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全息理论
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是一种关于生物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方法,该理论认为生命
体系不仅仅是单个组成部分的简单堆叠,而是由多个层次组成的,具有相
互关联和相互反馈作用的系统。
这些层次包含了微观和宏观等不同层次,
包括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和生态系统等。
生物全息论强调生物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和互动性。
在这种系统中,不
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和控制机制,这是生命体系能够自我调
节和适应变化的关键。
例如,血液中的荷尔蒙可以通过调控身体内不同器
官的功能来维持人体的稳态。
生物全息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自适应性”。
生命体系通过不断的
适应和调整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性是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生物系统中不同层次之间也有着自适应性,例如,细胞可以自我调节活性和代谢路径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生物全息论也揭示了生物系统中存在着多样性和关联性这两个互相作
用的特征。
每个生态系统都是由多种不同生物体构成的,它们之间具有协
同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当一个物种消失时,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可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最后,生物全息论也在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不同于
传统的“减少到简单”的分析方式,这种全息的研究方法更注重了整体性
和相互作用性,能够帮助生物学家更深入地理解生命体系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生物全息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它强调生物系
统内部的复杂性和互动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研究生物系统的本
质和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生物全息诊疗法

穴位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
头 穴 颈 穴 上肢穴 肺心穴 肝 穴 胃 穴 十二指肠穴 肾 穴 腰 穴 下腹穴 腿穴 足穴 头、眼、耳、鼻、口、牙 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管下段 肝、胆 胃、脾、胰 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大肠、小肠 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 尿道、肛门、骶 腿、膝 足、踝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 穴连线的中心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点为肺心 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3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 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 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 5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理论是张颖清在1973年首先提出。 全息学说认为手是一个全息元,手掌、第 二、第五掌骨又各是一个次级全息元,它 们均能反映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 息,刺激一定的全息穴(或区),可调整 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 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二掌骨全息图(简图)
第二掌骨全息图
全息穴共12个,分布在第二掌骨桡侧掌面临近 的软组织中。取穴时,自掌骨小头至掌骨底分为 11等分,各穴距离相等,依次为头、颈肩、上肢、 心肺、肝胆、脾胃、十二指肠、腰骶、肾、下腹、 腿、足穴。
诊断方法
以测患者右手第2掌骨为例,测试者 与患者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测试者 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放松, 向内弯曲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测 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2掌 骨的拇指侧与第2掌骨平行处,紧靠 第2掌骨且顺着第2掌骨长轴的方向 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浅凹槽,第2 掌骨侧的穴位即在里面;逐穴按压时 测试者左手拇指尖按图所示姿势,顺 序按压,如有压痛反应则说明相应部 位或器官有疾病。
中医微观论

细胞核 细胞质里含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核,是由 更加黏稠的物质构成的。细胞核通常位于细 胞的中央,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往往 被中央液泡推挤到细胞的边缘。细胞核中有 一种物质,叫做染色质。生物体用于传种接 代的物质即遗传物质,就在染色质上。当细 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就变化成染色体 。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④核糖体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⑤中心体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中,因为它的位置靠近细胞核,所以叫中心 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 粒及其周围的物质组成。动物细胞的中心体 与有丝分裂有密切关系。中心粒这种细胞器 的位置是固定的,具有极性的结构,在有丝 分裂时有重要作用。
一、生物全息论
生物的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中植 物、动物都是一样的。动物的一个受精卵, 一个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 一个新的生命。正是由于生命体的每一个细 胞里都包含了生命的全部信息,才使“克隆 ”成为可能。同样“克隆”证明了全息论。 这也说明,每一个细胞同样包含了五脏六腑 的功能和信息,每一个细胞的不同组成部分 都可以配不同的脏腑。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⑦溶酶体 溶酶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 的细胞器。其内含有很多种水解酶类 ,能够分解很多物质。 在细胞质内除上述结构外,还有微丝 和微管等结构。此外,细胞质内还有 各种内含物,如糖原、脂类、结晶、 色素等。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⑦溶酶体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主要内容
生物全息理论 阴阳五行与五脏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结论
讨论
一、生物全息理论
(仅供参考)全息理论的临床应用

达真
2009-03-6
n一、全息与全息现象
1.全息:“全部信息”的简称。
2.全息现象:某一事物包含有另一 事物的全部信息,或事物的局部包 含有该事物整体的全部信息的现 象,叫全息现象。
二、全息现象的普遍性 和生物全息律
1.全息现象的普遍性 2.生物全息律
①生物体的局部器官包含了整体的 全部信息。
六、全息疗法机理
n 我们用针、灸、按压、拨罐、刮痧、 敷药等等方法,刺激有异常反应的部 位(穴区),使局部气血运行有所改 善或局部组织有所创伤。于是这种气 血运行的改善便向病变器官扩散,或 机体便调动力量来修复这种创伤,同 时也就使相关内脏的病变得到了调整 或修复。
七、全息诊疗的优选原则
1. 选择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 2. 选择末端全息胚 3. 选择体积、面积较大、肌肉较丰
但穴区图谱并不是人体的照片, 其具体位置与范围的确定,其主治证 的确定必须通过临床检验。因此文献 记录中的相关内容,更加珍贵。
九、全息诊法
●观察方法:目视(可用放大镜)、 手摸、电测。
●观察内容:压痛敏感、气色、形 态。经确定是何内脏可能有寒、热、 虚、实、气滞、血瘀、痰阻湿积等 异常。
十、全息疗法
②生物体包含了生物进化史和物种 进化史的全部信息。
③生物体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
吊 兰 的 分 枝
三、生物体局部器官包含有整体全 部信息的胚胎发育基础
受精卵 DNA双螺旋结构的半保留复制 局部 起始细胞 细胞的有丝分裂 器官
有机组合 新的个体
全息胚——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的具 有胚胎性质的局部器官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
二是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 体表的投影:
(61)生物全息理论与《黄帝内经》

(61)生物全息理论与《黄帝内经》
潘忆影(浙江温州)
生物全息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生物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对于人的掌骨、四肢骨这样的长骨来说,反映整体的信息还具有方向性。
例如小臂,大致分为三段的话,靠手腕一段对应人体上部,靠肘一段对应下部。
令人惊讶的是,早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与这个思想完全相合的描述,甚至还要具体详细。
曾见到有人将下列文字的主要意思画成了图,即两小臂内侧,就更直观了。
我曾经按照这里所说的位置治疗腰疼,效果很好。
不久前还按照这里所描述的位置用刮痧板治疗一例“耳朵气”即“耳闷”,效果立竿见影。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第十七》:“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股膝胫足中事也。
”
这段话,我们能“完全否定”吗?不能否定这段话,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张颖清?。
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论是指生命现象的一种解释,它认为生物是一个整体系统,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上下连接、信息传递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物全息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组织结构、功能调节和进化过程。
下面是一些生物全息论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全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全息论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全息系统,它由无数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系统的信息。
这意味着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器官和个体都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行为。
2. 生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物全息论解释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
根据生物全息论,生物体的组织结构是由上层次的信息编码和下层次的物质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由遗传信息、细胞和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所决定的。
3. 生物体的功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部分之间的协调和调节。
生物全息论认为生物体的功能调节是基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
生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途径,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来实现不同部分之间的协调和调节,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
4. 进化与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论还解释了进化是如何发生的。
生物体的进化是由遗传信息的变化和相互作用驱动的。
生物全息论认为进化并不仅仅是基因的演变,而是整个生物体的过程。
生物体的进化涉及到物种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信息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5. 生态系统中的全息性生态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全息系统。
生态系统由不同的物种、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生物全息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生物全息论是一种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它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全息系统,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功能调节和进化过程都可以用全息性来解释。
通过研究生物全息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调节,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全息生物学

全息生物学
全息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集合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将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融合到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中。
全息生物学涵盖了从分子到生命体,从单细胞到群体结构的研究。
它的任务是利用现代科技,运用全息技术来研究生物过程和机制,挖掘生命的奥秘,以及将知识用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发展。
全息生物学是一门基于全息技术的研究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生物本质,并更深入地理解和回答生命现象的机理与规律。
全息技术可以用来实现时空的反演,用来研究生物的发育变异、空间结构变化和组织进化机制。
全息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更深入分析生物系统,更加全面综合地理解生物体的本质、功能和相互关系。
同时,全息生物学还可以用于分子诊断、分子治疗等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
它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发育过程、解析蛋白质互作关系、研究病毒致病机制以及预测药物反应等,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人类的健康。
此外,全息生物学还可以用于农业,农业利用全息技术,可以发掘植物基因的机制,解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揭示植物品质和性状的遗传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力。
随着全息技术的发展,全息生物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未来。
它将成为今后研究生物和探索生命的重要手段,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
和把握生命提供重要的理论。
全息诊疗法概述

人体全息图
第二掌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第五掌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头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头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面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面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面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耳部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手背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手掌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足底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足底全息图
人体全息图
这当刮痧刺激这些全息穴区时,刺激的信息和全息穴区的康复反应, 也会沿经络和和神经体液的传导传入相应的脏腑器官,促进该脏腑 器官的气血运行,调动其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康复能力,达到 “一荣俱荣”的保健治疗效果。
——参考张秀琴《刮痧保健康》
应用之董氏针灸
一级全息 以肘膝为中心,对应肚脐,有顺对及逆对,正向及倒向
生物全息律简介
耳观全身病,耳与人体全息,也被国外医务工作者重视。 诺吉尔博士,法国的外科医生,在1957年在《德国针术杂 志》3—8号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 此耳针全息疗法在德国推而广之,流传到世界各地。
手掌诊病,这种全息应用在西方研究得也比较早。1892年, 戈尔顿出版了《指印》一书,发现皮肤纹理发育的遗传学 证据。并发现,没有任何两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手纹。
全息诊疗法概述
生物全息律简介
全息一词,是个泊来品,是借用全息摄影照片被破碎后, 每一块碎片仍能完整地显示被摄物全貌这一特性,人类发 明了全息照相。
生物全息,就是基于以小窥大的中医整体观,嫁接全息照 相的全息概念,来说明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整 体比例缩小这一全息现象。
2
生物全息律简介
张颖清教授,于1981年在《自然》 杂志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生物全 息律》。这个理论认为,每个生物 体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 的局部(又称全息元),包括了整 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说是整体的缩影。如人体上 肢肱骨(上臂骨)、前臂骨、五块 掌骨和下肢的股骨、小腿骨等都是 全息元,都是人体的一个缩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全息理论
生物全息理论为山东张颖清教授所创,其中手部全息穴位简便易记,取用方便,疗效肯定,且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第二掌骨体挠侧从远心端的头穴到近心端的足穴依次排列12穴,第五掌骨尺侧从远心端的头穴到近心端的生殖穴依次排列8穴,可以拇指端或指甲向掌骨体按掐为主要手法治疗相应脏器的疾患。
现分别介绍如下。
1.手部第H掌骨挠侧全息穴位(1)头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小头挠侧。
主治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及头面、眼、耳、鼻、口、牙、脑等部位疾病。
(2)颈肩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端挠侧,头穴与上肢穴之间。
主治颈肩、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管上段等部位的疾病。
(3)上肢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段桡侧,颈肩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肩、上肢、肘、腕、手及食管中段的疾病。
(4)心肺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段挠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心、肺、胸、乳房、气管下段、食管下段及背部疾病。
(5)肝胆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挠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肝胆疾病。
(6)脾胃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脾、胃及胰脏疾患。
(7)十二指肠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
右曲部疾患。
(8)腰腹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挠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腰扭伤、腰腿痛、大肠与小肠疾病。
(9)肾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病。
(10)下腹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
主治下腹部、骶尾部、子宫、膀胱、结肠、直肠、阑尾、卵巢、阴道、睾丸、尿道、肛门等部位疾病。
(11)腿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端挠侧,下腹穴与足穴之间。
主治臀部、股部、膝关节等下肢疾病。
(12)足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基底部桡侧,第一、二掌骨侧近拇指侧的交点处。
主治足、踝部疾病。
2.手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穴位(1)头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小头尺侧。
主治头面部及眼、耳、鼻、口腔等疾病。
(2)颈肩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端尺侧,头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肩周炎、肩部扭伤、落枕、颈椎病等。
(3)心肺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心段尺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肺、气管及胸背部疾病。
(4)肝胆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心段尺侧,心肺穴与脾胃穴之间。
主治肝胆疾病。
(5)脾胃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脾、胃。
肌肉疾病。
(6)肾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脾胃穴1/3处。
主治遗尿,肾、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
(7)脐周穴定
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生殖穴1/3处。
主治结肠炎、小肠炎、腰扭伤等。
(8)生殖穴定位位于第五掌骨基底部尺侧。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手部病理反应点的按摩手法以推、拿、按、揉、点为主,操作次数多为10-30次,故在具体介绍反应点时不再赘述。
手部病理反应点共有45个,其中掌侧22个,手背侧25个,现逐一介绍如下。
(1)胸痛点定位位于拇指指关节挠侧,赤白肉际。
主治胸痛、吐泻、癫痫等。
(2)小肠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
主治小肠病等。
(3)大肠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
主治大肠病等。
(4)咳喘点(咳嗽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掌指关节间横纹靠近尺侧处。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等。
(5)脾点定位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
主治脾胃病、浮肿等。
(6)胃肠痛点定位位于手掌面,劳宫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
(7)踝点定位位于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疼痛等。
(8)足跟痛点定位位于胃肠点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足跟痛等。
(9)心点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各种心血管疾病等。
(10)三焦点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
其中点为中焦,桡侧为上焦,尺侧为
下焦。
主治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11)肺点定位位于掌面,无名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等。
(12)肝点定位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肝、胆病等。
(13)肾点(夜尿点)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夜尿、尿频、腰膝酸痛等。
(14)命门点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等。
(15)牙痛点(咽喉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胸痛、下颌关节痛等。
(16)定惊点定位位于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
主治高热、惊厥等。
(17)哮喘新点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8)疟疾点定位位于第一掌骨与腕关节汇合处,大鱼际的桡侧缘。
主治疟疾、热病等。
(19)扁桃体点(鱼际点)定位即鱼际穴,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
(20)心悸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挠侧缘。
主治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
(21)感冒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内侧下1寸。
主治感冒、扁桃体炎、齿痛等。
(22)运动点定位位于掌面,鱼际上缘和鱼际中央各有一点。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23)落枕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指关节上1寸。
主治落
枕、颈项痛等。
(24)眼点定位位于拇指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麦粒肿等各种眼病。
(25)前头点定位位于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挠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肠病、阑尾炎,膝、踝、趾等关节疼痛,前头痛等。
(26)颈项点,定位位于第二、三掌指关节之间,近第二掌指关节处。
主治落枕、颈项扭伤等。
(27)头顶点定位位于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
(28)偏头点定位位于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偏头痛、胸胁痛等。
(29)会阴点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会阴部痛、痛经、白带过多等。
(30)后头点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后头痛、脊背痛、扁桃体炎、呃逆、臂痛、颊痛等。
(31)坐骨神经点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近第四掌指关节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髓臀痛等。
(32)脊柱点定位位于小指掌指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腰背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
(33)止痒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与腕骨交界处。
主治寻麻疹、瘙痒症等。
(34)升压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
主治低血压、休克等。
(35)呃逆点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呃逆、呕吐等。
(36)退热点定位位于手背,中指挠侧指蹼处。
主治发热、目疾等。
(37)腹泻点定
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上1寸。
主治腹泻。
腹痛等。
(38)急救点定位即中冲穴。
主治昏迷、热病等。
(39)腰腿痛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挠侧、第三伸指肌腱尺侧各1穴。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等。
(40)腰脊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体近心段中线。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等。
(41)肩点定位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挠侧,赤白白际处。
主治肩部疼痛、肩周炎等。
(42)痉挛刺激点定位位于手背面,每个相邻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手指痉挛等。
(43)止痛点定位位于手背面,第Th掌骨中点挠侧缘0.5厘米处。
主治痛证。
(44)鼻出血点定位位于手背面,拇指、食指指蹼缘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鼻出血、鼻炎等。
(45)安眠点定位位于手背面,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