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开闭件设计规范
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实用标准-同捷汽车

同济同捷科技企业标准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2005-XX-XX发布2005-XX-XX实施同济同捷科技发布TJI/YJY前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本标准着重强调的是开闭件设计规则,而各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请参考相关国标。
本标准于2005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同济同捷科技提出。
本标准由同济同捷科技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强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1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3术语和定义3.1车门、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2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3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浅析汽车开闭件结构设计

浅析汽车开闭件结构设计作者:石攀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5期汽车开闭件作为汽车车身中制备流程较为复杂的运动部件,主要包含有零部件冲压与制备、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制备工艺,可以说是汽车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因此,在汽车零部件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方面均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汽车开闭件作为汽车车身的重要运动部件,在灵活性、密封性、坚固性等关键的特性上则易于显露出其结构设计问题,这样极易影响着汽车产品的使用品质。
因此,这就对汽车开闭件结构设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以期达到人们的要求。
一、汽车开闭件的分类汽车开闭件通常被称之为可以开闭的汽车零部件,也就是通过铰链等联结到汽车车身上的零件和部件的总成,一般包含有车门开闭件、发动机盖开闭件、行李箱盖开闭件、天窗开闭件等,主要应用在电子件、塑料件、钣金件等方面的领域,是汽车车身较为关键的部件总成。
依照功能来分,汽车开闭件的分类见图1所示。
二、汽车开闭件设计要点简述在对汽车开闭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关注较多的几类汽车开闭件的设计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汽车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的设计要点在对汽车舱盖进行设计时,应在铰链处设计成向内收口的形式,要不然在打开的过程中会形成干涉,其设计应注意:舱盖的最大开启度应稍微大于处在被支撑情形时的开启度,且其被支撑情形时的高度要达到国家标准;在对舱盖内板进行设计时,基准主大面和外板的关系是偏置关系,约有3~5mm的偏置距离,而中空内板则存在有15~35mm的偏置距离;舱盖和外板采用周围包边的连接形式,除此之外,内外板间可均匀布置有涂胶点,涂胶区域应设计凸起的特征;在对舱盖内板实施结构设计时其强度不可太大,通常在发动机舱盖中间区域配置一条贯穿的横筋,应确保撞击时不可碰断铰链进到乘客舱。
因此,相对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来说,可自行选取发动机罩内板的几何形状,然而在设计过程中也应注意几个要点:因为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的最初形态和最大开度的关系,不管是铰链、撑杆和空气弹簧,这些部件所能起到的均为支撑力的作用;把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开启到约定的角度时,通常在90°左右,这些部件都不会和前后挡风窗玻璃相碰触,而是维持在大约10毫米的最小间距;同时还要考虑到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的加工工序、轻量化、车身的防护和最低成本的原则。
开闭件设计规范

xxxx公司xxxxx开闭件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5-03-15发布 2015-03-15实施xxxx公司发布前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内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本标准着重强调的是开闭件设计规则,而各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请参考相关国标。
开闭件设计规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冲压件车身的车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3 术语和定义3.1 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 x=0 平面上的投影与 z 轴之间的夹角。
3.2 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 y=0 平面上的投影与 z 轴之间的夹角。
内外倾角前后倾角3.3 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 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 双曲率玻璃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标准

mk:@MSITStore:E:\吴崇宪\spec\GB\汽车行业国家标准电子版.chm::/汽车行... 2008-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页码,4/5
4.17.1 试验电压 无特殊规定时,其试验电压按表6规定。 表6 V
开关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应按GB 4942.2的规定进行。 4.4 低温试验
将开关放入低温箱中,待箱内温度由室温下降至-40±3℃后,在不工作状态下保持2h, 开关自低温箱取出后,在2min内完成检查,应符合3.10的规定。 4.5 高温试验
将开关放入高温箱中,待箱内温度由室温上升至按表2规定相对应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后 (温度偏差为±2℃),保持2h。对连续工作制开关应在其最大额定负载下进行试验,并自高 温箱取出后,待冷却到室温时进行检查;对短时工作制开关应在不工作状态下进行试验,并 自高温箱取出后2min内完成检查,应符合3.10的规定。 4.6 温度变化试验
其触点电压降值允许比表5增加67%,并应符合3.19的规定。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条件
a)除非另有规定,开关的各种试验一般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温度
相对湿度
气压
23±5℃ 45%~75% 86~106kPa
b)试验用电压表的精度应不低于0.5级,电流表的精度应不低于1.0级,耐电压试验用变
压器容量应不小于0.5kVA;
先将开关放入温度为-40±3℃的低温箱中,放置2h后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3min(如用 自动两箱试验设备,可少于30s,且不必在室温下放置);然后将开关放入各类开关标准规定 数值的高温箱中(温度偏差为±2℃)放置2h,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2~3min。上述过程构成一 个循环。如此循环5次。
汽车开闭件设计实用资料_1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a、内板沿罩、盖的外板四周设置,通过翻边压合、 粘接或焊接与外板组合;在内板上焊接有安装铰 链、锁和支撑杆用的加强板;为了轻量化,可在 内板上挖去受力小的材料。如图2-1 、图2-2所 示。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图2-6 行李箱流水槽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⑶铰链机构 铰链机构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a、保证盖有足够的开度,并在开启过程中不与车 身其它部分干涉,行李箱盖的开度一般在90°左 右,发动机罩开度可达90°,主要为了拆卸发动 机方便。 b、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运动正确、可 靠耐久。 c、两铰链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且与XZ平面 垂直。如图2-7
象最突出,是评价汽车造型的一个主要面。车身后 部也是现在人们注意观赏与注目的对象。与车身 其它外覆盖件一起,必须满足车身外观整体造型 要求。
发动机罩、后行Leabharlann 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⑵发动机罩盖总成和行李箱盖总成设计原理
a、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罩盖前部用锁固定,后部通 过铰链悬挂于车身前围板上横梁上,往后开启的 形式。行李箱盖悬挂于后围挡板上,后端用锁固 定,往前开启的形式。两盖都是内、外板组成, 外板是车身上的大型覆盖件,其形状必须满足车 身造型的要求;为增强其刚度并可靠地固定在车 上,一般由内板起加强作用。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图2-7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⑷锁止机构 锁止机构通常由锁体,锁扣,操纵机构和安全钩 等组成。现多用卡板锁。如图2-8所示为卡板式。
开闭件运动分析标准

开闭件运动分析要求前言本规范明确开闭件运动分析时应完成的主要内容、分析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应遵循的有关标准,从而使开闭件运动分析规范化,并以此作为开闭件运动分析是否完善的评价依据。
开闭件运动分析要求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2.1G B/T 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2.2Y JY·P·0007·A1-2004 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作业指导书3术语和定义3.1 开闭件的运动分析包括:1)铰链和限位器的运动分析;2)车门玻璃的运动分析;3)锁的运动分析;4)内、外把手的运动分析;3.2玻璃导槽内外表面指玻璃导槽在安装位置处与玻璃平行的面,在玻璃面内的为玻璃导槽内表面,在玻璃面外为玻璃导槽外表面。
内外的概念是和整车的内外方向一致。
3.3玻璃导槽前后表面指玻璃导槽在安装位置处平行于Y方向的面,前后的概念是和整车的前后方向一致。
4运动分析要求4.1 铰链和限位器的运动分析要求现代轿车广泛采用合叶式铰链。
铰链和限位器的运动使车门开启并能控制其停留在最大开度的位置上。
一般车门的最大开度角65º~70º范围,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或后背门)开度角一般在75º到90º之间,或者以其打开后最低点距地面高度为1800—2200mm作为标准,它们不应与前后风窗玻璃接触,且应保持一个约为10mm的最小间距。
设计中确定车门的最大开度角应考虑上下车的方便性,上车后的关门方便性以及避免车门与车身各部位发生干涉等条件。
具体要求如下:4.1.1 安装在同一门(盖)上的两铰链必须同轴,且门铰链的安装位置要满足项目设计所要求的后(前)倾角以及内(外)倾角,铰链轴线为车门设计硬点,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动,而不合理的轴线位置容易导致车门运动中与车身其他部位发生干涉。
关于如何正确设计铰链轴线详见“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4.1.2在开启至最大开度过程中,车门与车身其他部位的最小间隙应不小于设计允许的最小间隙(>1.8/缝隙4,最好>2.5mm/缝隙4),此最小间隙一般在车门刚刚开启(约3º~5º以内)和开启至最大开度位置时出现。
开闭件设计汇总

(二)开闭件在车身设计中应完成的工作:1、开闭件同车身间的间隙断面线的控制,开闭件各个总成断面线的绘制;通过N个断面检查零件的干涉性;2、开闭件总成铰链的安装位置、铰链中心距、铰链结构形式,前后门的铰链轴线确定、内倾角与后倾角的确定;前后门限位器结构形式、安装位置的确定;各个门或盖的开启度的确定;3、发动机舱盖及行李箱盖(后背门)锁或者锁扣的安装位置、支撑结构的确定;4、前后门玻璃升降器导轨位置的确定;前后门玻璃最大下降位置确定;5、后门锁的安装位置(以及侧围上锁扣的安装位置)的确定;锁运动机构布置;门锁相关各部分的运动空间的检查;6、密封条的安装位置确定;各个密封条的详细截面图的确定与绘制;7、内饰装配硬点的检查;8、检查每个零件的制造工艺性;9、由于开闭件都会有大片的外覆盖面的存在,而这些地方往往都会受到一定的外界冲击,为了增强其刚性而不容易变形,减少相互振动,外板与内板的连接除四周包边连接外,还必须在内板与外板之间局部涂一层3mm~6mm左右的隔振胶粘接。
例如:发动机罩在锁加强板、内板中心附近,前后门在防撞梁与外板之间,因此,这些粘胶面都应该是由这些开闭件的外板偏置而来的。
(三)在设计开闭件结构之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必须了解开闭件及开闭件周边一些总成的内部搭接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我们会做一些关键部位的断面,一来作为设计前的参考,从断面图上表示出密封条断面和安装位置、开闭件与周边相关件的间距硬点、大概的玻璃边界各钣金件之间的搭接关系、料厚,一些附件的安装位置还有密封条结构形式的确定等;二来作为设计后的校核硬点、零件的干涉性还有运动时的空间余量检查之用。
1、在开闭件设计开始必须按输入的外表面和分缝线数模及参考车型点云数模进行初步结构关键断面设计(含密封件等总成),此初步断面作为结构设计和开闭件附件采样(如密封条、门锁、内外把手和铰链等)的原始依据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如有修改,必须及时更改初步断面,在完成设计前冻结关键断面,以供参考(见表一)。
车门设计及主要附件布置

4、钢丝绳绕线复杂,若松动则容易相互缠绕脱轨而失效,钢丝绳如果润 滑不好与导轨摩擦会增大, 绷断几率很高; 5、由于没法安装玻璃上升、下降过程蓄能装置“平衡弹簧”,手动绳轮 升降器转动手柄上升用力很大,而下降时玻璃下降太快手柄用力小,手感 很差。 综合上述2 种升降器特点, 新车型设计时建议优先选用交叉臂式升降器, 没有布置交叉臂式升降器条件时再考虑选用绳轮升降器。 由于绳轮升降器布置相对简单,所以在此不讨论。以下主要讨论交叉 臂式升降器的布置与设计。
6)制造工艺性好,易于冲压并便于安装附件。 7)车门造型与整车协调,保证表面齐平,门缝间隙均匀; 色彩与内饰和整车匹配。 8)设计就满足人机工程要求,如空间位置、操作件位置 和视野障碍最小化等要求,以提高乘员舒适性。
二、车门系统的组成: 由于大家都比较熟悉开闭件系统的构成,在此简 要叙述一下: 车门系统一般由门体、车门附件和车门内饰件三 部分组成。 1. 门体--包括车门内、外板,门体加强板,窗框 等零件的焊接总成,如图1。 2.车门附件—包括铰链、限位器、锁体、升降 器、密封条等。 3.车门内饰件—包括门护板、门拉手、开手、扶 手板等。
车门的开度限位器具有门半开时的支撑功能和全开时的 制止功能,其作用是限制车门的最大开度,防止车门外板与 车身相碰,并使车门停留在所需开度,防止车门自动关闭。 车门限位器的结构一般如图3所示,通过改变臂的形状, 可设定门半开的保持位置和保持力。设计时要考虑过力开启 和暴风吹开门的作用力。
车门开度---车门的最大开度一般在60°-75°,较多的车门开度设 置在70°。这要根据上下车方便性,上车后关门方便以及车门与车身 不干涉等条件而定。 链轴线在车身上的布置---铰链轴线与车门外板表面距离愈大则愈容 易发生干涉,所以铰链轴线应尽可能向车身宽度方向外移。但轴线外移 受上下铰链跨距的限制。从受力观点出发,上下铰链的跨距Z与车门长 度L之比Z/L>1/3。且上铰链的上轴衬到下铰链下轴衬之间的距离 ≥330mm。如图4、5所示。 铰链轴线的倾斜--为了车门有自闭趋势。为此,应使车门铰链轴线 内倾或后倾,内倾一般不大于4°。图6所示。 铰链的开启角度—铰链的设计开启角度比车门的最大开启角度大35°,其目的是防止限位器失效或过开门时门板与翼子板干涉。 车门间隙—建议车门开启的最少间隙在2.5mm以上,工艺水平高的 公司不小于2.车门最关键的附件系统,其升降系统的好 坏直接影响购买者对该车的评价,也是反映主机厂生产水平 高低的重要环节之一。 玻璃升降系统由支撑玻璃托架、导轨和玻璃升降器组成。 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1)玻璃升降平顺,工作可靠,无冲击和阻滞现象。 2)操作轻便省力。 3)具有防止玻璃受外力时升降器倒转的机构,防止人从车 外能够迫使玻璃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闭件设计规范开闭件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QC/T 586-1999 汽车门铰链QC/T 636-2000 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3术语和定义3.1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2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3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3.7 门内板鱼嘴处车门内板锁安装面上U型槽口类似鱼嘴处。
3.8 车门长度门内板鱼嘴处到铰链中心线的距离,如图1:图13.9 铰链中心距上铰链上轴衬与下铰链下轴衬之间的距离,如图2:图24要求4.1 开闭件整体设计部分4.1.1开闭件外表面不应有负角,除包边和局部整形外,理论上车门内、外板,前舱盖、行李箱盖都必须有良好的冲压工艺性,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4.1.2开闭件边缘要光顺,与其他件间隙要均匀。
既要达到美观的目的,又必须实现车门结构的实现和开启的可能。
4.1.3铰链为非四连杆结构时,前舱盖后端两侧需设计成向内收口。
否则打开时会与车身件干涉。
4.1.4部分前舱盖在内板中部位置有折弯特征。
我们称它为压馈筋,主要用途在于碰撞时保证舱盖在该处折弯变形吸能,保护乘客。
4.1.5前舱盖和后行李箱盖内板同外板连接方式,除周边的包边外,为了加大大面积覆盖件的强度,内板和外板之间还均匀分布涂胶点,涂胶处需设计凹陷的特征,称为盛胶槽。
4.1.6前舱盖在被支撑状态时高度和角度及行李箱盖、后背门打开时的最小高度应满足国家标准;将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打开至预定的角度(一般为90º左右),它们不应与前后风窗玻璃接触,且最小应保证约为10mm的间距,后背门开度角一般在75º到90º之间,或者以后背门打开后最低点距地面高度为1800mm~2200mm作为标准;4.1.7舱盖同前舱件(横梁)间、后背门(后行李箱盖)和侧围之间需设有对称的一组或两组缓冲结构,如橡胶缓冲垫,用以减少路面、开闭时激励引起的震动。
开闭件都为运动件,因此在其开关时都应留有缓冲行程,加有缓冲垫,而且与其他件的间隙一般保持在5mm~8mm的距离。
4.1.8由于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后背门)的原始状态和最大开度的关系,无论是撑杆、铰链还是空气弹簧,它们所起到的都是支撑力的作用。
4.1.9由于前舱盖和后行李箱盖(后背门)中附件比较少,而且不需要过程限位,所以在设计和校核的过程中只需要校核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后背门)在运动过程中不要与周边零部件干涉。
而前、后车门各存在三个限位,因此,还存在限位器和铰链的复合校核。
4.1.10滚压型的窗框是等截面的,与内板一般是用二氧化碳保护焊连接,在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窗框与外表面无法匹配的问题,但偏差较小,这样是可以忽略的。
不能为了匹配外表面而违背滚压件等截面的规律。
4.1.11带有后背门的轿车,其顶盖的后部会有一处负角,这是正常的,是为了避免后背门在开启的时候的干涉,只是在顶盖冲压工序之后,再做整型。
4.1.12车门内板和护板之间需贴一层防水膜,起到防水的作用。
4.1.13开闭件上都应设计有漏液孔,在避免涂装线上电泳水和雨水的沉积。
4.1.14开闭件的包边一般为7mm~12mm,内板边缘到外板倒角处留2mm的净间隙,在拐角处必须设计切口,包边3mm~5mm,切口角度大于135。
4.2 开闭件附件部分4.2.1 铰链轿车车门依靠两个铰链支撑在门框上,并实现其开闭旋转运动。
为满足车身表面光滑,流线型好的要求,车门铰链采用隐蔽式布置方式。
现代轿车车身广泛采用合叶式铰链。
具有质量轻、刚度高、易装配等优点,在车门铰链的布置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各个方面:4.2.1.1为了加强其连接刚度,在门体和门柱上设置必要的加强板或采用增厚的内板激光焊接外,在布置铰链时尽量加大两铰链的间距,改善铰链受力状况。
因为车门与铰链和门柱与铰链的连接刚度不足,往往是车门下沉的主要原因。
4.2.1.2两铰链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
并根据不同的车型和汽车不同的用途,具有内、外倾角和前、后倾角,开闭件各铰链中心距应尽可能大,前后门铰链中心距应不小于1/3的车门宽度(铰链中心线到车门鱼嘴处的距离)。
为了避免车门开启时,车门与车身的其他部位发生运动干涉,在铰链的布置中应使其轴线尽可能地向外移,这一点在车身外形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应给予考虑。
但是,由于轿车车身的侧围表面存在着一定的弧度和倾斜度,当其外形确定后,则对铰链轴线外移程度产生限制,并直接与两铰链的间距相关。
因此设计中应处理好车身外形、铰链间距和铰链轴线外移之间的关系。
根据车身外形的造型特点,可将铰链轴线内倾一定角度布置,则有利于在保证铰链间距的条件下,增大轴线的外移程度。
同时这种布置会使车门有自动关闭趋势。
一般来说,上铰链的上端到下铰链的下端要保持400mm左右的间距。
铰链中心距/车门长度≥33%例如:铰链中心距=377.19mm车门长度=1143.0mm377.19/1143.0=33%4.2.1.3车门铰链轴线确定后,必须以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车门开启运动校核,检查车门在最大开度位置时,有无与车身其他部位发生干涉。
一般车门最大开度角取65º~70º范围。
设计中确定车门最大开度角应考虑上下车的方便性,上车后的关门方便性,以及避免车门与车身各部分发生干涉等条件。
采用合叶式铰链时,设计中α角应小于45º。
若将铰链轴线内移,则α角增大,从而导致开门时门缝的实际间隙变小。
这样,由于车门边缘宽度的较小误差,也有可能造成车门碰到前门或前翼子板的后端。
4.2.1.4由于车门开启时,整个车门的质量及其上的作用力都作用在铰链上,应对铰链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设计铰链的刚度和强度。
4.2.1.5铰链的装配结构设计应保证车门与门框的相对装配位置可以调整。
其次为了提高铰链的连接刚性,应使螺钉的连接孔分布面积较大,并且铰链的装配面要平整。
4.2.1.6 对于四门轿车,车身中支柱上要安装前门门锁的锁扣和挡块,以及后门的铰链,两者布置位置应不相重合,否则中支柱结构复杂,断面尺寸增大。
4.2.1.7 铰链最外侧与车门内、外板的关系,如图3:图3a)铰链在y方向有4mm的调节量;b)铰链与门内板的接触面离内板倒角处最小间隙为2mm;c)车门内板和外板外覆盖面的净间隙为2mm等;综上所述:铰链安装面与外板外覆盖面的间距在11mm左右。
4.2.1.8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应不小于设计要求的车门开度角,门铰链的最小关闭角应小于设计要求的车门关闭角。
对于装有车门开度限位器的门铰链,其限位应可靠。
4.2.1.9相关国标参考QC/T 586-19994.2.2 锁总成4.2.2.1 锁扣啮合部分所在平面应与铰链中心线垂直,允许误差±1°。
这样才能使锁体在开闭件关闭或打开的时候能顺利工作,不至于出现卡死现象。
4.2.2.2 锁扣到门内板鱼嘴处的距离在设计的时候有两种方案:a)当锁扣超出车门内板表面时,直接留足锁顺利开启和锁止的余量,超出锁体口边缘3mm;b)锁扣不超出车门内板表面时,要求锁扣到门内板鱼嘴处的距离在超出锁体口边缘的情况下为10mm以上。
这是考虑碰撞之后车门仍能顺利打开而规定的。
4.2.3 内扣手和门把手内外把手是车门上重要的开闭工具,它们的安装和设计需要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让人能方便而又省力的打开;功能要求;与其它件与干涉,能自由开闭;同时又不能凸出表面,有效防止误开启。
4.2.3.1内扣手4.2.3.1.1 一般的结构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内扣手结构形式4.2.3.1.2常用的安装形式一般采用一个孔或面定位,两个孔安装。
如图5所示。
图5 内扣手的安装形式4.2.3.1.3开启度和行程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来说,一般要求内扣手在开启30°~45°时即将门锁打开。
锁的具体内开行程要由锁厂提供。
一般设计时,内扣手旋转到最大角度的行程要大于锁的内开行程。
4.2.3.1.4开启力一般开启力在20N~30N之间。
4.2.3.2外把手4.2.3.2.1 结构形式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6所示。
翻转式 外拉式图6 外把手结构形式4.2.3.2.2 位置要求门外把手的放置位置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一般的离地高度在850mm ~1000mm ,一般设计在车门外板的棱线上。
4.2.3.2.3 安装定位方式一般门外把手安装的结构中应该有两个安装点,外加一个定位机构,而且把手与外表面之间必须增加减振垫,一来为了减振,二来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如图7所示。
图7 外把手的安装结构4.2.3.2.4 开启度和行程一般要求外把手在开启最多到30°时即将门打开,具体的行程要由锁厂提供。
设计时要保证门把手的旋转无干涉,旋转角度应能保证锁的开关行程。
并且要注意:门把手的设计开启行程要大于锁的外开行程。
4.2.3.2.5 开启力开启力:一般开启力在20N ~30N 之间。
外把手上的弹簧力必须设计合理,要能保证把手在开启后能自动复位。
安装孔 定位机构减振垫4.2.3.2.6结构设计要求及与钣金和附件的关系由于外把手与周围件的距离相对比较小,所以门外把手在设计的时,即要保证本身运动部分的旋转无干涉,旋转角度应能保证锁的开关行程,还要保证它在运动过程中与周围其他件有一定的间隙。
外把手与玻璃,玻璃升降器,锁体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
后门把手前门把手图8 前后门把手与相关钣金和附件的位置关系外板上的结构必须在满足门外把手安装结构、保证强度的基础上,又要满足车门外表面的冲压工艺性。
车门外把手与外表面之间必须增加减振垫,一来为了减振,二来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外板上的结构必须在满足门外把手安装结构、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易于冲压。
门外把手一般设计在车门外板的棱线上,门外把手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本身运动部分的旋转无干涉,旋转角度应能保证锁的开关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