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四节 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

真题初做体验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2015·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 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 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 . 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 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 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 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 . 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而巫之祸盘 .
真题初做体验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教材联想】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句中关键词:“白 衣冠”“ 祖 ”。特殊句式:定语后臵。全句大意。 (2)句中关 键词: “ 行李 ”“ 东道主 ”“ 共 ” 。特殊句式:省略句。全 句大意。 答案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 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2)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 (招待 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 们所缺少(的东西),对于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貌”的义项,可引申为“表象”的意思。C项“怨恚”从字形 和内容推断两词为同一意思,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结 合语境解释为“怨恨”,正确。D项“以脉,不以证”结构一 致,内容相反,从通假角度推断 “ 证 ” 通 “ 征 ” ,意思是
“症状”,正确。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清晰版本)

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清晰版本)高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希望考生们能不负众望,取得好成绩。
本文“高考语文2017年全国卷2真题含答案”请关注高考频道!点击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2017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2017高考课标全国Ⅱ文言文真题详解

2017高考课标全国Ⅱ文言文真题详解(二)(2017课标全国Ⅱ,10-13)(19分)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子春,二孙自杀。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

【2017全国卷Ⅱ】《后汉书·赵憙传》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气节,操行)。
从兄(堂兄)为人所(为……所:被)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为……报仇)之。
乃挟兵(带着兵器)结客(约上宾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他)距(通“拒”,抵抗)者。
憙以(认为)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有德行的人)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谓仇曰:“尔曹(你们,曹,辈)若健(康复),远相(我)避也。
”(省略“以”,因为)信义著名愿得降(能够向……投降)之更始乃(于是)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已经,……之后)引见(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为(担任)郎中,行偏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省略之)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遭受)创,有战劳(战功),还拜(授予官职)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状语后置,在南阳),憙素(一向)与奉善(交好),数遗书(wei4送信)切责(严词斥责)之,而谗者(进谗言的人)因(趁机)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信),乃惊曰:“赵憙真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也。
”后拜怀令(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并兼(合并,并吞土地),为人所(被)患(憎恶,讨厌)。
憙下车..(官吏到任)......,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即穷诘(深究问责)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省略“之”)请者数十,终不..(拘捕拷问)听(被允许)。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皇帝)..............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亲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吏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律不可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其年,迁(升职调动,重新任命)憙平原太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详注详解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详注详解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Ⅲ】文言文详解原文译文与注释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
考中进士第一。
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资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査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许将上奏罢免南曹。
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
许将入朝对答説:“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
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
”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閲文书。
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説道:“看看南朝的状元。
”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
萧禧又説:“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爲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
”许将説:“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爲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课标二卷文言文赵憙重点词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赵憙详细注释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堂兄(结交宾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军事,使(wèi,送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方向四翻译句子(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不能忍受龃龉,大多无法安身。
4分“但不能忍受龃龉”,文白掺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但禁不住抵触排挤。
”该生对“龃龉”一词该译不译,导致丢分。
(短板一:该译不译,文白混杂)(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雁的尸体,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上报给朝廷。
3分“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该生译为“尸体”,脱离语境,生硬翻译,导致丢分。
(短板二:脱离语境,生硬翻译)“登云即进之于朝”中“即”是“随即”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
(短板三:要点遗漏,字未落实)学生乙(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
4分“不能安其身”中“安”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的意思,该生不能甄别该词类活用,译为“安稳的”,导致丢分。
(短板四:该活不活,词意谬错)(2)副手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2分句中“副使”为官职名,不用翻译,该生译为“副手”,画蛇添足。
(短板五:不译而译,画蛇添足)的雁粪,便装入袋中暗示陈登云,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据语境可知,“囊示登云”中“示”是“给……看”的意思,该生译为“暗示”,脱离语境,生硬翻译,导致丢分。
(短板六:脱离语境,生硬翻译)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
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句中“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句“啖”是“吃”的意思,如苏轼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其中“胜”“龃龉”“安”各1分,句意2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啖”“囊”“进”各1分,句意2分。
)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如2016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从容”古今意思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
又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是则可矣”使用了单音节词“是”“可”,翻译时需译为“这样”“可以”。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需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国或衡山国君”。
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意谬错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二、翻译文言语句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1.审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译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译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2.答题翻译要做到:(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信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
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查疏漏: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
这是避免疏漏失分的有效途径。
[专项练]一、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①审题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审得分点: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②答题(翻译)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第二步:草拟(略)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答案】①a.审语境:该句是传主张咏在自己对贩卖私盐的百姓宽恕后,面对官属的不理解时的解释。
b.关键词语:自活、蜂聚。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活”为“活自”)切分: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①审题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审得分点: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②答题(翻译)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第二步:草拟(略)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答案】①a.审语境:是门卫直呼张咏好友傅霖之名后,张咏对门卫的责备语言。
b.关键词语:尚、名。
特殊句式:判断句②切分: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译文: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参考译文】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
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
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
”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
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
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
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二、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节选)3.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①审题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审得分点: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