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护理措施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有:
1. 术后尽早进行床椅转移,鼓励患者尽早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2. 给予弹力袜,在患者从床上下地时开始穿戴,直至患者出院。
3. 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使用请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4. 鼓励患者坚持下肢肌肉锻炼,如踝部运动、膝关节活动等。
5. 定期检查下肢深静脉,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形成。
6. 饮食调节,减少高脂、高糖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的摄入。
7. 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增强其信心和合作意愿,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容易导致血栓形成,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通过概述这一病症的危险性,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久坐不动等。
然后重点介绍了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体位,适当运动等。
接着详细介绍了体位护理和运动护理的方法,强调了药物预防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了预防和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危险因素、体位护理、运动护理、药物预防、总结1. 引言1.1 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特别是对于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坐姿、手术后患者或者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更容易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体位护理、运动护理以及药物预防,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通过正确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共同呵护我们的健康。
2. 正文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患有肥胖症的人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肥胖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加重下肢深静脉的负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易发生血栓。
长期卧床不动或长时间久坐的人群也容易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
长期不动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血液滞留在静脉内,加速了血栓的形成。
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5-10-21T15:34:26.84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作者:刘娟[导读]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治疗外,护理也相当重要。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
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治疗外,护理也相当重要。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66-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患病率达30%~50%,我国患病率为26%。
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肺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
因此,术后卧床患者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我科近年来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49岁。
长期卧床者6例,外伤3例,手术后7例,感染原因2例,住院天数10~15天。
本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2周内入院,入院时患肢较健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经10天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后均达到满意效果。
2 预防措施2.1防止血流缓慢骨折患者手术后卧床、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术后除做好一般护理外还要帮助患者翻身、排痰。
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指导患者定期做下肢床上主、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
2.2保护静脉血管保护下肢静脉血管,避免因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而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由于静脉内血栓形成而引起静脉阻塞性回流障碍的临床常见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动脉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深静脉血栓的特征: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所有致死性PTE病历在死亡前得到的诊断仅为30%,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1、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理念、模式与技术创新1.1提升服务理念,实施连续全程防栓服务,加强血栓防控理念,增加患者需求,跨学科团队合作。
现代血栓防控技术,提供连续全程的防栓服务,服务前移,防栓讲课走进社区。
1.2开展血栓管理新模式,建立血栓防控体系,树立理念营造氛围。
做好入院患者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康复患者服务后续,门诊随访,每周防控,同伴教育,电话咨询。
1.3常规筛查静脉血栓高危患者,采用专业量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危险分级,基础、物理、药物干预。
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医院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于住院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患者评估在制定预防措施之前,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患者评估方面的考虑:1.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使用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如Wells评分系统,帮助确定患者是否处于高风险群体。
2.病情/手术风险: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式,以确定其是否需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1.抗凝剂药物:抗凝剂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被广泛用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抗凝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形成和抑制血栓的进一步发展来预防血栓形成。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可以用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非药物治疗1.患者教育:患者应被告知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被教育保持活动,如行走或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2.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常见的非药物预防措施,被用于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降低静脉压力。
它们应该正确配戴,并根据需要定期更换。
3.气压深静脉治疗:气压深静脉治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预防措施。
它包括通过周期性地施加复杂的气压来模仿自然行走时的肌肉泵作用,以提高下肢血流。
预防策略和实施为了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策略和实施方法:1.制定个性化预防计划: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2.密切监测:密切监测静脉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包括长时间卧床、严重疾病或手术后患者。
3.定期评估:定期评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同时评估非药物治疗(如弹力袜)的正确使用。
4.与多学科团队合作:护士、医生和药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确保预防策略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探讨外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的耗氧量 。饮食方 面也低脂 ,严禁烟酒 ,生 活作息规律。
虱睚|国—圈同
2 1 年 9月第 9卷 第 2 0 1 5期
・
临床护理 ・ 1 3 7
的 预防 护理 措施 ,可 以大 大减 少深 静脉 栓塞 的 发生率 。佛 山市 顺德 区勒 流 医 院对外 科手 术患 者采 用手 术 中及手 术后 预 防护理 措施 ,效
果 满意 ,现 报道如 下。
织缺氧 ,应 用抗凝血药 要留意观察 穿刺部位 的情 况 ,尽量减少 同一部 位的注射侵 入性操作 。患肢要注意保 温 ,尤其在 冬天 ,避免增 加组织
的淤滞 。另 一方面可 以同时监 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 ,使用 方便又具 有很
好 的疗 效。 3 术中护理 . 2
手术 中引起血 流缓慢 ,静脉瘀滞 的常见原 因是 :肢 体牵动 时间过 长 ,因手 术需要 过度屈 曲关节 ,使用止血 带等 。而手术 过程 中也可 ] 以导致 血管 内膜 损 伤 。 由于 下肢 血管 内膜 、血 小板 沉积 黏 附在 内膜 上 ,创 伤 、手 术等会导致 机体凝血 因子增加 ,释放炎性 因子损伤血 管 内皮等 累计 到一 定程 度 ,血 栓就 会形 成 。所 以在手 术 中操作 要细 致
时,对 患者应用低分 子肝 素作为预 防措施 。 2结 果
本组 3例 患者 中,其 中有4 患者 出现深静 脉血 栓 ,临床 表 现为 8 例 下肢 肿胀疼痛 ,并经 静脉造影及 MR确 定为下 肢深静脉血 栓 ,患者 年 I 龄 均在5岁 以上。其 中男 性3 ,女 性 1 。3 例患者未 出现下肢 肿涨 O 例 例 2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 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
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
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避免膝下垫硬枕 、过度屈髋。适 当抬高下肢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 流。
2 . 3 保护静脉
( 1 ) 减少和防止非计 划性拔 管的发生 。对 于神 志清醒合作的患 者应耐心讲解人工气道的正常不适反应 、气道处理及机械通气 的必要 性 ,对于烦躁 、不合作 、意识I 》 l 6 惚 的病人进行适当约束 。我科针对此 类病人 自 制一种手袜式约束 带约束双上肢 ,防止病人乱抓乱拔 ,取得 较 好效果 ,必要时遵 医嘱使用镇静 剂。在为病人 治疗 、护理 及翻身 时,防止管道滑脱 , 操作完毕均要检查各导管是否 固定在位 。 ( 2 ) 加强I C U 护士的责任心及专业知识培训 。对 于I C U 护士应教 育她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以病人 为中心 ,以医疗服务质量为重
3 . 2 预 防措施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 当在床上活动 ,包括深呼吸 、 下 肢的 主动活动 ,如 膝 、踝 、趾关 节的伸屈 、 举 腿活动 。对意识 障碍 者 ,必须定时给予翻身 , 改变体位 , 作适 当的下肢被动活动 ,并每2 h 按摩患肢 1 次 ,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 、肌肉松弛。
2 . 1 增加 活 动
( 6 ) 每4 h 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 、水肿 、弹性及肢端动脉搏 动情 况并记 录。若患肢颜色加深 、温度升高说明 出现感染 , 应及 时通
知医生 ,积极处理。
( 7 ) 采集血液标本时 ,应严禁 在患侧股静脉穿刺 ,注意保护患侧足 背浅静脉及下 肢浅静脉 ,禁忌输注溶栓 、抗凝药 以外 的药物如抗生素 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 8 1 加强 皮肤护理 :由于患肢血液循 环差易导致褥疮 ,临床应加强 基础护理,每2 h 翻身拍 背,保持床单位整洁 ,皮肤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