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发展、概实,及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从循环经济遵循的规律、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展开简评。

【关键词】循环经济、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内涵综述、内涵简评

【正文】

全球环境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各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开始关注井进行研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循环经济一词也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不过遗憾的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进行评价,给出自已的见解。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В.Н.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免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航天员经济”)取代“牛仔经济”(“牧童经济”),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

系理论”等。

二、我国对循环经济内涵观点综述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是,Circular Economy、Recycle Economy、Circulate Economy、Circling 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段宁的观点。段宁在《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草础理沦》一文中给出循环经济内涵:“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以减量、再用和循环为行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建设的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段宁认为给出循环经济的内涵“既要考虑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目的、它和其它事物都具备的共性、以及它要遵循的一般客观规律,还要考虑只有它具有的特殊属性,即循环经济的唯一属性。后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准确识别循环经济的唯一属性,才能将它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

2、吴季松的观点。吴季松在《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一文中认为:“循环经济的理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密切相关的。……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最高境界,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3、马凯的观点。马凯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4、曲格平的观点。曲格平在《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一文中指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5、谢振华的观点。解振华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 }J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6、钱易的观点。钱易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既包含了工业\农业等生产方式的彻底变化,还涵盖了消费方式和服务部门运行方式的变化”

7、诸大建的观点。诸大建在《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循环经济》一文中,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给予界定:“从一般的物质意义上看,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刑经济(的简称从人类的发展意义上看,

循环经济则是把经济、社会和环境整合起来的一种体现统筹发展思想的新经济”

8、苏杨和周宏春的观点。苏杨和周宏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认为,“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循环经济才谈得上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首位目标是节约资源”

9、王益恒的观点。王益垣在《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初步思考》一文中指出,循环经济包括广义循环经济和狭义循环经济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高级的产业结构、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民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它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自然环境之问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0、左铁墉的观点。左铁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一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

11、齐建国的观点。齐建国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卜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民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指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12、徐嵩龄的观点。徐嵩三龄在《为循环经济定位》一文中认为,“对‘循环经济’定义,可采用一种质朴而实用的表述:‘以循环为技术基础的经济活动”,

文中认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三者呈后者包含前者的嵌套关系”,“把循环经济看作‘清洁生产’、‘生态经济’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在当前循环经济热中,有一些提法值得警惕。如: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民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是‘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这些提法,严格地说,并不恰当。……根据中国的经济—环境现实状况,‘生态经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关系,可以这样安排:就经济一社会层面而言,‘生态经济’的提法较为恰当;就经济活动层面而言,‘清洁生产’的提法较为贴切;就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方向而言,‘循环经济’的提法最有前途。……它应诞生、成长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大环境下”

三、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简评

关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讨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专家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全面广泛,有的还涉及到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主体等。简略归结一下,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大致有这么三种:一是段宁的从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考虑所给的理解;一是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认为是一种生态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整合的经济:三是徐高龄认为是以循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这几种看法中有交叉,也有矛盾。

(一)循环经济遵循的规律

不管是这三种循环经济内涵理解的哪种,都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即循环经济内涵涉及的规律问题。经济规律、生态规律、技术规律究竟哪个起主导作用,或是哪两个,或份者并重,这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若把

循环经济看作一个系统,这个问题是体现系统内诸要素本质联系的问题。按照规律发生作用的不同,这些学者关于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有这么四种情况。其一是生态学规律起主导作用,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其一是经济学规律起主导作用,用经济规律进行生态环保;其三是经济规律和生态学规律同等都起作用,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三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其四是技术规律起主导作用,把循环经济看作技术范式的革命。把循环经济仅看作技术范式革命的观点没有,都结合了经济规律或生态规律,因此下面讨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究竟哪个起主导作用。

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还是用经济规律进行生态环保,这是不同的。虽然都注意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侧重点和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同样面临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同,推行循环经济的措施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就不一样。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作为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变革,它是经济规律首要发生作用的,是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生态规律发生作用是在经济系统内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把循环经济看作是生态经济的,要求自觉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是生态规律起主导作用,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是在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把循环经济看作是经济、环境、社会三者整合的经济形态,强调的是整合的观念,强调的是经济、环境、社会的统一协调,是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两者井重起作用的。

循环经济应该是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首先,从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来看,循环经济旨在节能降耗,破解环境和资源难题,但是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

展,所以说循环经济应该是重在经济发展的。如果说单纯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人们目前的生活水平却下降,极端的说,甚至不能生存,循环经济就失去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意义。长远目标的实现要照顾短期目标。其次,循环经济是把生态环境纳入经济系统,把生态环境作为其内生变量,这点也是基本得到共识的,既然把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系统来看待,而不是生态系统、技术系统,不是经济、生态、社会的大系统,所以说还应该是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

(二)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

内涵是反映事物即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段宁指出对“循环经济唯一属性的辩识”,这种唯一性,即事物的本质,对于事物内涵的理解至关重要。

段宁指出循环经济“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是否可看作“以循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在此商榷。不过,概念中又提到以3R为原则,3R原则就不仅有循环技术,还有减量使用的技术。看来段宁理解的循环经济和徐高龄的理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段宁认为循环经济的定位应注重其特殊属性,又以假日经济和汽车经济进行说明,谨在此考虑循环经济的特性是否为“循环”,若如此,虽其给出的循环经济含义与徐篙龄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前文对于循环经济规律的讨沦,有助于对循环经济特殊属性的探讨。了解循环经济是哪种规律起主导作用,对循环经济就会有个宏观上的把握,对循环经济特殊属性的理解才能切中要害。

(三)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概念的关系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三者概念之间的关系关键,还在于对循环

经济内涵的解释,对循环经济解释的不同,自然其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概念的关系就不同。

徐高龄的《为循环经济》定位一文,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循环为技术基础的经济活动”。如此说来,循环经济自然就是清洁生产的一部分,而“清洁生产”的内涵又包含于“生态经济”中,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三者也就呈现后者包含前者的嵌套关系。把循环经济定义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强调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循环经济就包含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成了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把循环经济看作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概念也就雷同了再有,如果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以循环为技术基础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就是画圈或化,圆了,这种画,圈或画,圆当然也有水平、层次的问题;而把循环经济看作新的经济模式或生态经济,就不是简单的画,圈或画,圆的事,不过,目前对于循环经济研究,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过程,还是基本认同的,这其中包含画,圈或画圆的问题。如此说来,生态经济的内涵就包含了循环经济。

从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唯一属性来看,一些学者对循环经济特殊属性、唯一属性的表述不明朗,当然不能说其似是而非,循环经济旨在解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把其看作生态经济、新的经济模式,也许真的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对一个问题的讨沦,范围往往是由窄变宽然后又变窄,也是常理

综上,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体系是指导循环经济实践的根据,循环经济内涵又是整个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研究是一件紧迫的任务。它有助于循环经济基础理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德)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等.四倍跃进——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2]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 诸大建.循环经济的崛起与上海的应对思路[J].社会科学,1998(10).

[6] 诸大建,周建亮.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7] 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社会科学,1998(10).

[8] 杨永乐,乐毅全,吴仁勇.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9] 刘萌芽,等.简论用分配机制驱动循环经济的实现[J].社会科学,2002(8).

[10] 李健,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11] 齐振宏,齐振彪.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2).

[12] 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5).

[13] 陆气浩.推进微观循环经济的几个关键[J].污染防治技术,2003(9).

[14] 苏阳,周宏春.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发展、概实,及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从循环经济遵循的规律、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展开简评。 【关键词】循环经济、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内涵综述、内涵简评 【正文】 全球环境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各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开始关注井进行研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循环经济一词也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不过遗憾的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进行评价,给出自已的见解。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В.Н.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免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航天员经济”)取代“牛仔经济”(“牧童经济”),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10-29 字体设置:[大中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概念辨析1 王明远(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On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Wang Mingyuan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Tsinghua University Law School, Beijing 100084)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产生和发展的状况,随后分析了我国的若干代表性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最后分析了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支持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或者修订,应当确立和完善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原则和法律制度。以此为基础,再考虑进一步制定针对包装物、电子垃圾、废旧汽车等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循环经济概念废弃物 在我国,循环经济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2,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循环经济概念。因此,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立法工作的角度看,都需要首先对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和明确界定。 综合看来,循环经济是人们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产物,是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之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反应和有效尝试,是一种试图有效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践首先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其中尤以德国和日本两国最为发达。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发展与启示 作为学术性概念,多数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开始作为实践性概念出现在德国。几乎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与之含义相近的循环社会实践活动3。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并开始广为使用4。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直接驱动因素在于,采用传统的填满方式处理废弃物时占地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高。再加上资源的匮乏,促使其为了减轻垃圾处理压力和节约资源而走上了针对废弃物的“循环经济”之路。而这种对废弃物的管理要求又必然涉及生产与流通环节,导致这些 1世界银行资助“循环经济立法”项目阶段性成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而非整个项目的最终观点。2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所作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多达40余种。参见《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3参见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载《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总第13期),第63-64页。 4参见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0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1、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明确我们研究工作的意义 2、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3、熟悉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几种主要的文献媒介:报纸:报纸的类别;报纸的特点;书籍:书籍的类别;书籍的特点;杂志:杂志的类别;杂志的特点;网络:网络的类别;网络的特点; 2、选择媒体的原则: *科学性、真实性 *学术性、前沿性 (三)文献综述的意义及写作 1、文献综述的意义 *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生长点 *区别本研究与别人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体有利于他人的研究 2、文献综述的要求 *参考的文献在15篇以上 *要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 1*文献综述要有层次和比较全面

*注好出处 3、文献综述的样式 见附件 4、文献综述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 常见问题: (1)综述的内容和所要研究的内容相脱节,为综述而综述。 (2)综述的文献水平低,不全面,使研究的基础不牢固。 (3)综述中只有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取舍和评价,综述者的研究角度和立场不鲜明。 (4)综述中的层次不清晰,内容不全面,使我们的研究基础有漏洞。 克服的方法: (1)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和关键词确定要综述的范围 (2)选择学术性强的媒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从人的角度了解本研究 的前沿人物,从他们入手综述研究文献 (3)明确综述的目的,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概念和研究体例。 (4)综述的框架要覆盖主要研究内容,表述体现逻辑性。 2二、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研究的意义 1、概念是理论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单位,所以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摘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指引下的多样纷呈的教学模式已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软件开发紧密结合。同时也应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发展进程依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在认识论立场上如何处理好建构与反映、个体性与社会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将是实现其理论超越的根本问题。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其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予以纠正和消除。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1668-1774)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放在一起。(任友群,2002)当代美国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把维柯誉为“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他认为维柯发表于1710年的论文《论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思想。 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康德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康德在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中,分别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康德哲学达到了西方哲学的巅峰,他本人也被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二)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根源 毋庸置疑,除了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外,心理学自身的理论和流派演进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田严明等,2010)在这一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在心理学中影响颇深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对此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皮亚杰强调主体心理机能的形成,其理论可以说是一次内化说或一次内化的个人建构过程。但这一理论是不全面的,因为个体不可能自发协调心理机能,而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过程。尽管皮亚杰的理论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仍不失为认知研究理论中最具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甚至可以这样说,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在有关儿童认知发展学说中“构成了一个时代”,(田严明等,2010)皮亚杰关于建构的思想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统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吴星星物流管理1301 1303131026 1、电子商务的发展 孙壮志(2016)认为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中亚国家都出台了交通发展规划,努力改善本国的运输状况,并积极争取国外的支持。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为中亚跨境交通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也同样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和挑战[1] 。林文树,薛伟,董喜斌(2016)认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生就业面的拓宽[2] 。张萌萌(2015)分析我国物流产业中,因“信息孤岛”使得物流资源闲置和社会物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急需对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更好的服务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3]。刘鹤晗(2014)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物流电子商务潜力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城市物流电子商务潜力。根据潜力值计算结果,结合相关数据和排名,分析大连市物流电子商务潜力的影响因素,提炼出大连市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区位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4]。雷宁(2013)分析到传统的物

流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而电子商务购物模式的出现则正好改变了这样一种格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电子商务的难点进行了说明和分析[5]。徐昕冬,卢剑炜(2012)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从物流电子商务的概念、国内行业现状、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要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的途径[6]。徐菱,康友才,尹莉(2012)本文根据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现有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对电子商务功能需求,提出了物流电子商务模式向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演变的可能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的策略[7]。史秀鹏(2012)本文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转变,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特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铁路货运服务需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扩大经营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化水平,由传统货运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转变,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8]。 2、物流业分析 叶燕(2014)从社会物流统计数据和福建经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当前的物流业进行现状分析,并就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对策[9]。陈德良,胡婉贞(2015)结合绿色物流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分析绿色物流影响的因素,构建了区域、企业多个层次的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i0]。张敏彦(2015)通过对分析目前物流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物流统计的措施与方法[11]。马宜文,马登程,刘德良,袁堂梅(2015)以省为单位调研国内的区域物流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认为国内区域物流指数信息发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统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1ii]。张雪(2015)系统梳理我国物流业统计核算的基本情况,总结分析我国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特点及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1iii]。胡婉贞(2015)应用绿色物流、物流管理、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统计与监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1iv]。曹海屏,樊凯非(2014)通过队当前我国物流统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系统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v]。韩丽丽(2014)主要探讨了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物[1vi]。赵童(2014)从物流统计视角出发,试图构建我国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1vii]。佟畅翔(2014)对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探索[1viii]。张国强,李应(2014)阐述了建立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介绍了发达国家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及探讨了近年来国内物流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ix]。钱宏伟(2014)现代物流指的是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20]。秦俊杰,余文明(2014)主要介绍构建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的构

学业拖延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1、学术背景 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 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 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

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 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 二、主题 1、学业拖延的特征 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 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 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 1.3 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 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 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

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第19卷第1期2006年2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Xi an I nstitute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19 No 1 Fan 2006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马莉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观点,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6)01-0029-07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E 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冤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 航天员经济 )取代 牛仔经济 ( 牧童经济 ),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 增长的极限 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 人均资源利用 ,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专门写了 公共资源管理 ,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 零增长理论 、戴利的 稳态经济理论 、库普斯的 资源高价理论 和 消费限制理论 、柯尔姆的 环境使用税理论 ,以及托宾等人的 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 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 29 收稿日期:2005-11-09 作者简介:马莉莉(1977-),女,江苏无锡市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文献综述网络课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网络课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文献综述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出现了网络教学,也就有了网络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网络课程”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简单理解就是“通过网络组织与实施的课程”。现实中存在着多种对网络课程的不同理解,理解的差异会影响网络课程的表现形态,也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设计思想,进而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质量。对网络课程构成要素的认识和研究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那么网络课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呢?我下载了一百余篇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研读了二十余篇。归纳起来网络课程的内涵主要从四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 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这个工具进行学习的,注重教学支撑环境;局限性在于偏重于教学支撑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不够。 第二, 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 武法提博士(2006)认为: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网络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并注重异步学习方式;局限性在于对实践领域表述不明确。 第三, 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

对循环经济概念及内涵的再思考

收稿日期:2008-06-17 作者简介:刘长灏(1976-),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 对循环经济概念及内涵的再思考 Re conside ration on the Concept a nd Connotation of Circula r Economy 刘长灏1,2 (1.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1);(2.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 济南 250100) 摘要 在总结各种循环经济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循环经济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再思考。认为循环经济是物质流动的全过程防治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物质流动 可持续经济 再思考 A bstra ct Based on var ious kinds of concepts and combined with t he cur rent pr act ice of cir cular economy,this paper r e 2consider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ir cula r economy.This paper consider s that cir cular economy is a kind of sustain 2able economy development patter n which includ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llution throughout the pr ocess of material flow,making full use of r esource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 e 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Material Flow Sustaina ble Economy Reconside ra tion 循环经济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均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本文结合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再思考,以期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1 循环经济的概念 1.1 当前对循环经济概念的代表性定义 当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定义,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七种: 定义一: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行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0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1]。 定义二: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 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2]。 定义三: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物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3]。 定义四: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4]。 定义五: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5] 。 定义六: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0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 ) 130)

绿色经济与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一、绿色经济文献综述: (一)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基本概述 绿色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门关于生态经济的学问,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并且大幅度降低环境与生态风险。绿色经济区别于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自然资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直接估价,通过生态系统外化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追溯某一具有危害性的实体经济,并将有关危害解释为该实体的负债。 1、绿色经济定义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 于1989 年在其著作《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提出的,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起来的“可承受的经济”——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能够承受的、不因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危机与社会分裂,不因自然资源耗竭而致使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绿色经济协对绿色经济定义是: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并保护环境为方向,以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可持续发展为表现形式,以提高人类福祉、引导人类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降低生态稀缺性的环境经济”,认为绿色经济收入、就业的增长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的私营投资,公共投入等实现。 2、绿色产业链的概述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40万美元的资助下,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150)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发布了一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15014000系列,涉及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的环境行为。 国外对绿色产业链的研究国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996年,Sarkis等人研究了将环境意识应用到企业内、外部物流及产品包装中,并要求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严格遵守15014000标准,并构建了一个系统评价体系。 1997年,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减少废物的作用。 1998年Texas Tech大学在工业工程系建立了绿色产业链管理研究中心,并在网上发布了其概念、基本模型、实施手段等的研究成果。 2003年,Joseph Sarkis研究了怎样将环境决策整合到产业链战略决策中去,考虑环境因素的企业决策不仅对该企业有影响,而且它的顾客和供应商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整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要素、功能和活动实质上是整合供应链系统中企业间的环境影响关系。 近年来,我国在在绿色产业链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绿色产业链管理发展现状:大多数企业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产业链管理的意识相当薄弱以及绿色产业链管理的实施处于较浅的层次。实施的意义: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可拓市场以及实现整个供应链共赢。存在的问题: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消费者薄弱的环保意识、企业的抵触和观望行为、信息不对称以及技术方面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如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由事后环境管理向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的方式转变,构建网络化

方案-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1、心理授权的概念 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 理论。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 的能力,这说明通过 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 欧美企业管 者对员工心理授权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 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 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Liden等指出,任务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任务反馈均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3)组织的情境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等提出组织 特征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Spreitzer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中的控制幅度、 支持、主管角色模糊、获得信息机会、获得资源机会及参与型单位气氛特征分别与心理授权的关系。Seibert等提出“授权气氛”这一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授权气氛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Alge等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信息私有感知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研究 (1)心理授权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Spreitzer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意义的提升,工作紧张与工作满意度会显著增强;工作能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Circu2lateEconomy、Circling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对“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以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