科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一门新 兴学科。
32
古茨姆茨另一个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他按4个 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
按运动项目的分类, 按运动性质的分类, 按运动解剖学分类, 按运动类型分类等。
2020/12/9
33
33岁时开的露天体操场——哈森赫德公共体操场(1812)
F . 杨(1778-1852)《德意志体育》(1816)34
25
小结: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 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 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26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ppt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ppt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 化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
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展现 。在这 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 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 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节: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
一 、现代体育的形成与身体活动的教育化 “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 人 体 发 展 有 关 的 身 体 活 动 (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 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二、古希腊的体育教育
(一)斯巴达的体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城邦。公元前 8世纪,斯巴达人 以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希洛人,建立起了奴隶主寡头政治的 城邦国家。3万(9000户)斯巴达人统治着大约 30万希洛 人,为对内镇压奴隶,对外掠夺扩大地盘,尚武成为斯巴 达的灵魂。斯巴达全民皆兵,一切活动以军事为出发点。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是“文武合一”,春秋战国则出现 “文武分途”。秦汉以后,在“文武分途”的基础上,学 校教育开始向着“重文轻武”方向发展。随着统治阶级教 育思想的变化,秦汉以后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都是“经学” 或“辞赋”,与先秦相比,体育的内容大为减少,学校体 育从此逐渐衰退,不过学校教育在重文轻武的同时,也保 留着一定的体育因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学校教育 的基本模式。
(二)雅典的体育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学校体育界将教育理论移植到体育教学而形成的,其特点是: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五大原则。
小结:
清末明初时期,许多人仁志士,胸怀救国图存的大志,纷纷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教育思想,并将之介绍到中国,所以,出现了许多关注西方体育思想的学者。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自然体育理论:
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赫塞林顿提出的新体育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应该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式的人为体操。
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
“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是也是灵魂的工具”,要做一个健全的人,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
2.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
战后初期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在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取代了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
各国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成立了体育学院,加强了体育师资的培训。
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发表了“军国民篇”一文,提出要“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国人。
辛亥革命后提出的教育宗旨中,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个方面。体育是军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我国于1951年开始学习前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前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
1956年,前苏联学者凯洛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课程。他在体育教学目标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强调系统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管理的整体性与纪律性等。
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育,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军国民主义思潮:
流行于清末明初的一种思潮,“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
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xx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的影响:
1.兵式体操迅速衰落,欧美流行的现代田径和球类运动从此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许多学校自动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和普通体操为教材。
2.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3.在一些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对体育教学和对人的发育过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法”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流行的。
仿照苏联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相继在青少年中推广了锻炼达标活动。
在学校体育思想方面,苏联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而这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能。
小结:
20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丰富多彩,初步形成了与政治分化相一致的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主要区别在于对人的培养目标的树立与达成方面。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以及人才评价的不同。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严复提出的通过发展体、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目的的尚力思想,是在中国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之时,并且对西方和日本强大的历史原因进行思考之后的产物。它对20世纪最初2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要注意卫生、体育设施及环境布置。
除了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尤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竞走、跳远、跳高、足球、单杠、双杠及爬山等。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体、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xx:
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xx学校:
约·伯·巴塞多,洛克和卢梭体育思想的实现者,他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的博爱学校。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xx·路德(xx的先锋):
“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在博爱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下,德国的古茨姆茨及杨氏、瑞典的林氏等人,先后创立了德式及瑞典体操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波及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更促进了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摆脱了博爱学校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11-12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几个部分。
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和完美运动。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征。
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在中国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外国传教士将西方体育传到了中国。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学校。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小结:
实用主义教育和新体育学说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体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但它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和过程的过分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主智主义体育理论:
“快乐之家学校”:
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在工业化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
体育从此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定下来。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xxxx:
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他主张:在体育课程中运用自主活动原则、乡土化原则、综合教学原则;并提出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育活动的生理学价值和儿童的运动兴趣设计针对儿童发育成长的课程。
古茨姆茨另一个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的分类,按运动性质的分类,按运动解剖学分类,按运动类型分类等。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明确提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