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论文
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中国 医科 大 学第八 临床 学院鞍 钢 总 医院骨科 ,辽 宁 鞍 山 1 1 4 0 0 2
下肢深静脉血栓( D VT) 是 骨科 卧 床 患 者 最 常 见 的 并 发 症 之一 , 静脉血栓脱落容易造成肺栓 塞 , 是 导致 骨 科 患 者 猝 死 的
常 见 原 因 。2 0 1 1年 3月 至 2 0 1 3年 3月 我 科 共 收 治 此 类 病 人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2 . 4 积 极 治 疗 基 础 疾 病 如 老 年 患 者 有 高 血 压 、 冠心 病 、 糖
尿病等合并症 , 应予相应治疗 。
2 . 5 间歇充气压力泵 ( I P C ) 的应 用 对 多 发 骨 折 患 者 应 用 间 歇充气压力泵 , 该 气泵 能够 间断充 气 , 分 别对 踝部 、 小 腿 和 大
高 危患者( 如既往 有下 肢深静 脉血 栓病史 、 高龄、 双 下 肢 多 发 骨折等) 应 于 入 院 开 始 给 予 常 规 剂 量 的 低 分 子 肝 素 钙 每 晚 皮
下 注射 , 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 7 ~1 0 d 。
4 2 8 例, 经过系统化的预防及护理 ,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现 报 告
3 护理
骨 骨折 9 1例 , 踝关节骨折 7 8例 , 骨盆 骨折 7例 。男 2 7 9例 , 女
1 4 9例 。年 龄 1 6  ̄9 5岁 , 平均 5 3岁 。其 中 3例 出现 D VT 症 状 , 经 过 积 极 治 疗 与 护理 , 8 -1 2天 患 肢肿 胀 明 显 消 退 , 未 出 现
2 . 1 功 能 锻 炼 ( 1 ) 股 四 头 肌 练 习 。 术 后 第 2天 , 开 始 进 行 股 四 头 肌 练 习 以 保 持 肌 肉 的 张 力 。尽 力 背 伸 踝 关 节 , 伸 直 膝 关 节 做 抬 腿 动作 , 持续 5 秒, 放 松 5秒 后 再 重 复 , 直 至 大 腿 肌 肉感到疲劳为止。每天 2 ~ 3次 。 ( 2 ) 踝 泵 练 习 。入 院 开 始 督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分析论文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分析【摘要】目的对骨科手术之后下肢出现静脉血栓进行防治方法的分析和探究。
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对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的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溶栓、抗栓等一些比较积极的防治措施之后,患者临床的各项检查指标均已经正常,全部患者均已经健康出院,没有脑栓塞和下肢坏死的状况发生。
结论骨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常见。
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加紧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能够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医院的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宣讲,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患者在手术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4-02下肢的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存在不正常的凝结现象,阻塞了静脉腔而导致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一般比较常见于下肢,一旦发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组织器官发生各种功能的障碍,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引发脑栓塞、肺血栓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近年来,伴随着交通事故所引发的骨科手术的不断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所以开展早期的预防对于下肢神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
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
开展手术分别包含了股骨干骨折手术15例,股骨胫骨骨折手术21例,膝关节置换术4例,髋关节置换术1例,胫腓骨骨折手术9例。
静脉血栓护理论文骨伤科论文骨科论文: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

静脉血栓护理论文骨伤科论文骨科论文: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临床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对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问题,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现将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骨科手术后DVT 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DVT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4~78岁;其中左下肢21例,右下肢9例;其中股骨干骨折术12例,股骨颈骨折术10例,胫腓骨骨折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关节置换术后1例;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术后出现DVT时间为1~12 d。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亮,患肢持续肿胀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
2治疗及转归本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 h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8万U溶于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10 d;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4000 IU),脐周皮下注射,2次/d,持续5~10 d。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入复方丹参20 ml静脉滴注,1次/d。
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施有 效的护理 干预措施 , 未发 生 1例深静脉血栓。结论
的预防和护理对避免围术期发 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疗效
深静脉血栓 ( V 形成是骨科 十分 常见 的并发症 。近年 , D T)
231 术后一般护理 ..
了解患者手术方式 、 手术时间的长
21 心理 护理 .1 .
耐心疏导和解释 , 给予安慰和鼓励 。介
显 , 体的肿胀程度 、 肢 肤色 、 感觉 、 浅静 脉充盈情况可 反映下肢
绍 主管 医师 的技术 和手术 优点及科室发展的情况 , 介绍与术 并 后 恢复 良 患者见面 , 好 消除其思想顾虑 ,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
21 饮食 护理 .. 2 做 好饮 食指导 , 指导 患者围术期进易消
31 指导 患者尽早开始足 、 . 趾主动运动及腓 长肌、 四头 股 肌训练 , 多做深 呼吸及 咳嗽动作 , 以加快静脉血流速度 , 轻水 减
肿 , 善血 流动力 学 , 红细胞 聚集结 构破坏 , 改 使 防止血 栓 的形 成 。此外 , 下肢肌 肉有节律性 收缩 和静脉瓣 的协 同作用 可促进 肌 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 内血液 向向心方 向流动 。对年老 、 体弱 等患者可行下肢肌 肉被动按摩。 3 早期离床 活动 ,根据病情尽可 能指 导患 者早期 离床 - 2
一 汐留目嘧露
骨科 围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 防及护理
何 慧琳 汪利辉 尚建英 刘 莉
( 阳市 中心医院 , 绵 四川 绵 阳 6 1 0 ) 2 0 0
【 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方法
科 学
22 术 中护理 .
骨科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患肢 , 鼓励 病人尽早开始足趾 的主动及被 动活动和股 四头肌的舒缩运动 ; 多做深 呼
吸及有 效 咳嗽 动作 ; 可 能早 期 离床 活 尽
病人逐渐下床活动 , 但避免剧烈运 动。② 警惕发生肺栓塞 :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 血
栓最严重 的并发症 , 临床 护理 时若发现患
关键 词
预防
2 2 4 O. 2
骨 科 卧 床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护 理
量必须准 确 , 使用 过程 中现配 现用 , 以免 效价 降低 ; 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 地进 人 体 内, 利 于 保 持 有 效 血 药 浓 有 度 ; 严密观察 生命体征 变化 , 局部 并 及 有无 出血 、 渗血 和全身 出血倾 向。④ 饮食
无 出现 倾 向 。
位, 肿胀程度 , 有无 色泽 改变及 浅静脉 怒
张; 足背及胫后 动脉搏 动情况 , 肌肉有 无
压痛等。必要 时测量 双下 肢相对 应不 同 平面的周径 , 相差 0 5 m以上时 , 时通 .c 及
摘 要 目的 : 讨 骨 科 卧 床 病 人 下肢 深 探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 ①
例 出现 下 肢 深静 脉 血 栓 的 临床 症 状 , 过 经
常见 护理 : ①基 本预 防 : 骨科 卧床病 人 自卧床 之 日起 即开始有 计划进 行下肢
按摩 , 由远端向近端 , 促进静脉 回流 ; 高 抬
微屈 1 , 5 严禁 按摩 患侧 肢体 , 避免 血 栓脱落 , 休克者应 取休克 卧位 , 对 并保 持
积 极 治 疗 与护 理 , 7~1 0天 后 患肢 肿 胀 明
显 消退 , 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结 未 论: 下肢深静 脉血栓 形成是 骨科 卧床病人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SRathbun等统计[2],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可见DVT引起的危害范围广而严重,因此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
现将有关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DVT的发病机制DVT的机制, 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4]。
1.1静脉壁损伤髋部周围膝关节处血管丰富且手术复杂,术中极易损伤血管内膜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还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静脉输液造成的化学性损伤及静脉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5]。
1.2静脉血流滞缓血流滞缓是导致DVT的主要原因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即因病明显减少下肢活动甚至卧床,加之此类患者多属高龄,心肺及静脉瓣功能减退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患者在术中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血流淤滞[6]。
再加上术后长时间的卧床,从而导致DVT。
1.3血液的高凝状态创伤或手术后激活病人自身凝血机制,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浓缩。
好发的因素有年龄>60岁, 有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静脉炎、心血管疾病及血粘稠度的改变[7]。
2 DVT的预防2.1基础预防2.1.1加强评估,做好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常识的宣传,讲解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易发生DVT的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病人,要更为详细讲解,以引起重视。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目的分析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与其相关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7例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肢体制动、卧床时间过长有关,采取早期、有效的预防措施,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预防或减少DVT的发生。
结论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健康宣教、加强心理干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它是骨科手术后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1]。
据统计,骨科术后约有10%~63%的DVT发生率[2]。
因此,重视DVT的早期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正确处理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院骨科于2007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7例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34~76岁,平均56.5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3例,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18 例,股骨干骨折6例,胫腓骨折10例;合并冠心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肥胖5例,合并糖尿病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长在1.5~3 h,平均2.3 h;大多在术后2~7 d内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2例在第10 d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均经彩色B 超检查确诊为DVT;左下肢24例,右下肢13例。
1.2结果37例骨科术后DVT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的早期、有效预防、规范护理、及时抗凝、溶栓治疗1~2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肺栓塞及患肢严重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2预防及护理措施2.1加强术前相关知识宣教DVT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而导致,因此术前、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的相关知识宣教尤为重要。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论文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摘要】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早期加强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深静脉血栓形的防范护理,认为通过肢体护理、血管内皮保护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下肢;创伤;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卧床及肢体制动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
主要是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肢体活动减少,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而形成。
骨科手术的患者发生dvt率达4o%以上[2]。
下肢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且常伴发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使得伤员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这些均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致使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浅表静脉曲张,影响生活及工作,甚至导致下肢静脉型坏疽;栓子脱落可导致心、肺等重要脏器栓塞危及生命,后果严重。
因此,早期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使用抗凝药物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主要的预防方法,而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
我科于2009年8月-2011年8月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dvt防范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26例,男171例,女45例,年龄23-79岁,平均45岁。
其中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骨折37例,股骨干及股骨下端骨折51例,膝关节损伤9例,胫腓骨骨折55例,下肢软组织损伤74例。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37例,糖尿病2例。
卧床时间3-28天,平均19.2天。
2方法针对于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1肢体护理下肢损伤患者卧床,肢体制动,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易使得血液淤积,局部的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降低而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在骨科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高危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可引起灾难性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本病的预防、治疗及早期诊断已引起临床上的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诸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髋、膝关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及早期诊断的当前研究进展,临床上在手术前、中、后,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制定详细的计划,从多个角度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治疗及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
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
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
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
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
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
降。
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
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
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
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
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
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
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缓
状态。
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4]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558—559.
[5]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