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叙事模式

合集下载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叙事技巧而闻名于世。

他的小说具有简洁明快的语言,充满现实主义与冷静理性的精神,以及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描写。

本文将解析海明威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入探讨其创作手法与内核。

首先,海明威小说的叙述风格简洁明快。

他的句子短小有力,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和简洁深刻的表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情节紧凑,而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沉浸其中。

海明威“冰山理论”是他独特叙事的代表,他倡导通过减少冗余来使故事更加有力。

他相信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填补故事的缺失部分,这种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

其次,海明威小说中常见的对话描写也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的对话简洁而真实,充满戏剧性,往往透露着潜在的思想和情感,赋予人物生动而立体的形象。

他通过对话的转折、间接和暗示,展示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不仅表达了两者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海明威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另外,海明威小说中的时空处理也是他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

他善于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来塑造故事的节奏和张力。

他常常通过回忆、闪回和前后衔接的手法,将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小说透露出浓厚的时间感,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巴黎的节日》中通过将跳跃的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错综复杂而又真实的情节发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海明威小说中的描写也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简短而生动的描写,创造了独特而具体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与氛围。

赫塔米勒最经典的诗

赫塔米勒最经典的诗

赫塔米勒最经典的诗
哎呀呀,说起赫塔米勒,那她的诗可真是太独特啦!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让人忍不住去仰望和欣赏。

她的诗里有着对生活最细腻的观察和感悟,比如那首,“我把黑夜
深深地吸入,它在我的肺里像煤炭一样燃烧。

”哇,这写得多形象啊,就好像我们真的能感受到黑夜在身体里燃烧的感觉。

这就好比你在寒
冷的冬天,突然喝下一杯滚烫的热汤,那股暖意瞬间传遍全身。

还有中的诗句,“我们像被风吹散的种子,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简直太贴切了,我们不就是这样在生活的洪流中漂泊着吗?这不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被风轻轻一吹,就不知道飘向何方了。

赫塔米勒的诗总是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让我们产生共鸣。

她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了生活的复杂和美好。

就像她在
中写的,“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别的心思。

”这多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啊,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背后都有
着深意。

她的诗不是那种华丽得让人眼花缭乱的,而是朴实中带着深刻。

这和我们身边那些真诚的朋友一样,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总能在关键时
刻给我们最温暖的支持。

我觉得赫塔米勒最经典的诗,就是她用文字为我们构建的那个独特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感受到生活的酸
甜苦辣。

她的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扇门,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就是赫塔米勒诗的魅力啊,难道不是吗?。

批判和追寻——《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

批判和追寻——《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2期总第415期作者简介:孟雅丽(1978-),女,同济大学德语系讲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批判和追寻———《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孟雅丽同济大学摘要:德裔罗马尼亚作家赫塔·米勒始终处于无根的漂泊中。

何处是故乡,是米勒作品中一直思索的问题。

依托母题研究这一理论基础,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梳理《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析出《呼吸秋千》中书写的双层故乡内涵。

第一层为主人公出生成长的故乡。

第二层为主人公所渴望追寻的心灵故乡。

作家通过《呼吸秋千》中的故乡母题书写在控诉独裁统治的毁灭性与荒诞性以及极权的暴虐带来的人性扭曲的同时,从另一角度对出生地的家乡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主人公和其他流放者对心灵故乡的渴望,展现了流亡者的乡愁,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追寻。

关键词院赫塔·米勒《呼吸秋千》故乡“赫塔·米勒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家可归者的生活图景。

”2009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裔罗马尼亚作家赫塔·米勒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获奖作品《呼吸秋千》(以下简称《呼》)讲述的是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裔居民于1945年被流放到乌克兰境内劳动营的遭遇。

米勒与劳动营幸存者尤其是与罗马尼亚作家奥斯卡·帕斯提尔(Oskar Pastior )的谈话构成了小说坚实的基石。

淤身为德裔罗马尼亚人,无家可归是赫塔·米勒生存与写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在罗马尼亚还是德国,米勒内心始终无以为家,最后在她自己的作品中才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无家可归的失望”以及“寻找故乡的渴念”在米勒的作品中时时能找到痕迹。

借助于母题研究方法,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本文尝试阐释作家在《呼》中是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层层铺开展现故乡母题的,进而梳理出《呼》中故乡的双层内涵。

一、故乡人:熟悉的陌生人因有着相同的语言、相似的生长环境、饮食习惯、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等,在异乡的故乡人很多时候会让人莫名的亲切。

论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叙事艺术

第41卷第1期Vol.41No.1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19年2月Feb.2019•文学研究论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叙事艺术邢继扬(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99)摘要: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作《过于喧嚣的孤独》以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方式,讲述了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汉嘉眼中自己平凡而奇特的一生,多次运用倒叙和预叙、时距调整、重复叙事等技巧,恰切巧妙地揭示了汉嘉凄惨自杀背后的深层原因,平淡之中给读者巨大冲击力#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主导,采用文本细读方法,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两方面深入解读和分析这部小说,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揭示该部小说独特的叙事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中图分类号:1524.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19)01-0047-05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 1914—1997)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捷克文坛一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奇才,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一生创作丰厚,《过于喧嚣的孤独》是其中最受好评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不仅主题深刻,而且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艺。

但国内对赫拉巴尔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和文本细读方法,对小说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上体现出的特色进行分析。

一、叙事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o[1]265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一部作品艺术传达的效果&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提出三类聚焦方式: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⑵129并将叙事人称分为两种常见形式: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171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采用了平凡而奇特的底层人物视角,即内聚焦。

同时以第一人称口吻进行回顾性叙述&这种叙事视角的安排体现了小说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一)平凡而奇特的底层人物视角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活体验使赫拉巴尔擅长于采用平凡而奇特的小人物视角来聚焦底层生活,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便是如此,将一个三十五年从事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的小人物设置为叙述者,以这个打包工的视角叙述文本&在小说叙事中,作者是隐身的,情节的叙述、事件的回忆和评论都是以故事主人公汉嘉的视角来呈现的。

赫塔米勒叙事模式

赫塔米勒叙事模式

赫塔·米勒小说的叙事模式分析一选题的意义小说的叙事模式因作家而异,前人对米勒的研究即使有涉及结构和叙事的研究也是夹杂在思想和主题的小部分分析,本选题试图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赫塔·米勒迄今写过的所有小说,1982处女作小说《低地》,1986年中篇小说集《人是世上的大野鸡》,1992年小说《狐狸那时已是猎人》,1994年长篇小说《心兽》,1997年长篇小说《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和2009年《呼吸秋千》的研读分析,从叙事文本,叙事时间,叙事情境多方面总结出米勒小说的叙事模式,从结构角度深入小说之“形”,将小说涉及的内容思想暂搁一边,帮助读者理解,给予作家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见解从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逐渐对这位德国女作家的作品产生研究兴趣,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1从作家的创伤经历,身份认同对创作产生的影响来写,例如苏州大学硕士生黄悦的《赫塔·米勒的创伤经历与其文学创作》,广西民族大学周梅芬的《赫塔·米勒身份认同书写中的“双重焦虑”》,扬州大学王慧的《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写作》,都是结合作家自身的经历,身份和心理,探讨由此对她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2对米勒作品内容层面的分析,如北京大学罗炜的《暴戾和沦丧的村庄——评赫塔·米勒处女作《低地》,李红《论米勒文学创作的独立与自由精神》,阐释米勒作品传达的人民独立自由,反对暴政专制的思想。

3分析作家的写作观念,胡巍《政治·语言·家园———赫塔·米勒的文学观》,这篇论文讲述了赫塔?米勒创作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是政治、语言、家园。

首先,该文认为米勒是一位有着鲜明政治倾向和道德标准的作家。

其次,文章认为米勒指出了作家的使命不是用语言符号建构虚构的世界,而是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

4对米勒作品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代表作韩江红的《洼地里飞出凄美的歌——评赫塔·米勒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修辞风格》,分析米勒作品中独特的段落的建构,复杂的语言的运用,意象的扭曲式表达以及心理状态的衍生式通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认为德国文坛具有跨文化跨体制写作背景的作家并不在少数,米勒最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根本还在于她的艺术成就。

赫塔·米勒——德国女作家

赫塔·米勒——德国女作家

赫塔·米勒——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介绍中文名:赫塔·米勒外文名:Herta Müller国籍:德国出生地:罗马尼亚西部小镇尼特基多夫出生日期:1953年8月17日职业:作家、诗人毕业院校: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大学主要成就: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低地》《沉重的探戈》、《护照》、《心兽》、《单腿旅行》等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

1973至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大学研究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

这个大学大多数学生都是匈牙利族或日耳曼族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罗马尼亚经常受到排挤,所以对罗马尼亚族一直都有非常强烈的对抗情绪。

米勒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巴纳特行动组”(Aktionsgruppe Banat)。

这个组织成立于1972年,其成员是一群在罗马尼亚巴纳特施瓦本地区的德裔少数民族青年,宗旨是追求言论自由。

这一作家团体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反对当时的罗马尼亚集权政府,米勒也不例外。

毕业以后,米勒在一家工厂当翻译,但由于她抱着坚定的不合作态度,拒绝成为秘密警察的线人,也拒绝告发工厂的同事,1979年被该厂解雇。

其后,米勒就受到了来自秘密警察的监视、跟踪、甚至是搜查和审问,她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严重的干扰。

在这高压的社会环境下,恐惧已经成为米勒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还曾经试图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这暗无天日生活的解脱。

当然,这种企图并没有成功,不过米勒找到了另一条开启自己心扉的途径:文学创作。

1982年,米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艰苦生活,在出版后不久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

1984年,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得以发行,受到德国读者的热烈追捧。

赫塔.米勒:语言就是故乡

赫塔.米勒:语言就是故乡

赫塔.米勒:语言就是故乡作者:来源:《润·文摘》2009年第12期关于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中国读者能看到这位作家的作品太少,研究她的学者更是寥寥。

于是,许多读者好奇:这是怎样一位作家?命运先抑后扬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

1982年,她在罗马尼亚发表了“处女作”《低地》短篇小说集,但立即遭到了当局的审禁。

1984年,这部作品未删节版在德国发行,触角伸向当时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村落,给予下层人民极大同情。

此书在德国引起轰动。

1987年,赫塔·米勒举家移民德国。

米勒出版过22本书,仅4种被译成英文,写作主题局限于专制社会里的人性,她的小说和诗歌却永远围绕压迫、流亡和独裁,这也是米勒写作意象的标签。

小说优美如诗中国台湾地区的时报出版社曾在1999年推出过赫塔·米勒《风中绿李》,叙述一群朋友的故事,描述他们的友情如何在独裁政权下摆荡,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如何尝试贿赂、适应,甚至反抗,直到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而瓦解、自杀……然而,这本书10年来只卖出5000本。

2001年第6期的《译林》翻译发表过米勒的小说《黑色的大轴》,《世界文学》在2003年第5期发表过她的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获奖作品《呼吸钟摆》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

”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如是评价。

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

赫塔·米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动营中。

其中遭到流放的有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以及赫塔·米勒的母亲。

赫塔·米勒的隐喻书写解读

赫塔·米勒的隐喻书写解读

赫塔·米勒的隐喻书写解读作者:何佳宁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何佳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摘要: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文学体系,然而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隐喻,因而从源头分析其为何采用隐喻书写方式,解析文本中的隐喻书写表现,总结其隐喻书写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赫塔·米勒隐喻心兽德语罗马尼亚一、隐喻书写原因(一)1953年赫塔·米勒生于罗马尼亚偏僻的德裔乡村巴纳特。

二战前的罗马尼亚投靠的是以纳粹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因而罗马尼亚的德裔过的是一段太平的日子。

1944年,苏联攻入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共产党在强大的苏联支持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尼斯库独裁政府。

罗马尼亚转而加入反德国法西斯战争。

然而这样一来,罗马尼亚人和德意志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巴纳特地区的德裔少数民族饱受歧视和压迫。

和战后大多数德裔一样,赫塔·米勒的母亲很年轻的时候就被送到乌克兰的劳动营。

她的母亲往往触景生情,为了避免直接回忆无法承受的精神痛苦,采取暗示、隐喻的方式,间接地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

这深深地影响了作者后来的叙事风格。

赫塔·米勒的父亲,这个曾经的党卫军人疯狂地怀念纳粹时代。

他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喝得醉醺醺的,大声唱着党卫军歌。

曾经的纳粹分子因为自身受到的歧视和压迫,宁愿沉醉于过往也不愿面对清醒的现实。

正如她后来所写的:“希特勒的战争会使这些德意志少数民族摇身变成这个地方的主人。

”{1}祖父很早就瘫痪在床,仇视一切有腿的人和动物;祖母则是只怀念她阵亡的儿子。

在这样的家庭里,赫塔·米勒不仅感受不到任何温暖,还要面对孤独以及弥漫在家族各成员之间的冷漠与伤痛。

这迫使她过早地成长,脱离孩子的心智,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养成了她沉默寡言、冷漠孤傲的精神气质,以及曲折隐喻的说话风格。

人终究是要表达的,就像她后来写道:“说不出的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塔·米勒小说的叙事模式分析
一选题的意义
小说的叙事模式因作家而异,前人对米勒的研究即使有涉及结构和叙事的研究也是夹杂在思想和主题的小部分分析,本选题试图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赫塔·米勒迄今写过的所有小说,1982处女作小说《低地》,1986年中篇小说集《人是世上的大野鸡》,1992年小说《狐狸那时已是猎人》,1994年长篇小说《心兽》,1997年长篇小说《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和2009年《呼吸秋千》的研读分析,从叙事文本,叙事时间,叙事情境多方面总结出米勒小说的叙事模式,从结构角度深入小说之“形”,将小说涉及的内容思想暂搁一边,帮助读者理解,给予作家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见解
从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逐渐对这位德国女作家的作品产生研究兴趣,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1从作家的创伤经历,身份认同对创作产生的影响来写,例如苏州大学硕士生黄悦的《赫塔·米勒的创伤经历与其文学创作》,广西民族大学周梅芬的《赫塔·米勒身份认同书写中的“双重焦虑”》,扬州大学王慧的《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写作》,都是结合作家自身的经历,身份和心理,探讨由此对她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2对米勒作品内容层面的分析,如北京大学罗炜的《暴戾和沦丧的村庄——评赫塔·米勒处女作《低地》,李红《论米勒文学创作的独立与自由精神》,阐释米勒作品传达的人民独立自由,反对暴政专制的思想。

3 分析作家的写作观念,胡巍《政治·语言·家园———赫塔·米勒的文学观》,这篇论文讲述了赫塔?米勒创作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是政治、语言、家园。

首先,该文认为米勒是一位有着鲜明政治倾向和道德标准的作家。

其次,文章认为米勒指出了作家的使命不是用语言符号建构虚构的世界,而是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

4对米勒作品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代表作韩江红的《洼地里飞出凄美的歌——评赫塔·米勒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修辞风格》,分析米勒作品中独特的段落的建构,复杂的语言的运用,意象的扭曲式表达以及心理状态的衍生式通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认为德国文坛具有跨文化跨体制写作背景的作家并不在少数,米勒最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根本还在于她的艺术成就。

此外还有与国内作家的对比,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米勒的批评,但没有就米勒小说专门进行叙事学的分析。

而国外的关于赫塔米勒的评论也是谈政治内涵的多,谈艺术成就的少。

德国总理默克尔称米勒“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米勒在德国找到了故乡”。

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

在东欧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具体分析的论文因为语言和数据库的限制,资料搜集还不足。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
米勒小说有一以贯之的阴郁美,而这种美正是通过她独特的叙事模式建构起来的。

1细节化的纵聚合式隐喻。

低地中反复出现的黑色连衣裙,白色碎花,以及各种动植物,蝴蝶,牛,老鼠,玉米,隐喻着村庄中人们暴虐麻木的生活状态,人是世上的大野鸡中野鸡,墙,猫头鹰,干巴巴的田蛙都隐喻着罗马尼亚专制政府统治下人的软弱和无能为力,丰富的
细节和单方出现的喻体,使米勒的小说有充足的揣摩空间。

2模糊的叙事时间和片段化的跳脱叙事。

一反有头有尾情节发展的模式,让人摸不着头,感觉不到结束,狐狸的开头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

结尾猫坐在门旁边,在吃一块肥猪皮。

侏儒透过大门朝院子里望去。

灰尘在无缘无故地飞舞。

门发出咯吱的声响。

心兽开头每朵云里有一个朋友,在充满恐惧的世界朋友无非如此,连我母亲都说这很正常,如果我们沉默,别人会不舒服,埃德加说,如果我们说话,别人会觉得可笑。

结尾当我拎着箱子走到街上,那心情就像是要立刻反身回去关上橱门。

窗户大开着。

橱门也许关上了。

米勒的小说有点偏向意识流,不是线性的展开,而是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呈点状的辐射,卫星事件与核心事件界限不明,给人一种跳脱之感。

如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以主人公“我”乘电车去接受传讯为线索,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串联起“我”的半生经历和周围人的生存状态:“我”被迫接受秘密警察无休止的询问,女友莉莉因为与一名退休军官一起偷渡国境而被枪杀,丈夫保罗靠整日酗酒来缓解精神压力等等。

3经历体的内在叙事视角,六部小说5篇都是第一人陈叙事,只有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是第三人陈叙事,但是叙事声音采取的是隐蔽的叙述者,用一般直接引语保留主人公本来的想法,例:每天,温迪施在坑地一路颠簸时,他都在想:“尽头到了。

”避免了叙述者的介入,所以如果用第一人称改写毫无问题,米勒把一个大时代背景的历史交由一个经历者的视角来还原,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真实展示那个时期民众的生活,但因此也缺乏宏观高屋建瓴的把握,读者在阅读其小说时必须先了解时代背景。

4叙事客体的主体化,小说中的主体一般都是人物和事件,但是米勒小说中对于物体和风景的叙述占有相当的篇幅,比如呼吸秋千中,章节依次为收拾行装,麦德草,水泥,鱼龙混杂的一群人,木头和棉花,土豆人,细致描写了麦德草的外形和功用,水泥、煤、沙等工具,描写和叙事交织。

四参考文献
一、著作
1.[德]赫塔·米勒:《低地》,续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2.[德]赫塔·米勒:《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陈民、安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3.[德]赫塔·米勒:《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刘海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4.[德]赫塔·米勒:《心兽》,钟慧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5.[德]赫塔·米勒:《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沈锡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6.[德]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余杨、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7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二、期刊
1.黄悦,《赫塔?米勒的创伤经历与其文学创作》,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2.周梅芬:《赫塔·米勒身份认同书写中的“双重焦虑”》,广西民族大学,2012 年
3.王慧:《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写作》,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5月
4.罗炜:《暴戾和沦丧的村庄——评赫塔·米勒处女作《低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1卷第6期,2011年11月
5.李红:《论米勒文学创作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求索,2013年8月
6..胡蔚:《政治·语言·家园——米勒的文学观》,《探索与争鸣》,2010 年第1 期。

7.韩江红:《洼地里飞出凄美的歌——评米勒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修辞风格》,《外国文
学》,2010 年第1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