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教案设计
敬畏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敬畏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3. 引导学生明白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责任。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3. 敬畏生命的意义和方法4. 保护生命的责任和行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敬畏生命的意义和方法,保护生命的责任和行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敬畏和保护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和如何敬畏生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括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敬畏生命的意义和方法,保护生命的责任和行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准备一些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如“你认为生命是什么?”2. 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 讲解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4. 讲解敬畏生命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明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敬畏生命。
5. 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敬畏和保护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和如何敬畏生命,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7.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生命的责任和行为。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敬畏生命的短文,或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生命敬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交流能力。
3. 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敬畏生命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养老院,让他们亲身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2.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如生命知识竞赛、生命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8.2《敬畏生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敬畏生命》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理解生命至上的理念,认同党和国家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坚定维护国家在生命安全保障方面政策的正确性。
2.深刻领会敬畏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观,积极传播和践行这一理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在生命关怀方面的认同感。
健全人格:1.通过对生命的敬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能够珍视生命、坚强乐观,不轻易放弃。
2.引导学生在尊重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包容差异,形成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对生命负有责任,无论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人生命予以保护和关爱,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在面对危及生命的突发情况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救助他人、保护生命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
2.掌握敬畏生命的做法。
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并践行敬畏生命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系列关于生命诞生和成长的精美图片或短视频,如婴儿的诞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然后提问学生:“观看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命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命的奇妙与美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兴趣,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2.讲述一个真实发生的生命救援故事,如某地发生地震后,救援人员不顾危险,在废墟中争分夺秒地寻找幸存者,许多被困者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等待救援。
讲述完毕后,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生命的哪些特质?为什么救援人员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生命?”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敬畏生命,激发学生探究敬畏生命原因和做法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展示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后的废墟场景、洪水淹没的城市街道)、人为灾难(如战争中的受伤平民、交通事故现场)和意外事件(如突然倒塌的建筑物、突发疾病的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事件对生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在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是如此的脆弱和艰难,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易逝性和珍贵性,进而理解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敬畏生命(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敬畏生命(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尊重、保护生命。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与特点2.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3. 敬畏生命的表现4. 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5. 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问题。
3.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4. 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生命的短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导学:介绍生命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敬畏生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敬畏生命的表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树立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环节的积极性。
2.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中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3.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自我保护方法的应用等。
4. 作业完成情况: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和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命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生命定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情感表现,评估其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敬畏生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 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 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 学会珍爱自我生命, 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结合社会热点观察与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 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同时深入理解生命至上不仅指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要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 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 探讨在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帮助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实现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 再到道德层面的逐层升华。
这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最伟大的逆行”思考: 你认为在此次救援中付出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引用热点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引出主题。
【板书】生命至上、休戚与共过渡: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我们万众一心, 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为守护生命而拼搏, 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板书】1.对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
学生活动: “徐玉玉事件引发的思考”思考: 徐玉玉这么做值不值得?徐玉玉这么做带来了什么后果?如果徐玉玉可以重来, 她还可以有什么样的选择?后果又是什么?面对类似徐玉玉事件的当事人你准备说什么?【设计意图】引用“社会热点事件”, 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板书】2.生命价值高于一切3.每个人的生命都与他人休戚与共学生活动: 寻找身边“最美的人”过渡: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最美妈妈”……一系列“最美”的事件或人物后面, 折射出的是人性的伟大。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敬畏生命的含义和意义3. 敬畏生命在生活中的实践4. 珍爱生命,预防自杀5. 敬畏生命与感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敬畏生命的实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敬畏生命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敬畏生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4. 情感体验法:通过观看影片、分享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敬畏生命的含义和意义,分析敬畏生命在生活中的实践。
3. 案例分析:分享敬畏生命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敬畏生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5. 情感体验:观看影片、分享故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敬畏生命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敬畏生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审阅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敬畏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敬畏生命》相关内容。
2. 影片或故事素材:选择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情感的影片或故事。
3. 讨论指南:提供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方向。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第一章:敬畏生命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态度。
1.2 教学内容敬畏生命的定义和内涵。
敬畏生命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敬畏生命与道德、法律、伦理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敬畏生命的概念和意义。
讨论法:分组讨论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敬畏生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敬畏生命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设计一个敬畏生命的行动计划。
第二章:敬畏生命与道德修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道德素养。
2.2 教学内容敬畏生命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敬畏生命在道德决策和实践中的作用。
培养敬畏生命的道德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敬畏生命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角色扮演法:模拟敬畏生命的道德决策场景。
反思讨论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
2.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对敬畏生命的道德决策的理解程度。
学生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敬畏生命的道德行为的反思程度。
第三章:敬畏生命与法律意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与法律意识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在法律意识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法律意识。
3.2 教学内容敬畏生命与法律意识的基本原则。
敬畏生命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培养敬畏生命的法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敬畏生命与法律意识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敬畏生命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敬畏生命的法律意义。
3.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敬畏生命的法律意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设计一个敬畏生命的法律行动计划。
第四章:敬畏生命与伦理原则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与伦理原则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在伦理原则中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敬畏生命》教案

《敬畏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交流和思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敬畏生命》2. 知识点: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的意义、关爱他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敬畏生命》,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从而深刻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学生自评和互评。
3. 评价标准:情感态度积极,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组讨论活跃,能够与他人良好沟通;作业内容充实,能够体现对敬畏生命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敬畏生命》及相关资料、案例、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敬畏生命》,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
《敬畏生命》的教案设计

《敬畏生命》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珍爱生命。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生命的可贵和独特性3. 敬畏生命的意义和方法4. 关爱他人,关注社会5. 珍爱生命,做负责任的公民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特点、可贵性和独特性等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敬畏生命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敬畏生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资料、图片、视频3. 纸张、笔等书写工具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
2. 提问:“你们对生命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认识和感受。
Step 2: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命的定义,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特征。
2. 分析生命的独特性,如每个生命的个体差异、生命的发展历程等。
Step 3:案例分析,体会敬畏生命(15分钟)1. 教师展示敬畏生命的实例,如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会。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4:小组讨论,如何敬畏生命(2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敬畏生命?”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5:反思写作,珍爱生命(10分钟)2. 学生现场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反思写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定义、特点、可贵性和独特性,培养他们敬畏生命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
学习目的:
1、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3、训练朗读,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训练朗读。
学习难点: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敬畏生命》。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思考:(思考的问题都由多媒体放映)
1 我们从出生开始,
2 就不
3 停地接触到各种生命,
4 但是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思考后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因为这一次他“真的看到了”那群种子“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这生命让“我感到诧异和震撼”,让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觉得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②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思考后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生命的“投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壮举”。
成千上万的种子在不分昼夜的飘散,却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为生命,所以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二、品味语言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指导。
(思考的问题都由幻灯片投影)
思考:①“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
”
———为什么用“长得不能再长”,而不用“漫长”或“很长”之类的词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长得不能再长”说明长到了极点,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若换成“漫长”“很长”则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②“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颗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
”
———若把起其换成“我起先…,忽然发现湖边有几颗正在飘散一些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白色的纤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定语后置,以示强调。
若把定语还原,则不能突出纤维的特征——“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
”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第一段。
三、四人小组朗读剩下文段(每人一段),小组互评。
小组内积极讨论(按老师的方法设计问题,品味语言,特别是对表现作者敬畏生命的语句重点品味),老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老师引导,补充小结。
板书:敬畏生命
第一段:(第1~2节)无意中发现植物靠风力播送种子、繁衍生命的现象感到诧异和震撼。
观
第二段:(第3~4节)抒发心底强烈的触动。
对生命产生敬畏、折服感
第三段:(第5节)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级组统一练习(油印)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意识领悟。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3、训练朗读,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训练朗读。
学习难点:能对生命加深理解。
过程:
一、整体把握,积累语感。
1.师范读《热爱生命》
2.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体验,看看能否加以补充或扩展。
(幻灯片投影下列文字)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只有乐于生的人才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3.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发言讨论,老师点评。
(注: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无需统一观点)
二、积累与扩展
1.把成语“浑然不觉”、“无以名状”、“惊心动魄”、“风和日丽”、“枯燥无味”、“躁动不安”、“稍纵即逝”抄在卡片上,并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三、小结:(略)
板书:热爱生命
第一段:从生的角度阐述应怎样看待生命、活得充实生死
第二段:从死的角度阐述应怎样抓紧时间、留住日子死生
作业:1.从文中再找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2.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
课外作业:
举行一次班级演讲赛。
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谈谈:
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敬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