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摄录要求模板
(完整版)课程录制说明要求

课程录制要求说明一、课程视频录制要求(一)视频时长每讲时长5~15分钟,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适当加快讲授的推进速度,减少引入部分。
(二)视频内容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建立课程知识树,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组织视频的录制工作。
(三)视频录制形式视频录制形式原则,以最适合本门课程教授为准,但不宜直接采用课堂实录的剪辑,建议采用如下几种形式:1.讲坛式录制在专门的录播室中进行录制,镜头直接面向讲演者,以增强与学习者的亲和力。
本录制形式多用于无PPT课程。
录制教师着装要求较高,不能穿有蓝色和绿色的衣服。
2.分屏式录制视频主体与讲授PPT同时显示,并伴随语音讲解。
本形式多用于需要大量计算机操作课程。
对PPT等文字字号要求较高,文字字号不小于26磅(1号)字,字间距不小于1.2等。
3.交互式白板录制教师在电子白板(或PPT)上以类似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将这一过程录制成视频。
4.PPT讲解录制PPT配音频,全程不出现教授者的影像。
(一般不采用)5.虚拟演播室录制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现场表现能力,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着装不要有蓝色或绿色的元素出现,现场调试时间稍长,但课程录制效果最好。
6.综合形式以上形式的集成应用,但需要后期较好的非线性编辑加工,如插入视频、音频、动画素材,配标题文字等内容。
制作时间周期长,制作过程中需要老师大量的配合工作。
二、课程演示文稿1.授课用的PPT文档,要与课程视频一一对应,模板统一、简洁、清晰、规范、美观。
2.版面的正文字号应不小于24磅(小一号)。
字体使用黑体或楷体等笔画比较粗的字体,不要使用宋体或其他不常用的字体。
3.每页文字一般不超过80字左右,字间距1.1以上,行间距不得低于单倍行距,以能让学生看清为宜,同时要去除背景中的多余信息。
4.PPT背景可使用带点颜色的有层次的背景,如蓝色等中性色,效果比较好,PPT字与背景色对比反差要大,但尽量避免使用白底黑色。
4.PPT文字内容可以不用太多,列出重点内容、概念、知识点或体系即可,参考课本进行扩展。
课堂实录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介绍

课堂实录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介绍
课堂实录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介绍
根据“优课”活动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课的音视频录制、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
(一)课程时长
每课时长应按照中小学正常授课时间。
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
(二)录制场地
应选择的授课现场,要求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保证拍摄的.清晰度。
拍摄过程中避免在镜头中出现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视频格式
格式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幅面要求达到720*576以上,码流为0.5——1Mbps。
(四)录制要求
根据课程内容,建议使用多机位拍摄(2台以上)包括全景、老师近景、学生和学生特写等,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流畅,声音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可见。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
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
录制课堂实录要有片头,片头时长5秒。
内容包括:教材版本上/下册、课程名称、年级、主讲教师工作单位和姓名等。
三、提交方式
上课视频和相关文件上传到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
提交优课请详细阅读平台操作说明和相关技术标准。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一、对讲课教师的要求:•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
所以要求需要录课的老师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天,把教案和课件交到摄像人员手中,并给其讲解上课的环节,精彩的地方等,让摄像人员心中有数。
•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响亮;着装与课堂教学内容协调,符合教师形象,一般应有袖有领;避免鲜艳、灰暗或细条纹服装;根据需要着淡妆。
•不要穿细条纹(摄像机如果录细条纹的东西它自己就不会聚焦了)和纯色的衣服,比如:纯红、纯黄、纯黑、纯白或与黑板颜色同色的衣服二、对于教室布置方面的要求1、上图的窗户1、2、3应该遮挡起来,如果有遮光帘最好,没有窗户更好,这样摄像时就不会逆光了。
2、窗户4、5、6不能让阳光直射进来照到老师和学生。
3、所有的学生课桌椅要尽量向窗户1、2、3方向移动,给摄像机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上图中的灰颜色部分三、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课程要求,学生人数控制在30—40人;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兼顾,首先挑选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的学生参加;学生着妆不要太鲜艳;不化妆;参加正式拍摄的学生必须是未上过同样课的学生。
•服装如果能统一最好,但这不是主要的,可统一可不统一。
•练一练起立的时候不要让桌子和椅子发出那种刺耳的摩擦声•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好后再说话•学生不要特意“关注”摄像机的镜头四、对于摄像器材和人员的要求•双机录像要准备好两台摄像机和2盘崭新的录像带,因为放DV带的摄像机重复使用录像带就会出现问题。
在录课之前要先录十几秒钟再回放检查一下摄像机是否有问题。
在录播教室录制优质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录播教室录制优质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录播教室录制
优质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课时不能超过45分钟。
二、开始要有片头,结束时停留在片尾。
三、上报时要有课件和其他的独立文件。
附:独立文件的内容及格式
一、独立文件的内容:
1.课标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设计。
5.评测练习。
6.效果分析。
7.观课记录。
8.课后反思。
二、独立文件的格式:
1.使用.doc文件格式制作保存。
2.采用标准A4纸型。
一般为竖向,上线边距2.54厘米;左右边距2.8厘米。
特殊表格等需横向的页面,上下边距为2.8
厘米,左右边距为2.54厘米。
3.正文建议为宋体5号,1.5倍行间距。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模板】

附件 1(2022年版)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录制要求(一)课程时长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二)录制场地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者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肃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浮现有广告嫌疑或者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1 .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 .录相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在同一门课程中标清和高清设备不得混用,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 .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 .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一)片头与片尾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1.视频信号源( 1 )稳定性:全片图象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 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象无颤动跳跃,色采无突变,编辑点处图象稳定。
( 2 )信噪比:图象信噪比不低于55dB ,无明显杂波。
( 3 )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 ,最大不超过1.1Ⅴp-p。
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 ,同步信号- 0.3V ,色同步信号幅度0.3V p-p (以消隐线上下对称) ,全片一致。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五篇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五篇第一篇: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
在录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室布置采用双机位,①号机主要拍摄学生活动,安排在教室的前方内侧;②号机主要拍摄教师活动,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中间;投影幕的安装位置要兼顾教师讲课和学生观看,且方便摄像人员的拍摄。
摄制时所有声音信号均通过摄像机采集。
二、学生布置学生数量以40人左右为宜,①号机拍摄的学生镜头,以近景、特写为主,兼顾中景和全景。
同时抓拍教学活动相关的个别学生瞬态。
①号机所对的“一组学生” 处在最佳的学生拍摄位置(本组应由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组成),要告知全体学生,在活动中不要挡住摄像机的镜头,尽量避免误操作,进行必要的组内协作等;教师在学生活动时要全面兼顾,辅导学生时要注意环节与过程的完整性。
在提问时,避免叫到①号机、②号机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的学生,以防将摄录人员拍摄在内。
另外需注意的细节如: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学生要起立、坐下,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因为迅速起坐而使凳子发出较大声响或歪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起立站稳2秒后再回答问题,以利于①号机找到学生并进行拍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听讲、起立回答、小组活动时不要盯着镜头看等。
三、光线要求在教室里,为了保证较好的录制效果,我们会将您的课件另外用专门的软件录制,所以别当心屏幕是否看得清。
并对教室内的窗帘作如下要求:阳面使用白色普通窗帘,阴面使用遮光窗帘,窗帘要求干净、平整,遮光窗帘与墙面结合紧密不漏光。
课堂实录拍摄基本要求

课堂实录拍摄基本要求(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青年路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实录拍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配合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课堂录像的拍摄制作工作,提课堂录像质量,同时为了避免因同一课堂的重复拍摄制作而浪费人力物力,特提醒各有关老师做好以下几点:1、师生统一着校服,干净整齐,执教者使用扩音设备。
学生回答问题要声音洪亮。
课堂上,老师不要过多提问和过多巡视走动。
2、课堂上书本等文具摆放整齐划一。
教师不得拖堂,防止最后的几分钟视频出现下课铃响了还在上课的情况。
教室内录像的,需要与相邻班级做好沟通,防止出现周边噪音过大影响录像质量。
课堂开始和结束以上下课铃声为准。
3、精心准备要拍摄的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
按一师一优课课堂的要求,作为一师一优课课堂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连续拍摄大于30分钟小于40分钟。
所以,上课的老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准备好充足的教学内容。
4.拍摄一师一优课课堂前对需要拍摄的课堂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演练,以保证正式拍摄时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地进行。
5.拍摄前,”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者要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必要的沟通。
做好预约,拍摄时间安排等工作,商定拍摄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设备的摆放位置以及学生坐位安排等事项。
将提问的学生安排在教室正中间就坐。
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者把授课老师上课时用到的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料保存好,以备后期的编辑制作之需。
全部交给李海。
7.”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者需编写一份拍摄脚本交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脚本里详细列出所要拍摄的场景及特写镜头。
8.”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者配合好现代教育中心做好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参与编辑制作过程,对编辑制作工作作必要的指导,使制作出来的课堂能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者的期望相吻合。
录像课拍摄要求

錄像課拍摄要求
1.摄像机机位安排上,要注意不要互相“穿帮”(就是不要拍摄到对方的摄像机),不要“越轴”。
2.各摄像机的拍摄内容要分工明确,拍摄景别要相互协调,学生需要看清楚才能讨论的内容一定要有近景
或特写。
3.如果教学中使用投影,布光时要考虑到投影的使用,要注意摄像机光圈的控制,既不要使投影幕上什么都看不见,要不要使教师脸部太暗,投影上的内容如果现场不能处理,要把老师的课件备份留下,在后期编辑时加上。
另外,投影幕不要布置在黑板的中间位置。
4.话筒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发言情况,做到学生发言声音清晰,话筒布置也要注意不要出现在画面中,另外,还需要尽量控制教室外面的噪音;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站定后再发言,要大声,不要边站起边说,
以方便拍摄。
5.课堂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安排好发言的学生,和摄像人员在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并让所有参与
拍摄的人员了解整个课程的大致进程,做到心中有数。
6.如果不出现错误,尽量不要中途打断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样容易破坏教学节奏。
7.教室布置要注意避免学生站起时桌、椅产生噪音,可能的话,可以对椅子腿进行处理。
8.最好有一名从头到尾负责的导演,以便所有节目风格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像课摄录要求
一、技术标准
1、视频:500线以上,送审成品刻录成DVD数据光盘,视频格式为MPEG2,画幅720×576,宽高比4:3,场序下场在先,帧率25帧/秒,制式PAL,码率8M以上。
2、色彩:色还原正常,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3、声音:声音拾取清晰,无明显失真,音量适中,前后一致。
音频模式为16位,立体声,码率224Kbps以上,采样频率48,000 Hz。
4、同步:信号稳定,无色闪或画面跳变。
二、节目格式
1、片头:蓝底10秒开始—片头第1页—片头第2页—片头第3页—片头第4页;
2、上课时间: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40分(±3分)。
3、片尾:蓝底10秒。
4、主要教学环节可以加字幕提示。
三、拍摄要求
1、拍摄:画面稳定,聚焦清晰;画面推拉摇移跟等运动(包括起幅落幅)平稳。
一般要求3个机位拍摄,一个主机位拍摄老师;一个学生机位拍摄学生,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该机位镜头要及时对准学生拍摄。
一个机位作为机动辅助机位,辅组拍摄黑板板书特写、
辅组拍摄老师讲课、辅助拍摄学生书写或表情的特写等细节。
3个机位要求在一条轴线上,也就是教室的一侧,防止镜头穿帮。
每个机位都要求使用三角架,防止镜头抖动。
2、取景:老师景别主要以近景为主(带少量学生背影),特写和全景为辅;学生景别主要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和全景为辅;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景别的适时变换。
3、构图:突出拍摄主体,符合美学原理,充分考虑画面的方向性。
4、抓拍:熟悉课程内容和进程,及时抓拍有关画面(运用机动辅助机位);注意特写的应用,清楚展现有关细节。
5、切换:画面切换准确、及时、流畅、无跳跃,切换方式用硬切或迭化;合成画面要始终保持教学进程、内容的完整展示。
6、布景:演播室的布置尽量符合一般课堂教学环境;如在教室或其他地方拍摄要注意环境的整洁,光线充足,隔音好;注意投影机和银幕的位置。
7、灯光:均匀平衡布光,有条件应打一些轮廓光(逆光),注意环境中的反光物体(如黑板)。
8、录音:要求老师用无线话筒(手持式或领夹式)讲课,学生回答问题也用无线话筒(手持式、领夹式或挑杆话筒),这两路声音都要接入调音台,保证声音同步。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声音也要接入调音台,保证声音同步。
三个机位的摄像机的前置麦克风也要录入现场声音,保证后期制作声音、画面同步。
建议用调音台对各路声音进行
均衡。
拍摄时最好关闭上下课铃声及校内广播,保证拍摄环境的安静。
9、教师要求: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响亮;着装与课堂教学内容协调,符合教师形象,避免鲜艳、灰暗或细条纹服装;根据需要着淡妆。
10、学生要求: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兼顾;学生着妆不要太鲜艳,不化妆。
11、补拍:实拍时,必须有学科教研员在场审看,随时发现问题,决定重拍或补拍。
有些场景或活动需要通过后期拍摄来完成。
12、场记:录制现场要安排一位记录人员,记录现场拍摄情况并维持课堂拍摄纪律,防止出现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等影响拍摄的因素。
四、前期准备
1、熟悉了解教学进程,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拍摄要求(对象)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对教具、学具、课件等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课件一定要事先审看(格式、字体、大小、颜色、背景等)。
教师要求: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响亮;着装与课堂教学内容协调,符合教师形象,一般应有袖有领;避免鲜艳、灰暗或细条纹服装;根据需要着淡妆。
应备有2套服装以供选择。
2、学生要求:根据课程要求,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兼顾,首先挑选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的学生参加;学生着妆不要太鲜艳;不化妆;参加正式拍摄的学生必须是未上过同样课的学生。
3、做好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拍摄人员的沟通工作,要安排试讲和熟悉拍摄现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布景:背景不要太亮,不能有横竖条纹;一些陪衬(装饰)的物品不能太鲜艳,以免喧宾夺主。
五、提交相关文档
1、编制教师、光盘初审等相关信息(见表),电子文档和书面材料。
2、成品(光盘)及制作人员相关信息(见表),电子文档和书面材料。
3、教案和课件的电子文档。
DVD制作说明
1、开始
蓝底10秒—片头1页—片头2页—片头3页—片头4页—上课40分钟(±3分钟)—片尾1页—结束。
2、片头文字
(1)片头1页:
课题:题目为执教老师所上的课题;
主编:市州教科院的小学数学教研员名字;
编导:学校校长名字
执教:本节课上课的老师名字;
指导:区县教研员1人、学校老师3人;
摄制:执教老师所在的学校和市州教科院联合摄制;
(2)片头2页:
执教老师的相片,由摄录课时的漂亮截图
执教老师简介,第一部分文字60-70个字,不超过80个。
教学风格、教学感言由执教老师自己撰写。
(3)片头3页:
课堂教学结构由执教老师自己撰写,流程步骤为4-5步。
(4)片头4页:
课题、执教老师
3、片尾文字
监制:学校校长名字;(曾新东)
撰稿:执教老师姓名;
摄像、课件设计、视频编辑等各项如实填写。
4、文字格式
片头片尾的字体以及字体的大小、每一页的背景图案,都按照统一的基本格式不变。
5、光盘盘面
(1)中间左边:
主编:市州教科院的小学数学教研员名字;
编导:学校校长名字;
执教:本节课上课的老师;
指导:区县教研员1人、学校老师3人;
(2)中间右边:
单元号+ 单元题目(单元号为教材的单元号)
课题号+ 课题题目(课题号为我们总目录中的课时编号)
(3)最下方:
学校和市州教科院联合摄制;
日期统一为:201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