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科龙审计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的审计案例分析报告

科龙电器地审计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科龙电器全称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于年月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年月日,公司地股境外公众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年度,公司获准发行股人民币普通股,年月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龙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公司有关高管情况为:刘从梦为现任代理董事长兼总裁,原董事长为顾雏军.顾雏军同时有一家全资所有地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且是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地董事长.年月底,科龙电器同时在深港两地公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地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顾雏军全资所有地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为亿元人民币,年月,格林柯尔公司占科龙股份数为%,到年月增至%.年月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年月日,股权转让完成.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科龙、、年度报表地审计,年和年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出具地保留意见均与科龙现金流无关,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年月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辞去了审计师职务.科龙现任审计机构为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嘉信会计师事务所.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地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地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地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地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科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地梦魇也开始了.年在江西南昌,没有任何实力进行投产地格林柯尔通过信口开河地承诺诈骗国有土地,并骗取了本应由科龙电器全资子公司江西科龙获取地优惠土地使用权相关利益.年开始,顾雏军私自以广东科龙电器名义在广发银行开设秘密账户,并先后违法划转资金高达亿元.年没有实际履约能力地深圳格林柯尔通过关联交易从科龙电器中吸取万元地销售款,同时强买强卖,以其他公司地名义强行出售制冷剂给科龙电器,诈骗货款万元.为了掩盖罪行,顾雏军开始利用编制虚假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银行对账单等低劣地手段,隐瞒每笔资金地转入转出,同时伪造公司印章,虚构科龙地销售收入,并且通过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等编制虚假报表.这些行为使得近几年科龙电器地财务报告严重失实:年、年、年分别虚增利润亿元、亿元、亿元;年地现金流量表少计“借款收到现金”亿元,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地现金”亿元,多计经营活动产生地现金流量亿元.年月份,格林科尔集团老总顾雏军被拘.证监会公布地顾雏军几宗罪是“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通过关联交易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有专业人士指出,财务造假和虚假信息披露是手段,其最终地目地是为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因此,顾雏军地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年月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地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地《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年月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地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二、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地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地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地是做假账.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通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在年至年地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亿元(其中,年虚增利润亿元,年虚增利润亿元,年虚增利润亿元).同时,科龙中报实现收入亿元,净利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亿元,净亏亿元.科龙年下半年出现近亿元巨额亏损地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亿元.年地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地影响是亿元.虚增收入和收益.科龙通过使用不正当地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经查,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亿元,虚增利润近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地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科龙电器年至年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共同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年至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年、年科龙公司年报也均未披露使用关联方巨额资产地事项.案发时,科龙已有家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家分公司,而顾雏军把国内上市公司科龙当作“提款机”,一方面以科龙系列公司和格林柯尔系列公司打造融资和拓展平台为由,通过众多银行账户,频繁转移资金,满足不断扩张地资本需求,采用资本运作通过错综复杂地关联交易对科龙进行盘剥,掏空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通过财务造假维持科龙地利润增长.三、科龙审计报告地分析.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可能采用地,用以获取充分、适当地审计证据以发表恰当地审计意见地程序,对于审计程序地类型、环节以及实施,都已经有了完善地规定.同时,这也反映了每一个规定地重要性,因为只要有一个地方出错,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得出一份与事实不符地审计报告.本案例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相关地例子,如证监会委托毕马威所作地调查显示: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科龙电器及其家主要附属公司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疑似格林柯尔系公司之间进行地不正常重大现金流出总额约为亿元,不正常地重大现金流入总额约为亿元,共计亿元,而这些在德勤年地审计报告中均未反映.这显然是由于德勤在执行审计程序等方面,地确出现了严重纰漏,对科龙电器地审计并没有尽职.rqyn1。
科龙电器的审计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的审计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科龙电器全称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921,于1992年12月1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
1996年7月23日,公司的0股境外公众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0股人民币普通股,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科龙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公司有关高管情况为:刘从梦为现任代理董事长兼总裁,原董事长为顾雏军。
顾雏军同时有一家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且是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01年10月底,科龙电器同时在深港两地公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20447.5755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顾雏军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为5.6亿元人民币,2002年4月,格林柯尔公司占科龙股份数为20.64%,到2004年10月增至26.4%。
2001年11月2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
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
2002年4月18日,股权转让完成。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科龙2002、2003、2004年度报表的审计,2002年和2004年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出具的保留意见均与科龙现金流无关,2003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05年11月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辞去了审计师职务。
科龙现任审计机构为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嘉信会计师事务所。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
打造好了顺德格林科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也开始了。
2002年在江西南昌,没有任何实力进行投产的格林柯尔通过信口开河的承诺诈骗国有土地,并骗取了本应由科龙电器全资子公司江西科龙获取的优惠土地使用权相关利益。
海信科龙财务分析报告

海信科龙财务分析报告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案例一海信科龙2014年资产负债表分析一、公司基本情况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和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发行上市。
1996年,海信凭借变频技术高起点进入空调产业;2002年,海信通过并购北京雪花进入冰箱业;2006年底,海信成功收购科龙电器,由此诞生了中国白色家电的新航母——海信科龙。
按照规划,海信白电资产将注入科龙电器,届时,海信科龙将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海信空调、海信冰箱、科龙空调、容声冰箱四个“中国名牌产品”,主导产品涵盖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等多个领域,生产基地分布于顺德、青岛、北京、成都、南京、湖州、扬州、芜湖、营口等省市,形成了年产600万套空调、800万台冰箱、70万台冷柜的强大产能。
海信科龙在顺德、青岛两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各地设立了科研机构,由10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了业内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的研发团队,时刻与世界主流家电技术保持同步,推进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创新,致力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目前,海信、科龙、容声三大品牌的主导产品,从技术研发、工艺质量、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共享资源,整体布局,各有侧重,协同运作,均衡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产品风格和优势,培养各自鲜明的品牌个性,全面满足不同国度和地域、不同特征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求。
按照稳健、务实的原则,海信科龙的发展目标是:经过未来3~5年的发展,公司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00亿元,在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市场规模、盈利能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成为“中国家电领军企业”。
科龙事件的审计 剖析

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 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 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 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有什么 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 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 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 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 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 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 了。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 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之后,德勤走马上任,为科龙审计了 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 在对ST科龙2002年年报进行审计时,德 勤认为”未能从公司管理层获得合理的声 明及可信赖的证据作为其审计的基础,报 表的上年数与本年数也不具有可比性”, 所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此前安达信曾给出过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 报告,在2001年年末科龙整体资产价值 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2002年给出“保 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得有些牵强。 在此基础上,2003年德勤对科龙2003年 的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004年德勤对科龙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 报告。
第二、德勤对科龙电器各期存货及主营业 务成本进行审计时,直接按照科龙电器期 末存货盘点数量和各期平均单位成本确定 存货期末余额,并推算出科龙电器各期主 营业务成本。 在未对产成品进行有效测试和充分抽样盘 点的情况下,德勤通过上述审计程序对存 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并予以确认, 其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均不合理。
科龙事件的审计_剖析

扭亏神话只是个传说
•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 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 字游戏的结果。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 :
• 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 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 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 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 收回。
传说是这样炼成的
• 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 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 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顾雏军:庞大的科龙系为 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 入主科龙不久,通过疯狂收购打造的 “科龙系” 到案发时,已有37家控股子 公司、参股公司、28家分公司。 • 由顾雏军等在境内外设立的私人公司所 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在国内亦拥有12 家公司或分支机构。
• 科龙公司在银行设有500多个账户都被 用来转移资金。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格 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和挪用科龙 电器财产的累计发生额为34.85亿元
格林柯尔与科龙
• 对于格林柯尔而言.科龙只是一个跳板, 它要做的是借科龙横向并购,利用科龙 的营销网络赚取利润。 • 顾雏军:国内上市公司科龙=“提款 = 机”.
• ST股里面难得一见的绩优股,流通盘也 只有2.8个亿。 • 年报非标问题 年报非标问题难以完全消除,无法脱帽, 沦为低价ST股之列,处于两年来的低位。 ST
沉重的历史包袱:新法首 例禁入处罚
•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 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 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 性禁入决定。
我们对德勤的考虑2004年年报披露之后德勤宣布辞去科龙的审计业务但并没有撤回此前为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为2002年2004年年报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也没有要求公司进行报表重述
海信并购科龙案例分析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在海信电器 ( 6 0 0 0 6 0 ) 的会计报表 中被披露为其 母公司 ,而通过青岛海信电子产业控股 股份有 限公 司,海信 集团有限公 司又间接持有海信空调 9 3 % 的股权 。 五 、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会计 处理 在控股合并 方式下 ,由于科 龙仍 电器保 留法人资格 ,海 信空调仅按 照合并成本 ( 不包括 自 被合并单位收取的现金股利 或利润 )编制长期股 权投资形成的会计分录即可 , 而不能将科龙的资产负债计 ^ 、 自 己的账簿。 ①取得 控制权 借 :长期股权投资 6 . 8 亿元 贷:银行存款 6 . 8 亿元 ②支付合并 费用 借 :管理费用 a( 由于具体数据无法取得 以字母代替 )
摘
朋
要 :青 岛海信空调有限公 司于 2 0 0 6 年 4月2 4电器股份有 限公司。并于 当 日,科龙 电器
正式发布公告称 ,顾雏军所持科龙 2 6 . 4 3 % 的股份确 定以 6 . 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海信 空调。 本案例 着重从青 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控股合并广 东科龙电器股份 有限公 司的会 计处理 出发 ,来说 明非 同一控制 下控 股合并账务 处理 方 法,从 而分析非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 同一控制下的控 股合并的异同。 关 键 词 :企 业 合 并 ;控 股 合 并 ;非 同一 控 制 案例公司介绍 ( 一 )合并方简介 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海 信集 团)
并于当日科龙电器正式发布公告称顾雏军所持科龙2643的股份确定以6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海信空本案例着重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控股合并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处理出发来说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账务处理方法从而分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异同
透析科龙事件会计利润造假

透析科龙电器事件会计利润造假一、科龙电器事件回顾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90年代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在当时国内冰箱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1996年7月科龙电器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另外科龙集团以良好的企业管理,优异的经营业绩和对股东权益的高度重视及财务上的高透明度,在1997年至1999年连续三年获得国际著名的商业期刊《亚洲货币》杂志“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殊荣,科龙电器一度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然而随着1999年科龙电器早期的灵魂人物潘宁的离开,并且加上体制上的缺陷等原因,科龙电器在2000年业绩突然变脸,出现了高达6.78亿元的亏损,到了2001年的下半年,科龙出现了让人难以相信的近16亿元亏损,科龙电器也因为连续两年亏损带上了ST的帽子。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集团有限公司”将总计20447.5755万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转让价格为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于2001年10月注册成立,是专门为此项股权转让而成立的,完成交易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持有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持股比例降为13.46,成为第二大股东。
收购科龙使顾雏军和格林柯尔浮出水面,格林柯尔和其掌门人顾雏军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尽管外界对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充满着疑惑,但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入住科龙电器后,科龙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在2002年上半年冰箱、空调全行业不景气的逆境下,科龙电器半年报中不仅摆脱了2001年巨亏15.6亿元的阴影,而且还交出盈利高达1.13亿元的成绩单;2003年4月1日,科龙又公布了2002年年报,实现净利润2亿元,但是不到24小时,公司高层召开年报说明会,解释说由于会计师对公司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故而将对年报数据进行调整,将2.01亿元的利润额降为1亿元,科龙在顾雏军入住后成功摘去了ST的帽子。
(完整版)科龙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科龙公司案例分析报告一、公司背景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和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发行上市。
1996年,海信凭借变频技术高起点进入空调产业;2002年,海信通过并购北京雪花进入冰箱业;2006年底,海信成功收购科龙电器,由此诞生了中国白色家电的新航母——海信科龙。
科龙品牌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科龙集团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1984年始生产冰箱,是中国最早生产冰箱的企业之一。
继1996年发行H股并在香港挂牌上市后,1999年科龙又成功在深圳发行A股,同年更被“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推举为1999年全球新兴市场100家最佳企业之一;2001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
二、案例描述从2001年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格林柯尔突然演义了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入主科龙电器集团。
随后,又陆续发生了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扩张——先后收购了美菱、亚星、襄轴等上市公司,开始打造世界级冰箱帝国的白色梦想;顾雏军入选“央视2003中国经济人物”;2004年的郎顾之争;2005年,科龙帝国轰然倒地,顾雏军被拘押,这一从天堂到地狱的商业传奇。
科龙的故事,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难忘的教训。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
10天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8月1日,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等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0 6年4月,海信6.8亿入主科龙。
一时间,这个曾占据中国白电产业半壁江山的企业就这样结束了辉煌。
谈到科龙,就要从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开始。
1989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