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
初一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B.左右两侧温度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湿度可以不同【答案】B【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其余条件相同,所以左右两侧温度都应保持30℃,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科学探究的对照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
2.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A.25℃和0℃B.有光和无光C.有空气和无空气D.温度和水分【答案】D【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此题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变量不唯一,该选项两个变量是光和水,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3.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光B.温度C.水D.空气【答案】B【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doc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doc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漳州正兴学校郑朝阳选题背景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探究准备1 实验材料选择环境对生物生活影响的事例很多, 为什么选择黄粉虫幼虫呢? 一是黄粉虫幼虫非常活泼, 对光照反应较为迅速, 容易观察到。
二是黄粉虫幼虫比较容易获得, 在花鸟鱼虫市场等地, 可以方便买到, 并且价格便宜。
三是黄粉虫幼虫在实验室饲养管理简单, 而且幼虫的生长期较长,可达120天,可在20℃~30℃范围内正常生活, 可用用麦麸、菜叶等饲料饲养。
四是黄粉虫幼虫个体大小比较适中,幼虫一般体长约25~35mm,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约3~5mm,体壁较硬,实验中操作比较容易。
2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获得20条黄粉虫进行饲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学习兴趣。
这个过程不亚于课堂实验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请学生欣赏“环境条件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录像故事,并思考光照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2、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三)实验探究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培养皿,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
“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的体会和建议

4 4・
生物学教 学 21 年( 6 第3 01 第3 卷) 期
“ 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验的 实 体会和建议
梁 薇 (‘ 广 市 信中 5 1) 广 东省 州 执 学 12 00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 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 响” 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遇 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显, 黄粉虫在对 光暗选 择上会 出现倦 怠 的情 况。实验 改用白色 的铁瓷盘作为容器后 , 这样的情况就不 出现。
白色的内部与 遮黑后 的 阴暗部 分形 成 了鲜 明 的对 比 色, 黄粉虫会很快地从光亮处往黑暗处爬去 , 实验效果
明显 。
的重要性 。教材 中建议的实验动物是 鼠妇 。在教学 中
度 较快 , 器 底 面 积 过小 会 使 实 验 时 间过 短 ( 容 只需 几 十
秒的时间) 大部分的黄粉虫 就从光亮 处爬 向阴暗处 , , 以致来不及做记 录, 利于数据 的采集 。经 实验认 为 不 长度 2 3 c 的容器较 最合适 ; 容 器 内部颜 色宜 5~ 0m ③
虫 。 因此 , 在选 择成 虫 的 时候 , 选 择 已经 完 全变 成 黑 要
主的 , 是生活环境 比较干净 的一种昆虫 。要 多鼓 励学
生主动接触 昆虫 , 摸一 摸 , 捧在手 中感 受一 下 , 样有 这
利 于 消 除这 类 对 昆虫 的 恐惧 心理 。
色的硬壳 成虫 。一 般在市 场上 买 到的 黄粉 虫都 是 幼 虫, 须把幼虫养 至成虫才 可以进行 实验。买 回来 的幼 虫通常为二龄幼虫, 经过不断蜕皮至结蛹 , 大约需 2周 的时问 , 其后经过 1 时间羽化为白色软壳 的成虫 , 周 再 经过 2 才真正变成黑壳成虫。全过程约需一个月 , d 据 此可将实验推迟一个月进行。 12 实验容 器 容器的深浅和 内部 的颜色都是 实验 .
光对黄粉虫的影响

光对黄粉虫的影响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纸盒、黑纸板、镊子、透明塑料管、钢针、黑布套、台灯、钟表、黄粉虫幼虫和成虫、支架、数据记录表、笔。
三、实验改进要点本节课的所有实验用品都来自于生活中,实验装置结构简单但设计巧妙、造型新颖。
通过透明塑料管代替纸盒、黑布套代替黑纸板,黄粉虫成虫代替幼虫,让实验微型化,营造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解决了原实验中的5个缺陷,让整个实验更容易观察到,更便于学生的观察学习。
四、实验设计思路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观察黄粉虫对明、暗两种不同环境的选择,进而得出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有影响的结论。
新实验装置设计的灵感,来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提问,以及偶然看到水族箱、蚯蚓走T型迷宫和天平等生活经验片段汇集而得。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观察到光对生物的影响。
2. 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使学生观察到光对黄粉虫的影响。
2. 通过对实验中明暗环境的着重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和善于用数据说话辩证唯物价值观。
六、实验教学内容1. 按照教材实验设计,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原实验设计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设想。
3. 展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演示改进后的实验。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是白天出没,夜晚休息的动物,而猫头鹰则跟人是相反的,这一切都说明光会影响生物的活动,那么,给你一些黄粉虫,你如何才能知道这种动物是喜光还是畏光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对照实验。
(二)实验探究:1. 提出问题:黄粉虫是喜光还是畏光的?2. 作出假设:黄粉虫是畏光的。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分析

虫体相互摩擦 , 而增加活性 , 促进虫体血液循环及加 强虫体消化系统的功能 , 有利于幼虫的健康发育和生
长 。也 可能是 放置 在实 验器 材 中的时 间较 短 , 虫正 幼 处 于适 应环境 之 时而不 断爬行 。
( )实验现象五中, 5 幼虫不大运动 , 惰性较大, 可 能是幼虫已经蜕皮 8 , 次 它们将不再进食 , 进入眠食 期, 不运动 , 成为老幼虫 , 将侧 卧在饲养盒 内, 等待化
3
实验现 象分析
( )黄粉虫幼虫在正常的 自 1 然环境 中, 选择阴暗 的环境生活。实验现象一正是说 明这种情况。 ( )实验现象二中, 2 在阴暗和光照两种环境 中的 幼虫数量相当, 明在实验 中, 说 实验设计创造的阴暗 环境 和光 照环境 差别 不大 , 幼虫 对 一定 强度 的光 照有 耐受性 ,所以在这两种环境中个体数 目 明显差别 。 无 如制造环境 明暗差异的盒子过深 ,光源的光强度较 弱 ,使用不透光的黑纸板遮盖 的一半和未遮盖的一 半, 光亮度差别很小。 ( )实验现象三 中, 3 幼虫多数选择爬 向光照环 境, 少数在阴暗环境 , 可能 的原因: 一是制造环境的器 材原 因, 如选用不锈钢的托盘 , 托盘 内没有铺放任何 铺垫物, 黄粉虫幼虫在麦麸 、 菜叶的生活环境中, 转移 到不锈钢托盘 中, 幼虫在麦麸 、 叶中和放置到不锈 菜 钢托 盘 中 , 种环 境 改 变刺 激 , 能 影 响到 它们 对光 这 可 照的刺激反应 ; 二是实验室环境中 , 由于学生人数较 多, 人为制造的实验台震动 , 环境 中噪声影响 , 实验所 用的光 的颜色, 是否是 比较强的白色光等因素影响。 ( )实验现象四中, 4 幼虫在阴暗环境和光照环境 往返爬动 , 幼虫善爬行 , 这是幼虫的习性 , 由于运动 ,
温度和光线对黄粉虫蛹发育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2006 年 10 月
温度和光线对黄粉虫蛹发育的影响
周文宗 张 硌 高红莉 李洪涛
(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 采用二因素( 光照和温度) 多水平试验, 研究了温度和光线对黄粉虫蛹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粉虫蛹的发育历期极显著地受 光照和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 黄粉虫蛹发育历期缩短。在完全黑暗条件下, 黄粉虫蛹发育历期延长。光照条件( 12L∶12D) 、完全黑暗 条件、室内自然光照( < 250lx) 和变温( 14~29℃) 条 件下 黄粉 虫 蛹发 育的 有 效积 温分 别 为 90.28d·℃、103.76 d·℃和 103.84 d·℃; 发育 起 点温 度分别为 14.1℃、13.4℃和 10.98℃。黑暗条件和温度对黄粉虫的羽化率没有影响。一定的弱光条件、变温环境和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能缩 短黄粉虫蛹发育历期, 促使羽化时间提前。
空气太干燥, 成虫蜕壳困难, 发生畸形或死亡。
3 结论
黄粉虫蛹的发育历期明显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随着
温度的上升, 黄粉虫蛹发育历期缩短。在完全黑暗条件下,
黄粉虫蛹发育历期延长。
光照条件( 12L: 12D) 、完全黑暗条件、室内 自 然 光 照 ( <
250lx) 和变温( 14~29℃) 条件下黄粉虫蛹发育的有效积温分
黄粉虫蛹的发育历期比以上光照条件和完全黑暗条件的要
短 ( 见 表 2) 。经 曲 线 拟 合 得 到 回 归 方 程 : T ( ℃) = 10.98+
103.84/ t( r=0.997, p<0.01) , 即 t=103.84/ ( T - 10.98) , 有 效 积 温 K 为 103.84d·℃, 发 育 起 点 温 度 为 10.98℃, 与 实 际 生 产 比较吻合。相关研究报道[12]: 黄粉虫蛹发育有效积温分别为
黄粉虫实验

实验即将结束时 光亮一侧的黄粉虫
实验结束后取下遮光板
准备材料:黄粉虫、纸盒、遮光板
1.将纸盒左右两边各放入10只大小相似的黄粉虫,一侧放上遮光板。 2.光亮一侧的黄粉虫有数只开始向阴暗一侧爬行,阴暗一侧也有少量爬向光亮一侧。 3.1分钟后,阴暗一侧剩余7只。 4.2分钟后,阴暗一侧剩余6只。 5.3-5分钟,阴暗一侧剩余5只,实验结束。
实验中阴暗一侧的黄粉虫
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1组实验汇报
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生物调查表 调查人:蔡雅芸 班级:Y7C5 调查时间:2017.9.16 天气情况:晴 调查地点:小区的路面上
生物名称 黄虫
数量 20只
生活环境 常聚集在粮食堆里
明亮 阴暗
1分钟 7 13
2分钟 6 14
3分钟 5 15
4分钟 5 15
5分钟 5 15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生物真题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2分)细胞中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壁2.(2分)“藕断丝连”是常见的现象,这里的“丝”来自植物体的什么组织()A.分生组织B.输导组织C.营养组织D.保护组织3.(2分)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A.含氮的、含铁的、含钾的无机盐B.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C.含氮的、含磷的、含锌的无机盐D.含氮的、含磷的、含硼的无机盐4.(2分)某农场因连降大雨发生水涝,导致大豆发芽率很低。
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时()A.温度过低B.光照不足C.缺少空气D.肥料过多5.(2分)准备移栽的茄子幼苗和黄瓜幼苗,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团。
主要原因是()A.防止烂根B.保护根毛,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C.防止营养物质流失D.促进根的生长6.(2分)绿色植物对生物圈具有重大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B.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C.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D.森林大面积减少,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7.(2分)北方冬季,农民有利用菜窖储存马铃薯、白菜的习惯,菜窖往往留有通风孔。
主要原因是()A.降低温度,抑制呼吸作用B.减少氧气含量,促进呼吸作用C.提高温度,促进呼吸作用D.增加氧气含量,抑制呼吸作用8.(2分)以下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描述不正确的是()A.为了做对照实验,要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B.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C.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未遮光部分遇到碘液不变蓝D.本实验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9.(2分)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A.气管B.肺C.鼻D.咽10.(2分)心脏的四个腔分别有血管与它相通,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A.肺动脉B.上腔静脉C.肺静脉D.主动脉11.(2分)糖尿病是由于体内哪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A.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C.肾上腺素D.胰岛素12.(2分)馒头中含有较多的淀粉,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粉虫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是一种鞘翅目拟步行虫科昆虫,原产于 北美洲,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我国饲养。黄粉虫喜群居, 不喜阳光,在弱光及黑暗中活动性强。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 丰富,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昆 虫。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 一、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吗? • 二、作出假设:光照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 依据是:黄粉虫喜群居,不喜阳光,在 弱光及黑暗中活动性强。 • 三、制定计划: • 四、实施计划:分组实验,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并 且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 五、得出结论:处理实验数据,获得结论 • 六、表达与交流
实验思路:设计阴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 的黄粉虫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黄粉虫多。如果 暗环境中黄粉虫多,则说明假设可能是正确的。
材料用具:10只黄粉虫、盒子、玻璃板、纸板 实验装置:
阴暗(纸板)
明亮(玻璃板)
实验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两侧中央各放入五只黄粉虫。 静止2分钟。
12、鲫鱼生活在淡水中,影响鲫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水、空气、小鱼等 B.水、温度、藻类植物及饵料 C.水、阳光、温度、空气等 D.温度、阳光、水、其他鱼类
13、水葫芦是从境外引进的一种净化污水的植物,水葫芦大量繁 殖使湖泊几乎看不到其他水生植物,这种现象叫做( ) A.捕食 B.竞争 C.斗争 D.合作 1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 A.捕食 B.合作 C.共生 D.寄生 15、下列影响小麦生长的环境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光照 B.土壤湿度 C.温度 D.杂草 )
7.下列哪项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 组对照实验条件 ( ) A.阴暗、明亮 8.潮湿、干燥 C.明亮、潮湿 D.阴暗、干燥
8.为确保对照实验结果的科学性,除变量外,对影响实 验的其他因素应 ( ) A.相同 B.不同 C.相似 D.随意 9.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 所有变量都不同 D. 所有变量都相同 )
2、静止2分钟后开始统计在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黄粉虫数目。 之后,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 计10次。将统计结果填写在课本P15表中。
时间 (min) 环境
2
3
456来自789
10
11
明亮 阴暗
注意:黄粉虫(两边同时放);
盖玻璃板和纸板;
观察并记录。
讨论: ①本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该动 物有影响? 光照;温度,水分 ②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 素引起的? 采用对照实验,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光照)不同之外,其 他因素(温度、水分等)都保持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 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③什么是对照试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光照)对研究对象(鼠妇)的影响时,所进 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温度、水分) 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 ④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用一只鼠妇做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 说明问题;用10只可以减小误差。 ⑤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可以减小误差。
10、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 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 素是 (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
1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说, 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 要因素是 ( )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1、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 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 把大小两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 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 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 象属于( ) A、合作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A、合作 B、食物网 C、捕食 D、竞争
4、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
5、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 还应同时设计( ) A 、分组实验 B、 重复实验 C、 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6.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霉菌,蘑菇和霉 菌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种内斗争 C.竞争关系 D.寄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