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现状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音乐风格。
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多样的音乐风格。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1. 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传统音乐方面有着丰富的积淀,这其中蕴含了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底蕴。
各地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如藏族的古格舞、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古丝路乐队等。
在保护传统音乐方面,国家加大了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和机构,进行音乐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
2. 现代音乐融合创新除了传统音乐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还在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少数民族音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舞和器乐,还涉及到流行音乐、摇滚乐等不同风格。
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人也开始涉足到流行音乐创作和演出领域,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融入到现代音乐生活之中。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包容性和传统性。
1. 多样性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和表现形式。
这导致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各具特色,有的婉转动人,有的豪放激昂,有的清新素雅,有的古朴淳厚,这种多样性的音乐特征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大亮点。
2. 包容性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吸收外来音乐元素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不仅吸收了汉族音乐的元素,还接纳了外国音乐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种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也让少数民族音乐更好地适应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
浅析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特点

有歌舞表演。
塔吉克族民间乐器较多用于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的伴奏。
其中较为闻名的有纳依、布兰孜库姆、塞依吐尔。
塔吉克人的舞蹈丰富多彩,较为流行的还有乔甫苏孜”“恰苏孜”、马舞、刀舞以及木偶舞、“买力斯”等若干类型。
其中最为闻名的有以下几种。
安泛指歌曲魁泛器乐曲安分为徒歌(独唱)与(冬布拉)弹唱两种,通常由“安奇”①演唱。
其中较闻名的独唱歌曲有《黑云雀》、《阿勒空额尔》、《阿勒泰》、《页里麦》、《光明的眼睛》等。
乌尔汀哆(长调)指蒙古族民间音乐中无固定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气息宽广、悠长,演唱节奏相对自由、即兴的歌曲。
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典型意义、最具代表性以及专业性的演唱形式。
”此类歌颂通常以赞美草原、夸耀骏马、酷爱生活、向往华蜜为主要表现内容。
蒙古族民间具有明确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演唱时速度相对较快的歌曲。
是蒙古族民间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也是其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
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
其中较为闻名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表视重大历史题材的除此之外,还有以表现大自式,例如:朝鲜族的民歌通常按其居住地域划分为“西道”、“南道”和“中部”三类民谣;蒙古族依据民歌的节拍特点划分为长调(乌日图道)、混合调(贝斯日格道)、短调(宝格尼道)等几种;侗族南部方言区依据民歌的演唱织体划分为“嘎老”(大歌、多声部)、“嘎拉”(小歌、单声部)两类;达斡尔族将民间音乐分为哈库麦(民间歌舞)、乌春(说唱)音乐等两类;藏族民歌依据歌词的格律结构分为“鲁”体、“谐”体、自由体等三类;(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本民族传统习惯可分为“安(泛指歌曲)和“魁”(泛指器乐曲)两大类;(纳西族的民歌按其音乐特点将其分为“咨”(唱)“蹉”(跳)“揩”(奏)三类等等。
民间这种分类方式与各民族的传统的生活、生产、消遣,甚至文化的传承亲密相关。
因此,我们再做分类探讨的同时,肯定要敬重其价值观念,并且将其作为民族音乐分类、分析、探讨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引言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其自身特色,它们形式各异、风格迥异,代表了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本文旨在分析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分类,并通过对若干热门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舞者的群体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舞蹈群体的整体效果和协调性,强调群众的团结和协作。
许多少数民族舞蹈是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等场合表演,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舞者们充分配合和默契。
2.风格奇特,色彩多样。
少数民族地区广袤辽阔,民族分布较为分散,其文化风貌各异,因此少数民族舞蹈也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色彩。
3.宏大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性。
少数民族舞蹈常常需要在宽敞的场地上表演,以大型的舞台效果来展现其气势和内涵。
此外,许多少数民族舞蹈还包含了比较浓厚的戏剧性因素,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兼有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的分类少数民族舞蹈可以根据其舞蹈形态和表演场合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如下类别:1.圆舞、行进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主要适用于集体娱乐和民俗节日等场合。
2.醉舞、神舞、动物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多源于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通常被用于神话表演和故事讲述场合。
3.女子舞、男子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主要适用于表达情感和展现个人风采的场合。
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之中。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代表着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舞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民俗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2.反映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情趣。
浅析民族舞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民族舞的特点 (一)自娱娱人 民族舞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娱乐性,不仅仅是带给人们丰富多 彩的视觉体验,而且还丰富和统一了“自娱性”与“娱人性”的完 整。从民族舞形成的初衷了解,民族舞蹈这门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为 了表现人们自我内心的感情而自编自导的一种舞蹈形式,不同的国 家有不同的表现艺术的手法,但其讲述人们内心的情感是相通的,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民族舞的自娱性色彩较为浓厚。然而,广大 人民群众都喜好民族舞这一点就满足了它自身的“娱人性”,这两 种基本的作用相辅相成,使得舞蹈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为舞蹈也增 添了许多活力。 (二)形象鲜明 民族舞蹈其特色最为明确的一点就是,民族舞蹈的形象鲜明, 尤其对于演出者来说,几乎多半民族舞蹈的设计都在内容和表现形 式上格外的重视,它们的舞蹈设计绝大部分都会伴有生动形象的民 间故事与民间传说,与此同时,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民族舞的内 容更加的丰富、人物形象会更加的立体、故事情节也会更加生动感 人,让人感受到跌宕起伏的情感,通过民族舞蹈流露出生动鲜明的 民族魅力、强烈的民族情感。 (三)民族性 民族舞的民族性是随着民族区域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中国有 着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表现形式、语言方式、生活习惯都各 不相同,其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也是不同的,但其所要表 达的情感依旧是有相同之处的,民族舞蹈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民俗 文化、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能力,当地人将这些意念融 入到本民族的舞蹈创作中,演绎出民族色彩浓厚的地方舞蹈。人们 潜移默化的会通过舞蹈透露出自己的性格、民族生活习性、民族文 化。当然民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会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通 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 (四)继承性 随着人类不停的进步,经济不同的发展下,不论是哪个民族它 们自己曾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每个人对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 之间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 的民族舞蹈的部分,要大力的弘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舞当中的古文 化、民族特点、原始特色的精华,在这样基础上不停的发展、突破。 二、民族舞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原生态民族舞的创造 从上文介绍的民族舞蹈的特点来看现今民族舞蹈的趋势,民族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_民族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_民族舞蹈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同生存、共甘苦,是人民大众的最忠实的代言者,具有十分强烈的人民性,因而,更具有广大的群众性,被人民所创造,被人民所利用。
舞蹈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知道,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表现不同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舞蹈在表现题材领域的不断扩大,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必然地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
因此,我们学习研究舞蹈的种类,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的艺术发展规律,熟悉和掌握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样式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进行舞蹈创作、舞蹈欣赏、舞蹈评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舞蹈在长期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民族舞蹈原于人民大众,以其通俗浅显、直接便捷的特点,直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
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
大众性这个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涉及到的民间舞蹈创作价值取向,关系到民间舞蹈的生命力的问题。
忽略和轻视了这个审美特征,脱离人民群众所最本质的属性,就得不到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因此,要在作品中捕捉住人民大众的神态和神韵的特征,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产生生活原型的共鸣,产生情感感应。
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或通俗性,并不是排斥其高雅性,更要准确把握“俗能通雅”、“雅里透俗”的辨证的艺术规律。
“俗”并非艺术的目的,要通过“俗”达到“雅”的艺术境界,“以艺术作品鼓舞人”。
舞蹈是以形体为表现工具,以抽象和具象艺术语言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特殊氛围和意境的艺术门类,所表现的生活、事物、情感等都是高度抽象化的具象视觉形象。
试论民族舞蹈的特性与发展趋势

展 幼儿 舞 蹈 教 育 为 舞 蹈 教 育 事 业 奉献 出 自 己的 绵 簿 z
力
参考文献 : 【 】 吕艺 生 舞 蹈教 育 学[ 1 M】上 海音 乐 出版 社 20 0
【] 隆 荫培 2 社 1 7 g 9 徐 尔充 舞 蹈艺 术概 论[ J上 海音 乐 出版 M
对 幼 儿 进 行 美 育 教 育 幼 儿 是 祖 } 到的 所 以 幼 师 的 优 劣 将 会 成 为 影
是祖 国 未来 了 的希 望
响下 一 代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只有 提 高幼 师 的专 业 素养 才
能 保 证 幼 儿 的 健 康 发 展 舞 蹈 是 幼 儿 素 质 教 育 中 重 要 组 成
要组 成部 分 舞蹈 是 人体 抒 发 内心 情感 的 种 重 要的 艺 术
形 式 。 舞 蹈 的 情 感 特 征 主 要 包 括 两 点 一 是 感 染 情 绪 的 直
接性 第二 就是 感 染 情绪 的 强烈 性 舞 蹈艺 术 直 接通 过 动
作 反 应 情 感 并 以 其 强 烈 深 刻 细 腻 的 艺 术 手 法 米 表 达 使 其 超 越 了 其 他 的 艺 术 同 时 民 旗 舞 蹈 更 加 具 有 民 族 在 表 演 的 过 程 中 将 情 感 性 与 民 族 性 带 给 大 众 巨 性的 风格 和 文化 个 生
高幼 儿 教育 专 业学 生 学 习舞 蹈的 效 果
其 最 终 的 目 的 是 为
了让 幼 儿教 育 专 业 的学 生 今 后从 事 幼儿 教 学 时
舞蹈 这 花朵 教学手段
能够 运 川
生 在 所提 供 的模 拟 幼儿 教 育课 堂 中 不 仅能 够 锻炼 幼 儿教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了各种精彩的舞蹈表演。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既有热情奔放的舞蹈,也有细腻温柔的舞蹈。
例如,蒙古族的舞蹈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生活的热爱,舞蹈中展现了他们的豪放和开朗。
而藏族的舞蹈则更加内敛,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步和身体语言表达出对神圣信仰和自然环境的敬畏。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装饰性和华丽的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服饰多样且十分讲究,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装饰品。
这些服饰和装饰品可以体现民族的特点,并且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装点作用。
例如,阿昌族的舞蹈中常常出现带有辫子的花冠、彩色领巾和鲜艳的装饰物,这些都是展示阿昌族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
再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肢体表达。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舞者通常采用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舞步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傣族的舞蹈以手臂和腿部的柔美动作为特色,利用大幅度的舞步和旋转来展现傣族人民的欢乐和祝福。
而哈尼族的舞蹈则注重脚步的协调和舞姿的优雅,通过全身的动作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集体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一般是由群体编排和表演的,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协同和配合来展示出舞蹈的艺术魅力。
例如,壮族的舞蹈中,舞者们手臂交错,肩膀倚靠,共同跳跃,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这种集体的合作和配合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整个舞蹈更加有力量和感染力。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这些舞蹈不仅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传承了少数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
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浅谈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

浅谈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1.引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舞蹈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之中,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
2.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
多民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展现着其独特的文化风景。
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各少数民族也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作品。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如“赛马”、“羌族舞曲”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
3.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舞蹈形式古老新颖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多样,包括古老而朴素的民间舞蹈、节庆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态表现和文化意蕴,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不断创新,融合了现代舞蹈学和艺术审美的理念,不断挖掘新的舞蹈形式和创意。
3.2 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内容主要围绕着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展开。
例如,蒙古族的“草原舞”、藏族的“拉萨雪山之舞”、壮族的“仙女散花”等,都是通过舞蹈展现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经历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3 动作风格独特多变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动作风格独特多变,具有流畅、柔美、豪放、激烈等不同的特点。
如藏族舞蹈表现了雪山特有的动态、有力和豪迈,而壮族舞蹈则充满了华丽和舞技技巧的展现,这些特点都展现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舞蹈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
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
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
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
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
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
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
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
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
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
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
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
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
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
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
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
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性以及民族歌舞的独特性。
新民歌被誉为时尚民歌,是一种集民族传统音乐与歌曲特点以及国际音乐时尚新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现代的手法、技术和技巧进行编曲、演唱,并有机地结合其他曲风的优点,通过民族与现代的演绎成就了时代的经典。
2.4多元一体化
少数民族歌舞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样式和艺术形式。
民族歌舞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比如,广西壮族音乐多采用当地的原生民间小调,但由于受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音乐中多听到铃档、铜鼓和呐喊的声音。
另外,在我国广西的壮族、瑶族中流行的“师公舞”,可以找寻到邻近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泰国民间舞蹈中相同或相似的舞蹈律动。
因此,多元的民族歌舞艺术融于同一个民族后,逐步发展成该民族的文化瑰宝。
2.5大众化
现阶段,我国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越来越大众化,雅俗共赏,越来越贴近于生活。
不管是艺术题材,还是艺术表现,越来越考虑到受众,且越来越综合各方因素,因而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
同时,少数民族歌舞艺术逐渐被大众所理解,同时不失民族味道,不缺民族特色,这就是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2.6原生态
原生态歌舞艺术回归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内在的艺术品质需求,是民众文化上的认同,是民众审美情趣的转变。
原生态是艺术的归真。
一个民族的歌舞艺术,如果丧失了原生态,就等于丧失了特殊性。
原生态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回归,是大众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艺术本身内在的需要,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部分。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认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及其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歌舞艺术,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在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亮.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析[J].艺术科技,2017,30(03):195.
[2]麦力斯.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2017(13):163.
[3]李云轩,黄炎.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民族艺林,2016(0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