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具有极大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一时期,文化和思想逐渐从老传统式的延续中走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中可以延续到今天。
一、文学和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是这一时期最活跃和最富有特色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兴起了许多新的流派和风格,例如田园诗、乐府诗、小说、壁画等等。
田园诗是一种讴歌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的产生和兴起与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田园诗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代表作品包括《山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乐府诗是另一种流传广泛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民间的歌谣、乐曲为基础,以大众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
其代表作品包括《木兰辞》、《长恨歌》等。
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艳情小说、仙侠小说等流派。
其中,艳情小说最为著名,例如《董小宛传》、《西厢记》等作品。
壁画是当时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时期的壁画多样丰富,内容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壁画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机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例如五台山壁画、云冈石窟等。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包括学问、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学问方面,出现了士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主要的文化潮流。
士族文化表现为一种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士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诗词、文章、论文等,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念。
士族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
佛教文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也逐渐展开。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经典翻译、佛教艺术、佛教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持续了约四百年之久,由魏、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多个王朝组成。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但思想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的繁荣。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并试图在1000字以内进行概括。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行一统的大一统局面瓦解,政治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独行一统时期积累的君主权力观念延续下来,但对于政治体制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导主张君主集权制度,他认为君主应该尽忠职守,用法治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然而,实际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开始衰落,地方的势力逐渐增强,士族地主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
二、文化思想:1. 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人活跃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世说新语》、《文选》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主要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是古文运动的鼎盛时期,古文风格开始流行,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儒学:在这个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陆机是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学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与陆机相对立的是道教,道教主张追求超自然的神仙生活,排斥现实世界的繁琐。
3. 佛教: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
佛教主张世俗的忧虑,强调放下欲望和个人执着,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对于社会冲突、政治动乱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成为社会平稳发展的一种动力。
三、价值观念:1. 社会道德: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多元化。
传统的儒家道德依然流行,但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价值观也开始广泛流传。
社会出现了一种“随实解释”的思潮,人们渐渐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规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独特而深刻,因此,在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思想里涌现了各种奇思妙想。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
一、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的玄学思想的盛行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生命的本质、死后的去向以及宇宙的运作等等。
这种思想的源泉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易经易经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玄学文化之一。
据说这个文化的创始人是黄帝,当时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预测天意。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易经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哲学思想。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人以及宇宙的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易经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弼和韩愈。
王弼认为易经描述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同时也阐述了人生的本质。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种重要的玄学文化。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也就是说,人要像自然一样无私无我。
在道教的思想中,人和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无我是实现这个整体的关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用诗歌来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理解。
他认为,人和宇宙之间有一种秩序,这个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可以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种重要的玄学文化。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涅槃”,也就是说,人必须跳出六界的束缚,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慧远和慧度。
他们教导人们应该摆脱一切的束缚,去尝试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
其中包含了易经、道教和佛教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在这个时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历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深入了解这些玄学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样、充满创造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还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文学风格1. 辞章儒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辞章儒雅、清新脱俗的特点。
这是因为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儒家经典成为当时文人所倚重的典范。
因此,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简练明晰、清新秀丽,以达到一种高尚雅致之境界。
2.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擅长通过写实手法描绘真实生活。
许多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与体悟。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给了读者一种真实感,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3. 比兴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特点之一是使用广泛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或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这些比兴手法常常被用来揭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含义,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文学特点1. "豪放派"与"清谈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豪放派和清谈派。
豪放派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奇特离经古怪的表达方式,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而清谈派则偏向于雅致儒家风范,注重言辞之雅、内容之丰富与深邃。
这两种不同风格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在文学领域中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2. 爱国思想与忧国情怀由于国家政权更替的频繁,文人们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对国家命运、社会风貌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非常关心,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虑之情。
3. "游仙诗"与"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景物描写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特殊和独特的时期。
这个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时间,但是在中国元素的传承和影响下,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的良好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文化的多元化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族相互交融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状况相当不稳定,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和传承,并且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也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和融合的文化状况。
这个时期的文化表现在土地、民俗、戏剧、音乐和舞蹈等方面。
地域文化、习俗和信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还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里得到了展现和传承。
而且,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如王羲之、陶渊明、思旷、庾信等,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思想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变和变革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趋势,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开始被注重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和心理描写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整体文学思想也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和情感化的表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作品,描述了一个清净、安宁和美好的世界;远古怪杰大师《列仙传》、《神仙传》中,描绘了超凡脱俗的伟大人物和超然的仙境,表现了人们对于至高无上的审美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向往。
2.文学与宗教思想的紧密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引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并且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佛教思想和哲学和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在这个时期进行了相互交汇与融合,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尊重和宽容等元素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思想、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一、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玄学思想兴起」、「文人墨客纷纭崛起」「佛教文化的传入」三个方面。
1. 玄学思想兴起玄学思想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玄学思想主要是自道家和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着重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互通、内心性灵。
许多历史名人都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如王弼、郭象、嵇康、王羲之。
他们在学问上都取得了精深的造诣,也为后人开启了玄学思想的大门。
2. 文人墨客纷纭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精英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同时在哲学、历史学、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七子」(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他们对于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承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化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快速普及。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
由于佛教对于自我、内在、超自然等领域的思考,对当时的玄学思想演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文化的盛行期,也是思想思潮的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包含了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儒学思想等诸多方面。
其中,儒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尤为显著。
1. 儒学思想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成为了主流,儒家经典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主要体现在「七子之学」、「新儒家」、「道统之争」三个方面。
(1)七子之学七子指的是「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这七位文学家。
他们在儒学思想上所研究的内容,被後来的世代称为七子之学。
七子之学是汉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修养、废弃权威、重视自然等,对於魏晋时期及後期儒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独具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因此崛起。
本文将从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一、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被称为新儒家。
他们重视天人合一、仁爱道德和敬天爱民,主张“道、德、言、行”相合,推崇“中庸之道”。
禅宗的创始人韦诺和后来的南北朝佛教思想家郦道元、慧远等都曾受过新儒家的影响,他们致力于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更深的发展,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核心思想,强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力更生的理念。
同时道家还长期与野史、众说和治绸的做法进行着自我反思和对话,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佛教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南北朝佛教思想家对佛教的诠释和理解,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输和扩散。
二、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个时期,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热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诗人,如曹操、陶渊明、刘义庆、陶潜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主题也十分丰富,描绘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审美体验。
除了诗歌创作外,散文和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和作品,如《世说新语》、《列仙传》、《太平广记》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事实记载方面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布局、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那么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
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
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
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
(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
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这在下文还要讲到。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上面提到过,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5)晋(265~420)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
这时期豪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在政治上处于统治的地位。
豪门士族为了保证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创立了九品中正选举制(见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根据门第选拔士子做官,以致贤愚不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这时期的支配思想是玄学。
魏晋玄学是杂糅道、儒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士族腐朽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同时,才性论也是魏晋之际的中心议题。
这种才能与德性(识见)相互关系的争论,既反映了当时两大政治派系的斗争和才可以使人走向悲剧的现实;也是以玄学论辩为形式的教育方面的重要论题。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与儒家相对立的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
如嵇康反对儒家的礼乐名教,他在《难自然好学论》中认为,礼乐从各方面对人限制干涉,是违反自然的。
他把六经、仁义等等都当作污秽朽腐的东西,要一概丢掉。
与玄学家相反,儒家重视教育的作用。
傅玄认为人性是极活动的,容易受教育。
葛洪在他的基本属于儒家思想的外篇中也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努力的必要,他说:才性有优劣,思理有修短,但成功还在于自身的努力。
总之,这时期学术思想自由,儒、道、佛三者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天文、数学、医药在私学中广为传授,学术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也起了继汉开唐的作用。
中央官学这一时期玄学清谈的风气和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的动乱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九品中正制使士族有了做官特权不再需要认真读书;然而皇室需要利用学校来培养官吏。
因此这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中央官学衰微,呈现出时兴时废状态。
西晋创设国子学西晋以前魏国曾立过太学。
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正式于洛阳恢复太学。
学制仍沿用汉代旧制,但略有不同。
由于三国纷争,太学生多半是为了逃避兵役,学业水平较低,百人应试能通过的不过十人。
西晋创立国子学是在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并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教授学生。
惠帝元康三年(293) 明确规定官至五品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子弟求学之所。
这是九品中正制实行后,士族享有政治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它是中国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也是后世国子监的开端。
这种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直接影响着南北朝和隋唐的教育制度。
宋代于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正式恢复国子学,下诏书命令广训胄子。
元嘉二十三年(446)文帝亲临国学,策问学生,并给予他们和教授以奖励。
齐朝建立后,武帝永明三年(485)也曾下诏立学,创建堂宇,置学生200人。
不过齐立国23年,其间曾两次废学。
梁武帝比较注意文教事业,于天监七年(508)下诏兴国子学。
天监八年诏书要求凡坚持学习能通一经的,经过策试可量才录用,即使寒门也不见弃。
讲诵经学的风气曾盛极一时,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嘉德殿学士沈不害上书请兴学校,选公卿子弟入学,使助教、博士朝夕讲经,文帝很表赞成,下诏书根据他的建议施行。
魏晋经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影响东晋元帝即位,于建武元年(317)设立了太学。
这期间魏晋经学的发展对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古文经学之得以立于学官是在魏初,而东汉的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
自董卓之乱,博士流散,到魏初重新立太学时,博士所传授课试的已不是汉末的今文经学而已被古文经学所取代。
这一时期的经学虽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政治上仍有它的重要作用,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主要还是经学。
这个时期经学的特点是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从两汉师法家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称为魏晋经学。
实质上这已是儒、佛、道混合的经学。
流传至今的重要经书,其中魏晋人注的占了一半。
他们注经的特点是广采众说,自出新意,其成就超过了汉代经师。
官学和私学的教育内容也有了变化。
南朝儒生开始有讲疏、义疏之学。
口头讲经的记录称为讲疏或讲义,义疏是阐发经义比经注更详尽的著作。
义疏之学是受了佛教讲经的影响。
:
1.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
2.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3.魏晋南北朝文化有什么特点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