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与作用

合集下载

气溶胶的形成机理与应用

气溶胶的形成机理与应用

气溶胶的形成机理与应用气溶胶(aerosol)是一种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一般直径小于10微米)在气态中的悬浮体系。

它们是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源头,同时也是许多技术领域中重要的物质传输和反应媒介。

本文将介绍气溶胶的形成机理、分类及其在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气溶胶的形成机理气溶胶的形成是通过物质从气体相转化为固体或液体颗粒的过程。

气溶胶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生成:气体分子在物理或化学条件下经过反应,形成固体或液体颗粒。

2.生长:气态颗粒在气态流中吸附气体分子并凝结,从而增大粒径。

3.扩散:气态颗粒在气态流中的碰撞和扩散作用下向下趋近地面。

4.输运:包含微粒的气体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向地面输送。

5.沉积:微粒在地面附近因重力作用而沉积下来。

二、气溶胶的分类气溶胶根据其粒径、化学成分、来源等不同特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大气气溶胶:不同来源的大气颗粒包括天然气溶胶、人为制造的气溶胶如汽车排放、电厂排放等。

2.工业气溶胶:包括金属颗粒气溶胶、纳米颗粒气溶胶等。

3.医用气溶胶:医用气溶胶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雾化吸入的药品等。

4.食品气溶胶:用于优质食品的生产,如面粉、蛋白粉等。

5.生物气溶胶:包括细菌、真菌等生物微粒体。

三、气溶胶在各领域的应用气溶胶在很多技术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1.医疗领域:雾化吸入、药物输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

2.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生物标记、分析环境中的细菌和微生物、过滤器等等。

3.制造业和环保领域:改进生产过程和减少排污;铝粉涂层的涂装等等4.大气污染研究:分析和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

结语总之,气溶胶在现代工艺和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们对其形成机理和特性的理解的加深,对气溶胶的合理利用必将成为环保、能源和医学等多个领域中有益的重要分支。

带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

带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

带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本项目不设传染病房,但本项目的病房区、手术室和检验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带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带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污染物具有传染性,当人体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微生物的气溶胶简介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当微粒是微生物时,就是微生物气溶胶,如果这种微生物是病原性的,就是病原微生物气溶胶。

一般成年人在二级大气质量下每天吸入50ug微生物性粒子。

(2)微生物气溶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是由致病菌引起,致病菌通常包括细菌、病毒,甚至真菌。

病原体通过气溶胶可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传播。

大部分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都是在人体之间进行的,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的病人或者吸入被病人污染的气溶胶液滴而被传染。

(3)微生物在空气中的衰减正常干燥的空气中不含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微生物气溶胶一般不在空气中繁殖,加之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此时空气并不是微生物栖息的场所,无固有微生物丛,它在空气中或传播或衰亡。

其生存能力不仅取决于复杂的生境(温湿度、风力、光照等),更取决于宿主自身抵抗力。

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与时间、空间、气象因素和大气质量相关。

尤其与风力、风向、日照、悬浮颗粒浓度等关系甚大。

阳光对其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4)微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环境影响评价可见,空气中病原微生物能够引发人体健康危害的因素十分复杂。

首先要有致病病原体,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浓度和粒径,还要有适宜的气象条件将其输送到敏感人群。

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①传染源该项目作为泌尿外科专科医院,不设传染病房。

医院病原微生物气溶胶主要位于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区、病房、检验科等,从源头上来说,病原微生物气溶胶较少。

本项目从源头控制带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排放,病房区和手术室各角落定时消毒,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安装独立的通风系统,将排气过滤消毒后高空排放。

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是一种用于采集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技术,其特点和应用如下:
特点:
1.高效采集: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能够高效地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颗粒。

2.精准分析:采集到的微生物气溶胶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包括微生物种类鉴定、数量测定等,从而对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和污染情况进行精准评估。

3.高灵敏度:采集技术能够对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进行高灵敏度的采集,能够捕获到微生物气溶胶中的微小颗粒。

应用:
1.环境监测: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对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评估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污染情况。

2.疾病防控:在疾病防控领域,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可以用于监测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帮助及早发现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3.生物防护:在生物防护领域,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指导生物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总之,微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具有高效采集、精准分析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在环境监测、疾病防控和生物防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气溶胶预防与控制

气溶胶预防与控制

医学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污染预防与控制研究表明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

对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的研究表明,医学实验室的许多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由于其气溶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大多数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当工作人员吸人了污染的空气,便可以引起实验室相关感染。

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飞沫核气溶胶,另一类是粉尘气溶胶。

这两类微生物气溶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其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微生物气溶胶颗粒越多,粒径越小,实验室的环境越适合微生物生存,引起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

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min后才能打开。

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任何有可能产生细颗粒气溶胶的操作步骤(如标本编号、血清分离、细菌接种等)标本处理原则上在有合格证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对于暂无生物安全柜的实验室,可在超净台内处理标本,但切不可开启排风装置,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弥散。

处理标本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时应使用密闭的离心机转头或密闭样品杯。

理想情况下,应在生物安全柜内取出离心机转头或样品杯。

离心机使用完毕,立即用含有效氯1500mg/L 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

因此做好医学实验微生物气溶胶的净化工作,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护在场所工作的人员的安全。

1、微生物气溶胶的定义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微生物气溶胶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接近单细胞的生物悬浮于空气中所成的胶体体系。

粒子大小在0.01~100μm,一般为0.1~30μm。

微生物气溶胶的感染与控制--兼论SARS病毒预防

微生物气溶胶的感染与控制--兼论SARS病毒预防

微生物气溶胶的感染与控制——兼论sARs病毒预防解放军302医院于玺华。

文摘本文阐明了微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作用,论述了微生物气溶胶的特点以及感染(含污染)和控制。

特别结合sARs病毒气溶胶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关键词微生物气溶肢感染控制SARS病毒预防TheinfectiOnand∞ntrOIafmIcroorganIsmaerOsoI—con叫r旧n廿yt旧atsofp怕怕ntintheSARSvinJsByYUxIhu分Ab打actE1poundinnueneeaIlde艉ctofhum8nhea】thonlIIieroorg蛐i啪aeros01.Pameulari11umi-natedt11ech唧cteris6c、irlfection(contaⅡlination)aIldcontmIfbTMicmbeaeros01.PIlttedforwaldaseriedofpreventme船uree8peciallyc叩出i弛sARsvinlsaems01.KeywordsMicrobe们rosolInfectionC佃hblSARSVimsPI℃vent。

302H∞pitaIofPLA,Chi帖1引言微生物气溶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极大影响,全球因微生物气溶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率高达20%,世界上约有五百多种致病菌,经气溶胶传播的至少有100多种1:(Hedcnl967),占首位。

我国院内感染亦以呼吸道感染率最高。

最近曾肆虐全球的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又名sARs病毒)引起了wHO的关注。

此是最典型的微生物气溶胶传播。

微生物气溶胶不仅在社会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亦具有极大作用。

多年来人们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知识十分缺乏,因而对于sARS病毒形成的气溶胶传播认识不足,防护不够,致使经验丰富的医护工作者有的也难于幸免。

有的防护过度.影响正常操作。

下面介绍微生物气溶胶感染与控制,并用微生物气溶胶学的观点去预防“非典”。

生物气溶胶在病毒传播和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生物气溶胶在病毒传播和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生物气溶胶在病毒传播和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人们对病毒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越来越关注。

此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生物气溶胶在病毒传播和疾病预防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生物气溶胶的定义及形成过程生物气溶胶是指粒径小于5微米的可悬浮在空气中的生物颗粒,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花粉等。

这些生物颗粒不仅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引起疾病,而且还能通过大气传播、水循环和土壤污染等媒介扩散到全球各地。

产生生物气溶胶的主要过程有:细胞分裂、代谢、寿命终止以及各种人为活动等。

2.生物气溶胶与病毒传播生物气溶胶中的病毒,是人类病原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引起人体感染。

因此,研究生物气溶胶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对于有效防控病毒疫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空气中悬浮着的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当人群聚集、通风不良时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控制人群聚集、改善室内通风等,可以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

3.生物气溶胶的检测方法想要了解生物气溶胶对病毒传播的影响,首先需要对生物气溶胶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微生物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其中,空气采样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可见光、紫外线、激光等技术。

微生物培养虽然是最古老、最常用的方法,但速度慢、灵敏度不高等缺点也相应存在。

PCR方法通过分离生物气溶胶中的核酸,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检测,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生物气溶胶的应用生物气溶胶除了在病毒传播及其预防中的作用,还在其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较常见的有生态监测、气候研究等。

例如,利用生物气溶胶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能够对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帮助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而利用生物气溶胶对气候的研究,则能够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研究

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研究

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研究一、生物气溶胶的定义和来源生物气溶胶(Bioaerosol)指的是空气中悬浮的生物颗粒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花粉等微小的生物颗粒。

生物气溶胶来源广泛,包括人体、动物、植物、水体等,同时也包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污染源,如工厂、建筑工地等。

二、生物气溶胶的危害生物气溶胶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有潜在危害,而且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我们经常听到的细菌、病毒感染,正是由生物气溶胶所引起的。

例如,新冠肺炎就是一种通过生物气溶胶传播的疾病。

此外,生物气溶胶也会引发过敏反应,诱发哮喘等病症,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炎、结核等疾病。

三、生物气溶胶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气溶胶的来源、组成和危害,科学家们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和分析、微生物计数和分类、基因测序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单颗粒质谱、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生物气溶胶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

首先,要加强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污染源控制,包括空气净化、通风换气等措施。

其次,在公共场所和密闭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采用消毒、过滤等手段来控制生物气溶胶的传播。

五、生物气溶胶的未来展望目前,随着生物气溶胶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其组成、来源和危害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未来,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生物气溶胶污染的综合治理、快速检测等方面。

同时,通过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加强预防控制,减轻生物气溶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六、结语生物气溶胶虽然微小,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对我们的威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并进一步加强生物气溶胶研究,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气溶胶微生物的分析与鉴定

气溶胶微生物的分析与鉴定

气溶胶微生物的分析与鉴定气溶胶微生物,指生长在气溶胶颗粒表面或附着在其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在自然界中,气溶胶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及水体中,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对气溶胶微生物进行分析与鉴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气溶胶微生物的来源气溶胶微生物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源于人类和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处,也可以来自环境空气、污水及土壤等。

同时,气溶胶微生物还存在于水体和大气界面处,如海洋表面等,从而影响大气的湍流过程等。

二、气溶胶微生物的特点气溶胶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大小、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的微生物。

它们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到不同的环境中,如公共交通工具、室内污染、医院、养殖场、工业污染源等地。

气溶胶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造成支气管肺炎、病毒性感冒、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引发各种过敏反应、皮肤病等。

三、气溶胶微生物的分析气溶胶微生物的分析是一项十分综合的工作,需要了解微生物学、气溶胶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在分析气溶胶微生物时,需要进行采样、分离、培养和鉴定等多个步骤。

1.采样气溶胶微生物的采样十分复杂和严谨,需要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和设备。

通常采样设备包括高效粒子空气采样器、组分采样器等。

采样时间和采样量的大小也对分析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2.分离采集回来的样品需要进行分离工作,即通过技术手段将气溶胶微生物与空气中的其他颗粒物进行分离。

分离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步的鉴定工作和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声波分离、负压抽吸等方法。

3.培养分离出的气溶胶微生物需要进行培养,即将微生物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形成纯种菌株。

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微生物的菌种形态、生长特征等,是鉴定的基础。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基的成分、pH值、温度等因素。

4.鉴定气溶胶微生物的鉴定是整个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与作用全文从医疗机构的疾病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的分类方法,尤其是重点围绕气溶胶的定义、产生、生存、传播、作用和控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通过气溶胶的文献综述,我们有以下3个感受。

01
气溶胶与空气传播的界定
美国CDC于2019年7月份发布了“2007版隔离预防指南(2007 Guideline for Isolation Precautions: Prevention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Agents in Healthcare Settings)”的修订版。

在疾病传播模式中,仍然维持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

但是,更加凸显了两名美国学者Roy和Milton,于200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有关空气传播的分类方法,即专性、优先和机会性传播。

尽管人们认为像人类冠状病毒中的SARS和2019-nCoV的传播,仅以飞沫和接触传播无法解释一些人际间的传播事件与传播效率,因为,从技术层面上讲,飞沫传播是接触传播的
一种形式,某些感染源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只是这类传播并没有人-人间的实际机体接触而已罢了。

与接触传播不同的是,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飞沫从传染源的呼吸道直接传播到易感的粘膜表面,而通常飞沫传播是短距离的(<1m)。

问题的关键是,与传染源的近距离接触,发生传播的主要贡献除飞沫外,一定存在数量不少的粒径在<5µm的颗粒物,被处于近距离的易感者吸入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本文趋向于气溶胶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形式,而微生物气溶胶是空气传播的载体。

在医疗机构中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人际传播时,要确定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是否共同存在,或者可以明确哪种传播途径起主导作用,这是在当前限于认知和检测技术而已都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同一种病原体因环境因素(如,封闭环境的大小、气流组织、人员流动的密度)和人为因素(如,手卫生、PPE使用与否、手与颜面部接触的频率)等作用,导致起主
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发生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不同传播途径的相对贡献率。

而在医疗机构中,人们通常是基于疾病传播途径来选择和使用PPE。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于HCWs 而言显得十分重要。

美国CDC强调,空气传播的分类概念可以解释,以其他传播途径为主的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的罕见情况。

而《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所提出的气溶胶传播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密闭的空间;②高浓度的气溶胶;③长时间的暴露。

但是,这个密闭空气的大小、气溶胶的浓度高低,以及人员暴露时间长短等,尚未明确的定量界定。

02
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

这些固态或液态颗粒的密度与气体介质的密度可以相差微小,也可以悬殊很大。

气溶胶颗粒直径通常为0.01µm~100μm之间,但由于来源和形成原因范围很大,例如,患者自然咳嗽(非诱导)
所释放出的颗粒多半是球形的,粒径一般在2.1µm~3.3µm 之间。

而患者机体表面脱落皮屑可以是片状、针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其粒径范围变化就更大。

从空气流体力学角度来讲,气溶胶实质上是气态为连续相,固、液态为分散相的多相流体。

从上述有关气溶胶粒径范围可见,气溶胶的大小覆盖了飞沫。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粒径去区别飞沫与气溶胶。

WHO和美国CDC则习惯将粒径为>5µm颗粒,视为与飞沫传播有关,而≤5µm颗粒认为是气溶胶传播。

美国传染病学会(ISDA)提出,“可呼吸的颗粒(respirable particles)”定义为直径≤10μm;而“可吸入颗粒(inspirable particles)”是指直径在10μm~100μm之间的颗粒,可以沉积在上呼吸道。

总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明确界定飞沫和气溶胶的标准。

但是,通常人们在讨论“空气传播”时就是指<10μm气溶胶颗粒。

03
我国需要加强医院感染基础性研究
我国国内有关气溶胶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状态,本文所纳入的相关基础性研究,来自美国的文献几乎占到一半;香港特区占到23%,特别是香港大学;接下来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我国仅1篇,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报道的;另外台湾省也有1篇。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目前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中的一些基础研究相当落后,甚至远落后于香港特区。

为此,建议加强医院感染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等设立医院感染学科,建立一些基础性、开放性的实验室,结合我国医院感染特点开展基础性研究,尤其需要多学科领域的人员参与,诸如数学、环境、工程和机械等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