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考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

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

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以期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完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的设计,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原则在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系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确保该体系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系统性原则:核心素养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素养之间要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样的体系能够确保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在思维、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发展性原则:信息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因此核心素养体系的设计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同时,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空间。

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核心素养体系的设计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性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体系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创新平台,让学生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跨学科性原则: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在设计核心素养体系时,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叉。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既科学又实用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引言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设计和实施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探讨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路与方法。

二、概念解析1.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是指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处理、管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21世纪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将一定范围内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设计1. 确定教学目标在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包括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例如学生在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传递方面的能力提升。

2.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贴合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要求,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例如信息搜索、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以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3.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应当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制定评价和反馈机制对于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应当设计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践项目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水平。

四、教学实施1.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在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能力培养。

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知识点,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听课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很难主动去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对策与解决方案1. 多样化教学内容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和项目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

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除了解决上述问题和对策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包括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伦理能力等。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面向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设计任务。

本文将探讨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我们需要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和核心。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信息安全与伦理素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中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课程可以设置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评价与分析、信息使用与表达等模块,让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课程还可以设置创新思维与实践模块,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和创新实验等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还应该设置信息安全与伦理素养模块,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学会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在教学方法方面,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发展一切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决,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发展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探析

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探析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148 科学与信息化2022年3月上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探析任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6摘 要 新高考改革后信息技术试卷里的程序设计题与以往上机考试相比难度大幅度提升。

如何提高《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

《程序设计》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学生操作、探索为主的课程,本文探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的三种思维,提高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活动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 程序设计;教学有效性 ;算法本身思维Analysi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from Core Literacy Perspective Ren YanQuzhou Senior High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6, Zhejiang Province, China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difficulty of program design ques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amination paper have been grea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computer-based examina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gram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core issue that must be fac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Design” is a course with computers as the carrier and with students’ 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 as the c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kinds of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am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Program Design”.Key words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lgorithmic thinking引言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态度影响着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建议 (3)

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建议 (3)

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建议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也成为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信息技术的教育具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成为信息社会开发者和创新者的能力,今天,我想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与建议,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评价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二、评价的重要性冯玉祥说:“教育要有目的,评价要有导向。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进展和学习质量,催促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和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衡量学生在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师用来反映自身教学效果和指导教学改进的依据。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且有效,我们应该重视评价的过程,详细规划评价内容、方式及范围,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为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问题分析1.教师教学手段欠精细现代化信息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升级,强调互动性和知识性,在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让学生学习更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但目前在一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情况,这导致了教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和了解主要基于课程内容的引领及教师的指导,但目前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学习不积极,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设计缺乏情感性和趣味性,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评价标准不合理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学习成绩时,过于依赖总评分,缺少评价的细致化。

标准评价的缺失导致了评价结果不够公正、准确。

四、建议1.优化教学手段针对教师教学手段欠精细的问题,可以通过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工作坊的形式来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以更好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1.培养创新思维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电脑和软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批判性地思考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这也是核心素养理念所强调的能力之一。

3.培养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教学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与核心素养理念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是一脉相承的。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的关键点1.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或问题解决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4.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泛滥、信息真实性难以判断等。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盲目相信和传播信息。

三、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1.设计开放性问题和项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2.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掌握技能和知识。

3.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如何设计一门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享一份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接触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创新等核心素养。

我们需要设计一门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应用软件等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理性看待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4.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具备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知识,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还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 网络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安全知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避免在网络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3. 应用软件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各种常用的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例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软件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让他们学会如何批判性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信息泛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

5. 沟通和协作实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沟通和协作,锻炼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考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备受重视。

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评价,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实践变革的趋势正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育。

顺应新课改和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早于我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一些学者将STEAM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STEAM素养发展。

另外,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微课、慕课、互联网+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开发到课堂实施都在不断完善中[2]。

我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上升阶段。

1996年出现第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2007年是发文量最多,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巅峰时期。

康桂珍[3]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认为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众多学者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例如,陈琳[4]在《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中确立由信息理念、信息思维、信息技术与艺术、信息应用和信息创新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结构。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5]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1目标设计1.1课程目标内涵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者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课程目标需要从较广的视角去看,反映的是教育与国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狭义的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它特指“教学目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社会数字技术高速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核心素养,只有具有较高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做一个合格的“数字公民”。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要由原来注重计算机技术,转向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目标:(1)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意识,全面感知信息,准确应用信息,形成独特的信息观点。

确立此目标的依据: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是信息意识,此目标全面涵盖了此内容,体现了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2)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传授中,渗透有信息技术学科有关的文化基础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确立此目标的依据:核心素养指学生所必须具有的适应终生发展,以及紧跟社会进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本目标与此内容很好地呼应,最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进而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

(3)了解计算机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计算思维。

确立此目标的依据:了解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之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4)学生能安全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责任意识。

确立此目标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泛滥,各种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道德规范允许下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稳定的信息社会。

2内容设计2.1课程内涵课程内容指一门课程所要教授的知识,是教材包含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问题、原理、观点、事实,它的确立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课程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基础性。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其前提是所有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课程内容设置要确保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2)贴近生活性。

首先,知识的学习是很枯燥的,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经验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所以课程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3)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减轻学习负担,缓解学习压力,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高效进行学习。

2.2课程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要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从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在小学阶段,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加入信息技术学科有关的文化基础和科学精神;在操作方面,不仅要设计上机操作,还要加入一些数字化学习材料,带领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单独加入一章关于信息安全和信息责任的内容,使学生从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就树立责任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在此阶段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主要从计算机软件操作部分进行课程内容优化,在原来各种软件操作基础上,增添问题分析部分,科学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计算思维。

高中阶段是知识整合阶段,除了学习新知识外,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有自己的作品。

在高中阶段加入知识梳理和自我创新模块,通过梳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出具有独特创意的技术作品。

3课程模式3.1课程模式内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通过比较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要素,不难总结出课程模式内涵:课程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范式,它具有典型性和简约性,是与所处社会发展状态以及教育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的总和,完整的课程模式由恰当的支持系统、明确的模式主题、正确的功能与结构设定组成。

3.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式课程模式对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有很大影响,因此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式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1)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观念。

精神是指引人前行的动力,只有有了理念,行动才会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所以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将其渗透到每一课程每一单元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构建学科体系。

一门学科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要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在学科体系上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有所区别,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逻辑结构、系统完整的核心概念、一套不同的表达方法。

(3)设置多元课程结构。

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课程结构上要进行完善,由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4)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更新教学方法,在原来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增添真实情景,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培养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评价4.1课程评价内涵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程评价有4种模式,分别为以目标为中心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课程实际结果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作为其4个步骤的CIPP评价模式,关心评价结果的CSE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基本步骤为: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4.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为促进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评价上也要进行改进,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基本点展开。

制作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等级量表,判断学生的等级。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初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进而避免评价标准过高或过低。

另外对学生的初始等级进行确定,而后经过课程的学习不断进行测验评定,更好地起到激励、评价、监督的作用,帮助教师调节教学过程。

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呈现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学只注重对软件的操作以及基础知识的理解,忽略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就要建立全新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更新评价理念。

从评价注重效果转向注重评价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评价标准而教学,而评价标准又是一些定量标准,造成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不是学生操作电脑而是电脑操纵学生。

所以,评价要转向注重过程评价,这也是现代教育评价观点。

通过实践探索多样性的评价方法,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为基础,加入个性化元素,使评价高效,真正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5结语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导向,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模式是课程的支架,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有力监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这4个方面一一渗透,4个方面都要进行彻底改革,克服以往信息技术教学的弊端,构建新的课程实施蓝图,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