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2)作者;西安市阎良铁路医院:赵洪波为何一张好的处方得有引经药,假如我们想上华山,最好找个导游,如果找的导游只知道秦岭山,那样是到不了华山的。

如果想入太阳经加羌活,如果想入阳明经得加白芷,想入少阳经得加柴胡,想入少阴经得加细辛,太阴经加苍术,厥阴经加吴茱萸,可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中医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陈XX,男,70岁,患者三年来多在晨起腹泻,食欲不化,曾经多方治疗无效,且用过理中汤,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药。

往往服药后3--5日内可见好转,继复作泻,迄今未能治愈,经检查,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查其舌净,两脉俱弱,此乃肾虚作泻,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泻。

仍用以理中取甘草加味而施之。

投以“理中加减汤”连服三剂,病获痊愈。

追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病称已达三年之久,曾服理中,四神等品,只收暂时之效,观附子理中,其双补脾肾,可暂时收效,但其内有甘草为中焦之药,有碍附子下行专力温肾,故用原方取甘草加细辛吴茱萸为治,药进3剂而获愈,且经久而不复发。

余强调:“必取甘草者”乃防其将肾经药物缓停中焦以削弱缓下之力,加细辛者不但引药入肾,其自身更可激发肾阳,故有利于驱逐阴浊之邪,吴茱萸暖膀胱。

都是中医大夫,都用理中汤第一个用了有效,第二个亦用理中,只是取了甘草,加了细辛吴茱萸,引经药,3付药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

后追访三年未复发。

第2个医生对中医的经典学的深,读的明,3年的病3付药治愈,中医是否妙。

诸药泻诸经之火: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石斛白芍泻脾火,龙胆柴胡黄连泻肝胆火,黄柏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

用药凡例:头脚痛,需用川芎,血枯亦用,颠顶痛需用蒿本,遍体肢节痛需用羌活,风湿亦用,腹中痛需用白芍厚朴,脐下痛需用黄柏青皮,心下痛需用吴茱萸,胃脘痛需用草豆蔻,胁下痛需用柴胡,日哺朝热寒热往来亦用,茎中疼需用生甘草梢,气刺痛需用枳壳,血刺痛需用当归,心下痞需用枳实,腹中实需用苍术,补血需用川芎,调诸气需用木香,破滞气需用枳壳青皮。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传统中医诊病,处方遣药,喜用引药,由于引药的巧妙应用,效如桴鼓。

引药是在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到辩证立法虽然精确,但是能否收到预期良效,还要看遣药配伍是否妥当;因为药物一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协调或制约),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因此,古人对引药的应用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代相承,逐步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引药的应用进展不大,有渐被忽略的趋势。

引药是在当前中药配伍应用亟待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使中医药学的方药理论得以深化,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一、引药概述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

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正如传统之用桔梗为了引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用桑枝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为引以治足太阳膀胱经病,用青皮为引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病,用酒为引以活血通经,用生姜为引以发表和胃,用灯心草为引以清心通淋等。

其应用药材、蔬菜、果实、谷物、草木、虫介及金属等类皆囊括其中,真可谓方圆曲直,运用精当,达到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境界。

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基本原则之一。

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

”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大抵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传统中医诊病,处方遣药,喜用引药,由于引药的巧妙应用,效如桴鼓。

引药是在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进展起来的。

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到辩证立法尽管精确,然而能否收到预期良效,还要看遣药配伍是否妥当;因为药物一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和谐或制约),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因此,古人对引药的应用十分重视,积存了丰富的体会,代代相承,逐步进展和完善。

近年来,引药的应用进展不大,有渐被忽略的趋势。

引药是在当前中药配伍应用亟待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挖掘,使中医药学的方药理论得以深化,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一、引药概述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要紧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

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进展起来的。

正如传统之用桔梗为了引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用桑枝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为引以治足太阳膀胱经病,用青皮为引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病,用酒为引以活血通经,用生姜为引以发表和胃,用灯心草为引以清心通淋等。

其应用药材、蔬菜、果实、谷物、草木、虫介及金属等类皆囊括其中,真可谓方圆曲直,运用精当,达到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境域。

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宝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差不多原则之一。

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

”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大抵选用引药依照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一、引经药的功用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药性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应用

药性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应用

药性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应用本文基于中医临床脏腑经络及归经理论考究,并结合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从引经药与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具体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阐述,使提高中医临床用药水平更具实际意义标签:临床应用脏腑经络归经药引子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中药作用于机体的部位。

归即归属地,即中药作用目的地。

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

药物使用于人体后,并不是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相同作用,而大多数药物成分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甚至没有作用.因此,考究归经及其临床应用十分必要。

1.引经药与归经的关系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俗称“药引子”。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通过配伍引经药,有些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侧重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亦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

引经药在方剂中起向导作用,可引导整个方剂的药力到达某一病变部位或某脏腑、经络。

研究证明,引经药与药学中所论述的某些化学药中引入“载体基因”,以引药直达靶细胞,使药物在病变部位直接发挥作用的说法有相同之处。

中医理论认为引经药具有引药物归经、引药至病所、引正气归宅、引病邪外达等多方面作用。

1.1引经药在方剂中先行,引药入经。

例如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疏肝解郁。

方中柴胡引药入肝胆泻实火,又可疏畅肝胆;清胃散为清胃凉血之剂,方中升麻能引诸药入胃清泻胃火;又如头痛部位不同涉经各异,治疗时古代医家注重了引经药的具体运用,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阳柴胡,少阴细辛也。

”1.2引药至病变部位,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其他药直达病变部位。

《本草逢原》所云:“牛膝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

”因此,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

三物白散方中桔梗可引巴豆上升以祛胸中寒实,若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引经药浅析

引经药浅析

引经药浅析摘要:引经药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论述,但在目前临床应用中,重视不足。

对引经作用,引经药物,几个相关概念,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作了论述。

关键词:引经药;引经;分析;再识引言: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引导其他药物直到病处,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

尤在泾《医学读书论》“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显而易见,善用引经药,能提高药物作用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不足、认识不够,并且存在概念不清的现象,有碍指导临床应用。

笔者认为,应明确分析引经作用,对引经药物加以再识,区分相关概念,在临床引用中予以注意。

1 引经作用分析1.1所达之别1.1.1引药物归经一些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即为此类。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胃,吴茱萸为肝经引经药,其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又如头痛部位不同涉经各异,前人在治疗时注重了引经药的运用。

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1]1.1.2引药趋病所一些引经药物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它药直达病所。

如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活血祛瘀药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的三物白散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胸中寒实,若去掉桔梗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石氏伤科中,“川芎引药至头部,羌活引药达颈部,狗脊引药至腰背,桑枝引药达四肢,上肢用桂枝,下肢用牛膝”[2]等等不胜枚举。

1.1.3引药至穴位此类药物与改善穴位所在脏腑器官功能有密切联系,尤以理气活血之品为多,多见于伤科病症之中。

江考卿的《伤科方书》中,在“十三味总方”中论述了十二主穴的引经药,每穴所用引经药物,有2~5味不等[3]。

举例如下:天心穴:藳本、白芷、独活、地龙等;风尾穴:黄连、黄芪、枳壳、升麻等;井泉穴:杏仁、桔梗、枳壳、薤白、阿胶等。

浅析伤科方剂中“引经报使药”的运用

浅析伤科方剂中“引经报使药”的运用
清代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云: “药之有引经,如人 之不识路经者用向导也。”明何瑭撰《医学管见》亦谓: “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 谓 病 之 所 在,各 须 有 引 导 之 药,使药 与 病 遇 始 得 有 功。”“引 经 报 使 药 ”,即“引 经 药”,它具有引导药物归入各经络的作用,通过配伍引 经药,可以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部位或者作用方向,在 治疗过程中,引经药配伍恰当,可使诸药力直达病所, 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1]。 2 历史源流
光明中医 2019 年 8 月第 34 卷第 15 期 CJGMCM August 2019. Vol 34. 15
【硕 博 论 坛 】
·2307·
浅析伤科方剂中“引经报使药”的运用
王一然1 李 统2
摘要:“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是中医中药的瑰宝,它具有引导药物归入各经络的作用,通过引经药,可使诸药力直达病所,达 到事半功倍的疗效。通过对引经药的追溯并整理其在中医骨伤用药当中的使用情况,结合经典论著,分析不同部位及代表性疾病, 如头部内伤、颈部( 落枕、颈椎病) 、脊背部( 强直性脊柱炎) 、四肢关节( 骨关节炎) 等引经药的运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裨益。
·2308·
光明中医 2019 年 8 月第 34 卷第 15 期 CJGMCM August 2019. Vol 34. 15
柴胡细辛汤为主,药用柴胡、川芎、细辛、地鳖虫等以升 清降浊,化瘀宁神; 中期用天麻钩藤饮合川芎茶调散加 减,药用天麻、钩藤、柴胡、川芎等以平肝息风,活血养 血; 重症则补中益气汤合调中保元汤加减,药用黄芪、 党参、白术、柴胡、川芎等以健脾益气。《中医内科学》 则根据头部不同部位疼痛言道: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 部,下连于项背,可加羌活、蔓荆子; 少阳头痛多在头 之两侧并连 及 耳 部,常 用 川 芎、柴 胡; 阳 明 头 痛 多 痛 在前额,常用白芷、葛根; 太阴头痛常加苍术; 少阴头 痛多用细辛; 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可 加藁本。 3. 2 颈部疼痛 - 颈椎病、落枕 颈痹也叫项痹病,是 指颈部肌肉麻木疼痛,转侧不利的表现,现代医学即颈 椎病。颈为诸脉会通之处,若伏案久坐、跌扑损伤、外 邪侵袭等使颈部气血通道运行受阻,出现头痛、头晕、 项背强直、活动受限、手指麻木等表现,即是本病。落 枕也叫“失 枕 ”,是 颈 部 的 突 然 疼 痛,表 现 为 明 显 的 活 动受限,头可偏向一侧。其中《素问·骨空论》提到“失 枕在肩上横 骨 间,折 使 揄 臂 齐 肘 正,灸 脊 中 ”,其 实 无 论颈痹还是失枕等颈部疼痛类疾病,都与督脉,手足太 阳、少阳经脉密切相关。国医大师石仰山[4]认为羌活 可作为颈部疾病的引经要药,其认为羌活味辛苦,入太 阳膀胱、少阴肾经,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之功, 能助太阳膀胱气化,通经脉气血,调畅督脉经气,常拟 方椎脉回春 汤 加 减 治 之,药 用 羌 活、葛 根、牛 蒡 子、僵 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 ,其中引经药为羌活。正 如《本草汇言》中对羌活记载: “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 浊,味辛而能散……故上行于头。”《张氏医通·脊痛脊 强》认为羌活胜湿汤可治“项似拔”,以及《主治秘诀》 云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 3. 3 脊背疼痛———强直性脊柱炎、棘上韧带炎、腰臀 肌筋膜炎 临床上脊背部疼痛极为常见,常见的如腰 臀肌筋膜炎,表现为腰臀部疼痛; 棘上韧带炎,表现为 棘突及周围的疼痛、强直性脊柱炎,可全脊柱累及,又 以腰骶部最为明显; 或者是腰背部的扭伤、骨折出现的 疼痛。胸腰背部正中是督脉循行,督脉两侧足太阳膀 胱经伴行,《张氏医通·腰痛》云: “膀胱之脉,挟脊抵 腰,故挟脊痛,腰似折”,也有《景岳全书》言: “腰为肾 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藏则属肾 气”,所以治 疗 脊 背 疼 痛 当 从 督 脉、足 太 阳 膀 胱 经、足 少阴 肾 经 论 治。《本 草 正 义》云: “狗 脊 能 温 养 肝 肾 ……强腰膝,坚 脊 骨 …… 坚 强 督 任、引 经 向 导。”狗 脊 入肾、膀胱两经,能固髓填精、温少阴之经、引太阳督脉 之阳气,可作引经药之用,国医大师石仰山腰痛方中每 以狗脊引经。《张氏医通·脊痛脊强》云: “脊者,督脉

老中医:骨伤科疾病,引经药因部位而异

老中医:骨伤科疾病,引经药因部位而异

中医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

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常利用某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引导与其同用的药物达到特定的部位,从而提高疗效。

头颈部引经药
头后部用太阳经引药,如羌活、蔓荆子、川芎等;头两侧用少阳经引药,如柴胡、川芎、黄芩等;前额及眉棱骨用阳明经引药,如升麻、白芷、葛根、知母等;巅顶用厥阴经引药,如吴茱萸、藁本、细辛等;颈项部用白芷、葛根等。

四肢引经药
上肢用桑枝、桂枝,也可用羌活、防风引药入经;臂膀用姜黄;下肢用牛膝、海桐皮、独活,也可用木瓜、千年健、防己、泽泻等;骨节用松节、天南星。

躯干部引经药
上部用羌活,下部用独活;胸部用柴胡、郁金、香附、紫苏子、枳壳;两胁肋部用青皮、陈皮、延胡索、紫荆皮;背部用威灵仙、乌药、羌活、防风;腰部用杜仲、续断、淫羊藿、补骨脂、狗脊、枸杞子、桑寄生、山茱萸。

督脉引经药
用鹿角、鹿茸引药至督脉。

李城强调说,在治疗颈椎、腰椎病时分清阴虚、阳虚也是很重要的,古时一些中医名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如清代名中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角。

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9· 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李祥雨1,姜劲挺1,张伦广2,郑吉元3,马理元1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引经药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组方中的常用方法,“引经报使”一直被历代医家所习用。

中医骨伤科古籍中对内服方剂中引经药的描述寥寥无几,且一些医家以归经、四气五味等药性来归纳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存在很大误区。

本文以常见引经药的应用和骨伤科用药特点为线索,分析引经药在骨伤科不同部位的应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引经报使;引经药;中医骨伤科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03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0-0009-03Application of Channel Ushering Drugs to TCM Orthopedics Based onTheory of “Guiding Action”LI Xiang-yu1, JIANG Jin-ting1, ZHANG Lun-guang2, ZHENG Ji-yuan3, MA Li-yuan11.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3. Second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Abstract: Channel ushering drugs can “guide drugs to the affected part”. As a common approach of TCM prescriptions, “guiding action” is widely used by medical practitioners of generations. However, the descriptions in ancients books about channel ushering drugs in oral administration prescriptions for TCM orthopedics are rare. Many medical practitioners generalize the effects of channel ushering drugs in prescrip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meridian tropism, four properties, five tastes and some other medical properties, which shows great misunderstandings. This article took the application of channel ushering drug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tion in TCM orthopedics as clues,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channel ushering drugs to different orthopedics locations,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Keywords: guiding action; channel ushering drugs; TCM orthopedics“引经”乃“引诸药直达病所”,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经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菌桂”条:“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引经药在方剂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柏齐《医学管见》曰:“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者,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古人组方用药如排兵布阵,引经药在组方中犹如先锋将领而领诸药直达病灶所在。

可见,引经药在方剂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60799);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DHYX2014-01);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GZK-2011-11)通讯作者:姜劲挺,E-mail:jjt@ 往往是各种秘方不传之秘。

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但相对其他中医类二级学科而言发展相对缓慢。

现存中医骨伤科第一本专著是唐朝问世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后直到明清时期才涌现了大批伤科医家,但历代医家在强调中药内治重要性的同时,却对引经药所提甚少。

为此,笔者基于古人用药规律,将骨伤科引经药的奇特功效作一整理,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引经药特点1.1 引经与归经中“经”的异同引经与归经虽属不同概念,但两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归经多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而引经则是药物的向导作用。

药物归经多是以药物的五味划分,所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素问•至真要大论篇》),·1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Oct.2018 Vol.25 No.10“归”可理解为一种药物“聚拢”[1]。

引经药作用于人体多是一种导引作用,其可归属多条经,但所归属的经并非都是引经药所引的经。

同一味药物的引经与归经是不同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的划分,虽然都与“经”有关,归经指中医经络理论中的“十二经”,但“引经”中的“经”不仅包含十二经,还包括六经辨证中的“六经”、病症、脏腑、部位等。

因而将引经看作是归经理论的延伸或归经与方剂学的结合是不适宜的。

从古籍的记载中可窥得引经不同于归经之所在,详见表1。

表1 15种常见药物的归经、引经的文献记载情况品名归经引经文献记载出处桔梗肺经引药入肺经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黄宫绣《本草求真》升麻肺、脾、大肠、胃经引药入肺经引阳明清气上行李时珍《本草纲目》独活肝、肾、膀胱经引药入肝、肾经独行下焦而下理黄宫绣《本草求真》冰片心、脾、肺经引药入心经引猪血直入心窍李时珍《本草纲目》香附肝、三焦经引药入肺经引至气分而生血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川芎肝、胆、心包经引药入头、脑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李时珍《本草纲目》桂枝心、肺、膀胱经引药至上肢能引诸药横行手臂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肺、胃经引药至头目头目之病,药不能尽达者,此为之引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木瓜肝、脾经引药至腰膝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张景岳《景岳全书》牛膝肝、肾经引药至下焦能引诸药下行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肉桂肾、脾、心、肝经引药至中焦为诸药先聘通使张璐《本经逢原》槟榔胃、大肠经引药至下焦能坠诸药至下极汪昂《本草备要》人尿心、肺、膀胱、肾经引药入肺经能治肺病,引火下行李时珍《本草纲目》酒心、肝、肺、胃经引药至体表用为向导,可以通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汪昂《本草备要》1.2 引经药多为辛味《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说明辛味药走窜力强,能够入气。

引经药的特性要求其须早于他药到达作用部位并引导他药作用于该部位。

基于这种需求,引经药须具备一定的走窜能力,而“五味”中唯辛味有类似功效,因辛味药能“散”、能“行”。

有学者指出,辛味药发表、活血、开窍,提出辛味药开通玄府的功能,并总结出辛味药理气开玄、活血开玄、清热开玄等开玄理论[2]。

引经药利用辛味“行”和“散”的作用带领他药更有效地作用于病变场所,加速疾病的治愈。

2 中医骨伤科用药特点中医骨伤科强调手法运用与中药外用同时,也重视中药的内服。

虽然古今医家用药规律各有不同,但都以调护肝肾作为治疗的金标准,针对骨折患者,“瘀去、新生、骨合”的六字真言一直是骨折治疗中的风向标。

2.1 在“肝主筋,肾主骨”理论指导下用药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乙癸同源”,故用药多以疏肝补肾[3]治疗伤科疾病。

纵观《伤科汇纂》用药规律,不难发现补益贯穿各疾病的临床用药,大抵因伤科疾病多累及肝肾。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所存,主骨生髓;肝为刚脏,将军之官,主筋利关节,因而伤科多采取疏肝补肾为基础性用药。

徐平等[4]研究发现,《中医骨伤科学基础》[5]中骨折部分方剂所用药物归肝、肾经的药物近50%,说明历代医家对于肝肾两脏的重视。

肉桂、当归、鳖甲等补益药物很难作用于人体上部,而对由虚引起的项痹(颈椎病)、凝肩(肩周炎)等慢性虚损性疾病,就需引经药将补益药引至病灶所在。

2.2 在“治血”理论指导下用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便生气血,以接骨耳”,指出了活血消肿、补益气血在伤科中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折后由于血脉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引起肿胀疼痛,故临床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理论,可采用活血、补血、行气之法。

《血证论》有“损伤之症,专从血论”,表明以“血”论治损伤是伤科的一条金规则。

因心主血,在五体中应脉,故补血活血药多入心经,如伤科最常用的药对乳香与没药都入心经。

又活血药多有升浮之性,难以作用于下肢,故对待下肢损伤,多数医家加入牛膝引药下行。

3 不同部位引经药的应用3.1 头颈部损伤头乃“灵明”之府、“清阳”之舍,而颈为诸脉会通之处。

头颈部损伤一般有头晕、嗜睡、耳鸣、恶心等症状,多为肝经、肾经、膀胱经、督脉精气亏虚,2018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1·先后天之精不足以充养清窍所致,临床用药多以调神利窍、疏肝补肾为主,而清利、补益之品性多沉降,难以到达头颈部而发挥作用,故医家多佐以川芎、柴胡等引经药。

川芎治疗各经头痛都有很好的疗效,被称为“主血虚头痛之圣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平乐正骨流派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常将川芎加入组方之中[6],近现代骨伤名家石仰山教授善用柴胡作为引经药治疗项痹、头痛等,并取得良好疗效[7]。

纵观古代头颈部用药的经典方剂,或以活血药为主活血化瘀,或以散寒药为主散寒除痹,或以补血之品为君以补益气血,但殊途同归,都离不开川芎与柴胡“引经报使”,如通窍活血汤、川芎茶调散、透顶散、训龙汤等。

3.2 胸腰部损伤胸腰部是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之处,若胸部损伤,则患者难以呼气,胀满而痛;若伴有胁肋损伤,乃败血归肝,治疗当养血调肝或宣肺益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