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

以下是我对《现代诗二首》课堂笔记的总结:
1.现代诗的基本特点:现代诗是不同于传统诗歌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强调自由、开放、创新和个性化。
现代诗的句子不一定要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式,而是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组合和变化。
2.《一片槐树叶》的作者和背景介绍:本诗的作者是纪弦,他是现代派诗人,出生于河北清苑县。
这首诗写于1954年,是作者在台湾南部基隆港码头的一片槐树叶引发的联想,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3.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本诗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如“满天飞舞的蝴蝶”、“一片槐树叶”、“一封信”等。
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
其中,“一片槐树叶”象征着故乡和祖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4.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述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和强烈。
5.《风雨》的作者和背景介绍:本诗的作者是郑愁予,他是台湾诗人,被誉为“情诗王子”。
这首诗写于1966年,当时作者正在美国读书,面对着异国他乡的风雨,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6.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本诗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如“风雨”、“草原”、“河流”等。
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风雨”象征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7.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述在异国他乡的风雨中思念祖国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和强烈。
2023年《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

2023年《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基本按空课的思路上的,教学目标落实如何,现反思如下:一、字词的学习重点指导“巢、苇、霸、穗”等生字,通过看图理解“芦苇、剪秋罗”等词语的意思。
二、诗歌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读提示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1)《秋晚的江上》在学习《秋晚的江上》时,先圈景物,学生基本都能找出“鸟儿、斜阳、江上和芦苇”等景物。
然后,让他们说说这些景物和诗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小朱说,归巢的鸟儿和斜阳和秋晚有关,因为傍晚,太阳落山了,鸟儿要归巢了。
小沈说,江上和芦苇都是江上的景物,都和江上有关。
最后,结合插图,让学生描述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
学生基本理解了诗意,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2)花牛歌先自读,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写了花牛分别在草地里做什么呢?圈出动词。
圈动词对孩子们来说很简单。
接着,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下,想象花牛的生活画面,尝试介绍喜欢的画面。
学的过程,先学第一节,再学第二节,最后学习三、四节。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得太拘谨,不够放开,这个地方如果放手让孩子学,就更好了,比如“坐、卧、走、梦"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不一定非要按次序一步步学。
最后,再读诗歌,让学生思考诗中的花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它是可爱调皮的,有的说它是自在悠闲的。
无意间,看到一篇同行的《现代诗二首》的课堂教学手记),她就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学生自问自答不理解的地方,说说看到的画面,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带着感受朗读诗歌。
如果让我重新上一次,我也会放手让学生学。
现代诗二首课文

现代诗二首课文以下是两首现代诗课文示例:
课文一:《夜的微风》
夜晚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
扫走了白天的疲倦与忧伤。
我漫步在寂静的街道上,
感受着寒冷的空气和孤独的思绪。
灯光在黑夜中闪烁着,
照亮了孤独行人的背影。
他们匆忙地走过,不曾停留,
像是追寻着失落的梦境。
我静静地倚在墙上,
听着远处传来的车声与呼喊。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里,
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夜晚的微风是如此温暖,
它将我从孤独中唤醒。
我开始相信,就算是在黑暗中,
也会有光明的存在。
课文二:《城市的脉搏》
城市是一条繁忙的街道,
车辆行人在其中穿梭不息。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象征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的脉搏在不停跳动,
商铺餐厅充满了人声喧哗。
人们匆忙而忙碌,
追逐着梦想与生活的快节奏。
夜晚的城市灯火辉煌,
照亮了疲倦行人的步伐。
他们走过拥挤的街道,
努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方向。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象征,
吸引着人们无尽的期待。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
我们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儿童的现代诗二首

儿童的现代诗二首
1.《儿童-其一》
在花朵的海洋中,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
他们用纯真的笑容,
照亮了世界的方向。
他们追逐着梦想,
不受束缚的翅膀,
用甜美的歌声,
唤醒了世界的阳光。
他们是天真无邪的使者,
用无尽的创造力,
让世界充满色彩,
让生活更加美好。
儿童啊,你是我们的希望,
你的笑容是我们最美的诗篇,
让我们一起守护你,
让你的未来更加光明。
2.《儿童-其二》
在童年的时光里,
我们无忧无虑的玩耍,
心中充满着好奇,
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我们用纯真的心灵,
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用无畏的勇气,
面对着未来的挑战。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
他们的梦想将改变世界,
他们的笑声是世界的希望,
他们的眼睛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让我们一起珍惜儿童,
保护他们的童年,
让他们自由飞翔,
让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现代诗二首的笔记

现代诗二首的笔记1. 作者。
- 刘大白,原名金庆棪,中国现代诗人。
2. 诗歌内容与赏析。
- 内容。
- 全诗描绘了一幅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的秋日傍晚的美丽画面。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开篇就把鸟儿拟人化,“驮”字用得十分精妙,似乎鸟儿成为了斜阳的载体,将倦鸟和斜阳联系起来,既表现出鸟儿的疲惫,又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里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使斜阳掉落江上,这一想象奇特而富有诗意。
而江边的芦苇本来是白色的,在斜阳的映照下瞬间变成了红色,“妆成”一词把芦苇当作人来写,赋予了芦苇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地描绘出傍晚江上的景色在夕阳余晖下的美妙变化。
- 主题与情感。
- 主题:通过对秋晚江上景色的描写,展现了秋天傍晚宁静而优美的自然风光。
-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 作者。
-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2. 诗歌内容与赏析。
- 内容。
- 这首诗描写了一只花牛在草地上的各种活动。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简单的描写就勾勒出花牛憨态可掬的形象,一个“坐”字,把花牛当作人来写,它坐在草地上,却不小心压扁了剪秋萝,充满了童趣。
-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而天空中的白云自由自在地舒展,“霸占”一词将白云拟人化,写出了白云的动态和随意,同时与花牛的闲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
-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走动时尾巴甩动的样子跃然纸上,生动地表现出花牛的活泼。
-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在草地上做梦,而太阳不知不觉地落下西山,“偷渡”一词用得非常巧妙,把太阳落山的过程写得富有神秘感和趣味性。
- 主题与情感。
- 主题:描绘了花牛在草地上的悠闲生活,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三、对比两首诗。
1. 相同点。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巢 苇罗眠 霸占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的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3 现代诗二首
3.现代诗二首
3 现代诗二首
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 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 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自学字词
3 现代诗二首
一、比一比,组词语 渡( 过渡 ) 倦( 厌倦 )
坐( 坐车 )
度( 度过 )
卷( 卷尺 ) 座( 座位 )
二、我会填。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 2.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
3 现代诗二首
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 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 现代诗二首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
花牛在草地里眠,
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
花牛在草地里走,
抗争。
现代诗二首笔记

现代诗二首笔记1. 作者简介。
- 刘大白(1880 - 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
他是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其诗作风格质朴、清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2. 诗歌内容解读。
- 画面描绘。
- 诗的开头“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描绘了一幅倦鸟归巢的画面。
鸟儿在傍晚时分,劳累了一天,却仍然驮着夕阳的余晖向家的方向飞去。
这里的“驮”字用得非常精妙,将鸟儿拟人化,好像鸟儿与斜阳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不仅背负着自己的身躯,还背负着那一抹斜阳,给人一种沉重而又充满诗意的感觉。
-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几句进一步展现了奇幻的画面。
鸟儿双翅翻动时,斜阳仿佛被它抖落,掉进了江水里。
而江边白色的芦苇,在夕阳的映照下,瞬间变成了红色。
这里通过色彩的对比,白色的芦苇和红色的芦苇(被夕阳映照后的颜色),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秋天傍晚江上的美丽景色。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晚江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也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鸟儿、斜阳、芦苇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秋江晚景图,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1. 作者简介。
- 徐志摩(1897 -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内容多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等。
2. 诗歌内容解读。
- 画面描绘。
-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诗的开头就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花牛坐在草地上,它那庞大的身躯把一穗剪秋罗都压扁了。
这里通过花牛的动作“坐”和产生的结果“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展现了花牛的憨态可掬。
-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课件。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
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
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
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
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
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3、听读诗歌
4、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5、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三、以“情”赏读
1、再次朗读,提出朗读建议和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
3、设疑引导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四、以“议”品读
1、提出品析建议
扣住感情审视——倾诉——盼归
2、小组选择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重点)思考“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
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抒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历尽沧桑,长城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2)学生再次朗读
4、品析第二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重点语句分析
A.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
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B.“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
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2)指导读法,让学生试读。
点评
5、品析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歌》。
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五、以“听”背读
1、再次朗诵品味诗感
2、学生试背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
欣赏席慕容的诗歌,体会诗歌风格。
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
板书设计长城谣
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启思
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可能众说纷纭。
)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领会
1、教师示范朗诵,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画出断句标志,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
在听读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学生展示朗读。
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评。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生比赛朗读。
分男女生竞赛朗读、小组间朗读等。
教师打分记录,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
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等。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巡回观察、倾听、指导。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
3、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
美的一片”?
B.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即:
A.诗人睹物生情,想到家乡、亲人、祖国,不禁思念长长,而承载思乡情的是这片槐树叶,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备注:背诵时别忘记强调诗歌的韵味。
五、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像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展开你的想像,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板书设计
附:教师下水文章(写作训练1)
诗人纪弦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
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
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他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叶脉的数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
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薄如蝉翼;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那凝神的眼睛里一汪思乡的泪。
在那泪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